10.23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在2019年度第一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名单中,由海茵建筑设计完成的太原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榜上有名。

6年前,海茵的建筑师们开始进行这个项目的设计工作。而今,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已经成为太原天际线上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道都市轮廓。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太原,是一座拥有47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闻名天下。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条贯穿城市东西方向的主轴线正在日新月异地不断发展和变化。太原未来的城市新面貌由此展开帷幕。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穿插的流线交织出矩形的建筑基地,结合周边景观,形成建筑的道路。在此基础上生长出的建筑体量应当明朗大气,挺拔优雅,体现企业文化内涵,并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应展示其注目于未来的高远姿态。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建筑单体设计简洁实用——从来自基本矩形的整体体量,到依据空间需求进行划分,再到引入流线,并创造景观视野,带来建筑的形体变化。建筑形体在城市十字路口构建出退让空间,创造出一个集建筑与景观于一体的开放广场。建筑师充分考虑了建筑与环境、功能的相互协调。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这一设计的重点在于建筑的基本形体,令人过目不忘的简洁线条,挺拔并充满力量的整体体量,这些建筑设计语言都代表了企业文化。这座建筑在城市中拔地而起之后,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城市中心轴线上的一座崭新的超高层建筑,也对中铁三局的企业精神有了更加具象的认识。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根据面积需要,建筑以能满足使用面积的最基本的几何形式——矩形为基础,结合使用功能和城市空间对建筑形体的影响,在面向十字路口对建筑平面进行退让处理,创造出良好的景观视野,也为城市创造出开阔的公共空间。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由低到高,建筑二维平面的变化,影响三维空间。建筑体量在首层为八边形,向顶部逐渐变化为倒角矩形。立面也因此产生了丰富的变化效果。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建筑首层功能为办公大堂、银行等区域,向上延伸功能过渡至办公场所。建筑外部交通主要以人车分流为主,办公人员车行流线主要从场地的东侧入口进入,到达地下停车库或建筑入口处。办公的人行流线主要是从建筑的东北角广场或东侧入口进入到达建筑内部。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建筑出入口设置,办公出入口分别设置在塔楼的三个切角位置:建筑东北角及东南角为办公主入口;西北角为办公次入口。建筑西侧为后勤入口。不同的办公区可分别通过高区低区电梯直接到达各层。餐厅则可由首层景观电梯直达。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建筑立面设计基于其体量形式逻辑本身。建筑的四个切角幕墙从下至上呈现出由虚到实的变化。同样,建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立面自上而下通过幕墙系统的实体百叶装饰来实现塔楼的整体外观效果。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幕墙单元最大的特点是对每个位置日光情况做出具体应对。在对塔身进行光照分析之后,工程师精确地预测出了立面上每个位置的光照条件。每个幕墙单元都被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分为透明的玻璃,上部分为背面附有隔热板的不透明玻璃。两部分根据每个单元的光照条件,都被预先设计为相应的倾斜角度,形成折板形式。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折板形式的幕墙单元可以最好的遮挡不必要的直射光和反射光,提供最佳的自然照明和视野,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幕墙单元之间增加了竖向金属遮阳板,可以再将玻璃窗的节能表现提升15%左右。

由这种系统组成的立面,统一之中具有变化,不仅拥有具有针对性的建筑智慧,同时展现建筑在庄重的形体之外的轻盈灵动的另一面。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太原天际线上的超高层——中铁三局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大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