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郓始春秋,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郓城的由来及历史沿革

郓始春秋,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郓城的由来及历史沿革

郓城:

郓,春秋时鲁国城邑名,最早见于《春秋》。春秋时的鲁国有二郓:一东郓,在今莒县东北东莞集;一西郓,在今郓城县正东十六里张营附近。郓城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素有“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说。

郓城历史悠久,据郓城县李集乡大杨集肖堌堆古文化遗址测定,县境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群居住。

夏,郓地为徐州之城。

商王祖乙曾迁都于此,史称庇(在今郓城县城以北),这是商朝第五次迁都。

春秋战国时(前770年—前221年),西郓属鲁国西境,时境内有廪丘、阳晋等邑,齐灭鲁后,属齐地。

春秋时期,鲁成公四年冬,鲁国为加强防御,筑城名郓。这就是郓城得名的起源和由来。据《春秋左传》载:“成公四年冬城郓。”《郓城县志》述:“周、春秋,鲁成公四年冬城郓。郓为鲁西鄙,地临曹、卫,尝聚军于此,以防侵轶。”又云:“郓始于春秋。”《说文解字》述:“郓,从邑,军声,鲁有郓地。”

西郓最早筑于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目的是防备晋国。据《春秋》成公四年载:夏……公如晋。秋,公至自晋。冬,城郓。”《左传》详细解释了原因:公元前587年夏天,鲁成公出使晋国,但晋国国君对它很不尊敬。秋天,鲁成公从晋国回来,希望与楚国联合、背叛晋国,由于大臣季文子的劝说,才放弃了背叛晋国。但当年冬天,仍然筑郓邑,驻军防卫,以防备晋国。

公元前575年秋天,鲁成公曾经驻扎在西郓。据《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九月,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公还待于郓,使子叔声伯请季孙于晋。”据《春秋》和《公羊传》可知,事情大体是这样的:公元前575年秋天,齐、鲁、晋、卫、宋、邾六国在沙随开会,研究讨伐郑国的问题。但是,由于在此之前,鲁国曾经拒绝过晋国的乞师,所以在会上,晋国国君不接见鲁成公,并且想拘押鲁成公,鲁国大臣季文子说:这是我的罪过,于是晋国拘押了季文子。然后,鲁成公返回到西郓,并且派大臣子叔声伯到晋国,请求放回季文子。

历史沿革:

秦(前221年—前207年),实行郡县制,此境属于东郡。

西汉(前206年—前8年),属兖州东郡。境内自商朝时就有黎县(今陈坡乡一带)、自春秋时有廪丘邑(今陈坡、水堡乡一带)。

东汉(25年—220年),属兖州济阴郡。废黎县并入廪丘县,治所在黎县故城,黎县从商朝至东汉约存在近2000年。廪丘县有运城,即郓城(在今郓城正东)。

三国(220年—265年),属魏兖州东郡。廪丘为兖州治所。

西晋(265年—317年),属兖州濮阳国。有郓城(在今郓城正东张营附近),西晋杜预《春秋左传注》中提到:“郓,鲁西邑。东郡廪丘县东有郓城。”

北魏(386年—534年),济州寿张县有云城,云城即郓城。

北周(557年—580年),析廪丘置清泽县,属济州东平郡,县治(即西郓故城,今张营附近)亦为东平郡治。

隋朝(581年—618年),开皇四年(584年),改清泽县为万安县,十年(590年)于万安置郓州,十八年(598年),改万安县为郓城县,属郓州。这是郓城第一次以县级身份出现在历史上。大业二年(606年),改郓州为东平郡,治郓城。郓城隶属于东平郡,是郡治驻所,此时的郓城已是比县城高一级的城市。廪丘县并入郓城县,廪丘自春秋至隋,约存在1300年左右。

唐朝(618年—907年),武德四年(621年),废东平郡设郓州,治郓城。次年,置郓州总管府,辖郓、濮、兖、戴、曹5州32县。贞观八年(634年),因郓地卑湿,州治迁须昌(今东平东北)。自此郓城又降为河南道郓州管辖下的一个县。天佑二年(905年),郓城县复名万安县,隶郓州。

五代(907年—960年),属后梁,隶郓州。梁灭,属后唐,隶郓州。万安县复名郓城县,郓城县城内唐塔建于此时。后周广顺二年(952年),郓城县自郓州划归济州。

北宋(960年—1127年),郓城隶属于京东西路济州,仍是一个县。

金朝(1115年—1234年),郓城属山东西路济州。金大定六年(1166年),黄河决口于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南徙夺淮入海,郓城东部被淹没,县治(今张营附近)没于水中,县城遂西迁至盘沟村,即今县城所在地。

元朝(1271年—1368年),郓城隶属于中书省济宁路。

明朝(1368年—1644年),郓城初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济宁府为济宁州,郓城属之。万历十年时(1582年),郓城隶属于山东兖州府。

清朝(1644年—1911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曹州府,郓城隶属于山东曹州府。

民国三年(1914年)属济宁道。

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曹濮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于省。

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建立郓城抗日县政府。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建立郓南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立郓北试验区(县级),上述三县区属鲁西二专署(后改晋鲁豫边区十七专署)。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撤郓北试验区和郓南县(其地入郓鄄巨菏办事处,后改临泽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析郓城、巨野、菏泽三县各一部置郓巨县,隶属同郓城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郓城县改郓北县,析原郓城、郓巨、南旺三县各一部另置郓城县,隶属不变。

1949年郓北县并入郓城县,属平原省菏泽专区。

1952年撤平原省,随菏泽专区归山东省。

1958年撤销菏泽专区,改属济宁专区。

1959年复置菏泽专区,郓城又还属。1967年属菏泽地区。

2000年,属菏泽市管辖至今。

郓城特产:

刁东古筝:刁东古筝据《山东风物大全》载,“古筝”始于秦代,渊源于瑟。山东省主要分布在菏泽郓城一带。唐筝多为12弦,元、明、清时期为14、15弦,几经改革研制,现刁庄古筝品种已发展到16、18、21、23、26弦。

郓半夏:郓半夏,又名麻疙瘩、老鹳眼、芋头、天落星、无心菜,为天南星科植物的干燥块茎。半夏入药始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有“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郓城产半夏名闻全国,号称“郓半夏”。

郓始春秋,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郓城的由来及历史沿革

郓半夏

郓城肠衣:郓城肠衣是把羊、猪、牛等动物的小肠,经过人工清刮、盐制作香肠、火腿的外包皮,也可做医学上外科手术的缝合线,并能做乐器的弦。

郓始春秋,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郓城的由来及历史沿革

郓城肠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