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齐鲁地名探究——因胶水而得名——胶州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齐鲁地名探究——因胶水而得名——胶州

【地名由来】

胶州,因胶水“水色如胶”而得名。夏、商为莱夷之域,周初,东有莒、西有介,莒南迁后为计。《胶州志、大事记》载:“周武王十三年(己卯)都于计”(计,即计斤,在今胶州南关城子村)。秦,置黔陬县。公元529年(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始置胶州,"领东武、高密、平昌三郡,治东武陵,以胶州名始此"(《学古编》)

胶水是胶河古称,是胶莱运河的支流。至于胶水为何得名,东汉桑钦 《水经》 说: "水色如胶, 故曰”。宋朝的《太平寰宇记》云:“水色如胶,故名胶河。”胶水发源地流域多低山丘陵,沙土居多,同时有一种粘稠呈灰白色的泥,分布在河床上,使河水中的沙土和矿物质含量比较高,致使河水呈现出粘稠状和灰白色。这大致就是“水色如胶”的来源。《水经·胶水篇》: “胶水出黔陬县胶山,北过其县西。”

郦道元注: “ 《齐记》 曰,胶水出五弩山,盖胶山之殊名也。” 又 《寰宇记》 卷24密州诸城县:“胶山一名五弩山,胶水之所出。在今郡东南九十里。” 从相关文献中得知:胶水与胶山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齐记》中有记载:“胶水……北过高密,注潴泽与张鲁河合白泽,北入新河,入北海”。郦道元 《水经注》 具体记载了北魏时胶水自源地到入海的地理名称:"胶水出黔陬县胶山,北过其县西, 又 北过夷安县东, 又过当利县西,北入海。"对应今天的地理名称说就是源出胶南铁橛山,北经胶 州、 高密 平度、 昌邑, 至莱州境内, 北入渤海。

有趣的是平度曾因胶水而称胶水县,而且此称呼沿用了数百年。同时胶水也是胶东地区的地理分界线。胶水具体发源地位于胶南六汪镇孙家沟村以南,铁橛山以北。据老人讲述,在村东南有八突泉水,称八突泉,胶水发源于此。胶水长100公里, 流域面积608平方公里。逐水而居,人类文明发于江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胶水是胶州的母亲河。

胶州市,隶属山东省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岸。东邻城阳区、即墨区,西靠高密市、诸城市,南接西海岸新区,北连平度市。市境介于北纬36°00′—36°30′,东经119°37′—120°12′之间,东西横距51千米,南北纵距54.3千米,总面积1324平方千米。胶州拥有5000多年历史,仍保留新石器时代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于一体的三里河文化遗址。境内曾是春秋莒国、介国封地,唐朝设立板桥镇,北宋时期港盛州兴,海运贸易持续繁荣,特设市舶司、胶西榷场,是长江以北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全国五大商埠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2018年,胶州市下辖6个街道、6个镇,另设有1个开发区、1个旅游区,常住总人口为90.05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1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04.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54.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4.4:49.9:45.7,人均GDP达到13.5063万元。

【寻欢胶州】

胶州物产丰富,文化灿烂。胶州大白菜即鲁迅先生所说的胶菜名扬海内外。4500多年前,先民就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三里河文化。唐宋时期胶州(板桥镇)又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北方唯一通商口岸。胶州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画家高凤翰的故乡。胶州又是胶州大秧歌和茂腔的发源地,胶州大秧歌又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茂腔的特色唱腔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化遗产之列。源远流长的历史使得胶州素有“金胶州”之美称。

【历史沿革】

胶州市境内有新石器时代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于一体的三里河文化遗址。

西周到春秋时期,市境内有莒、介国。春秋末期,计、介并入齐国。

秦代,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以介地设置黔陬县属琅邪郡(治所在今胶南县夏河城)。

西汉时,市境内除黔陬县外,还有计亓县(治所在计斤城)、邞县(治所在今铺集镇黔陬村。

新莽时更名为纯德县)和祓侯国(治所在今里岔乡牧马城,新莽时国除)。均属琅邪郡(治所在今诸城市)。

东汉时,建武十三年(37年)撤销邞县、计亓县,其地并入黔陬,又析置葛卢县(旧志失载,其址无考)。黔陬、葛卢县属青州刺史部东莱郡(治所在今龙口市西部);建安三年(198年)黔陬县属城阳郡(治所在今诸城市)。

三国曹魏时,黔陬县属青州城阳郡。

西晋时,太康十年(289年)移城阳郡驻黔陬县,元康六年(296年)城阳郡改置高密王国,都黔陬,将治所迁到胶河西岸(位于今铺集镇西北),史称“黔陬西城”。

十六国时期,黔陬县属前秦青州高密郡(治所城阴城,在今高密县西部);东晋太元九年(384年)辖于后燕青州(治所济南)高密郡;东晋隆安二年(398年)辖于南燕青州高密郡;东晋义熙五年(409年)东晋灭南燕,属北青州高密郡。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黔陬县属南朝青州高密郡。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曾撤销高密郡,黔陬县属北海郡。北魏皇兴三年(469年)属北魏青州高密郡(治所在今诸城市)。永安二年(529年)设置胶州,驻东武(今诸城市),黔陬县属于胶州高密郡(治所在城阴城)。天保七年(556年)北齐置平昌郡,驻黔陬县,属胶州。

隋代,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郡,黔陬直属胶州。大业元年(605年)撤销黔陬县并入胶西县。黔陬县从设到撤,共历时827年。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设置胶西县,治所在今高密县(胶河与墨水河之间)的南朱家庄,史称隋胶西城,俗称“朱晏城”,属于密州。大业三年(607年)密州改为高密郡。大业九年(613年)胶西城毁于战火。

唐代,武德六年(623年)撤胶西县,其地并入高密县,又在高密县东部置板桥镇。板桥镇治所在今市区广州南路胜利桥西北(原遗址名“土城口”),属密州(高密郡)高密县。五代时期,经过后梁、后唐、后晋、后周不断改朝换代,板桥镇的隶属关系未变。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设胶西县,驻板桥镇,属京东东路密州。金代属山东东路密州,境内设有张仓镇(今胶南县)、陈村镇(今胶州大店)和梁乡镇(今胶州良乡,一说胶南县古镇营)。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设胶州,驻胶西县。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撤胶西县,改名胶州,仍辖高密、即墨二县。洪武九年(1376年)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灵山卫,并入胶州。灵山卫设巡检司。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国强行租借胶州湾及沿岸,塔埠头到积米崖一带45个村(屯)划入胶澳租界。光绪三十年(1904年)胶州升为直隶州,直属山东布政使司,辖高密、即墨二县。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撤胶州,改为胶县。胶县,初属胶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设莱胶道,驻胶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山东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胶县属第十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胶县沦为日占区,属鲁东道尹公署。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划入青岛特别市,改为伪青岛特别市胶州乡区行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改为伪青岛特别市胶州区,10月将第三区东七级等8个村划入即墨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塔埠头、薛家岛等45个村庄划入胶州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胶县城被国民政府军占领。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胶城解放,县民主政府迁入。

建国后,1949年10月撤销胶高县,将沽河、丰隆、胶莱、北都、联屯5个区划入胶县。1950年5月滨北专区撤销,胶县属于胶州专区(驻胶县城)。1953年6月撤胶河县,将沙河、牛沟、朱郭3个区划入胶县。1956年2月撤销胶州专区,胶县改属昌潍专区。1957年1月,将平度县的刘家花园、沟西、刁家丘、河南4个村划入胶县。1958年10月胶县划归青岛市。1961年5月,重新划归昌潍专区。1978年11月,再度划归青岛市。

1987年2月12日,国务院国函(1987)26号文批准: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县级),以原胶县的行政区域为胶州市的行政区域。属青岛市代管。

【胶州物产】

胶州大白菜

齐鲁地名探究——因胶水而得名——胶州

胶州大白菜

据史料记载,胶州大白菜栽种历史已有1000多年了,原产胶州市三里河、丁家庄,盛产于胶城一带,具有品质柔嫩、汁白、味美,纤维细软,叶帮薄、易炒熟,生食清爽可口、熟食味甘肥美的特点,并有耐储存等特点。胶州大白菜远在唐代即享盛誉,传入日本、朝鲜,称为“唐菜”;十九世纪传入日本、欧美等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在散文《藤野先生》中称:胶州大白菜运到江浙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里,尊称为“胶菜”。一九四九年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为斯大林祝寿,所携国礼中就有胶州大白菜。美、德、日、俄派专家来胶州考察,共同出版了《中国宝贝——山东胶州白菜》。


齐鲁地名探究——因胶水而得名——胶州

北梁蜜桃

北梁蜜桃

北梁蜜桃1976年引进栽植的“上海水蜜桃”,8月上中旬成熟,平均单果重250一300克,最大可达800克,含糖量达17.1%,被誉为“蜜桃之冠”,在胶州广泛栽培,已形成地方品牌。

经过多年的栽培和选种,不断筛选去劣选优,北梁蜜桃逐渐形成了优质品质,并且具有北梁特色的高产优质水密桃品种。主要分布在胶州市,具有个子大、味道甜、香味浓、颜色鲜、汁液多等特点。北梁蜜桃种植在北梁家屯村,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1997年正式申报注册商标"北梁牌"。


齐鲁地名探究——因胶水而得名——胶州

黑猪

里岔黑猪

里岔黑猪因主产于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而得名,属华北型地方猪种,其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胶州市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猪骨骸,还挖出不少猪型黑陶,叫猪鬶。据考证,出土的遗物与现代里岔黑猪接近或一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饲养技术的改进,使里岔黑猪的品质在适应自然环境条件、杂食耐粗、多胎高产方面以及外形和肉质等特性都不断得到提高,逐渐形成了现代地方类群。里岔黑猪是当地群众长期择优纯繁、继代选育形成的具有繁殖力高、抗逆性强、体长多肋,肉质鲜嫩等优点。


齐鲁地名探究——因胶水而得名——胶州

胶州湾杂色蛤

胶州湾杂色蛤

胶州湾杂色蛤,学名叫菲律宾蛤仔或马尼拉蛤仔,喜栖于淡水流入的波浪平静的内湾中沙和泥沙质的海底。产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

胶州湾杂色蛤并不是真正的杂色蛤,真正的杂色蛤虽与胶州湾杂色蛤形态上相似,但是口味较差。尽管分布广泛,但以胶州湾产的这种蛤蜊质量为最好。由于大沽河、洋河分别从胶州市的左右两侧汇入胶州湾,因而处于两河入海口之间的胶州海域水质最适合蛤蜊的生长,饵料又丰富,所产的蛤蜊质量上佳。它皮薄肉肥,肉质细腻柔嫩,味道略带甜味的鲜美。

【风景名胜】


齐鲁地名探究——因胶水而得名——胶州

三里河文化遗址

三里河文化遗址

三里河文化遗址位于胶州市城区南部的三里河村,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里河文化遗址共分两层,上层为龙山文化层,下层为大汶口文化层,较完整地记录了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社会的文化、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齐鲁地名探究——因胶水而得名——胶州

少海新城

少海新城

少海新城位于胶州市区东南侧,规划总面积16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6.28平方千米,被确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获得青岛市旅游标准化单位等荣誉称号。


齐鲁地名探究——因胶水而得名——胶州

艾山风景区

艾山风景区

艾山风景区,是胶州市仅有的集山、水、平原于一体的自然风景群,也是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综合型风景区。距离胶胶州城区约20千米,坐落在胶州市洋河镇、张应镇、董城乡交汇处,由艾山、东石、西石、山洲水库四个景区组成,总面积达8.6平方千米。艾山风景区是由艾山、东石、西石和山洲水库等组成的集火山遗迹、山水风光和道教文化于—体的综合性文化景观群,艾山风景区内的东石、西石被誉为胶州八景之一—“石耳争奇”,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和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齐鲁地名探究——因胶水而得名——胶州

高凤翰纪念馆

高凤翰纪念馆

高凤翰纪念馆坐落于其故里胶州南三里河村北,占地约16亩,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清代著名左笔书画家高凤翰是“扬州八怪”中杰出人物之一,其书画以清雅乖拙蜚声宇内,更以其左手奇才彪炳艺林。纪念馆包括故居、陵园、附设三大部分,故居部分有石鳌馆、春草堂、北堂、竹西亭、南斋、南斋池等,供参观者了解高氏之家世行实等情况。


齐鲁地名探究——因胶水而得名——胶州

胶州三里河公园

胶州三里河公园

胶州三里河公园位于胶州市新城区,总占地面积31.8公顷,公园合理组织地形、水体、道路、建筑小品、自然植被等景观要素,展示出“一心两桥三园多丘十八景”的自然山水格局,成为具现代景观特色、富历史人文气息、适宜人居住休闲娱乐的城市流水公园。公园免费向群众开放,先后荣获亚洲最佳园林景观范例奖、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山东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 [18] [21]


齐鲁地名探究——因胶水而得名——胶州

大沽河省级旅游度假区

大沽河省级旅游度假区

位于胶州市区东南侧,依托大型水体对周边进行规划,以“两湖、一带、三岛、多片区”作为主体框架,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服务型景区,被确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获得青岛市旅游标准化单位等荣誉称号。南湖旅游景区现已全面开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