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遼寧彰武北甸子:風沙沒了 日子富了

在遼寧省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與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的交界處,有一片鬱鬱蔥蔥的邊界林,其中有棵元寶楓已矗立在這裡300多年了。在風沙肆虐的年代,往返於兩地的旅人將其視為路標,看到它就找到了回家的路。每到秋季,元寶楓都是一片火紅,當地居民都親切地叫它“大色樹”。如今,在這片遼寧最大的風沙區,幾代北甸子人用青春和熱血築起了一道綠色長城。

遼寧彰武北甸子:風沙沒了 日子富了

北甸子村三面被科爾沁沙地包圍,過去村裡連一棵大樹都沒有,村民的房子經常會被沙子埋一半,也沒有像樣的路,出行十分困難。當年有一位村民,僱馬車拉了10頭豬去科爾沁左翼後旗的甘旗卡鎮售賣,結果因為路不好走,到甘旗卡鎮的時候,10頭豬曬死了8頭。北甸子黨支部書記邢守龍說:“其實這裡曾是水草豐美的牧場,後來因為戰亂、過度砍伐、自然災害等原因才變成沙地。因為不適合居住,上級部門曾經建議全村整體移民。但大家都捨不得離開,於是決定留下來,改變這裡。”

1978年,彰武縣被列入國家三北工程建設重點縣。1985年,村民王振海和李淑雲夫婦承包了村裡1000畝沙地造林。到現在,這對年近七旬的老夫妻,已堅守了30多年。他們家裡有一把近9公斤重的大鐵鍬,夫妻倆就是用它把樹苗一棵一棵種進茫茫沙海中。經過北甸子村民幾十年的努力,一條長約15公里、寬約3公里的三北防護林帶將北甸子村與科爾沁沙地隔絕開來,風沙再難入。如今,他家周圍已長成了一大片樟子松林。王振海說,到了松花粉飛舞的時節,這片林子美得讓人窒息。

遼寧彰武北甸子:風沙沒了 日子富了

北甸子村裡幾乎家家種樹,和早些年不一樣,現在種樹不僅為了抗風沙,也跟收入有關。沙荊和果樹已代替了曾經的楊樹、松樹,因為沙荊油價格昂貴,沙荊果可以做果汁,防風治沙和脫貧致富就這樣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嫁到遼寧有十幾年的村民陳桂香,老家就在邊界林對面科爾沁左翼後旗的潮海村閆家窩堡。她說:“以前回孃家特別難,路不好走,風沙又大。現在好多了,到處綠油油的,心情也好很多。”陳桂香家也種了不少楊樹,她說今年打算都換成沙荊。

彰武縣總面積546.2萬畝,沙化面積卻曾達到524.2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96%,是遼寧省最大的風沙區。國家實施三北工程後,彰武林業用地面積從78萬畝增加到205萬畝,森林覆蓋率從14.2%提高至34.5%,年均揚沙天氣減少至9天。原來不能播種的生長期較長的作物,現在可以播種了,年增產糧食11億公斤,牛、羊、豬的飼養量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4.1萬隻增加到了451萬隻。

遼寧彰武北甸子:風沙沒了 日子富了

北甸子村有很多養牛大戶,李萬權是其中最出名的。記者見到李萬權的當天,他剛剛從內蒙古通遼運回幾十頭牛犢,一進村,水都顧不上喝就把牛挨家挨戶送給村民。2016年,李萬權主動為村裡24戶貧困戶提供擔保,幫大家搞起了肉牛養殖。如今,李萬權的權超肉牛養殖合作社幫助村裡許多貧困戶脫了貧,也讓北甸子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品牌育牛村。

李萬權說,以前因為窮,村民家的孩子唸書都得出去借錢,結不起婚的小夥子比比皆是。現在養牛政策非常好,養牛、飼料都有補貼,貧困戶靠養牛平均年收入都在5萬元左右。李萬權眼下最大的願望是把村裡的肉牛養殖做成產業,他想在北甸子村和甘旗卡鎮交界的地方建一個大型肉牛交易市場,讓兩地的牛肉交易都在那裡進行。

遼寧彰武北甸子:風沙沒了 日子富了

平時忙著養牛,李萬權總奔走在遼寧和內蒙古兩地間,很少有時間出去走走。他說今年國慶打算給自己放幾天假,約上村裡幾個養殖戶,一起到北京旅遊,“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北京一定熱鬧極了,咱們都想去看看。”

風沙吹滿頭的日子已成歷史,這座邊界小村莊漫山遍野的樟子松林正在編織新的未來。李萬權說,樟子松有個特點,越是在風沙肆虐、乾旱少雨的惡劣環境下,越是長得鬱鬱蔥蔥、挺拔直立。他說,這很像北甸子村的村民,在這裡,頑強生長,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展示彰武人民最堅強的倔強。(作者:王官波 編輯:張志業)

遼寧彰武北甸子:風沙沒了 日子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