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連平:金融開放應在審慎中闊步前行

作者:連平,著名經濟學家、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中國金融40人論壇常務理事。

連平:金融開放應在審慎中闊步前行

我們需要保持清醒頭腦,堅持自主開放,把握好開放節奏,協調好相關的改革,爭取在系統性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使開放的效益最大化。


習總書記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金融對外開放是經濟國際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2018年以來,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的序幕已經拉開,主要涉及兩大領域:一是金融行業,包括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期貨業以及評級行業等;二是金融市場,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和保險市場等。未來一個時期我國金融對外開放將闊步前行。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行業和市場通常面臨較為複雜的不確定性。未來金融開放應與金融改革、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監管能力相協調和匹配。

新一輪金融開放劍指何方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和基礎條件看,下一步金融開放可能的重點領域主要仍在兩個方面,即金融行業和金融市場。

本輪銀行業開放舉措包括取消外資設立機構的總資產規模限制,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放寬在信託、金融租賃、汽車金融、貨幣經紀和消費金融等行業金融領域引入外資的限制,對商業銀行新發起設立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不設上限,大幅度擴大外資銀行業務範圍,等等。

2003年我國大型銀行改革轉型以來,銀行業總體上保持了良好的運行狀態,資產負債平穩增長,盈利水平保持良好狀態,資產質量持續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具備了很好的擴大開放與國際接軌的條件。儘管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銀行業市場持續擴大對外開放,但迄今為止,外資銀行資產佔中國全部商業銀行資產的比重依然很低。本輪開放政策落地後,將使我國銀行業的對外開放達到新的更高水平。

未來,中國銀行業對外資的進一步開放可能主要在取消外資機構資產規模限制、放鬆乃至取消持股比例限制,以及業務範圍擴大至中資銀行同等水平等三個維度展開。由於一個階段以來,外資銀行對業務發展受限存在不少抱怨,新一輪開放可能將進一步放鬆業務範圍限制以及促進經營便利化,作為重要內容。隨著對總資產規模限制的取消,未來中小外資銀行進入境內的步伐將加快,有助於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保險業是我國金融開放最早的領域。加入WTO後,我國全面清理了與WTO規則不符的保險法律法規,在保險企業設立方式、地域範圍和業務領域等方面持續放寬限制。本輪開放取消了對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的經營年限和總資產規模的限制,放寬和取消了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保險業全面開放格局進一步清晰。但迄今為止,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保險行業總資產的佔比僅為6%。儘管相對來說保險業開放程度較高,但未來依然有不小的開放空間。我國將更加重視加大保險業開放的力度,在外資持股比例和外資險企的經營範圍等方面,進一步放寬相關限制。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國證券業開啟了開放進程。加入WTO後,證券業開放步伐逐步加快。2018年以來,我國在證券業領域開放的主要內容包括:按照內外資一致的原則,允許合資證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境外股東實現“一參一控”,合理設置綜合類證券公司控股股東的淨資產要求,包括允許外資控股合資證券公司、放寬單個境外投資者持有上市證券公司業務的範圍等。鑑於長期以來我國直接融資發展不如人意,證券行業發展相對較慢,未來我國證券行業的對外資開放會相對加快步伐。開放將朝著允許外資享受更多國民待遇、繼續放鬆准入限制和持股比例限制,以及進一步放開證券公司的業務範圍等方向推進。

資本市場開放是本輪金融對外開放的重頭戲,而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開放則是開放的主要內容。股票市場開放舉措包括:取消合格境外投資者(DFII/RQFII)投資額度限制,放開外資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管理的私募產品參與“港股通”交易的限制,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中國資本市場;全面推進H股“全流通”改革,更好地服務企業發展。債券市場開放舉措包括:拓展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渠道;制定交易所熊貓債管理辦法,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發債融資;允許外資機構獲得銀行間債券市場A類主承銷牌照,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等。本輪開放還涉及擴大期貨市場開放力度,擴大待定品種的範圍;允許外資機構在華開展信用評級業務時,可以對銀行間債券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所有種類債券評級。未來,資本市場的開放將從三個方面推進,即允許更多地境外投資者(包括自然人)參與境內資本市場、進一步放寬外資進入的規模限制,允許境外投資者業務範圍進一步擴大。

從長遠來看,給外資在中國金融領域經營以國民待遇是開放的最終目標。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隨著本輪開放舉措的逐步落地,中國金融開放水平將大幅提升。未來金融行業的開放步伐會快於金融市場,銀行業開放的步伐會快於非銀行的其他行業,債券市場開放的步伐會快於股票市場,外資中小金融機構進入的步伐會快於大型金融機構。此外,外資股比限制將進一步放鬆直至基本取消,外資可以自由選擇參股,合資或獨資等方式在華經營;針對外資的機構准入的數量型要求將進一步放寬直至基本取消。外資在境內金融領域的商業存在範圍將因此進一步拓寬。

積極審慎地實施金融開放

從戰略視角看,應該積極推進金融領域對外開放。但在今後較長一個時期內,中美戰略博弈進入關鍵階段,國際環境將會更加錯綜複雜。因此需要保持清醒頭腦,堅持自主開放,把握好開放節奏,協調好相關的改革,爭取在系統性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使開放的效益最大化。

一是金融開放要與金融改革相協調。考慮到中國金融市場化程度還存在不足,一些關鍵領域的改革還在逐步推進過程中,因此如何使金融開放和金融體制機制改革更好地匹配至關重要。需要重點關注三個方面: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資本和金融賬戶開放。目前,我國匯率機制離完全的市場化——彈性十分充足——尚有不小的距離。而更加市場化的浮動匯率與金融市場高水平的開放要求是相一致的。我國的利率市場化已經大步推進,但影響最大的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改革剛剛起步,LPR對市場的影響以及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尚需一個過程,目前還只是運行的初步階段。市場化定價機制對金融開放具有重要影響。目前資本和金融賬戶的大部分項目已經放開,但涉及資本境內外流動,尤其是私人資本的流動仍有限制,未來需要伴隨金融行業和市場的開放同步放鬆限制。

二是應合理把握開放節奏,注重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國際經驗表明,開放可能會帶來問題以及消極影響,有些方面問題可能會比較突出,例如信息不對稱和非理性預期。一個時期以來,國際市場上對中國經濟始終存在非理性預期,對中國經濟運行狀況有很多誤讀誤判,有的甚至是別有用心的。金融市場擴大開放後,國際非理性預期毫無疑問會對我國市場運行產生更多的影響。如何將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程度,需要認真加以考量。開放以後,更多的資本流入自然會帶來更多的資本流出需求,必然會有一些投機資本興風作浪,系統性金融風險可能有所上升。這需要長期關注和謹慎防範,關鍵是要有針對性的機制和預案。

三是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需要與資本市場成長相匹配。中國是大海,將大海掀翻談何容易。從全球金融業來看,中國銀行業也可以算得上大海。但實事求是地看,中國資本市場,由於種種原因長期以來直接融資發展卻不如人意。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需要把握好節奏,與市場的成長、規模、成熟度很好地匹配起來。只有成為了大海,中國資本市場才能經得起更大的風浪,立於不敗之地。

四是金融市場開放水平要與監管能力相匹配。這一點尤為重要。國際上風險失控的案例,很多是監管未能及時跟上或者應對出錯所致。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金融運行總體平穩,也與監管較為有效息息相關。面對未來開放的進一步擴大,金融監管能力需要同步提升,以促使兩者之間保持動態適應和匹配。這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規範金融機構經營行為的能力、預警和防範金融風險的能力以及處置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唯有持續提升監管能力,未來才能在開放進一步擴大的同時,保持金融市場的規範運行,風險控制處於良好狀態。

作者系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本文發表於《中國外匯》2019年第10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