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用記者良知書寫“扛鼎之作”

用記者良知書寫“扛鼎之作”

桂慧樵是中國水運報社的一名老同志、老記者,雖年逾古稀,仍活躍在新聞第一線,成為全國新聞記者的一面旗幟。

30多年來,桂慧樵發表優秀新聞稿件近4000千篇,其中,30多篇得到國務院和有關部委批轉,6篇獲時任總理批示,他還為為船民討薪1.8億元,成為船民心中的“保護神”。他情繫長江,高度關注長江上各種“疑難雜症”,在國內引發一次次的衝擊波:他報道的“長江梗阻”,牽動國家撥款50億治理;“劍”指長江上建隧道比建橋好,推動“長江第一隧”的落地;“拳”打三峽旅遊壟斷經營,促使三峽大壩免門票賺人氣;關注鰻苗、麋鹿、白鰭豚等長江沿線瀕危物種,奮戰在保護長江生態最前沿……他上接天線、下接地氣,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長江上最敏感的新聞天線”“新聞專業戶”“平民欽差”和“長江生態文明的守望者”。

新聞記者這種職業,似乎人人都可以幹,但要幹得像桂慧樵一樣出類拔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麼,作為一名行業新聞工作者,他為何能寫就如此眾多的“扛鼎之作”呢?

關於如何做一名好記者,新華社老社長郭超人的回答是:大多數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當不了記者。大多數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做到,可以當記者,但不一定是個好記者。惟有大多數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麼你就能當一個好記者。很顯然,桂慧樵是後者,他熱愛新聞工作,而且心甘情願地去吃苦,而最為可貴之處,就在於他時刻銘記著記者良知。

對於良知,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它不僅是個人是非之心的體現,更是對人民、對國家、對社會的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記者良知體現在桂慧樵身上,在於:他有著一股積極進取、勤思篤學的開拓精神;一股敢講真話、求真務實的職業精神;一股不辱使命、一心為民的服務精神;一股勵志勤奮、永不生鏽的奮鬥精神;一股不畏強權、敢於亮劍的獻身精神。只有像他那樣,將自己的情感傾注於行業,才能寫好、寫活、寫出更有溫度的新聞作品;只有像他那樣,憑著一股風雨不折腰的執著和勇氣,不放棄任何一條線索,才能讓真相浮出水面、問題得以解決;只有像他那樣,勤奮學習,永不懈怠,才能讓我們筆觸成為最鋒利的武器,讓我們的文字成為人民最好的發聲筒。

記者良知,首先離不開理論的導航,新聞採訪要上接天線,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創新理論,才能在花繁柳茂處撥得開,在雨驟風狂時立得定,牢牢鎖住思想的制高點;記者良知,還離不開價值的錨定,新聞要做的是“人心工作”,以科學的見解影響人、以正確的判斷引導人,才能在人的頭腦裡搞好建設、凝聚人心,從而激發人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記者良知,也離不開獨到的見解,這需要我們觸摸社會的脈搏、撥開紛紜的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質、跳脫思維的慣性,在聆聽時代、觀察時代、把握時代中,形成明晰的洞見、獨到的創見、卓著的遠見;記者良知,更離不開專業的景深,全媒體時代面對全社會“知識水位”的提高,記者要加強學習,既成為雜家,也成為專家,建立在專業基礎上的分析、判斷,才能真正有說服力、有引導力。

我們記者,要以桂慧樵為榜樣,傳承桂慧樵新聞精神,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做一名新時代政治過硬、作風優良、業務精湛的記者,為我們這個時代、國家和社會抒寫出動人的篇章!

(作者系中國水運報社董事長、黨委書記、社長 施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