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阿普笃慕:春秋战国时期的彝族领袖,彝族人文始祖

据彝文献记载,阿普笃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彝族领袖,是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传说中的阿普笃慕具有超凡的能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统率氏族治理天下。彝族人认为,人去世后,魂灵必须回到祖先发祥地,也就是回到“六祖分支”地去。现存的18部彝文《指路经》,其终点大多指向滇东北,特别是今天的云南曲靖、昭通。“六祖分支”发生在曲靖、昭通,曲靖、昭通是彝族文化的发祥地。


阿普笃慕:春秋战国时期的彝族领袖,彝族人文始祖


阿普笃慕娶三妻生六子,统称六祖。阿普笃慕的长妻蚩以武吐,生慕雅切、慕雅考,封武侯、乍侯。二妻能以咪咚,生慕雅热、慕雅卧,封糯侯、恒侯。三妻尼以咪哺,生慕克克、慕齐齐,封布侯、默侯。

阿普笃慕:春秋战国时期的彝族领袖,彝族人文始祖


六祖分封侯,武、乍二侯去南方,糯、恒二侯去北方,布、默二侯留在中央。阿普笃慕皇帝即位后,划三界,即:天南、地北、中央。天南称南孟国,地北称北仲国,中央称皇国。

阿普笃慕的诞生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彝文的典籍记载了它的创世神话在彝族的创世神话里,天地还在混沌之中时,产生了清气和浊气,然后形成了影和形。后来,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清气上升在天变成男的希慕遮,浊气下降在地生成女的希堵佐,二人共为人类的始祖。接着,一个叫史慕魁的人发明了火,一个叫哺额克的人知道了农耕和畜牧的方法。这时,天地已经形成,昼夜已经明显,清浊二气继续不断相交,人类出现了,笃慕的始祖白博耿、天君、地臣、无数的神也诞生了,人类繁衍,山林茂盛,兽类向四方扩展。希慕遮的第二十九代孙娄珠武有12个孩子,其中11个都因所居住的地方野兽太多,搬到了临水的地方。只有武洛撮一个人留着。天神策耿直为了武洛撮把美丽的尚未出嫁的三女儿许配给他。笃慕之祖白博耿根据天神賜给他的经典定了结婚日。武洛撮与天神的三女儿结婚后,过了三年都没有后代,于是,白博耿带领二人祭祀祖先,一年过后生了第一个孩子,两年过后生了第二个孩子,三年过后第三个孩子诞生了。这第三个孩子就是阿普笃慕。

阿普笃慕:春秋战国时期的彝族领袖,彝族人文始祖


谱写创世纪的史诗

在阿普笃慕的时代,天神策耿苴要灭绝人类鸟兽,发动洪水。策耿苴派额勺先住江头,以后转到四方,挖了十二座大山填了八条深谷,直抵江尾,只留中央一条山脉给阿普笃慕住在上面。天神向阿普笃慕说,满了十天十夜后,你可以通过这条山脉往洛尼白去住。哪知道没等到十天十夜,只过了七天七夜以后,阿普笃慕牵了自己的马,赶了自己的羊,就往洛尼白去了。洪水退去以后,只有他一个人活着,七个太阳和五个月亮照射大地,使地上的树木都干枯了,只有马桑树没有枯死。只身一人的阿普笃慕在山中开垦。天神策耿苴派了三位使者,让阿普笃慕在“拜谷楷嘎”参加歌舞。他的舞蹈及笙的演奏极为精彩,天神当时就决定把他的三个女儿嫁给他,三位天女每人都生了两个孩子,这就是彝族史上有名的六祖。不知过了多少时日、阿普笃慕面对消退的洪水,毅然决定将六个儿子派往不同的地方,去寻求生存的空间,于是,在洛尼白上演了彝族历史上一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戏”,谱写了一曲创世纪的史诗。

一个民族由此获得新生

彝族传说中的创世神话,象征性地叙述了天、地、人及万物的起源,带有这个游耕民族很大的审美性。但在彝文的经典中,阿普笃慕到洛尼山暂避洪水,进行的六祖分支,确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彝族史专家研究,彝族这一民族,起源于云南的滇东北,后一个支系迁到蜀地,因蜀地遭受洪水,阿普笃慕又南下返回原祖先的发祥地进行六祖分支。“六祖是古蜀国彝人南下后在云南的回家、叠加和重合,其根本仍在云南”。彝族由何地迁到云南滇东北暂避洪水,目前尚有从蜀地或从滇池迁往两种说法。根据彝文经典,彝族的始祖希慕遮到阿普笃慕共三十一代。其中,从希慕遮到密乍轨,一共六代,《西南彝志》称“创建君基业"。从希堵佐到投乍蚩,共五代,“创建王基业”。其后到阿普笃慕时,已三十一代,《西南彝志》记载说:“笃慕俄之时,大地的四方,地被开光了,洪水泛滥,人全被淹没。”古彝经《勒俄特衣》中有“蜀地洪泛”,其深及峨眉山顶,只露山巅的记载。

长子

阿普笃慕:春秋战国时期的彝族领袖,彝族人文始祖


武部,即穆阿怯,六祖之长子,分支后,迁徙到今昆明城西边,到了六世武额克向外扩土,故云“武家地域宽,上至罗志更,中部赛夺吐,下至赛洪松”。此后,武之后裔又进行分支,向四方迁徙,扩展到湖南、湖北一带。

次子

阿普笃慕:春秋战国时期的彝族领袖,彝族人文始祖


乍部,即穆阿姑,六祖之次子,势力在六祖中最强,分支后迁徙到昆明以南、以西一带,后扩疆拓土,直至今越南、老挝缅甸一带。到乍部第十代时,在苍山洱海边开辟建起8个城池,立9个大部落建立其政治制度,强大于保山、大理一带。

三子


阿普笃慕:春秋战国时期的彝族领袖,彝族人文始祖


糯部,即穆阿赛,六祖之三子,先住佐雅纪堵电,后辗转迁徙,传至十二代时,向外扩张,迁到威宁一带。一支迁往嫩姑城(成都),其后裔曲涅渡过金沙江,占据凉山大部分地区,控制了整个金沙江南岸。

四子


阿普笃慕:春秋战国时期的彝族领袖,彝族人文始祖


恒部,即穆阿卧,六祖第四子,恒部彝经又称古侯,迁入凉山后,经过第二次分迁,遍布滇东北部,后从昭通迁出,直至乐山、雅安一带。另一支占据滇东北、黔西北赤水河以南地区。另有一支以昭通为中心,居住于昭通、毕节等地,成为后世的“乌蒙部”。

五子


阿普笃慕:春秋战国时期的彝族领袖,彝族人文始祖


布部,即穆克克,六祖第五子,分支后,向滇东、黔西北迁徙和发展。传到第七代阿德布时,势力强大,后裔以“德布”称雄于世,以宣威为中心,占领了黔西北毕节、遵义等地,后又从南面扩张,今沾益、东南的普安、北面的威宁均为其领地。到第九世体妥糯所生三子,势力强大,今黔西南、广西百色等地族均为此支系。

六子


阿普笃慕:春秋战国时期的彝族领袖,彝族人文始祖


默部,即穆齐齐,六祖第六子。据《西南彝志》记载,从穆齐齐开始到清初,一共传了七十代,其中传至第十代列阿默时,其势强大,后简称为默部。列阿默传至默阿德,默阿德又传至德阿施时,强夺豪取,到德阿施十二世裔乌所必时,继承祖业,以古东川为中心,厉兵秣马,向外扩张,向武部进攻继后攻下昆明。德阿施的后裔后来发展为东川阿歹土司、镇雄芒部土司、贵州水西土司及普安土司四大著名土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