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证券风云:人性的弱点

“新大陆”:起源

1492年,从帕洛斯港起航的一艘船只上,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的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原皇帝的国书,向这两个国度驶进。在到达第一块陆地之时,没有马可·波罗口中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但这次的航行,却开启了通往“新大陆”的一个新篇章。也没人能想到由这次航海之行开通的东西方之间的往来航线奠定了股票市场诞生的基础。

地理上的新发现使海外贸易成为了人民暴富的一条捷径。在那个古老的年代,打造船只和组建船队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而且要承担航海之行中所遭遇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这样的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对于任何一个投资人来说都是代价高昂的。为了筹资和实现风险分摊,一种新模式随之诞生:出海之前,招募投资人来提供航海资金,航行结束后将原来的本金退还给投资人,并将海外贸易所获得的财富按投入的本金比例进行分配。随着海外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这种股票集资的形式被广泛应用甚至成了企业在初创期间集资的手段,股票市场随之得到了发展。

有些股票持有人遇到突发状况或急需资金便需要将持有的股票转让变现,为了满足股票转让需求并促进股票集资的发展,证券交易场所开始陆续出现。

行业发展初期,金融管制宽松,证券市场的产品逐渐趋于多样化,各类金融衍生品也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红绿交织的交易市场上分分秒秒刷新着数据,牵动着交易者的心。

四处一片繁荣景象,没有人知道风雨何时会来,这座虚拟经济吹动起来的高楼也会坍塌。

危急时刻:交错的命运

2006年、2007年,在此前美国政府极大刺激房地产内需下,目光敏锐的投资者正在疯狂地创造着做空CDS(信用违约掉期)的机会。“房地产市场崩溃,最终肯定是政府买单,做空CDS赚的钱,本质上都是纳税人的钱。”可惜的是证券市场的众多交易者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有着与查理·芒格这样的远见。

终于,存在信用危机的隐患下,华尔街金融机构接连倒下,一场波及甚广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

2008年9月16日,美联储的埃尔克斯大楼内,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坐在漆皮椅子上安静地望着窗外,思索着当天下午乔治·沃克·小布什总统提出的那个问题——“我们怎么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事实上,在当年3月美联储就已为摩根大通提供了300亿美元的救急贷款救助其投行贝尔斯登(正常情况下,美联储能够把钱借给银行和储蓄机构),前几天,小布什政府刚刚宣布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大住宅贷款抵押公司,来挽救公众对市场的信心。一系列的救市举措,市场还是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后全面失控。伯南克带领的美联储正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要不要向美国国际集团(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比雷曼兄弟多出50%以上,业务覆盖130多个国家的保险公司)提供紧急贷款。

由于美国国际集团(AIG)是混业经营,与多家商业银行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如果申请破产,不仅会致使其相关企业遭受重创,还会迫使更多公司走向资不抵债的状态。雷曼兄弟的倒闭已经引发了市场大震荡,AIG倒下势必会给美国经济致命一击。倘若美联储出手,为AIG提供850亿美金的紧急贷款帮其度过危机,就能稳住公众对市场的信心。但如果在获得这样一笔巨额资金的救助后,AIG却依然没能挺过困难期而走向破产,那就意味美联储救助的借款将无法收回,美国经济将会陷入更加严重的衰退。

箭在弦上,美国经济已经到了至暗时刻,这是一场博弈,也是孤注一掷的选择。

在美联储五位理事会成员表决同意后,美联储决定向AIG发放850亿美金的紧急贷款。当然为了公正,AIG必须要接受美联储开出的条件:贷款利率高达11.5%,且政府将获得公司80%的股权(这样的条件对大多数公司来讲是比较苛刻的)。

即便美联储是美国最高的银行机构,但也没有850亿美金的巨额资金可以支配,美联储只能求助国会,这意味着,850亿美金的巨额贷款要暂时动用纳税人的钱来填补以稳定这场动荡的危机。

危机之前,以两房为首的金融机构都在不停地向公众出售打包证券组合疯狂赚钱。命运交错,危机时刻,拯救市场的恰恰是精明交易者口中的“纳税人”。

每一场金融危机的数据背后都隐藏着对金钱的贪婪与人性。

危机过后:重见曙光

在美联储多次的量化宽松与救助下,美国经济终于迎来了复苏,然而,这场打击性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仍然残留着不良影响和恐惧的情绪。

迈克尔·刘易斯的《大空头》中提到“衍生产品就像枪,但问题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使用工具的人”。所有的问题都应指向祸患的根源——在金钱的诱惑下,信任面临着更大的危机。

交易者和投资人开始捂紧自己的口袋,证券行业(不单单是美国,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应如何恢复此前的繁荣景象,重建大众对证券市场的信心?

危机过后,证券市场紧接着迎来一场变革。最先是管理部门施加的压力,证券企业不得不开始提高产品准入门槛,充分考察发行企业的经营状况,设定合理的代发标准,以为公众提供优质产品。对于金融衍生品,这场危机就是由抵押证券交易引发的,证券企业更应充分认识到其带来的风险程度,加强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促使其交易更加标准化。此外,管理部门建议证券企业自留一些证券产品,来克制券商在金钱诱惑下的非理性,一旦出现违约风险,证券企业自身势必要承担同样的风险。由于抵押证券类金融衍生品的诞生到交易过程还涉及到影子银行的参与,为了稳定金融格局,要尽可能地让影子银行体系在阳光下运作。但这种种措施,终究是外在的约束。

其实,道理各证券企业经理人都明明白白,但他们依旧热衷于在危机时看着铺天盖地的金融时讯,眼花缭乱的数据,资深专家的解读报告,做着最为精明的分析,却一次又一次的败给最简单的哲理。他律不如自律,这一点应该在证券市场中犹如《圣经》一般存在,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券商能够看见。与其被严峻的形势逼迫着改道,不如把这次改变视为一次变强的契机。

只有诚实的企业才能在交易的过程中赚到钱,被贪婪的欲望蒙蔽双眼,短暂的欢愉过后迎来的可能是倒下的风险,以及永难涤净的污垢与谩骂(不管之前这家企业再怎么强大,华尔街已经有着无数的先例)。

换个思维?狭隘一点来说,试着从交易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或者能够站得更高,尝试从那些在危急时刻最终能够带来帮助的人(纳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谁说尚未涉足证券市场的纳税人不会成为交易者?

科技之剑和缩小的黑箱

证券市场中,有时候眼睛比耳朵更会骗人。你所看到的往往可能只是他们想要让你看到的。拥挤的交易市场中,交易者疯狂地收集着行情信息,完美的报表、企业经营变更的记录、可观的评级指数,铺天盖地袭来的资料信息各有不同,却又共有所指,几乎所有的这些信息都在吸引着交易者做出购买决策。

整个股票市场的交易都会在巨大的屏幕上显示出来,每一股的价格,分分秒秒的交易信息,这让股票交易多了一些透明性。但在这个投资的大篮子中,对于交易者来说,抵押债券类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却没有这样的优势。想要了解有关信息,他们更多的时候只能去四处打听。显然,交易市场中存在一个黑箱,那些为风险承担者提供资金的股票持有人并不知道风险承担者在做什么,两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交易者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这也是他们难以对券商产生信任的根源。

历经多年的发展,证券市场已经呈现出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一轮接一轮的演变。面对众多选择,交易者早已不再是单纯地选择企业,而是选择服务。如何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剑指黑箱,保障交易者做出理性的判断。

何以为剑?

2019年10月26日,各个新闻平台随处可见有关政府部门强调“强化基础应用建设,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的报道。随即,10月28日开盘后,A股区块链板中,有近90股涨停。被誉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永远不会褪色。

在众多行业企业都在拥抱数字化的今天,受科技影响较深的金融行业更应率先迈入“科技为剑”的新时代。

早在1867年人们就知道了科技工具对金融行业的重要性,电报、电话以及彭博终端的出现让金融大鳄在证券交易市场中建立起了相当的信息优势,但那个时期的科技进步影响的是交易信息的传播速度。随着通讯工具的普及,这样的外在优势几乎消失殆尽,而今,券商和交易者更需要的是能够影响交易精度的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无疑成了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宝剑。

富有远见和资金雄厚的证券公司早已在这些新兴技术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将其运用到中后台场景中。人工智能常被用来定制化投顾服务,跟踪产品端风险变动;数字信用评估体系和大数据能够让券商更加清楚地了解客户特征,以合规管理并进行风险管控;区块链技术具有分布式存储数据的优势,可点对点传输信息,实现数据的长期保存且不易篡改,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证券交易过程中的透明度,缩小黑箱。

科技之剑出鞘,锋芒毕露。可惜的是,新兴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正处于发展初期,仍存在很多局限;庆幸的是,这恰恰给了证券企业追赶的时间。

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证券企业懂得从交易者的角度出发并用科技之剑缩小黑箱,剩下的便交给时间和人性。

而信任的销毁,则不需要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