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闽籍哪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承诺:“只要有地方落锄头,群众就保证有饭吃!”

闽籍哪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承诺:“只要有地方落锄头,群众就保证有饭吃!”


闽籍哪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承诺:“只要有地方落锄头,群众就保证有饭吃!”

​生平简介

刘永生(1904-1984)福建省上杭县稔田乡严坑村人。1927年参加农民运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永定红军独立团团长,福建军区独立第8师第8团团长。参加了闽西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时留在闽西地区坚持斗争,参加了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继续留在闽西苏区坚持斗争。解放战争时期,曾任闽西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司令员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十兵团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刘永生将军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军功显赫。建国后身居高位,一生清廉,不为乌纱为人民,其衣食住行,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1949年10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司令员的刘永生,率部解放了粤东潮汕地区。

一天,他来到潮州军管会督办剿匪事宜,哨兵见他一身农民打扮,貌不惊人,遂拒之门外。见军管会一领导迎出向这位“农民”敬礼,哨兵才惊慌失措起来,刘永生却拍着他的肩膀说:“老弟,不错,执行任务就是要严格、负责。”11月,刘永生调任第十兵团副司令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也还是一身旧军装,穿草鞋,打绑腿下基层检査守备工作。值班人员不能想像他是军区首长,好几次拒绝接待。事后下级领导每每向他道歉,他根本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总是淡然一笑:“没关系,没关系。”

闽籍哪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承诺:“只要有地方落锄头,群众就保证有饭吃!”

△ 闽粤赣边纵队成立60周年纪念章

1950年冬,刘永生偕同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委张鼎丞赴上海参加华东军政委员会会议。临行前,他从事务长那里随意弄来一件沾有油渍的旧棉大衣披在身上。张鼎丞身边的工作人员误以为刘永生是随张老赴上海探亲的老乡,上车时竟然分配他扛最重的行李。张鼎丞发现后连忙制止,说:“人家是十兵团副司令呀!”随员们羞愧得瞠目结舌。1962年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第二次转业地方工作的刘永生,依旧保持部队作风,喜欢穿洗得泛白的军裤和龙头白布不带翻领的军用衬衫,脚下“配套”一双解放鞋。秘书和司机总爱提醒他:“刘老,你是副省长呀……”他嘿嘿一笑:“副省长又怎么嘛!”

刘永生在“吃”的问题上很讲“原则”。 早在1940年春,他任闽西南高级干部党校保卫队队长时,教员、学员、战士因粮食奇缺都吃不饱。

一天,新战士房妹子有意将两份饭包绑在一起照顾刘永生。刘永生不领情,反而严肃批评说:

“我个人有什么权利得到特殊享受?革命要胜利,我和大家只有同舟共济。”在任闽粤赣边区纵队司令员时, 他的五弟刘永辉假借司令的名义向司务长要了一副猪肝,邀着几个人吃了。刘永生知道后火冒三丈:“我要揍死你!”在铁坚副司令员的劝解下,刘永生放他一马,最后还是下令弟弟赔偿全部猪肝钱才了结。

1949年11月,刘永生从粤东奉调福州途经永定西溪,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老赤卫队员、老接头户都热情献出自家的鸡、鸭、兔子准备接待。刘永生立即制止:“如果你们这样搞,我就不吃了。现在刚解放,百废待兴,以后生活好过了,我们再来痛饮一场。”当晩,他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别具一格的“老货菜”——芋子煮酸菜。

闽籍哪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承诺:“只要有地方落锄头,群众就保证有饭吃!”

△ 闽粤赣边纵队成立60周年纪念碑

1953年秋,副省长刘永生来到盛产地瓜的惠安农村视察,主人捧出一筐熟地瓜请品尝,他拣起一条连皮吃下肚去,警卫员却咬了一口就把地瓜扔掉了。刘永生生气地说:“农民连吃饱地瓜都难,吃不了的地瓜还可喂猪,怎么能随便扔掉呢?”

1960年4月,第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周总理亲切接见了刘永生,语重心长地说:“永生同志,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像当年带兵打仗那样,领导群众,战胜暂时的困难。”刘永生回答:“请总理放心!只要有地方落锄头,群众就保证有饭吃!”从北京回到福州后,他立即动手在省委大院和自家院子里的空地上种瓜种菜,一家子实行 “瓜菜代”,经常摘些番薯叶、南瓜叶炒着吃,熬点苦斋汤喝。有时还拿出部分瓜菜送给机关食堂,把节省下来的粮食接济来访留住的老区群众。结果, 身为副省长的他也得了“水肿病”。

刘永生不计居住简陋。

1952年,他第一次转业任副省长兼省监委书记。本来省监委与省纪委合署办公室,条件简陋得只有两进旧民房,而且不少房间仅用木板隔断,前作办公室,后作宿舍。刘永生随带秘书、警卫员、司机,住这样的房子就显得更加狭窄了。监委同志只好腾出楼上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厅房,临时隔断,前面是他的办公室, 后间不足8平方米权作他的卧室。刘永生也不计较,夜以继日地在这里批阅文件、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后来,省府领导觉得办公条件实在过于简陋,乃利用后面的一块空地盖起了一栋约30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本意是给刘永生一家居住。可刘永生只要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隔成两半,一半作卧室,一半作办公用,其余房间全让给监委的其他负责同志住了,而叫自己的孩子、儿媳、保姆等仍住又暗又窄的旧民房。

改革开放前的十几年中,刘永生在省委大院的住家是一幢砖木结构的旧楼房,走起路来木头楼板总发出吱嘎响声。管理部门曾多次关心提出要给翻修或调换,孩子们不时劝他顺从。可他就是“见仁不让”,说:“有这房子住就不错了,不用说山区有多少老乡还没房子住,就连福州还有许多市民祖孙三代挤在角楼里的呢!”

闽籍哪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承诺:“只要有地方落锄头,群众就保证有饭吃!”

1952年底,刘永生随带秘书小马参加全国首次监察工作会议。当时福建还没铁路,赴京必须先到江西上饶,然后转乘火车经上海再到北京。刘永生有自己的专车可直接开上饶,可他为照顾请假探亲的江西籍警卫员和司机,决定不坐专车,而从福州乘坐内河船,经一天一夜到达南平,尔后转乘公交车经建阳一路颠簸到上饶。当时汽车票紧张,刘永生又不愿打扰沿途的南平、建阳地委和行署,竟和小马等年轻人一起坐在又挤又跳的最后一排座位。

年近半百的他默默忍受着一路艰辛,毫无怨言。按级别,刘永生可享受乘软卧火车票待遇, 但到上饶后,他却又和小马一道,坐着普通硬席经一天一夜的辛劳从上饶捱到上海。

省委机关干部都爱称刘永生的专车是“公共汽车”——大家都能坐。大凡每次开会、听报告或文娱晚会等,只要刘永生去,他们都可以挤搭他的车。可他的儿女们却没得享受这份“福气”,孩子们几次向他提出顺路搭他的车时,他总是说:“这是工作需要配给爸爸的专车,你们小小年纪要多走路,多锻炼,不要养成特殊化的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