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從“老三件”到“新三件”!看岳陽婚禮變化

從“老三件”到“新三件”!看岳陽婚禮變化

新世紀熱鬧的集體婚禮

從“老三件”到“新三件”!看岳陽婚禮變化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結婚“老三件”


□岳陽晚報記者 馮剛

婚姻是人生大事之一,新婚用品作為新人愛的見證與愛的祝福,自古以來就是必備物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新人們不論是新婚用品還是婚禮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70年代:親友鄰居拿票幫忙準備婚禮

“上世紀70年代,一批農村男女青年進入城市,他們活動在社會最基層,生活極為艱辛,被城市居民稱之為‘盲流’,意為盲目進入城市的群體。”岳陽市民劉凱飛說。正因如此,他們的人生大多都是追求不高,找一個工作、找一個居所、找一個伴侶,就是他們的目標。

劉凱飛今年70歲,退休前為市內某企業職工,上世紀70年代,30來歲的他和妻子胡豔芳相識,不久共墜愛河。待談婚論嫁時,兩人提前幾個月就開始著手婚禮的準備。

當年還是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生活條件普遍偏低,劉凱飛的工資供應每月口糧後所剩無幾,而胡豔芳也是來自農村。兩人一合計,先將棉被、傢俱等生活必需品置辦好,而男方“老三件”的手錶、縫紉機、自行車和女方“一響”的收音機或錄音機的“結婚標配”,只能等以後生活條件改善後再購置。

“棉花、棉布在當時要憑票購買,如果票不夠的話,就要到自由集貿市場高價購買。這對於我們這樣條件一般的家庭來說,顯然難以做到。”劉凱飛說,這個時候,親戚、朋友、同事,甚至街坊鄰居,都拿出平時積攢下的票送來,為他們熱熱鬧鬧、歡歡喜喜辦好婚禮助一臂之力。

準備工作做得差不多了,然後就是擇一吉日良辰舉辦婚禮。在每人只能憑票領取半斤肉的年代,並不豐盛的喜宴,足以讓人一飽口福。新人們憑結婚證,通過酒店在岳陽市肉食水產公司,按桌席數量批發幾斤肉,並以每人三兩糧票的標準,在酒店購買飯食。大家酒足飯飽後,再去吃喜糖、鬧洞房。新房內外喜氣洋洋,大紅色對聯貼門口,大紅喜字剪紙帖上門窗或是貼在搪瓷把缸、茶盤、開水瓶、大櫃、木箱及床上,為大喜之日增添許多喜慶味兒。

“這就是我們普通家庭當時的情況,‘三轉一響’在岳陽還比較少,那時誰要是騎一輛自行車,無異於現在開著超級跑車,總會讓人豔羨不已。”劉凱飛說,“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三轉一響’才逐漸普及,但條件好的家庭又有了結婚新標準。”

80年代:早起到商場排隊買電視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經濟發展也在不斷提升,當初鳳毛麟角的“三轉一響”也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生活條件的改變,促使不少新人對婚姻生活產生更高的期望,電視、冰箱、洗衣機逐漸成為家庭新寵。

此時,肉票、油票、豆腐票等已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而退出歷史舞臺,但電視機作為當時的緊俏貨,還需通過商場提供的供應票購買。

今年62歲的趙集發依然清晰地記得,自己為準備結婚而清早起床排隊購買電視機的情景。

“電視機並不是天天有買,商場頭一天會在門口張貼告示。”憶起過往,趙集發感概萬千。那時,岳陽商場門口常常看見長長的隊伍,其中不少都是自己或兒女準備結婚,特意早起搶購電視機的市民。通過告示得知消息後,有需要的市民就會到商場領取一張供應票,第二天凌晨五六點,甚至更早,大家趕到門口排隊,只為早點將電視機抱回家。結婚當天,電視機連同冰箱、洗衣機一起貼上大紅喜字,伴隨新人們一起踏進幸福的起點。

婚姻消費逐漸迴歸理性

來到熱情奔放的90年代,時代在變,“三大件”也逐步演變成“四大件”、“五大件”等等。一般家庭中,金耳環、金戒指、金項鍊是新婚標配,相對優越的生活,使年輕人願意將婚禮辦得更為體面風光,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儘可能做到盡善盡美。

那年頭開始,婚紗影樓綻放街頭,迎親車隊吸人眼球,敞亮新房舒適溫馨,小汽車也逐漸替代了自行車和摩托車……短短數十年,岳陽市民從普遍貧窮到生活水平日新月異。然而,與此同時,攀比之風開始悄然盛行,房子、車子甚至成為一些新人結婚的基本條件,這對於城市低收入人群,尤其是一般的農村家庭來說,帶來巨大的壓力。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開始大力推進婚事新辦等一系列“治陋習樹新風”的移風易俗行動。在此倡導下,市民的婚姻消費觀念也開始逐漸迴歸理性。

今年剛結婚的“90後”市民周連原說,父母在農村老家有一棟兩層的樓房,平時他和妻子就租住在單位附近,“等以後各方面的條件成熟了,我們會在市區買一套房子,但也絕不會將購房設定為人生的必須目標。”

提起祖輩的“老三件”時,周連原幽默地說,如今置辦一些必須的結婚用品基本上都沒有壓力,不過,在他心裡還有“新三件”,那就是夫妻間彼此的關心、信任與互助。未來,他將和妻子一道,用雙手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

(文中受訪人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