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从“老三件”到“新三件”!看岳阳婚礼变化

从“老三件”到“新三件”!看岳阳婚礼变化

新世纪热闹的集体婚礼

从“老三件”到“新三件”!看岳阳婚礼变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结婚“老三件”


□岳阳晚报记者 冯刚

婚姻是人生大事之一,新婚用品作为新人爱的见证与爱的祝福,自古以来就是必备物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新人们不论是新婚用品还是婚礼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代:亲友邻居拿票帮忙准备婚礼

“上世纪70年代,一批农村男女青年进入城市,他们活动在社会最基层,生活极为艰辛,被城市居民称之为‘盲流’,意为盲目进入城市的群体。”岳阳市民刘凯飞说。正因如此,他们的人生大多都是追求不高,找一个工作、找一个居所、找一个伴侣,就是他们的目标。

刘凯飞今年70岁,退休前为市内某企业职工,上世纪70年代,30来岁的他和妻子胡艳芳相识,不久共坠爱河。待谈婚论嫁时,两人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着手婚礼的准备。

当年还是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生活条件普遍偏低,刘凯飞的工资供应每月口粮后所剩无几,而胡艳芳也是来自农村。两人一合计,先将棉被、家具等生活必需品置办好,而男方“老三件”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女方“一响”的收音机或录音机的“结婚标配”,只能等以后生活条件改善后再购置。

“棉花、棉布在当时要凭票购买,如果票不够的话,就要到自由集贸市场高价购买。这对于我们这样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显然难以做到。”刘凯飞说,这个时候,亲戚、朋友、同事,甚至街坊邻居,都拿出平时积攒下的票送来,为他们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办好婚礼助一臂之力。

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然后就是择一吉日良辰举办婚礼。在每人只能凭票领取半斤肉的年代,并不丰盛的喜宴,足以让人一饱口福。新人们凭结婚证,通过酒店在岳阳市肉食水产公司,按桌席数量批发几斤肉,并以每人三两粮票的标准,在酒店购买饭食。大家酒足饭饱后,再去吃喜糖、闹洞房。新房内外喜气洋洋,大红色对联贴门口,大红喜字剪纸帖上门窗或是贴在搪瓷把缸、茶盘、开水瓶、大柜、木箱及床上,为大喜之日增添许多喜庆味儿。

“这就是我们普通家庭当时的情况,‘三转一响’在岳阳还比较少,那时谁要是骑一辆自行车,无异于现在开着超级跑车,总会让人艳羡不已。”刘凯飞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三转一响’才逐渐普及,但条件好的家庭又有了结婚新标准。”

80年代:早起到商场排队买电视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也在不断提升,当初凤毛麟角的“三转一响”也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生活条件的改变,促使不少新人对婚姻生活产生更高的期望,电视、冰箱、洗衣机逐渐成为家庭新宠。

此时,肉票、油票、豆腐票等已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但电视机作为当时的紧俏货,还需通过商场提供的供应票购买。

今年62岁的赵集发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为准备结婚而清早起床排队购买电视机的情景。

“电视机并不是天天有买,商场头一天会在门口张贴告示。”忆起过往,赵集发感概万千。那时,岳阳商场门口常常看见长长的队伍,其中不少都是自己或儿女准备结婚,特意早起抢购电视机的市民。通过告示得知消息后,有需要的市民就会到商场领取一张供应票,第二天凌晨五六点,甚至更早,大家赶到门口排队,只为早点将电视机抱回家。结婚当天,电视机连同冰箱、洗衣机一起贴上大红喜字,伴随新人们一起踏进幸福的起点。

婚姻消费逐渐回归理性

来到热情奔放的90年代,时代在变,“三大件”也逐步演变成“四大件”、“五大件”等等。一般家庭中,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是新婚标配,相对优越的生活,使年轻人愿意将婚礼办得更为体面风光,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那年头开始,婚纱影楼绽放街头,迎亲车队吸人眼球,敞亮新房舒适温馨,小汽车也逐渐替代了自行车和摩托车……短短数十年,岳阳市民从普遍贫穷到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然而,与此同时,攀比之风开始悄然盛行,房子、车子甚至成为一些新人结婚的基本条件,这对于城市低收入人群,尤其是一般的农村家庭来说,带来巨大的压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婚事新办等一系列“治陋习树新风”的移风易俗行动。在此倡导下,市民的婚姻消费观念也开始逐渐回归理性。

今年刚结婚的“90后”市民周连原说,父母在农村老家有一栋两层的楼房,平时他和妻子就租住在单位附近,“等以后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我们会在市区买一套房子,但也绝不会将购房设定为人生的必须目标。”

提起祖辈的“老三件”时,周连原幽默地说,如今置办一些必须的结婚用品基本上都没有压力,不过,在他心里还有“新三件”,那就是夫妻间彼此的关心、信任与互助。未来,他将和妻子一道,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文中受访人均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