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這個曾引起全世界轟動的楚簡本,卻給《道德經》帶來了無盡的麻煩

1993年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市面上能夠見到的《老子》主要版本,可以歸納為兩種:一種是通行本,一個是長沙馬王堆帛書本,這兩種版本雖然章節編排次序不同,但內容基本一致。1993年10月,湖北省荊的門市郭店楚簡本出土了,郭店楚簡的出土,被譽為"改寫中國思想史的典籍",該批楚簡計有道家文獻2篇,儒家文獻14篇,其中以道家文獻《老子》最為有名。


這個曾引起全世界轟動的楚簡本,卻給《道德經》帶來了無盡的麻煩

郭店楚簡的出土,驚動了全世界,郭店楚簡的研究熱潮遍及國內外,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紛紛成立研究機構,國際學術研討會接連召開,學者們認為,這將有可能給中國帶來一場"自家的文藝復興運動”, “重新改寫中國學術史、經學流變史、楚國文化史。”

揭開郭店楚簡的神秘面紗

郭店《老子》有甲、乙、丙三個抄本,文字古奧冷僻,不好辨認,別說普通讀者,就是專家學者閱讀起來也非常“痛苦”。作為研究資料,專家們對此並不十分在意。最要命的是,三個抄本的內容與熟悉的流行本的《老子》大不相同。楚簡本《老子》的標記符號消失了,篇次順序也改變了。

這個曾引起全世界轟動的楚簡本,卻給《道德經》帶來了無盡的麻煩

但楚簡本有一個明顯的優點,相比於通行本和馬王堆帛書本的編排次序,楚簡本顯得更加清晰有序,排在一起的章節,其主題內容大致相同,且每篇的第一章也都具有統領性和概括性,不像流行本和帛書那樣,章節的編排顯得雜亂:道篇並非言道,德篇也並非言“德”。

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楚簡本因為最接近老子時代,抄錄文本也更接近於原貌,可以幫助我們糾正過去對《道德經》的一些誤讀和勉強註釋。可惜的是,郭店楚簡本的內容較少,只有諸多傳世文本的40%左右。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流行本第一章的“道”與“名”,曾被認為是貫通全書脈絡的兩個關鍵詞,在楚簡《老子》裡,卻不存在了,就是說,郭店楚簡本的《老子》裡,把人們認為的最重要的這一章有意無意地給忽略了?那麼,忽略了“道可道”這樣一個主旨,楚簡《老子》的主旨又是什麼呢?


這個曾引起全世界轟動的楚簡本,卻給《道德經》帶來了無盡的麻煩


《道德經》一定就得圍繞“道德”二字做文章嗎?

既然是《道德經》,不用說,它的主旨當然就是“道”與“德”了。但郭店楚墓竹簡併沒有反映出這個主旨。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清楚《道德經》命名的來歷。

在郭店楚簡之前,1973年出土的馬王堆帛書乙本,把《老子》全文分為上下兩篇,卻沒有標註篇名,只在兩篇正文的末尾處出現了“德三千卌一”和“道二千四百廿六”的字樣,專家們考證,這兩處標記,應該是各篇的統計數字。自此以後,為了方便稱呼,便分別以“德”“道”二字來命名上下篇了。

這個曾引起全世界轟動的楚簡本,卻給《道德經》帶來了無盡的麻煩

這種命名法並不是說,上篇是講德的,下篇是講“道”的,這只是按照我國古代標記傳統,把開篇句首的一個字或兩個字提取出來而已,因為帛書的上篇開頭是“上德不德”,因此抽取一個“德”字作為篇名;下篇開頭是“道可道”,因此抽取一個“道”字,作為下篇的名稱。比如《論語》的“學而篇”,因為它的首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為政篇因為首句是“為政以德”。再比如《莊子·外篇 駢拇》,因為該篇文章的首句是“駢拇枝指出乎性哉”,等等。

由此可見,古代篇名本沒有實質意義,只為為了方便記憶和查找,從首句裡提取一個或兩個字來為該篇文章做個標記而已。

但有意思的是,帛書和流行本的那個很著名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在楚簡裡卻沒有了,有專家說,或許是古人抄漏了?或許抄錄者認為這一章不重要?總是,只是猜測,沒有確證。


這個曾引起全世界轟動的楚簡本,卻給《道德經》帶來了無盡的麻煩

楚簡本和通行本的差異

通行本第十九章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之類的觀點,這個觀點歷來被認為針對儒家“仁義聖智”核心思想的貶斥與否定,因為儒家最重“仁、義、聖、智”,而老子偏偏強調要絕棄掉。但第十九章很快就直轉之下說“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很明顯,這一章又把“孝慈”當做了道家的政治理想,顯得前後矛盾。這該如何解釋?

傳統的解釋是:《老子》的用詞方式獨特,不同的語境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同一個詞用在不同的語境裡,會有不同的含義,同一個“孝慈”,在第十八章指的是僵化的社會習俗,第十九章特指父母與子女之間自然的情感表達。這樣的解讀方法很難令讀者信服。


這個曾引起全世界轟動的楚簡本,卻給《道德經》帶來了無盡的麻煩

楚簡本的《老子》裡,“絕聖棄智”和“絕仁棄義”成了“絕智棄辯”、“絕偽棄慮”,老子在楚本里說的是 “智辯偽慮”,根本就沒說要絕棄“仁義聖智”這四個字,因此有人認為,流行本和帛書本可能是後世的某位道家的同學有著某種“憤青”的意識,為與時俱進,改寫而成。

還有:流行本中的一些前後矛盾的觀點,在楚簡本中就不存在,比如通行本第一章說“有”和“無”是“同出而異名”,而第四十章卻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矛盾的觀點一直是閱讀《道德經》的困擾。但這個困擾在楚簡本里是這樣的:“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通行本在“生於無”前,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多了一個“有”字,因此造成前後矛盾。


這個曾引起全世界轟動的楚簡本,卻給《道德經》帶來了無盡的麻煩

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哪個版本好?

“悟空問答”曾提出過不少關於《道德經》,該選哪個版本的問題,我也以自己的經歷回答過這個問題,至今我依然堅持“通過比較閱讀,根據需要學習”這個觀點。所謂比較,就是各個版本都要涉及;所謂需要,就是學習、學術可選王弼本、帛書本和郭店本,修行可選河上公、嚴遵本,乃至《老子想爾注》,但也要兼顧別本。要以通行本為主,雜以諸本,以及歷代的研究成果。

相較於帛書與流行本,楚簡本《老子》最靠近源頭,我們甚至可以從中校正一些流傳千年而又言之鑿鑿的誤讀,學習一些歷史上的大家們,是怎樣在誤讀和曲解中獲得靈感,自圓其說的。因為本人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不得其解,又找不到正解,只得撇開難題,繞道而行。


這個曾引起全世界轟動的楚簡本,卻給《道德經》帶來了無盡的麻煩

但是無論怎麼解釋,都不要“合理想象”,更不要削足適履,強行將古漢語拉入現代語境中,動輒套用現代意義而迎合時髦,製造出不少所謂的“人生啟迪”,那樣會給讀者造成更大的困惑。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幫讀者解決一個困惑的出發點固然很好,但是自己沒弄明白,斷章取義,就東拉西扯,實在是害人害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