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没有值得阅读的好书,能推荐一下吗?

临沂嘉隆名车


《活着》——余华

“人之所以活着,人之只好活着”道出了人活着的无奈与悲哀。告诉了我们在面对苦难应该怎样坚强的活下去。

《麦田里的守望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平凡的世界》——路遥

在展现普通小人物的艰难困苦的生存境遇的同时,也在书写写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从南

一本让我们找回信念与勇气的书,重新鼓起勇气,奋力前行






只只刺猬



知寿不想读书,只想好好过日子,生命目前最大的目标是:赚到一百万元。当她选择不读书跑到大城市里打工赚钱混日子时,她并未为虚无缥缈的未来担忧,她仅仅忧愁:生活太乏味,太无聊了。


小说里的知寿,读完高中后,也不想要世俗既定的美好人生,她只想轻松点活,吃好喝好便好,像极了如今盛行的那句毒鸡汤: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很轻松。


这本小说,太过真实了,以致于读起来似乎有些平淡,可一旦阅读,便不忍放下,想知道,如此无聊的知寿,到底会不会选择不再过无聊的人生。


直至小说结束,知寿依旧过着无聊的生活,无非是恋人换成了已婚者,来了一场“不伦之恋”。知寿这一年,寄居在东京的远房亲戚家中,是个寡居老太婆,即便知寿知道亲戚是好人,可依旧难以沟通,虽然父母离异了,离开继父和母亲了,跟不怎么爱的男朋友分手了,好像都不是很痛苦,但还是在知寿身上刻下难以磨灭的淡淡忧伤。


这本书,从少女知寿的个体,折射出日本当代青少年的共有心理问题:失去了信仰,只想虚度光阴。


那时候,青春期的我们,大概也有着类似的问题吧,仿佛每个年代的青少年,都会有那么一批人,不愿意去过成人眼中的成功生活,太累也太难,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要那么活呢?


知寿未能逃离她的无聊生活,你或许也是。


简族


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三本书;

今天给大家推荐三书之三:《目送》作者:龙应台

书中的74片散文章落中,写进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如父亲已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挚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缠绵的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写尽了幽微。

整本书虽没有华丽过多修饰的句子,但情感描述细腻,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在读书,更像是在与书交谈,段剧真挚感人,写尽了甜味苦辣,写尽了亲情别离,更写尽了人生的感悟,很多细节的描述触人灵魂,发人深省。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一件事情的结束,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人生就是一场场目送”家人目送我们长大,我们目送家人变老,在目送中走来,在目送中离开......

书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即将发生和结束的故事,每一个漫步,都是一种作者带来的感悟,一本《目送》推荐给大家。

后期,继续追加《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悟。


立水


《一个人的朝圣》。


有一个文字高手写了一篇文章给一个十多年一直在路上骑行的朋友小兵,给他的骑行赋予了很多的意义:青春、挣扎、梦想,等等。

我曾经问他,你觉得骑行的意义在哪?

他沉默了很久,说,其实并没有这些所谓的意义。它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或者说,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他曾经多次骑行在河北、山西的苍莽山脉中,这里是他出生的地方。虽然他出生没多久就离开了这里,但每次他骑行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奇怪的熟悉感。

在山西一个破败的小县城里,他像当地人一样,蹲在面馆的门口,大口大口地吃着三块五一大碗的面,那时候,他觉得自己跟这些当地人没什么两样。他觉得他属于这里,又不属于这里。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他感觉到无比的充实,他感觉到,自己是自己,就这么简单。

这令我想起《一个人的朝圣》里的哈罗德·弗莱。

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的哈罗德,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

一天早晨,六十岁的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

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

人总应该相信点什么。

在这个相信的过程中,你可能什么都没有得到,也可能收获了很多。哈罗德走了87天,627英里,原本他指想着,只要他走着去奎妮所在的城市,他就能见到活着的奎妮。这是他的信念。

我相信哈罗德是在行走的过程中慢慢变得超脱的。他一边行走,一边褪掉身上一层一层的壳,他依靠行走把自己重新活了一回,他把自己走成了一棵树,走成了大自然的任何一株植物,一株依靠本能行走的植物。

旅途中的老人渐渐读懂生命,反思过错,珍惜情感,接纳自己。一直认为每个人都需要一趟只属于自己的旅行,不为什么,只为与那个真正的自己对上几句话。

我们究竟为什么活着?哈罗德的小院给了他安全感,也让他丧失了生命活力的源泉。他把自己堵死在二十年前的一桩事故上,一直卡在那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一封信像一颗小嫩芽,让他感受到召唤,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向前走去。

人连死都不怕了?还会在乎自己的躯壳安不安全吗?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就是因为我有这个躯壳,所以我有生老病死,我就有怕的东西,有需要忌讳的东西,要是我没有了躯壳,我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庄子接着老子的话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说,把握了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的变化,我就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域里,那我还需要依赖什么呢?我无所待啊!

什么是真正自由的人?是看到天地之大和自己之小的人,是首先超越了自我肉体和精神的人,同时也是超越了社会道德、规则的人,才能真正地圣人无名。

哈罗德千里跋涉,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

哈罗德在行走的过程中逐渐抛弃了一切我们现在看来必不可少的工具,比如说手机、地图册,他开始依靠自己的感知去把握庄子所说的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的变化。

后来在行走的过程中,他逐渐抛弃了自己的躯壳。之前他会往人多的地方走,后来他开始往人少的地方走,之前他住在有人的地方,之后他住在野外,陪伴他的是旋转的日月星辰,是循环着的风霜雨雪。

“这片土地如此辽阔。他是如此渺小。每次回头想看看走了多远,他都发现好像没有一点改变。脚抬起来,又原地落下。”

“他时不时会想起那个已经被他忘了一半的世界,那里有房子、有马路、有汽车,人们每天都要洗澡,一日要吃三餐,晚上要睡觉,还要相互陪伴。他很高兴那个世界里面的人安全无恙,也很庆幸自己跳出了那个世界。”

2013年,小兵的第一次远行,是因为一次痛彻心扉的失恋,那次他在四川行走了一个多月,骑行在路上的时候,他绑自行车的绳索弹起来,击中了他的眼镜,眼镜的碎片划伤了他的眼睛,他满脸是血,自己捂着眼睛向医院狂奔。

之后他在成都搬过砖,在茶馆里做过服务生,回来的时候面目全非,眼角留下一个小小的伤疤。

后来他就控制不住地一次次奔向野外,像一匹野马奔向草原。当他一次次行走在野外的时候,他的内心一次次地卷起滚滚海浪,这些声响,只有他自己感知得到。

我看过他拍的一个小短片,一段动感的鼓点下,小兵拍下夕阳,拍下自己的喘息,拍下自己的孤单。节奏感特别好。

我相信,这是讷于言谈的小兵,他自己的表达方式。

2016年,他自己一个人,一条船,历时7个月的时间,划行14000公里中国海岸线。

这是一次注定孤苦的旅行,没有队友,没有观众,只有自己在跟自己搏斗。没有太多的美食美景,也没有小资式的优雅情调,更多地是展现一个普通现代人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和工具在自然环境中挣扎图存。

如果说哈罗德是在朝圣的话,小兵则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天地对话、与自己对话,他也是在朝圣,“圣人无名”的圣。

小兵不屑于所有安在他头上的名头,他不觉得自己是所谓的探险家,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对山河大海心存敬畏的观察者。

他坚信自己在战斗中学习战斗的能力,坚信自己对危险的直觉,而这样的直觉只有长期奔走在山川中“御六气之辩”的人才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地“游无穷”。

四百多年前,徐霞客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我觉得这是几千年中国的读书人所说的最牛的一句话之一了。

当读书人都在经史子集里打转,二十二岁的徐霞客正式出游。

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从此,直到五十四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知行合一,我觉得这也是几千年中国的读书人所干过的最牛逼的一件事之一了。

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

仅仅是探险本身,小兵的这个探险已经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再加上拍摄纪录片,很多业内人士已经表示了否定。

他很淡然:”作为从业十多年的户外领队,从第一天起,我就有为之献身的觉悟,但我更具备绝境逢生的能力和顽强的求生欲望。“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小兵说,保持果断和谨慎的前行,毫不动摇的坚持去做,即使失败也是败在突围的路上。如果连试都不敢,到老得扯不动淡的那一天也只剩毫无意义的哀己不争。

我们终将老去,贴地飞行的日子总是短暂的,生活的重力早晚会重新掌控生活,但在这之前,我听从星辰大海的召唤!

这个世界给了我们一些可能性,我们再也不用被四书五经捆绑,被道德捆绑,被政治和乡愿捆绑,只有一点点光亮透过来,我们就出于本能去抓住它。

我们都试图在自己的果壳里,做一个无限空间之王。


有书共读



寻找哪片阳光8270\n


现在年轻的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外孙女一岁不到就开始“读”书了,三岁读了有几百本“书”了。我们小时候家里没有书,小学、中学能读到的课外书都是看姐姐借来的书,像《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苦菜花》等。真正能让我饱读诗书的是上大学后。那时候我们每天的轨迹是食堂→教室→图书馆,对书的感觉就是“如饥似渴”,古今中外的名著大部分都读了,印象最深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呼啸山庄》,俄国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等。重点研读的是《诗经》《史记》,对世界观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选集》

1.《史记》,司马迁毕其一生写就的《史记》被鲁迅先生推崇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3000多年的历史。开创了纪传体的史学的先河和传记文学的先河,既是历史著作也是文学著作。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130篇,52万多字。前三部分都是人物传记,塑造的人物的形象丰满、生动,“不隐恶,不虚美”。真正做到了“原始察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2.《毛泽东选集》,中央号召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毛泽东选集》是最好的教材。毛泽东文章境界高远,大气磅礴,读之长骨气;毛泽东的文章汪洋恣肆,用典丰富,读之长知识;毛泽东的文章逻辑严谨、文词精炼,不管是政论文,还是新闻稿,都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本。




半支莲6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第一次遇见这本书,是在乡镇中学读书的时候。我浑浑噩噩在学校混到了初二,本以为自己的人生也就这样了——毕业之后回家继承祖业(深耕家中几亩薄田,闲时外出打工。)

直到那节枯燥的英语课结束,百无聊赖中我拿起前排那位同学桌上我认为是消遣小说的【平凡的世界】……


卡尔弋


有!《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仔细看,慢慢领会,看了,必然会有收获!


初夏思夏爱华夏


我的爰好是四书五经,喜爰文学,方面很多,是的的文化低,但我很爰看书,是个爱学习的人,一本经我会研究几天,我也喜欢文学书的经典,谢谢你们的问题!


仁妙1


经常能在问答里面看到荐书帖和求荐书帖。其实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因为每个人的阅读喜好不同,有人喜欢沉浸在缠绵悱恻的言情世界,有人陶醉在侠肝义胆的武侠江湖不能自拔,有人爱好环环相扣烧脑虐心的推理小说,有人喜欢在名人传记里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再说书籍的种类太多了,浩如烟海,同一个种类的优秀作品也很多,所以说不好推荐。


我觉得读书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应该博览群书,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独特的魅力让人手不释卷。陈忠实的《白鹿原》写尽人性的光辉与黑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人感受奋斗的力量、平凡里的伟大,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诠释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司汤达的《红与黑》让一个腹黑男的上位与毁灭尽显眼前。




读书在于识理明智,看透人性,过好人生。人是复杂的,世界是复杂的,生活更是复杂的,所以说,读书要做到博览群书,当然名著的力量是更大的,书中有柴米油盐和人生百态,有丰满理想和骨感现实,有成功的阳关道和失败的独木桥,书中自有你我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