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人說夷陵是東吳的最後一道屏障,過去就是一馬平川,陸遜已經退無可退了,是天助陸遜,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尼古拉斯雷二爺


夷陵的確是戰略要地,說是東吳最後一道屏障,是誇張了,但至少關係到荊州的安危。陸遜能打敗劉備,靠的不是天助,而是智慧與勇氣。下面我就來說說。

第一,夷陵是荊州之門戶,戰略地位相當重要

夷陵在現在宜昌東,其西面便是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長江三峽包括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這一段區域長江水流湍急,多險灘,兩岸地形險峻,高山對峙,懸崖峭壁。過了夷陵往東,地形漸開闊平坦。

陸遜是這樣說的:“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失之,非徙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意思是說,夷陵乃是軍事要衝之地,是國家門戶,這個戰略要地是不容易守住的,一旦丟失,損失的不只是一個郡的地盤,整個荊州都可能完蛋。

劉備要東征,一定要拔掉夷陵這顆釘子,這樣既可保證長江航道的安全,同時優勢步兵進入地形平坦區後才能便於展開。

第二,面對劉備的優勢兵力,陸遜祭出烏龜戰術

蜀軍在夷陵一帶的部署是這樣的:劉備把軍隊分佈於長江南、北兩岸,沿著山嶺安營紮寨,兵營有數十個,綿延八十里,營與營相連,遠遠望去,前不見首後不見尾,如長龍臥嶺。看劉備這架式夠大的,大有“黑雲壓城城欲摧”之氣勢。

當時東吳諸將紛紛請戰,然而大都督陸遜拒絕出戰,他分析幾點原因:其一,劉備兵多,銳氣正盛,佔據高山險要地形,難以進攻。第二,冒冒失失出擊,可能會遭到大損失;第三,劉備把部隊沿著山嶺佈置,兵力無法展開,要耐心等待蜀軍出現破綻。

這時陸遜只有五萬兵力,不僅要對付精銳的蜀軍部隊,還得對付歸附劉備的蠻族部落,劣勢明顯。不僅如此,劉備佔盡地利,軍隊駐紮在險要之山地,進可攻,退可守,兼據長江上游,優勢是很明顯的。

第三,劉備棄水師於不用,乃是重大失誤

劉備儘管佔據長江上游的優勢,但他把勝利寄託在陸戰上,根本沒考慮把水師投入戰鬥。若以水陸兩路分進合擊,陸遜將被迫在陸地與河流同時迎戰,非常不利。那麼劉備為何棄水師於不用呢?

我想這裡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蜀軍的水師力量比吳軍弱,對吳國水師有畏懼心;其二,萬一吃了敗仗,往後撤就是驚濤洶湧的長江三峽,想逃都難。因此,劉備對水戰心裡沒底,故而更傾向於陸上爭鋒。

後來陸遜曾對孫權說,自己最擔心的事,就是劉備會水陸並進。可見劉備著實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過於小心謹慎,戰爭不冒風險是不行的。

其次,蜀軍在軍事部署上有很大問題。首先,劉備把軍隊分割為江北、江南兩部分,沿著長江兩岸的山嶺安營紮寨,兵營數十座,綿延八十餘里。這個架式看了頗嚇人,可細細分析,就發現問題很大。兩部軍隊被長江隔開,一旦出現情況,難以互相支援;兵營沿著山嶺地帶分佈八十公里,道路不好走,軍隊失去機動性,難以大規模展開。

第四,對峙半年多後,陸遜終於有火燒連營的機會

東吳軍隊在夷陵、猇亭一線與蜀軍對峙達半年之久。陸遜只守不攻,劉備反倒被動了。由於劉備據有山林之利,多次引誘吳軍來攻,都被陸遜識破。

到了閏六月,陸遜開始要反擊了,他用的是火攻戰術。蜀軍營壘相連,綿延上百里,地形狹窄,又依山伴林,倘若用火攻,蜀軍將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既然劉備結營百里已經半年之久,為何陸遜在半年後才要實施火攻之計呢?

只要對氣候有所瞭解,就明白了。閏六月大約是公曆的七八月,不僅是最熱的季節,而且長江雨季過去了,進入旱季。這時用火攻,可以發揮最大的效益。所以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可不只是諸葛亮,陸遜同樣考慮到了天氣因素對軍事的影響。

中國是季風氣侯,夏季盛行東南風,風向是往西吹的。因此,當陸遜以火攻之計燒蜀軍營壘時,火勢很快向西蔓延,蜀軍一座座營壘都燒起來了。劉備雖然沙場宿將,百密一疏,僅此一疏,他就要輸個精光了。一邊是大火把營壘燒得精光,一邊是吳軍排山倒海般的進攻。蜀軍大都督馮習、前部督張南都被吳軍所殺,前來助陣的胡人部落酋長沙摩柯也死於非命。將軍杜路、劉寧等身陷重圍,只得繳械投降。

這一戰,劉備輸光老本,同時成就陸遜一代名將之美名。由是可知,陸遜之成功,絕非天助,而是智慧與勇氣的結果。


君山話史


夷陵並不是陸遜佈下的最後一道防線,陸遜守住夷陵並打敗劉備靠的也不是運氣,而是當時雙方的戰場形勢決定的,劉備要想取勝幾乎不可能。

首先,看一下劉備的出兵情況。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7月,劉備整合人馬,出兵伐吳,劉備的具體部署是:

劉備親自率4萬人馬由成都出發東進,任命吳班、馮習為左右領軍,相當於前敵正副總指揮,任命張南為前鋒,偏將黃權以及趙融、廖淳、傅肜、杜路、劉寧、陳式等分別統領各部;

車騎將軍張飛率所部1萬人馬由巴西郡的閬中南下,兩支人馬相會於江州。

其次,看一下陸遜的迎敵情況。

孫權本不想打,但劉備出兵後,孫權知道再多也已無益,只能迎擊了。孫權馬上做出部署來迎擊蜀軍,任命38歲的鎮西將軍、右護軍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統一指揮在荊州的各部人馬拒敵。

孫吳的這些人馬大約有5萬人,包括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諸葛瑾、步騭、鮮于丹、孫桓等部,他們在陸遜的統一調度下,沿長江由西向東擺下了四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在最西邊的是振威將軍潘璋,他負責守固陵郡,這個郡是孫權私設的,包括巫、秭歸、興、信陵、沙渠等5個縣,與益州接壤,是荊州的西大門,構成第一道防線,潘璋兼任固陵郡太守,統一指揮本郡防務,郡內幾處重要據點也都分兵把守,其中李異守巴山,劉阿守興山。

第二道防線:如果這道防線被突破,下一道防線是夷陵,這裡由陸遜本人防守,陸遜命宋謙督水軍駐守於枝江,命安東中郎將孫桓守夷道,與夷陵互為外援。

第三防線:由夷陵沿長江再往下是江陵,也就是南郡郡治,由虎威將軍朱然防守在這裡,朱然自己坐鎮於江陵,偏將軍韓當兼任永昌郡太守,輔助朱然,成為夷陵的後援。

第四道防線:由江陵沿長江往下就是劉備、關羽之前在荊州的大本營公安,由綏南將軍諸葛瑾負責防守,諸葛亮瑾這時還兼任著南郡太守,協助他守公安的是周瑜的次子、興業都尉周胤,在公安附近還有建忠中郎將駱統率領的3000人馬守在孱陵,歸諸葛瑾指揮,構成第四道防線。

除了這四道防線,為防備蜀軍由長江北岸發起迂迴進攻,命建威將軍徐盛駐守當陽,徐盛同時還兼任著廬江郡太守。為防備蜀軍由長江南南岸偷襲,任命鮮于丹為武陵郡都尉,守備在武陵郡,又命平武將軍步騭率萬人屯駐在長沙郡,以防不測。

最後,看一下實際作戰情況。

從陸遜的部署看,夷陵是此次防衛作戰的重點,圍繞著夷陵,在其以西、以東分別組建了若干道防線,佈防的層次很清晰。

孫吳的人馬並不算多,但佔據了有利地勢,再加上指揮得當,抵擋住劉備大軍的進攻還是有把握的。

劉備率領的大軍已經進入三峽地區,來到了蜀漢控制的最前沿白帝城,劉備在此設立總指揮部。

劉備命前鋒張南以及吳班、馮習等部繼續進軍,雙方的軍隊最終在巫縣、秭歸一帶相遇,此戰蜀漢軍隊獲勝,吳班、馮習在此擊破吳軍的陸議、李異、李阿所部,分別佔領了一些地方,孫吳的第一道防線被突破。

但這並不意味著孫吳的潰敗,因為在第二道防線,劉備率領的蜀軍遇到了頑強抵抗,戰事隱入到焦著狀態。

其實這很正常,不是劉備和蜀軍打得不好,而是他們的人馬並不佔絕對優勢,而孫吳一方是防守,只要不犯錯誤,蜀軍很難得手。

劉備最後敗在了孫吳的第二道防線前,孫吳後面還有兩道防線並沒有用上,可以想像,即便劉備運氣好,最後攻克了夷陵,但為此也會付出慘重代價,到那時,以劉備的力量,未必能連克後面的江陵和公安。

所以,夷陵之戰的勝負並沒有多少運氣成分,結果並不意外,這是戰場形勢和雙方實力所決定的。


南門太守


並不是退無可退,夷陵才算個什麼呦~

用這張圖可以大概感受一下夷陵之戰對東吳究竟有多麼“重要”。劉備從四川出發,在夷陵(今湖北宜昌)與陸遜相遇。此時別說離東吳建業(南京),就是離江夏(武漢附近)都遠著呢,哪裡就退無可退了?



夷陵之戰東吳勝利,基本就是讓劉備出了家門口就被爆錘了一頓,一寸土地都沒有得到。

實際上,歷史中的夷陵之戰,並不是像《三國演義》中說的劉備七十五萬,陸遜五萬,可能羅貫中覺得劉備一輩子不容易,臨了想讓他闊一把。實際上劉備一輩子從來沒打過以多打少的仗,夷陵之戰也一樣。

關羽死後,劉備足足休息了兩年才出兵。為什麼?因為之前他剛剛與曹操打完漢中之戰,長達兩年的拉鋸戰把蜀中的人力物力耗的精疲力竭,劉備就算再憤怒,也必須等自己恢復一下實力再去報仇。

即使這樣,劉備東征也不過只有四萬軍隊而已,後來又收買了一萬武陵蠻夷(戰鬥力很差),而且劉備軍隊中還有黃權帶領的一萬人在江北防禦曹魏,不能直接參戰。

而陸遜就擁有五萬正規軍,對劉備形成優勢。在陸遜背後,東吳還有數十萬兵力。所以劉備根本就沒打算滅亡東吳,因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做到!

那麼既然不能滅吳,兵力又處於劣勢,是誰給的劉備自信出兵的呢?

答:大局。

劉備的自信是——自己的基本盤是穩的,而孫權的基本盤是很虛的。

曹操在於劉備打完漢中之戰後,將雍涼一帶的百姓全部遷往關東。為什麼?為了防止劉備北伐,沒有百姓就沒有糧草,沒有糧草就沒有補給。而且漢中之前也沒有了百姓,所以蜀漢集團後來每次北伐都因為沒有糧草而功虧一簣,問題就出在這。

但劉備不能北伐,曹操也不能南征。搬空雍涼以後,曹魏在西線很難駐守大軍,加上蜀道兇險,根本無力對益州發動進攻。所以對於蜀漢政權來說,他的根據地是很安全的。

孫權則不同了。對於他來說,最大的威脅不是遠在天邊的劉備集團,而是眼前的張遼!

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合肥離南京有多近。而合肥一直是曹魏的地盤,東吳進攻數次都沒有成功,對於東吳來說,近在眼前的張遼比劉備要危險的多。

客觀來講,如果讓東吳單獨對付劉備的話,是沒有問題的。要反對對付曹魏,也沒有問題。但如果讓東吳一起對待魏、漢兩家的群毆,東吳一定是搞不定的。

對於自己的劣勢,孫權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對曹丕稱臣納貢,希望曹魏不要趁火打劫,孫權的心裡是很沒底的。

這就是劉備出兵的原因所在,他知道東吳怕,所以他希望要挾東吳。就像當年自己和孫權湘水劃界一樣,因為曹操進攻漢中,所以劉備不得不吐出荊州三個郡給孫權,自己去防禦曹操。劉備希望通過這次東征,也從東吳要來地盤。

問題出在哪呢?

問題出在曹操死了。


曹丕的戰略水平,放在整個歷史上,都是很驚人的。

當然了,是爛的驚人。

當時的情況,如果放到曹操手裡,肯定嗷嗷叫的去趁火打劫了!曹劉聯手一舉滅掉東吳,到時候曹魏哪怕拿到一半的東吳,也將對劉備集團形成壓倒性優勢,勝利必然屬於曹魏。

而曹丕居然選擇了坐山觀虎鬥!

事實上,曹丕也出兵了。在劉備一敗塗地以後,曹丕興沖沖的去“趁火打劫”,結果被東吳打的大敗。要不說這個人腦子真是有毛病,趁火可以打劫,劉備都退兵了,火都滅了你去打劫誰?

曹丕成功的利用自己神一樣的操作,讓東吳成功做到的先集中力量對付劉備,再集中力量對付曹魏的無縫銜接,孫權真的要感謝他啊~

所以說,劉備這一仗敗的,不怪自己,只怪北邊的豬隊友帶不動啊!


小約翰


劉備夷陵大敗確實天助陸遜,但陸遜也絕非無險可守無路可退。


首先一點主觀上劉備沒想吞併東吳,所以不存在一馬平川的說法。

劉備在公元221年稱帝之後出兵伐吳,打著要為二弟關羽報仇的旗號,其實只是想奪回荊州失地罷了。所以即使夷陵一戰劉備沒有輸,他也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和實力將東吳踏平,這還是要掂量掂量當時手中兵力的。如果真的打起來這絕對是一場持久戰。

《三國演義》之中,我們都知道劉備率七十五萬大軍親征伐吳,而東吳孫權沒辦法,倉促之間組建了一隻二十萬的軍隊應對,可惜還是在戰鬥初期節節敗退。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當時的蜀漢人口才只有百來萬,怎麼可能給你七十萬大軍玩。


實際上劉備只帶了四萬人出來,後來又在蠻夷收了一批萬人軍隊,不過戰鬥力太差。而東吳這邊也是派了五萬人的隊伍出征,所以這場戰役頂多也是五五開。但是東吳當時收了荊州之地,人口是比蜀漢多,所以兩家要是長期消耗起來都是吃不消的,那麼曹魏政權就有機可乘。


所以兩家當時都沒有想吞併對方的意願,這就是一場圍繞荊州爭奪爆發的戰爭,也就不存在無路可退的說法。

再者,我們看當時東吳的防禦勢力。

其實孫權在當初偷襲荊州成功之後,他是知道這一仗遲早會打起來的,所以就已經開始佈局防禦陣地。


夷陵也就是今天湖北宜昌這一塊兒,而當時的東吳政權是在建業(今南京),這兩個地方相距何止千里啊。在這之間,孫權由西向東一共建了四條防線,而夷陵僅僅是第二條防線。就算四條防線全被劉備所破,那麼他也才打到荊州這個地方,離都城還有千里之遙。

還有倘若劉備攻下夷陵,那麼後面的大多都是現今長江中下游平原,這裡都是以水戰為主。那在這方面,劉備必將再吃敗仗,我們都知道,孫吳的水軍是出了名的厲害。當年赤壁大戰,將曹操趕回北方,從此再也沒有南下,奠定了三分天下局勢。


而再看劉備這邊,稍微好點的水軍就是當初跟著關羽駐紮在荊州的那一批人,可惜這些人早在一年前就基本戰死了。


所以即使劉備攻破夷陵這道屏障,那麼下面還有更多的屏障等著他去闖。單憑東吳依靠長江天險建立的水軍,可能就會再次將其擊敗。因此,陸遜即使敗在夷陵,後面依然有險可守。

最後,我們再來看下當時的政治局勢。

這一點劉備稍微佔點優勢的,因為蜀漢後方,只有曹真駐守在長安窺視漢中等地。但當時漢中有魏延、孟達分兵駐守,再往後還有趙雲駐紮,所以在蜀漢後方打起來的幾率也不是太大。


而孫權這邊則不一樣,當時曹休、張遼、徐晃軍團分別駐紮在長江中下游北岸,對孫權這邊是虎視眈眈了。尤其是曹休駐紮在合肥,這個地方離當時吳國的首都建業非常近,所以孫吳在和劉備打仗的同時,非常擔心曹丕下令攻打。

這也是劉備敢深入吳地的原因,導致戰線被拉長,補給供應不上。從側面講正是因為這樣的政治局勢,反而幫了東吳一把。不過搞笑的是,曹丕再劉備失敗後,才下令攻打孫權,結果還被孫權大敗。趁火打劫也沒找準時機。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倘若劉備真的攻下夷陵,乘勝追擊打到荊州去了,那麼這時候需要擔心的就是劉備他自己了。因為當時駐紮在南郡北部的夏侯尚和徐晃也是對這邊虎視眈眈,如果劉備繼續深追,很有可能被這兩人偷襲後方的。


所以綜上所述,陸遜之所以能贏得夷陵之戰確實和天助有一定的關係,但他自身的作戰指揮能力也是很強的。再退一步講,倘若劉備真的攻破夷陵,那麼陸遜仍將有路可退,有險可守的。


這一仗敗得太慘了,以至於後面曹丕伐吳的時候,劉備也沒有力量再站出來攪局了。也正是如此,蜀漢政權由強轉弱,夷陵之戰是其重要的轉折點。


不住聊三國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為了替關羽和張飛報仇,以七十五萬大軍興兵伐吳。東吳鼠輩見劉備大軍前來,一味的向劉備乞降,表示只要劉備罷兵,願意歸還荊州和孫夫人。再被劉備義正言辭的拒絕後,孫權拼湊了二十萬兵馬慌忙迎戰。彷彿,東吳對劉備的討伐一點準備都沒有。若是夷陵敗了,東吳就完蛋了似的。

但是其實,歷史上的夷陵之戰並沒有演義小說描述的那麼誇張。這一戰並不涉及東吳的興亡問題!因為東吳偷襲荊州時,孫權就已經想到了劉備會興兵報復。

他先是遷都武昌,將東吳的政治中心西遷至荊州,以示抗劉的決心;接著孫權又向曹操稱臣納貢,以換取曹操對他的政治和軍事支持。當然了,即便曹操不支持他,只要魏國在吳、蜀對掐時,能表示自立,孫權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孫權對劉備的進攻,他早有防備。僅夷陵前線他就佈置了三道防線,夷陵之後還是南郡和江夏幾道防線,劉備想一口吞下東吳,這必然是一場持久戰。劉備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實力。

再說劉備。其實劉備東征孫權,他的目地僅僅只是奪回荊州而已,也沒想過滅東吳。如果戰事不利,只拿下江陵或者夷陵,劉備也可以接受。畢竟關羽兵敗,再加上上庸三郡丟失,劉備直接損失了幾萬精兵。僅僅一年半時間,讓他拿出吞併東吳的兵力,他也根本做不到。

所以,歷史上的夷陵之戰,並不是一場一邊倒式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蜀漢和東吳的兵力配置是一樣的。

東吳的總兵力約五萬人,蜀漢的總兵力也是五萬人。並且蜀軍還有一萬人為了防禦魏國,駐守在長江北岸,沒有參加夷陵之戰。因此,蜀漢的實際參戰兵力,大約也就四萬人左右。後期約有一萬武陵郡的五溪蠻夷加入了蜀軍,但是戰鬥力一般般。


五萬人對五萬人,很顯然,這個兵力數字並不能決定東吳的興亡,頂多就是決定夷陵和南郡的得失而已。

看了夷陵之戰的兵力對比後,有朋友可能會很好奇:蜀軍五萬人,吳軍也是五萬,雙方的兵力旗鼓相當,蜀漢並不佔優勢。是誰給了劉備勇氣,讓他自信滿滿得就帶著這麼點人馬去找東吳復仇呢?



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當時的形勢對東吳不利,對劉備有利。以公元221 年初的政治形勢來看,劉備去打孫權,他是佔了孫權兩點便宜的:

第一個便宜:劉備不用擔心曹丕會打他,但是孫權擔心曹丕打他。

這一點,一直是東吳的痛點。由於漢末軍閥混戰的原因,與蜀漢接壤的關中平原,被殺的是一片狼藉,堪稱十室九空。

沒有了民力支持,魏國在關中的兵力部署非常有限。四個軍團中,僅有曹真一路被部署在雍涼,用於對付劉備;而夏侯尚、曹休和張遼三個軍團,則全部分佈在曹魏、與東吳邊境,用來對付孫權。

如果曹丕想打劉備,他就要把用來對付孫權的部隊調到關中。這種大幅度的調度,先不說勞民傷財的問題。就怕魏軍還沒調完,劉備在知道消息後,就提前撤回去了。

所以,曹丕打劉備是不可能的!他唯一能打的只有孫權!

對於這個問題,孫權當然是心知肚明。當劉備出兵後,孫權很明白自己的處境,他一個勁兒地向曹丕稱臣、進貢。雖然曹丕答應了他的臣服,但雙方都是明白人,曹丕不會相信孫權是真心投靠他。雙方還是會打。

同樣的,孫權也不會真的對曹丕放心,這小子隨時都可能撕毀盟約打劫他。

因此,夷陵之戰時,劉備只要專心對付孫權即可。而孫權得一邊要抵擋劉備,一邊還要防著曹丕。若是孫權的心理素質不行,東吳早就向劉備求饒,雙手奉還荊州了。


第二個便宜:劉備即使敗了,孫權也無法威脅到益州。並且劉備手上還有預備隊,孫權拿他沒辦法。

常言道:『未慮勝,先慮敗』。

劉備手上不可能只有四萬兵,起碼十萬人還是有的。他之所以要以四萬兵出征,主要是為了將打孫權的風險儘量的可控。即使他在夷陵被打敗了,也無非是損兵折將而已,蜀漢的根基還在,孫權絕不可能乘勝追擊,威脅到他的益州本土。

畢竟,曹丕的大軍虎視眈眈,就等著大戰之後收割孫權。吳軍就算戰勝了蜀漢,也只能是“以戰謀和”而已。事實上,後來的事態發展就是這麼發展的。

陸遜在閏六月打敗劉備,徐盛、潘璋等人覺得機不可失,還建議殺向白帝城,爭取活捉了劉備。結果,曹丕在九月就出兵三路伐吳了。這一戰,魏吳大戰半年之久,吳軍幾次被打的慘敗,急得孫權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難堪,趕緊派人屁顛屁顛地找劉備求和。

只不過,夷陵之戰對劉備的打擊太大,並且這一戰,蜀軍也敗得太慘、太徹底。面對孫曹交兵,孫權無暇西顧時,劉備連趁火打劫的能力都沒了。試想一下,如果劉備在夷陵沒敗那麼慘。以他的流氓本性,可以變出花的好好得要挾一下孫權小兒,讓他心甘情願的把荊州地盤給吐出來。



只是很可惜,曹丕的智商異於常人。劉備和孫權死磕時,他忍著不出兵;等到劉備被陸遜打得大敗後,他又貿然出兵。直接導致事態發展跳出了劉備的預估,正好中了孫權的下懷。他是左手持磚先拍了倒劉備,右手持刀再砍走了曹丕。在手起磚落之間,保住了東吳的基業。

最後做個總結:

歷史上的夷陵之戰並沒有《三國演義》描述的那麼誇張。這只是一場孫、劉之間的勢均力敵的較量。劉備之所以敢出兵,是因為他的外部壓力沒有孫權大,軍隊氣勢也壓孫權一頭。有渾水摸魚的嫌疑。

面對劉備的進攻,孫權原本不想打。因為曹丕對他的壓力巨大。但是孫權也不是沒有應對的手段。除了夷陵前線的吳軍外,東吳在荊州還有相當數量的機動部隊。即便是夷陵敗了,東吳也還有緩衝區。

其實這一戰,關鍵在曹丕。因為只要他趁火打劫,孫權必然要吃大虧。但是曹丕卻選擇坐視不理,眼看劉、孫死磕,不發一兵一卒趁火打劫。以至於夷陵之戰後,魏軍三路伐吳,孫權有了應對的時間。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最失敗的一點,是他敗的太慘了。損兵折將不說,連他自己也被打的沒了鬥志。後來魏、吳大戰,劉備卻沒有抓住這個興兵要挾孫權的機會。真的是折了兵馬,又賠掉了自己的老命。


Mer86



三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彰武元年(221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雪恨,舉傾國之兵伐吳,隨後張飛又被叛將範疆張達殺害,這更堅定了劉備伐吳得決心。蜀軍同仇敵愾,奮勇殺敵,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劉備順勢而下取荊州,連下東吳幾十座城池。孫權再次啟用陸遜為大都督,陸遜採用驕兵的戰術,以退為進,直到夷陵地區,吳軍展開瘋狂的反撲。

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最後一場,其成就僅次於赤壁之戰,在戰爭史上也是一場著名的防禦成功戰例,被歷代軍事家討論。也有人認為,夷陵是東吳最後一道防線,陸遜已退無可退,這是天助陸遜,筆者認為陸遜的勝利確實離不開天時地利,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陸遜成功使用以退為進的策略,恰好在夷陵地區讓劉備軍成為驕兵。正所謂山無長勢,水無長形,行軍打仗也是如此,勝敗只是一瞬間。話說劉備高舉王旗,打著為兄弟報仇的名義,可謂正義之師,所向披靡,即便是孫權的侄兒孫桓承諾堅守城池一個月,三個時辰就丟掉。陸遜臨危受命,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閉門不戰,吳軍一退再退,直到夷陵道地區,眾將士都有怨言,滿朝文武都不相信陸遜,而陸遜卻創造了奇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劉備屢戰屢勝,已經成了驕兵,就連劉備本人也認為蜀軍所向無敵,吳軍絕非對手。而諸葛亮曾多次提醒劉備,不要輕視陸遜,此人胸有韜略,暗藏玄機,然而劉備卻認為陸遜只是一個黃口小兒,不值一提。劉備和他的將士們隨即夜郎自大起來,222年,六月,劉備終於把陸遜逼到絕境,來到東吳的最後一道防線——夷陵山脈地區。


而劉備自恃無敵,竟然讓軍士連營七百里,這樣如何禦敵,正所謂驕兵、憤兵必敗。其二吳軍連連敗退,將士都不想如此窩囊,想與蜀軍廝殺一場,況且已經退無可退,吳軍的士氣大增。而陸遜正是等待這樣的時機,恰巧在夷陵地區遇見,可見劉備之敗也是失去了地利人和,而這樣的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有天助陸遜的成分。


其次分析陸遜夷陵之戰,為何佔盡天時地利。其一說陸遜佔盡天時,是當時正直六月,兩軍對陣,相持不下,天氣炎熱,山林之中,雜草枯木乾燥,很容易點燃形成火勢。而且夏季多是東南風,不像赤壁之戰那樣,需要“借東風”,陸遜隨即點燃枯草,就可以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大火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燒向蜀軍,更不需要像黃蓋那樣詐降。


其二所謂地利,是蜀軍為了避暑,軍隊都在山林中安營紮寨,這樣不就相當於站在柴火上等待別人燒烤嗎?就連水軍也一併躲進山林中避暑,所以說這綿延不絕的夷陵大山,就是最好的地理位置。由此可見,陸遜的成敗,難道不是靠著天時嗎?正是這驚人的巧合。


而毛宗崗在演義八十四回也曾這樣批註:

兵有驕敵人之志者,將有大出,先有不出以驕之,將有大出而勝,先有小出而不勝以驕之是也。

顯而易見,陸遜正是用了驕兵之計,讓劉備猝不及防,縱火燃燒,蜀軍才一敗塗地,退守白帝城,而這所有的有力條件,都在夷陵地區會集在一起,這卻有天佑陸遜的成分。

你是如何看待夷陵之戰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事實上並不是天助陸遜而是陸遜給劉備下的套,劉備鑽進去了,當然也有天時的原因在裡面但並不是主要因素。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稱帝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討伐東吳。東吳遣使希望可以阻止劉備伐吳,蜀中大臣很多也反對劉備伐吳,包括趙雲等但並沒有起作用,反而被留在江州。劉備率三萬多人水路並進討伐東吳,孫權派陸遜為大都督率軍五萬多人抵抗劉備。陸遜來到前線後觀察了地形和蜀漢軍隊之後覺得此時不能跟劉備正面硬打。


陸遜覺得此時劉備軍氣勢正盛,再加上劉備是水路並進討伐東吳的。劉備還派馬良去聯絡五溪蠻,後來沙摩柯帶了一萬多人加入劉備一起攻打東吳。戰爭前期不管是軍隊士氣和地形都不立於陸遜這邊,陸遜再三思考決定後撤。劉備乘勢追擊深入吳境二三百里,後勤補給線拉長。但是陸遜退到夷陵一帶就不退了,而是佔領險要地勢閉門不與劉備軍衝突。

其實一開始就是陸遜的策略已退為進,而且前期劉備依靠著軍隊和策略一路猛攻根本沒有給陸遜機會。在劉備被看來他自己是征戰了一生打了40多年的戰爭,是不可能會敗給陸遜這個新上任的大都督,而陸遜在夷陵之戰前並沒有突出的戰績,是一個十足的儒將。


陸遜也自知此時不能與劉備衝突,所以退到夷陵之後堅決不與劉備衝突。任憑劉備派人辱罵,襲擾就是不與劉備大規模衝突。而戰爭進行到此時,正值夏季,天氣炎熱,劉備不得不將水軍移入岸上紮營。劉備在戰線上立了眾多營寨據敵,劉備打的大軍基本上都佈置在山林傍水的地方。而且此時劉備軍隊士氣已經下降,已經出現了厭戰的情緒了,劉備此時也有所懈怠並沒有調整作戰部署而是想等到入秋在於陸遜決戰。這些陸遜都看在眼裡,覺得此時就是決戰的機會了,趁著劉備不備發動火攻,一把火燒了劉備大軍贏得了戰爭勝利,劉備隻身逃回白帝城,五萬多大軍全部損失與荊州再也沒有緣分了。

與其說天助陸遜不如說陸遜利用了天時地利打敗劉備。陸遜在退入夷陵之後就佔據了有利地形,劉備根本沒辦法進攻。陸遜利用天氣對劉備軍的影響最後發動火攻,完成戰爭局勢的逆轉,也是因為劉備大意小看了陸遜。


三國讀史


是的,僅從地理條件分析,彝陵之戰算得上東吳的最後防線,也為底線。

彝陵在何處?即今之宜昌。為何名為彝陵,即平原山陵交界之處。是為荊州的西大門,扼三峽出口,此處一失,荊州一帶一馬平川。將無地勢可倚。

為何此處是東吳底線,不光是彝陵的地理位置重要,實則荊州關乎東吳生死存亡。東吳一朝人口稀少,僅有230萬左右人口。但人口大多集中於二個地方:荊州,江東。荊州有民七十餘萬,佔據了吳國三分之一,兩地人口占據了吳國大半。而蜀國失去荊州後人口僅百萬,一旦重奪人口將超過吳國,且據上游,時刻威脅著江東。孫權是在武昌稱帝的,末代孫皓亦遷都荊州。武昌是吳國的陪都可見荊州重要性。

在軍事上,吳國曆任四代大都督,無一不與荊州糾纏不斷:周瑜於此與劉備聯軍赤壁大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魯肅鎮橫江,陸口,奪荊南大片土地,與關羽對峙,關羽奈何不得。呂蒙則擊敗關羽,徹底奪取蜀國佔據的荊州之地,名震天下。陸遜火燒連營,蜀國由盛而衰。

為何說彝陵是最後防線。縱然荊州有水網縱深,但苦於荊州太過重要,吳國不敢冒此風險放蜀國大軍深入平原,此時的蜀國,同樣有赤壁大戰時建立的較強水軍。陸軍久經百戰,奪西川漢中,屢戰屢勝,戰力強大。吳國深知這點,大戰一始,即集中了荊州能調用的全部軍力5萬與蜀軍7萬餘人對峙。還有多少兵力佈置後防?其實雙方都視之為改變實力平衡的大戰,都已是舉國而戰。蜀國地勢險要,防守容易不需太多兵力北防,故而能調集多於吳國的軍隊。而吳國不但要調軍與蜀大戰,更要防止漫長的江淮一線被魏偷襲,5萬已是極致。

此戰若敗,吳國在魏蜀夾攻下,將會走向慢性死亡。開戰即決戰,沒有後手,全力以赴,這是一場關乎吳國未來的國運的決戰。


壯美西北靜心飄泊


也不全對,夷陵之戰如果陸遜戰敗,那麼戰敗的軍隊還有吳國剩餘的生力軍全部都會後退到荊州城(當時的南郡,江陵)。

如果劉備繼續攻打荊州城和荊南四郡,那麼襄陽的曹軍就是最大的牽制。

就帖子的主題來說,如果劉備夷陵之戰勝利,並且順利拿下荊州和荊南四郡,光就吳國而言,還是可以繼續防禦蜀國的攻擊,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劉備攻下荊州之後,陸遜的下一個抵抗點就只有孫權稱帝的鄂州,鄂州淪陷之後,在退到柴桑,最後才是建業被攻佔。但是劉備在攻下荊州城和收復荊南四郡之後,唯一能做的不是繼續東征鄂州,而是必須向北攻打襄陽。因為襄陽如果在曹軍手裡,劉備根本就不可能繼續東征,如果劉備佔領荊州之後起兵繼續攻打鄂州,那麼襄陽的曹軍攻打荊州以後收並且佔領荊南四郡,那麼劉備將會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說夷陵之戰只是一個開始,如果真有一場剿滅吳國的戰役,那就只有荊州的這場決戰,不過荊州之戰的成敗與否,也只是吳國是否滅亡的一個因素,起最主要原因的,還是北邊的魏國。

這麼說是有原因的,那麼我們回來再說一下劉備佔領荊州城,陸遜後退到鄂州防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是曹丕,我會兵分兩路出戰。第一路,從襄陽發兵攻打荊州城,如果成功則乘機收復荊南,把劉備打回西川。如果失敗,那會派重軍鎮守襄陽,如果襄陽也丟了,那將會是大大的戰略失誤。

第二路,從壽春發兵橫渡長江攻打建業,估計打下建業的問題也不大,因為此時跟赤壁之戰時候的格局完全不一樣,首先劉孫沒有結盟,所以沒有援軍,其次我相信到了這種時候,孫權的水軍已經不可能抵擋曹軍的攻擊,所以曹軍必然會攻下建業。但是,就算荊州被劉備攻佔,建業被曹軍攻佔,在這種情況下,孫權也不會滅國,因為孫權可以逃到士燮的領地,當個小地主,等天朝被曹魏或者劉蜀統一之後,吳國勢力只能上表稱臣,這時候才是吳國真正滅亡的時候。

所以說說來說去,夷陵之戰如果吳國戰敗,那麼吳國的命運還是會跟三國演義的結尾一樣,只不過是看最後剩下的吳國殘餘勢力,到底投降的對象是魏國,還是蜀國!!!!


仙水兄


夷陵之戰和官渡之戰以及赤壁之戰並稱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確立了曹操北地霸主的地位,赤壁之戰成就了天下三分的大勢,而夷陵之戰讓可以說讓蜀漢在爭霸天下的舞臺上基本出局,那麼這場戰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情況呢。

公元221年,為了報關羽被殺之仇,昭烈帝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勸阻,傾蜀漢之兵大舉進攻東吳。前期蜀漢所向披靡,兵鋒所指,東吳皆盡敗退,蜀吳兩國的國境一路推到巫山附近,最終對峙於猇亭附近,猇亭在如今湖北宜都北,靠近三峽之一的西陵峽,酈道元的《水經注》裡面對三峽的地形有過很形象的描述: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三峽往西是雲貴川連綿的橫斷山區,地勢崎嶇險要,往東則是一馬平川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可以說如果猇亭失守,東吳恐怕很難抵擋蜀國的兵鋒了。當時的情況就是,蜀軍在極其險要峽道中紮下了連綿七八百里的營寨,期望打通峽口進入東吳腹地。

然而蜀軍雖然連戰連勝,但是也有很多隱患,首先就是主將劉備被仇恨和勝利衝昏了頭腦,在峽道扎連營明顯是昏招,滿營將校都看出了問題,向劉備進諫,但劉備並未重視和採納。而且對於東吳諸將非常輕視。

其次是兵鋒已疲,從開戰到猇亭對持,蜀軍勞師遠征長達數月,本身出師全因為劉備的一人之氣,士卒未必很支持。雖然屢戰屢勝,但是士卒精力有限,已經不復最初的銳氣,否則也不至於在猇亭相持如此之久。再就是地利方面,蜀軍佔據的峽道易守難攻,但是太過狹窄,既不利於後勤和兵力的調動,也不利於大兵團展開作戰,導致蜀軍的優勢兵力無法發揮,而東吳有堅城為依憑,背後又是大平原,支援可以輕鬆抵達,對比之下,高下立顯。

而陸遜洞悉到蜀軍的弱點之後,得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拖。拖得越久,那麼蜀軍就會更疲,銳氣更無,反正有大後方,打起持久戰來吃虧的只會是蜀軍,而且堅守不出,更會讓蜀軍輕敵,認為東吳無膽,同時陸遜深知手下的諸位老將都堅毅勇猛,自己不許出擊只會讓銳氣一直積攢下去,直到出擊的時候完全爆發出來,事實上劉備有心速戰,遣人於關下脫衣罵戰,東吳一干老將確實血氣衝頭紛紛求戰,但是卻沒有影響到陸遜,他禁止所有人出戰,讓老將們都攢著了銳氣。

最後,陸遜的拖,拖到了有利於自己的天時,夏季正是盛行東南風之時,和峽道的方向一致,而且是吹向蜀軍的營寨方向,而且樹木茂盛,這兩點是陸遜能夠火燒連營的重要原因。

可以這麼說,陸遜之所以能勝,在於蜀軍自己問題很多,而且能夠審時度勢,等待天時地利人和都有利於自己的時候閃電出擊,一擊制勝,並非是只依靠天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