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中國一部分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禿頭少女話娛樂


其實不是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更多的是孩子根本就不知道或是沒有意識到要考慮家長的感受,這樣的孩子一定是在家庭教育中有缺失的地方。

我們知道現在的父母工作確實很忙,每天早出晚歸的,很是辛苦,因此大多數的孩子其實都是由長輩照顧的,他們在爺爺奶奶或是姥姥姥爺家成長起來的,這樣成長出來的孩子身上更多的是一些叛逆,有些孩子甚至有些自私和武斷。

我們都知道隔輩親,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長輩的愛更多的是一種物質上的解決,精神上的幫助比較少,而父母的精力有限,因此我們看到的孩子更多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樣的孩子當然是不會體諒別人的,更不用說父母了。

所以他們不是不會的問題,而是就沒有的問題,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還是長輩要有這樣的意識,要給孩子這樣的教育的機會,讓他們懂得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只有這樣,孩子的發展才是全面的。


說文寫作


你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最近家裡發生的一件事,非常具有中國家庭的代表性。

兒子自從斷奶後,大部分時間跟著奶奶睡,偶爾跟我和老公睡。原因很多,主要是婆婆非常愛孫子也願意和我孩子一起睡;其次是我和老公經常有應酬或加班,無法每天陪孩子睡覺。後來我們形成了一個規律,每個週五週六晚上孩子跟我睡,其他時間跟他奶奶睡。

孩子五歲了,有時候不是週五週六也纏著要跟我睡,每到這個時候婆婆就半真半假地罵我兒子沒良心,說她生氣了要回老家再也不來之類的玩笑話。我老公情商低啥也不懂,也跟著起鬨說你和媽媽睡,奶奶就生氣要走了等等。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看到孩子眼底的為難,自言自語地說奶奶不會走,奶奶騙我的。有時候孩子害怕了,會回去跟奶奶睡,有時候孩子會堅持要跟我睡。

有一次晚上,孩子堅持跟我睡了,我們躺在床上聊天講故事,這個時候老公進來了,又開始了那老一套玩笑,說你奶奶走了不信你去看看之類的話。

我非常生氣地打斷他說,你們為什麼老是要開這種無聊的玩笑?孩子想跟媽媽睡有錯嗎?為什麼非要孩子選媽媽或奶奶,你不知道他已經五歲了什麼都懂了嗎?他每次都很為難很難過你們看不到嗎?!我不能說你媽但是我可以說你,麻煩你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吧!

老公訕訕地說這不是開玩笑嘛。

這個時候,被子裡傳來壓抑的哭聲,我們都安靜了。

才五歲大的兒子把頭藏進被子裡,壓抑又痛快地哭了起來。

那一刻我明白,他什麼都懂。他哭是因為我說出了他的心聲,他哭是因為終於有一個人懂他。

後來我們都假裝不知道他哭了,等他哭夠了我抱著他說睡吧。

老公也變得異常安靜。

孩子悄悄抽泣著抱著我的胳膊,慢慢地睡了。

我因為工作原因沒時間多陪孩子,導致孩子小時候非常粘奶奶不要我,為這事我也難過過,但是我沒有強求。

等到孩子大了,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愛,而不是簡單的物質和陪伴,孩子越來越愛我,甚至開始牴觸奶奶了。

原因我不會告訴婆婆和老公,情商高的人都懂。孩子越來越愛我,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我尊重他,理解他的感受。


烏玄墨


這個問題很簡單,起因在中國式父母上

記得在三年級的時候吧,老師說我態度不端正,因為當時我一直會留學,她還說我欺負同學,可是明明我什麼都沒幹。但是被我爸聽到了,他在老師走了之後,就在班級門口打了我一巴掌,我剛到嘴邊想澄清的話也嚥了回去,同學也在看我笑話。

還有更早發生的一件事,我當時正在寫作業,我把作業交到我爸面前,他指著一道題讓我去改,我改了好幾遍還是這個答案,他當時就來氣了,一腳踢到了我的腰上,我很想反抗但我知道我現在沒有這個可能

到我上了六年級的時候,就是初中的預備年級,我開始不聽管教,從來不完成作業也從不聽老師講課,因為我知道他們已經沒辦法管住我了。六年級的下半學期,我的媽媽回來見了我一次,我這時明白她為什麼要和我爸離婚了,她很理性,用著輕鬆的語調和我說話,我開始試著學習,但我不寫語文作業,我打心底不喜歡她,因為她這個來自上個世紀的老古董總會讓我想起我爸

在我初一也是今年寒假的時候,我媽要把我接去她那裡住一會兒,我很高興,因為我終於可以逃離這個令我無比反感的“家”了。在我媽家裡,她會看著我寫作業,教我洗碗,陪我買零食,她會和我講道理我卻不反感,在今天,我又回來了,我不得不承認她現在也有自己的家庭,我也要面對這個有“家”的稱號的空殼

為什麼我們會不考慮家長的感受,先問問他(們)有沒有給我們尊嚴面子和理解,他(們)沒有


夷陵亂葬崗—魏無羨


我想先從網上看到的一幅有趣的圖片說起。

在一所小學的運動會上,某一個班級在開幕式打出了這樣的標語:我愛學習,學習讓我媽快樂,我媽快樂全家快樂。

看到圖片的人無不轟然大笑。笑中的含義卻頗為複雜,絕不僅僅覺得有趣好玩,更多的是這樣的標語一語戳破了很多家庭的真相。

什麼真相呢?

媽媽的責任重大

那就是,教育孩子的重擔都在媽媽身上。

曾有人說,中國的未來在女人身上,因為每個家庭裡教育孩子的主力都是母親,小到孩子的日常起居,中到上什麼興趣班,大到選哪所學校,未來工作結婚。這些決策權幾乎都掌握在母親的手裡。家庭其他成員如對媽媽的決定有任何異議,媽媽甚至有一票否決權。為何媽媽在孩子的教育上擁有如此至高的權力,大家看看媽媽在培養孩子上花費的時間與精力,這個道理不言自明。可能媽媽們想得只是我這麼無私的付出,只是希望孩子以後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家庭工作好,日子幸福。

豈不知,國家的未來也繫於這些孩子身上。

多少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上殫精竭慮。無論主觀客觀,都太偉大。

可想而知,下一代的教育,母親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那這造成的結果是什麼呢?

又讓我想起一個短視頻。考試當天,孩子走進學校,媽媽還在後面不停地嘮叨,“卷子記得先寫上名字”“擦橡皮不要把卷塗破”“認真答題別馬虎”……媽媽一連串的叮囑後,孩子回頭喊了一句:我知道啊,就算蒙,也給你蒙個60分以上還不行嗎?

又是讓人忍不住笑的一句話。

可是冷靜下來一想,孩子把學習當成了媽媽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這是挺讓人難過的。

總有家長說孩子不理解媽媽,不懂家長的感受與良苦用心,可是你想想,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能有多少?他從出生到現在,有幾件事是自己做主?無論大事小情,都是家長來安排,孩子不用思考,不用有自己的想法,按家長說的做就行了。他只有接受,照做。你怎麼讓他考慮家長的感受?

家長可能會反駁,孩子懂什麼,我不安排他就做不好,他就不會。

這麼講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可是你想想,你的安排和教育,有沒有留一點空間給他自己?

教育孩子應該有這樣一個規律,開始時,家長主導的多,後來,一起商量,再往後,孩子自己的事情大多由自己決定。這是一個鐵一樣的規律。如果家長違反了這個規律,就會受到力的反擊。結果是,家長管得越多,孩子越不理解你,也越叛逆。為什麼?因為他的思想在長大,他的自由基因在給他力量。這樣的力量是掩蓋不住的。


而反觀那些能為家長著想的孩子。我們會發現,家長其實幹涉的不多,給孩子試錯的機會,成長的空間和換位思考的表現。孩子的成長不僅是身體的,更是思想的,而思想是無法禁錮,更不能束縛,不但如此,還要在一開始,就要給一個比思想長大成長速度更大的容器。

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當你的孩子的思想可以裝滿一個水杯時,你要給他的容器是一個水瓶;當他的思想成長到可以裝滿一個水瓶時,你要給他一個水桶。永遠給他空間,讓他在這裡翻滾,折騰出浪花,這樣的水才是有生命力的。


空間越大,他成長的越快;空間越小,他會成長的越慢,甚至到最後,變得不願成長。這才是可怕的。

父母不想讓孩子成長嗎?當然不是。可是,父母的教育與孩子的成長,本應是兩條軌道,現在你非要合併成一條軌道。這樣的成長,孩子會喪失自我。你又怎能要求他理解你的感受呢?


想讓孩子理解父母,先要理解孩子。明白他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明白自己該給的是什麼,什麼又是不該給的。父母懂得在孩子教育上,有所為有所不為。懂得了自己不該做什麼,或許孩子才能懂得父母的感受。


我是林老師講作文,關注我,關於教育,閱讀與寫作。這裡讓你想了解的更多。




林老師講作文


因為在中國,很多孩子被愛得過分,所以凡事順理成章地只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當然也不考慮家長的感受了。

近幾十年,中國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尤其是近十幾年,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獨生子女集大約六個親人的寵愛(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於一身,而這一代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大多從苦中過來,所以,對於孩子,那是儘可能地給予、滿足,孩子要什麼就會得到什麼,難免不養成唯我獨尊、我就任性的慣性思維,沒有感恩之心,覺得一切都是應該的。於是,他們處理事情往往過多考慮自己的感受,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

這就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該怎樣引領和教育孩子,做一個心裡有別人的人?

一、家庭教育,是培養孩子心裡有他人的主陣地。家庭成員在給予孩子各種愛的同時,要讓孩子知道:這不是應該的,而是更愛的一種表現。讓孩子明白,接受愛的同時,要有一顆感恩的心,要學會珍惜,懂得回報。平時讓孩子多動手,參與一些家務勞動,體會家人的辛苦,不失為體貼家人的好方法。



二、學校教育,是培養孩子心裡有他人的良好環境。學校引領學生多參與校內勞動,讓孩子體會勞動者的艱辛,懂得要尊重勞動者。也可以舉辦一些主題班會、隊會、團會等,結合一些活動,讓孩子學會將心比心,換位思考,養成理解他人、助人為樂的品格。



三、社會教育,是培養孩子奉獻愛心的大環境。可引領孩子去養老院、社會福利院等,為老人和其他孩子獻上一份愛心。平時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等等,長期堅持下去,孩子做事就會多從別人角度考慮問題,更會考慮家長的感受哦!



一點粗淺認識,不成體系,還請各位大神多多指教。


冀老師講作文


我是一個4歲女孩的媽媽,也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但我曾經也是一個孩子。從自身經歷和所學心理學範疇談起吧:


1、原生家庭的影響

很不想提及原生家庭,因為現在網絡裡有不少關於原生家庭的偏見和抨擊。

但也不得不正視它,因為父母的原生家庭塑造了父母,父母組成了下一代的原生家庭。

而在上一代人的原生家庭中,通常是以一些解讀不深的,或者被誤讀歪解的傳統文化作為教育理念。

例如,倡導“孝”,只歪解為“愚孝”;“天下無不是父母”。

這些在我的原生家庭中烙印很深。

因為我的祖輩就是沿襲他們的原生家庭的理念,一代一代,傳到我的父母這一輩,我的父母就認為,他們給我的選擇、他們給予我的,都是對的,都是好的,是我一定需要的。

但當我說“不”的時候,他們會認為這是一種巨大的攻擊。

其實有這種想法的父母,無疑是“巨嬰”,他們需要靠孩子的認可來滿足他們的自戀。

而這對下一代的影響就是,下一代需要很難走出、或者需要衝破這個怪圈。

儘管我時刻提醒自己: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給孩子說完話的時間、放手讓她做她想做的,想選的。

但是不得不承認,我在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嘆氣的方式、甚至發脾氣的方式和我的父母如出一轍。


這是一代又一代人需要慢慢改進的問題,只要其中一代人做出了進步,我們樂觀地希望向好的方向發展吧!


2、自身成長不足,故步自封

這跟父母自身的成長有很大關係。

在我身邊經常會看到,媽媽在有了孩子之後開始學習科學養育、學習兒童心理、學習如何積極地正面管教孩子,而父親則更多地在刷手機。

有的父母讀完一些育兒書籍、學完一些課程,對孩子的心理刷新了認知。

例如,2歲的孩子“護東西”並不是“自私”,而是這個階段孩子處於物權意識極為強烈的時期,家長理解的孩子心理所想,順應孩子的心理和行為,也就不會產生矛盾和焦慮。


但有些父母認為,教育不需要學,自己天生就會。

他們不去研究孩子在某一個階段的心理特點、特有的狀態,而是以自己主觀所想去判斷孩子,自以為很懂孩子。

並習慣性地用“我小時候都沒這些說頭”來為自己的懶惰開脫,以“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來簡單粗暴地對待,躺在自己的舒適區裡,自己不努力,指望孩子努力。


3、以“愛”之名的控制


愛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有的父母以愛知名,其實是在對孩子進行著控制。

例如前一陣子熱議的一位男明星的媽媽,孩子40歲了,她還在孩子進組拍戲的時候給孩子煲湯,打掃房間,自稱自己一個人頂兩個保姆。

這些引以為自豪的“愛”,其實都是對孩子的一種控制。

而孩子在這種控制裡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話語權。

說白了,很多父母沒真正地把孩子當一個“人”,他們認為,自己生的,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就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他們像對待一個物一樣對待孩子。自然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


我是“教育有想法”,主理人維尼媽媽沐瀅 家有4歲女娃 前文教領域媒體記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親子閱讀推廣人,親子共讀4年,勵志成為“行走的童書館”

沐瀅育兒有料


中國的一些父母都不考慮孩子的感受,這都跟老一輩的思想傳統有一定關係。首先,從農村來說,一般家庭大多數都有兄弟姐妹好幾人,從小都在一起玩耍,生活環境也不太好,加之上學,業餘生活比較苦燥,父母一邊務農,一邊照顧上學,本身就忙不過來,無法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因為相對農村來說,孩子的基本生活已經確定下來了。 讀書能讀進去,大學畢業後,比較有好的發展,好的出路。如果不讀書了,基本上下了學,沒幾年,父母開始始安排結婚,結婚後開始生孩子。然後能出去打工的就出去打工,不能出去的就在家務農。這些事父母都安排好了,從來沒考慮過孩子的真實想法,因為父母覺得這些都是他們應該做的,如果孩子不聽安排,在父母眼中。是不乖的,不孝的!!!!!




天道酬勤之念念不忘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跟孩子的天性有關。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氣質,簡單來說,就是每一個孩子的天賦個性。有些孩子天性比較溫和,體貼,細膩敏感…這類孩子很容易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也能夠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還有一些孩子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固執倔強,除非自己有體會,否則很難換位思考,對於這一類孩子,如果後天沒有很好的引導,就容易無法體諒父母。

第二,跟後天的教育方式有關。

猶太人的教育是全世界稱讚的,他們的學校裡有這樣的體驗活動,叫“參觀爸爸媽媽的一天”,很多孩子通過了解爸媽一天從早到晚的工作和生活,體會到了父母的不容易。可是,我們中國的家長多數願意付出,並且把付出當成理所當然。這樣孩子也會理所當然的接受,忘記了感恩。所以如果能後天多引導孩子像爸媽一樣去付出,去努力,去為這個家庭做貢獻,孩子就能更多體會到父母的艱辛。

第三,跟爸媽的性格有關。

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父母有什麼樣的行為,孩子也會模仿。如果父母對待爺爺奶奶這一輩是忽視的,反而對孩子是重視的。孩子就會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當成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而不會去體貼父母。

相反,如果父母對待爺爺奶奶這一代是感恩的,體諒的…孩子看到也會學到,他不僅會敬愛老人,也會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更多的感恩之情。

第四,與爸媽對待孩子的感受方式有關。

爸媽愛孩子是不爭的事實,但很多父母由於沒有學習,並沒有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正確方式。很多時候,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忽視孩子的感受,直接對孩子下命令。時間長了,父母和孩子的心就會越隔越遠。即使父母的付出,孩子不會有回應,甚至孩子還會有叛逆的回應,都會讓父母心寒。

要孩子能夠體諒父母的感受,關鍵在於後天的引導和榜樣。當我們願意體諒孩子的感受,並且做一個體諒自己父母的孩子,我們就完成了身教,孩子會體會到什麼叫感恩,也會學著去感恩父母。你說呢?

我是 ,歡迎關注並轉發,也請在評論區留言,一起交流,輕鬆教養孩子!


親子故事蓮君說


相信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在父母“為你好”的教育下成長的吧。家長和孩子的成長時代不同,接觸的事物也是不一樣的,那麼思想觀念自然是不同的,這也是所謂的“代溝”。

孩子的思考方式都是很直接、很單純的,而且孩子的懂事程度我覺得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直接的關係。很多人會吐槽孩子不考慮家長的感受,比如家長上班那麼累,孩子在家還不省心,學習不好好學等;但是同樣的,在孩子的角度,上學和家長上班是同樣的,而且孩子天性就是單純,喜歡玩耍,想要父母陪伴的。很多家長下班很累了,所以很少會陪孩子,那麼小孩就會比較無聊,只能看電視或者搞一些小破壞引起家長的注意。

即使我現在長大了,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但是從小的傷依然還在那裡。小時候父母上班我是和外公外婆長大的,父母對我唯一的過問就是成績,成績稍不好就要捱打,所以記憶中陪伴只有和藹可親的外公外婆和父母無休止的爭吵,而父母只是住在一起的“陌生人”。所以我就想以後自己有小孩了一定會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共處,陪他們寫作業、玩耍、畫畫、聊天。

孩子和家長都是相對的,如果希望孩子理解自己,那就花點時間和他們相處,多聊聊天,多參與孩子的遊戲和生活,也許平時沒有時間,那就在週末的時候定一個家庭日,在這一天就陪孩子一起玩耍。孩子是很容易滿足的,也是很懂事的,只要我們願意去了解他們,而不是一味的說自己忙,讓他們懂事點,這樣反而促進他們的叛逆心理。


會畫畫的雲


這是個很好的教育話題,尤其是大人如何教育孩子提出的問題。先從幾方面來談下:

從心理學的角度,大人人生閱歷豐富,各方面經驗足,看問題有深度。孩子小時候,父母照顧有加,事情大多都有父母解決,沒有生活的體驗,做事情都是探索性的(沒經驗,容易出錯)。大多已自我為中心,專挑愉悅的事幹(玩耍,看動畫,買好吃的等),像學習,家務活等枯燥的事情不願意幹。

現在,問題來了,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學兼優,將來考上好大學,有更好的奮鬥平臺。孩子呢,希望自己穿的好,玩的好,精力不放在學習上。家長只能按照自己的意志,不讓孩子多玩,讓孩子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孩子覺得大人不近人情,怎麼讓我幹這無聊的事情呢?實際上很多孩子的前途好壞都是大人教育的嚴厲與鬆懈有關。所以,個位家長,對孩子教育要身體力行,把教育之樹澆水,施肥,裁剪要搞好,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大人對孩子教育投入(無論精力和物質)都是一輩子最划算的投資,孩子將來畢業找到好的工作,有好的本領,作為大人後半輩子就很悠哉了,比你賺多少錢有多大權力強多了。

當然也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循循善誘嗎和他多溝通,讓孩子有責任心,領上路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