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我的师娘啊,学术还能这么搞

我的师娘啊,学术还能这么搞

在2020年的开端,学术圈又被曝出新闻。

事件的起源,是一篇2013年发表在学术期刊《冰川冻土》上的论文,作者徐中民在阐述以生态经济学为主题的论文里,用相当一部分篇幅列举了“导师”和“师娘”的事例。

徐中民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博导、冻土学家,但是论文里的用词和抒情的手法,让人对这篇论文的专业性产生了质疑。

值得一提的是,官方资料显示,《冰川冻土》是“我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唯一的学报级期刊”,而它的主办单位分别是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后者就是徐中民所供职的单位。

事情最新的进展是,《冰川冻土》决定对该文作出撤稿处理,但人们的疑问还在。

我的师娘啊,学术还能这么搞

逻辑体系从何而来?

此次新闻事件的源头,来自微博账号@PITD亚洲虐待博士组织发出的一篇匿名投稿,“今天看到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文献,看完我整个人惊呆了……除了引言稍微有点学术概念,其他部分都是其院士导师和师母的光辉事迹和恩爱故事,然后各种人生感悟和赞美……”

我的师娘啊,学术还能这么搞

引起争议的两篇文章,分别是徐中民以研究“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论述,均发表在2013年10月15日。

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里作者简介一栏,显示徐中民“现主要从事生态经济方面的研究”,证明这是其主要的研究领域。那么在这个学科背景下,又是如何关联导师与师娘的人格的呢?

文章引言部分建立了这种逻辑体系:“生态经济的研究还存在更大突破的契机,因为它对人这个要素关注不够。如果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宗教学中定义的意识形态与存在方式视为构成人的重要子要素,显然生态经济学的舞台会更大更宽广。”

我的师娘啊,学术还能这么搞

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对人的研究是在为生态经济学这门学科进行拓展和突破,接下来,他相当直白地开宗明义:“基于上面的考虑,将视角转到导师和师娘身上”。

在这篇长度为25页的论文里,文章主题部分标题分为了“美与道”、“导师的崇高感”、“师娘的优美感”和“生活之美”。几乎有一半的篇幅重点阐述了导师和师娘的个人品质,以及他们的相处模式——其中还包括提炼两人相处理论的“和谐统一的天人之际图”。

我的师娘啊,学术还能这么搞

我的师娘啊,学术还能这么搞

(《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里的“导师和师娘和谐统一的天人之际”图以及部分段落截图)

有网友还指出,论文的参考文献同样值得商榷,包括了康德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还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此而言,文章大部分内容与“生态经济学”不能体现直接关联。

以上,就是争议的主要由来。

愤怒的,嘲讽的,震惊的皆有之。他们指向了一个疑问:导师的崇高与否,对自然科学有多少影响?有媒体采访到徐中民本人,他的“潜伏说”再激起一轮热议:自然科学家需要情感注入,热议文章表面看起来有点问题,但实际潜伏得非常深刻,对目前地理学沉溺于科学的预测未来是很大的补充。

可是,让我们来看看另一篇文章。在《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I):理论框架与集成实践》里,徐中民的确建立起自己所研究的集成框架,但在文章里他仍然不断“旧事重提”,将导师的经历作为主体,进行多番描述。可以说,这两篇加起来达35页的论文是用学术框架搭建的个人叙事体系,很难将其与学术研究进行挂钩。

我的师娘啊,学术还能这么搞

我的师娘啊,学术还能这么搞

《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I):理论框架与集成实践》部分段落截图

知网数据还显示,这两篇文章分别有7次和6次的被引次数。

我的师娘啊,学术还能这么搞

事实上在舆论发酵之前,徐中民在其个人公众号“书味香”早就有过对“导师”的阐述,他发表了一篇文章《科研之路的认识过程——感师恩》,发表时间就在两天前(1月11日)。

“好文章!将拍马屁能力与科研实力天人合一”,有评论如此表态;

徐中民回复说:“你有见地!将拍马屁理解成欣赏你就更上了一层楼。

特别在于,在争议不断发酵之时,徐中民仍然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逻辑体系。根据新京报的报道,他坚持称自己的研究思路“巧妙地解决了依据过去的经验中预知未来时存在的推断预知什么的问题;其次,还巧妙地融合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还回应说:“我搞什么钱,拍什么马屁呢?”

问题是,公众关心的也许不是拍马屁与否的问题,在个人公众号里谈及“师恩”不是什么问题,可是学术圈并非朋友圈,人们关心的是一篇有明显错漏的文章,如何堂而皇之地登上学术殿堂?

学术圈:需要专业而不是嘲讽

最新消息是,徐中民在文中所提及的导师程国栋,已经引咎辞去期刊《冰川冻土》的主编职务,“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我事先一无所知,但作为主编事后没做任何处理,应负重要责任。”

他还承认,徐中民的文章的确与《冰川冻土》的学术定位不符。

资料显示,程国栋是知名的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年1月7日,他还被甘肃省科技厅提名参评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认证为“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的微博账号中科院之声也作出了回应,表示“尽快成立调查组”,“调查相关问题”。

我的师娘啊,学术还能这么搞

《冰川冻土》的工作人员还表示,对徐中民在《冰川冻土》发表的其他文章,也会再逐一进行审核处理。目前,在知网上还能搜索到上述两篇文章。

各方的回应一出,公众的疑惑貌似没有消散,反而是加深了。

譬如,原来作者与导师和期刊是相互牵连极深的三角关系。

官网显示,《冰川冻土》的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这也是徐程二人所供职的机构所在,根据程国栋所回应的讯息,他还是该期刊的主编。层层关系,都让人生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评论道,“文章的主题是赞美导师,即期刊的主编,作者所在的单位又是期刊的主管单位,需要追查是否形成学术利益共同体,期刊是否存在靠版面费牟利的情形,以’及是否有‘人情稿’的情况。”

徐中民所撰写的两篇论文,并非“小打小闹”的科研作品,而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125019)资助”的科研项目,在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内的多个部门主管的科学网内进行查询,可以发现《生态经济学的集成研究框架》是“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态-经济模型综合研究”的成果质疑,该项目属于重大研究计划,科研经费达到20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15年出台的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有规定,第八条提到:项目负责人不得将下列研究成果作为项目成果列入项目研究成果报告中:

(一)非本人或者参与者所取得的;

(二)与受资助项目无关的。

那么,如今被曝出的文章明显与该重大研究项目关联程度低,应该如何进行处理?又是否存在制造“注水”论文、低质论文套取科研经费的情况?还有待调查。另外,熊丙奇在接受其它媒体采访时还提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成果审核机制应进行反思,“是不是只是看所刊登的期刊,而不看质量。”

根据了解,核心期刊有完整的审核流程,包括编辑初审,专家外审和主编终审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标准和要求,也就是说徐中民的文章至少经过了几位专业人士的手,但最后仍然安然无恙地通过一系列流程。

核心期刊是珍贵的学术资源,事件最先引起了研究生群体的关注。有网友情绪激动地表示,“一群学生熬秃了头做实验找数据发表论文结果被据掉,这随便就能上期刊”。

事件发酵至此,已经不只是导师崇高与否、师娘优美与否的挖苦和嘲讽,而是核心期刊的公信力问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金用途和使用效率问题。

将近两个月前,饶毅发布举报信事件后(点击可查看),《南风窗》发文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嘲笑学术丑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仅有嘲笑,挽回不了整个国家的惨重损失。可以说,学术研究是一切实践的基础,如果中国的学者沉迷于“操作”国家级基金和项目,那么失去的不仅是纳税人的血汗钱,还有科学和技术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作者 | 莫奈

排版 | GINNY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