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回不去的是故鄉,到不了的是遠方。城市縱有各種燈紅酒綠,但夜深人靜時,農村娃們還是會想起,那久違的故鄉,那塊養育我們長大,承載了我們年少無知和童年記憶的地方。

春耕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那時拖拉機還是稀罕物,大部分都是用牛或馬來耕地,後面需要一個身手靈活,經驗老道的扶犁人,不然耕出來的地,壟溝有深有淺,壟臺有高有低會影響莊稼生長。

菜園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房前屋後的地因為面積小,所以就用鎬頭打壟背一下就可以了,全家人一年的蔬菜基本都在這個菜園子裡出來,土豆、地瓜、豆角、西紅柿什麼的一樣種兩壟就夠吃啦!

雞窩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每年俺爸都會用稻草編幾個雞窩,專門用於雞下蛋。一聽到咯咯噠的叫聲,那就是下完蛋啦,要及時去雞窩把蛋撿回來,不然很容易被別的雞把蛋叨碎吃掉。

孵小雞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人工孵化家禽,雞、鴨、鵝的蛋都可以拿來孵化,炎熱的夏季用厚被子蓋好,或是有母雞趴窩了,就直接由母雞來孵化,期間要注意檢查,因為會出現孵不出小雞的臭蛋。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小雞都孵化出來後,母雞會保護小雞一個夏天,把生存本領都教給小雞們!

烀醬豆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秋收忙完,寒冷的冬天來到了。東北農村家家戶戶炊煙裊裊,烀醬豆的香味瀰漫在整個村莊的上空。把黃豆泡好烀熟做成醬塊,這是農村大醬的頭道工序,一般在12月28日左右開始.民俗講沒月牙烀醬豆不生蛆。

下醬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經過一冬發酵,到四月十八或二十八即可下醬。一斤豆半斤鹽。掰成小塊,一盆塊兩盆水,悶三天,就可打耙,早晚各一遍,一個月發好,後即可食用美味的東北農村大醬了。俗話說得好:大蔥蘸大醬越吃越胖。從這句話就可以反映出,東北人對大醬的讚美和喜愛。

農家院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小時候有沒有被它們欺負過呢,鴨子像土匪,吃食瘋搶······

悠車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估計沒做過這個吧!‘悠車’,東北一大怪,“養個孩子吊起來”,說的就是此物。

吊筐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這筐裡有好吃的,不過我夠不到。

風箱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這風箱就是日常生活裡,生火做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之一。

蒜臼子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鍋臺上裝鹽或裝雞蛋的葫簍罐和搗蒜的蒜臼子。

壓水井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老家的壓水井,壓出來的水涼爽甘甜,特別是剛壓上來的水冰涼冰涼,感覺比純淨水還要好喝,夏天來上一口爽到心裡。

心靈手巧勞動人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農閒時,婦女們會坐在熱炕頭上納鞋底做鞋、織毛衣、襪子、做鞋墊、手套、圍脖,反正差不多都是自己加工的。

大煙袋鍋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東北一大怪——大姑娘叼著大煙袋,東北婦女抽旱菸是一種習慣,兒媳給老人點上菸袋鍋.............!

搓麻繩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奶奶捻著麻繩和子孫享受那份天倫之樂,那一對是一對雙啊......屋子裡照相孩子們趴在窗戶上瞧稀奇。

嘎拉哈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嘎拉哈是一種流傳在中國東北的婦女和兒童的傳統遊戲。說白了,嘎啦哈就是一塊在豬或羊的後腿關節處的骨頭,略呈長方體,連著腿骨和脛骨。它好比是膝蓋,東北話叫波稜蓋兒。只不過,人的波稜蓋兒是向前支、向後彎的,豬或羊的恰恰相反。這個遊戲玩過的人可真不多了。

鍘刀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鍘刀是用來給牛馬鍘草的農具。它與農業文明一路同行,農耕歷史有多悠久,鍘刀的歷史也就有多長。如今,鍘刀逐漸遠離了人們的視野。

半邊天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辛勞的女主婦,一家子洗洗涮涮的活都得她幹。

烤豬頭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這個大件可以吧!先用火烤,然後在上鍋烀。

牛車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老牛車,農家必不可少的運輸工具。

苞米樓子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一年的收成都儲存在這裡。

來一鍋

改革開放後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往事難以忘懷

來一鍋爆米花吧!

現在我們長大了,每每看到農村的這些經典場景,總忍不住勾起無限的兒時回憶。很多人看到這些可能會流淚,會想起那時候無憂無慮的童年。不管社會如何變化,農村是我們的根,即使這些畫面不再存在,也永遠會變成記憶存在腦海裡、心裡。

上面這些圖片有你兒時的回憶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