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2020年,宝安经济工作重点做好九个方面!

2020年,宝安经济工作重点做好九个方面!

2019年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019年,区政府党组落实区六届四次党代会工作部署,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扎实做好“六稳”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较好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二三产比例49.8:50.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1%

亿元以上企业增加到1563家,“四上”企业增加到5333家。

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4.3%4.0%。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8.4%

“互联网+”未来科技城完成土地出让,全区集聚29家市级总部企业,总部经济初具规模。

创新动能更加强劲

新增800家国高企业,总数突破4800家,增量、总量均位居全市第一;“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产品企业,均占全市一半;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730家,占全市30.8%,洲明科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种专利授权量全市第一,获评“中国创新百强区”第二位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

1月-10月,对俄罗斯出口增长31.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出口249.2亿元,增长5%,占比提高到12.9%

与东盟等新兴经济体经贸往来更加紧密,对马来西亚、菲律宾出口分别增长51.2%20.2%。一般贸易占外贸总值37.2%,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

投资保持平稳增长

超额完成145个市、区重大建设项目投资任务;实际利用外资5.04亿

美元,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多方筹措资金,发行80亿元专项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8亿元,增长22%

“工改工”更新项目中,3个已竣工,13个正在加快建设。

建成5G基站3697个,数量全市第一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

61条黑臭水体、374个小微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全市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

开展“宝企帮百村”,帮扶9.3万人脱贫。

持续开展金融风险企业排查,

12家重点关注P2P平台累计待偿余额、出借人数较年初分别下降69.1%58.2%安全生产事故及伤亡人数持续下降

企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推出391项“不见面审批”和135项“秒批”事项,获评中国营商环境执行力奖。

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号文、稳增长8条、稳租金8条等系列政策。完成中小企业动态欠账清理工作,为企业减负121亿元。

全市首个平方公里级“工改工”更新项目一期完成80%拆迁,贡献

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

完成产业用地供应90.4平方米,创2016年强区放权以来新高。

2020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

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是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这是区委在综合考虑外部经济形势,充分考虑宝安实际情况,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慎重研究定下来的。

尽管今年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困难和挑战仍然不少,但只要团结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勇于担当、攻坚克难,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做好,我们就有信心、有决心完成这个目标。今年,经济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全力完成

300亿元市、区政府投资,力争实现1500亿元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任务。

着重抓好公共文化艺术中心、湾区书城等项目建设,完成宝安中心区、空港新城两个重点片区330亿元投资。

农商行总部大楼、全球激光制造产业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要如期推进,尽快形成产能。

集中力量推进深中通道及轨道61213号线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建设。

提升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控制力

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以国内外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独角兽等为招引目标,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10宗。

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力争增加3

家百亿企业、1家500亿企业。建立200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

推动关键技术改造。建立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力争亿元以上技改项目超过50宗,完成135亿元以上技改投资。

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全力发展会展经济。利用好国际会展中心,引进一批国际顶尖策展机构。形成“会展+商务消费+文体旅游”的新格局。

全方位启动5G融合应用。新增4000个5G基站,打造10个可规模化商用的应用场景示范,推动五千家企业上云。

推动影视产业发展。推进新桥影视产业小镇等重点影视项目建设。

全力推动消费升级

尽快推动京东等重要电商平台落地,引进和推动品牌连锁店、网络零售商等在宝安设立子公司,探索引进一批国内外一线品牌“首店”。

把握重大节庆活动居民消费热点,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人群来宝安消费。

出台新一轮外贸稳增长提质量政策,策划以进口为主题的经贸展会。

提高应用基础创新能力

建设2个市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海外研发中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实施“科技悬赏”,在高端电子封装材料、核心元器件等领域实现5项关键技术突破,实践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全年推介60家以上企业新技术、新产品。

为科技中小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促成科技企业投融资金额10亿元以上。

保障和提升产业发展空间

高标准编制3个高新区规划。

以面向全球招商的2.62平方公里产业用地为抓手,保证只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优质项目,一定有空间可落。

今年新供用地中,要有不少于60%用于发展产业。

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为全区亿元以上企业、重点扶持的产业链关键企业配备“首席服务官”“服务专员”。

全面推行联合执法,编制执法内容权责清单和案例手册,将第三方机构纳入考核和监管体系。

用好用活产业扶持资金,实现100%网上办理。

全力保障330亿元民生投入,完成好42件民生实事。

做好财政收支管理

多渠道稳定财政收入。抓好政府性基金收入,盘活部门、街道的沉淀资金、存量资金。

用好专项债。年度完成120亿元专项债发行任务。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般性项目支出压缩15%。各部门必须每月研究财政预算工作,强化资金使用的动态评价和绩效评估。

高质量编好“十四五”规划

对照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文件要求,高标准规划

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国际会展城海洋新城等重点片区,谋划会展海洋智能临空等新兴产业,积极争取空港综合保税区等重大资源落地,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创新举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