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何说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不是土木堡之变而是夺门之变?

红星照耀神州


简单来说,明朝的兴衰不在于某个转折点,而在于一堆堆事。

每个事件都不足以扭转一个王朝的运势,但是一堆一堆的事情叠加在一起,党争、异族、天灾、起义等等,最终王朝会走向他们共同驱使的那个终点。

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都是这一堆堆事情中的一件,只不过它们的影响很大,类似的还有如万历怠政等等。

算起来,夺门之变可以说是土木堡之变的余震。

宣德皇帝撒手人寰以后,留下了年仅9岁的正统皇帝,他是明朝开局形势最好的皇帝,接手了全盛的庞大帝国,年纪幼时有祖母垂帘听政,有三杨处理政务,等他长大了,祖母和三杨先后逝去,简直完美。

可惜完美建立在正统皇帝本人有足够能力的情况下,但他显然并不具备一位明军应有的素养,这也就算了,他还有明君的心。一位贪生怕死的昏君是不会想到亲征的,打死他都不会,唯有那些把自己当明君的昏君,才会做着大军出征、摧枯拉朽的美梦。

正是因此,当瓦剌入侵的消息传来,二十来岁的正统皇帝跃跃欲试,满心想着效仿父亲,御驾亲征,荡平草原。

在正统皇帝之前,每一任明朝皇帝都见过战火,只有建文皇帝是失败者,正统皇帝在出发前绝对不会认为自己会成为失败者,但由于他的一番骚操作,他成功超越了伯祖父建文皇帝,将数十万明军和一班文武重臣全部葬送在了土木堡,是为土木堡之变,自己还恬不知耻地成了叫门天子。

另一边,明朝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北京城内人心惶惶,于谦等人挺身而出,扶郕王朱祁钰继位,把正统皇帝尊为太上皇,变相废了他的皇位。于谦等人积极组织北京保卫战,万幸的是,这场战争打赢了,明朝避免了盛世倾覆的危机。

经过如此重大的军力打击,明朝的国防政策全变了,以前积极进攻的方针已经无力维持,明朝的北境真正固定在了长城沿线,天子在守过一次国门后,很可能要面临第二次、第三次。

重点是,造成这一切的前天子又被人接回来了,现任天子朱祁钰很不爽,但没办法,他没有背负杀兄骂名的准备,所以他只是把正统皇帝囚禁在了南宫。

朱祁钰的心软最终造成,当他病重之时,正统皇帝在徐有贞等人的接应下,发动了夺门之变,正统皇帝摇身一变,成了天顺皇帝,朱祁钰被废为郕王,而后病逝。


平沙趣说历史


朱祁镇远比赵匡胤司马懿更无耻!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夺门之变而非土木堡之变。因为土木堡之变的惨败虽然损失了五十万精锐和大量军事物资,但主要是物质领域的损失,完全可以通过再生产来弥补。但是夺门之变使得朱祁镇在孙太后支持下,为了一己私利诛杀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于谦朱祁钰,这位在土木堡之变中导致五十万精锐全军覆没兵败受辱苟且偷生贪生怕死的朱祁镇却二次登基做了皇帝明显得位不正甚至胜过司马懿赵匡胤,导致大明民心涣散人心不在,官场从此由清廉变得索贿成风,大明蒸蒸日上势头急转直下,于谦朱祁钰的死为大明敲响了丧钟。朱祁镇堪称有史以来最厚颜无耻的帝王,手无尺寸之功,胸中无半点文韬武略,败军之将全军覆没,大明差点亡国,差点成为第二次靖康之耻,却在母亲孙太后的支持下通过诛杀功臣再次登基做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耻辱和奇事!大明只有战死的将军和武士,却可以有投降的帝王?为了保护那个兵败被俘受辱的废物朱祁镇,孙太后为了儿子能活命释放了五千俘虏的瓦剌兵,于谦本可以在北京城下全歼瓦剌联军,结果为了保护朱祁镇就眼睁睁地放走了瓦剌大军,而大明土木堡之变中五十万精锐全军覆没。大明由盛转衰是夺门之变造成的。盛世的衰落亡于统治者的私心。国君兵败则身死以避免受辱,若苟且偷生贪生怕死则凌迟处死,为何只有战死的将士却可以有投降偷生的皇帝?或者下罪己诏将自己贬为庶人发配边疆终生为奴服重徭役永世不得返回中原。同时,她母亲孙太后教子无方导致国家蒙难应该下罪己诏废掉自己太后之位,重新立太后,立新帝和太子。朱瞻基有私心爱孙太后和儿子,没让孙若薇殉葬,使得孙若薇一手遮天把持朝政权倾朝野。孙若薇有私心爱自己儿子,让兵败被俘受辱的朱祁镇回来二次登基继位导致大明人心不在。徐宾有私心,为了当官礼部尚书,去保护朱祁镇。


红星照耀神州


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绝不是因为某一起事件造成的,而是一系列的事件造成的,就比如唐朝由盛转衰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前后持续了七年零三个月,这个话题放到明朝时期也一样,不能简单的将明朝由盛转衰归结于土木堡之变,或是夺门之变,如果非要说,土木堡之变让大明的国力衰退了,而夺门之变则毁了明朝的精神。

大明王朝疆域图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在亡国边缘疯狂试探

朱瞻基选人实在是有问题,他给朱祁镇留下了杨士奇、杨荣、杨溥辅佐没啥问题,但是偏偏又给朱祁镇留下了一个阉人王振,据说王振是自己阉了进宫当宦官的,他很擅长察言观色,所以朱瞻基非常喜欢他,后来朱瞻基死了,朱祁镇登基后王振被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最开始朱祁镇有张氏管着,朝政有三杨辅佐,有人制约着王振,朱祁镇也还没有跑偏,后来三杨死了,太后老了,朱祁镇又十分的宠幸王振,王振开始把朱祁镇带偏了,朱祁镇亲政后,他非常想要搞出一番作为来,当时蒙古分裂出来的瓦剌逐渐崛起,屡次侵犯大明边境,本来把能征善战的将领派去征讨就行了,王振挑唆后,朱祁镇打算自己亲征。

明英宗朱祁镇

虽然五十万大军是临时拼凑的,但是指挥得当要打赢瓦剌问题也不大,结果王振根本就不懂指挥打仗,一通瞎指挥,朱祁镇也由着他,这就导致了明军行军路线多次变动,就在部队行至土木堡时,士兵们四处寻找水源,瓦剌大军杀到,明军溃逃,朱祁镇等人被瓦剌俘虏。

消息传回朝中,举国震动,很多大臣纷纷建议往南迁都,富足一些的人家,也开始拖家带口的往南方逃跑,瓦剌大军还在步步紧逼,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于谦、陈循这群大臣站了出来,他们果断的拒绝了瓦剌以朱祁镇要挟大明的条件,然后拥立朱祁钰登基,先让国家稳定了下来,于谦亲自上阵率领22万大明军队在北京抵抗瓦剌,瓦剌一路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等地,于谦等人是做好了城破人亡的准备了,结果最后居然把瓦剌给击败了,正是靠着于谦这群大臣力挽狂澜,大明化解了这次危机。

于谦

夺门之变,于谦被害,诛杀的是人心

朱祁钰上台之后,最开始也没想过自己能在皇位上坐多久,瓦剌大军都怼到北京城外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北京城就攻破了,但是最后大明居然击退了瓦剌,于谦代表大明和瓦剌和谈,瓦剌也愿意将朱祁镇还回来,但是朱祁钰可不乐意了,因为朱祁镇回来了谁来接着当皇帝呢,朱祁钰非常明确的表示自己不愿意退位。

后来朱祁镇被大臣王直给接了回来,朱祁钰直接把他囚禁在南宫之中,这一关就是七年,朱祁钰还把太子朱见深(朱祁镇的儿子)废了,这引起了很多朝臣不满,后来朱祁钰病重了,石亨,徐有贞,杨善,王骥等大臣密谋发动政变,撞塌南宫宫墙,拥立朱祁镇复位。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

于谦,王直等大臣被逮捕,不久就以谋逆的罪名被处死了,虽然皇位是又重新回到了朱祁镇这一支上,但是于谦这群功臣被处死,谋逆完全就是莫须有的罪名,很多大臣也在这次事变之中被罢官,而石亨,徐有贞因为帮助朱祁镇复辟有功,深受朱祁镇重用,他们在朱祁镇一朝位高权重,朱祁镇又是一个比较昏庸的皇帝,他复辟之后,朝中党争严重,政治也逐渐腐败了。

夺门之变后,随着于谦等人被害死,朱祁镇任人唯亲,明朝的政治环境逐渐开始变得混乱,党争愈发的激烈了,官员们为了自身利益互相倾轧,排挤,明朝也开始逐渐的衰落了下去。

夺门之变

结语

从土木堡之变到夺门之变,我们可以把这看做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土木堡之变是事情的起因,虽然于谦等人化解了危机,但是问题并没有从根本得到解决,反而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夺门之变是事件结果,于谦等人被杀,朱祁镇复辟,明朝政治开始往混乱,腐败发展,这一整个过程促成了明朝由盛向衰的转折。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实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是其长期国政发展下的必然结果。一次次的事变也只不过是在这一整体时间内的某一特定的点。但是这都不足以造成明朝衰落的转折点。

自然,在明朝中期发生的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对于大明的整个国政方针以及历史走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使明朝在前期为数不多的能够压制北方蒙古部落入侵的根基力量损耗过多,此后对北方一直采取防守的国策。而京城之内又由于于谦的死,使得明朝的整个文人品性发生了改变,之后很难出现既能治国又品性极佳的人。包括张居正在内,个人的私生活也无法与于谦相比。

那我们先来看一看,总被明粉们誉为大明兴衰转折点的这两场事变的基本过程。

土木堡之变是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当时朱祁镇号称50万大军北伐结果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自己被俘,明朝精锐损失殆尽,若非于谦坚守城池坚决抵抗,恐怕大明亡国就要提前数百年。从表面上来看,土木堡确实是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是实际情况是号称50万的明军实际数量并没有那么多,充其量只有20万,而且都是防守京城附近的士兵,真正的精锐还在各地。

这场战争并非是明朝及全国之力举行的一次北伐。

所以明朝的根基力量依然在,而且这20万军队全军覆没包括被击溃打散,而非被人全部斩首。所以在编制上20万军队全军覆没,但并非20万人全部死亡。这场土木堡之变,虽然惨败,但是明朝的中央力量依然存在,完整的官僚制度以及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镇守京城。再加上明朝的长城防线并未攻破,蒙古部落也先也不敢长驱直入逗留太多,始终害怕长城一线的明朝将士断其退路,反而导致蒙古军队的全军覆没。

这场事变并未给明朝造成根基力量的损害。但是陡然间20万精锐,被全面击溃,皇帝被俘使得明朝的整个制度体系出现了混乱,但是由于有于谦的存在,明朝很快找到了主心骨。土木堡之变以后蒙古也先部落,并没有在明朝边境以及京城处得半点便宜。这便是明朝的实力,单从军队的损失方面而言,土木堡经常被誉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是从国家的根本实力上来讲明朝并未伤及国本。


第二个事变就是夺门之变使明英宗复辟的事件。

夺门之变事实上是土木堡之变的延续,在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国不可一日无君,守在北京权力机构核心的弟弟,朱祁钰继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景泰帝。当然,其实除了明英宗的这个弟弟之外,当时明英宗已经将他的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但当时只有两岁。中央在多方权衡之后,并没有立明英宗的儿子,那个只有两岁的朱见深当皇帝,而是选择让明英宗的弟弟摄政王朱祁钰称帝。毕竟在非常时刻两岁的皇帝并不能给整个朝局带来什么稳定作用,反而会出现混乱。

但这时太子朱见深依然是明英宗的儿子,并且也依然是太子,只是被俘虏的明英宗尊为太上皇。一年之后明英宗被瓦剌放回明朝政府也很尴尬,两个皇帝之间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处置?对于朱祁钰而言,他并不想让哥哥回来。但当他哥哥回来的时候,自己也并没有什么办法,只得将哥哥软禁在南宫长达七年。在景泰第八年的时候,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明英宗复辟。这便是夺门之变,复辟之后明英宗朱祁镇废掉了弟弟,朱祁钰的皇位三个月后朱祁钰病死。


这只是皇权争斗的一个基本过程,对于明朝的根基也并没有损伤。

所以从根本实力的角度而言,明朝并未因为这两个事件的发生而走向衰落。但是国家战略确实因此而做出改变,由积极的主动出击变为消极防御。但是这一消极防御,仿佛又并非因为这两个事件而诱发的。在前期对北方游牧蒙古部落的大规模征服以后,明朝选择了秦朝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曾做过的事情,在初步取得军事胜利之后选择修筑长城。

这是中原文明长达几千年的基本战略,而非明朝因为这两大事变而出现的更改,即便没有土木堡之变,没有夺门之变,明朝对北方的军事压力依然会选择驻守长城,而不再主动出击,这是客观事实。其实明朝的衰落是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大部分的因素都是来自于明朝的党争。党争诱发了明朝的诸多问题。而本质又是背后的各个利益集团相互倾诈,攻击的结果。

正是因为党争使得明朝,这个国家的精气神发生了变化。党争的激烈不可调和背后的利益集团利用国家的中央权力相互倾诈才是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这两场事变恰恰是党争的开始,而明朝党争的孕育在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世界史图鉴


大明朝由盛转折的转折点:有的人的说法是土木堡之变,有的人的说法是夺门之变,有的人的说法是万历三大征。但是个人认为明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夺门之变

我们先说一下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都被俘虏了,号称50万的大明精锐全军覆没。被瓦剌大军打到了家门口。要不是于谦因为寿命坚决抵抗,弄不好大明就亡国了。从这一点上来看,似乎土木堡这边确实是大明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但实际情况是:当时号称50万的大明军,实际数量只有20多万。而且都是京城附近的士兵。真正的边军精锐并没有全部参与到这场战斗中。而京都内的指挥机构,官僚机构都是编制完整的。明朝虽然受到了一定损失,但并没有伤筋动骨。

所以如果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那是有点片面的。

我们再说一下夺门之变。

用一句话来概括:夺门之变的本质就是明英宗的复辟。那一个皇帝的腹壁是不是就会导致一个王朝由盛转衰呢?

那我们就详细的把夺门之变的前因后果给说一下:

夺门之变的背景: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虏了,国不可一日无君,留守在北京的权力机构就面临着两种选择:

一种是:让明英宗两岁的儿子朱见深当皇帝。

一种是:让朱见深做太子,让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做摄政王

经过种种权衡之后,在于谦的倡议之下,在孙太后的同意之下,大明朝选择了第2种方案。让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做摄政王。让见深做太子。

但没想到的是,这个方案发布了20天之后,朱祁钰宣布自己做皇帝,但太子还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而被俘虏的明英宗被尊称为太上皇。

一年之后,明英宗被瓦剌军放回,明朝政府现在很尴尬:一个太上皇,一个皇帝怎么办?

当时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钰就将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软禁在了南宫,这一软禁就是7年。

夺门之变发生的过程:

景泰8年的时候,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明英宗趁机复辟了。史称夺门之变。复辟之后的民英宗朱祁镇废掉了他弟弟朱祁钰的皇帝位,三个月后朱祁钰病死。

如果我们单纯从这几件事上来看,似乎土木堡之变也构不成大明朝由盛转衰。

但这里面有一个细节我们需要提到:那就是景泰三年的时候,明代宗朱祁钰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位,换上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而在这个事件中,作为擎天保驾之臣的民族英雄于谦,一直是在沉默。

所以当明英宗复辟之后第1件事,就是杀了于谦。于谦之死,对于大明朝的损失是巨大的。因为这一个人是大明朝当时的精气神,是在他的坚持之下,大明朝才没有迁都,坚持抵抗瓦剌军的侵略的。

于谦对大明朝是有大功的,如果他不在朱见深太子位被废了这件事上处于沉默的暧昧,那他必不会死。而他不死的话,明英宗也不会清洗原先景泰朝的老臣。更不会寒了天下臣民的心.

精气神的作用!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精气神,战国时期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是穷困潦倒的,但在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精气神支撑之下,秦国抵抗住了六国,并最终一统天下。一个国家除了物质基础之外,军民是否精气神,是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主要标志

明朝的精气神儿就是从于谦之死后开始消失的。所以夺门之变才是大明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少校柳下惠


明朝由盛转衰,并不是从某一具体事件开始,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至于土木堡之变,不过是这个过程最终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土木堡之变前,明朝就已经由盛转衰。

明朝是个早衰的王朝,其真正的繁荣阶段在洪武中期到永乐中期。洪武前期,明朝尚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主要任务是扫清这些危险因素,因此明朝所谓“盛”的开始时明朝洪武中期。而到了永乐中后期,由于朱棣的大规模北征,南征以及大航海,加上迁都北京需要修缮大运河,导致民生凋敝,社会疲敝,经济萧条,“盛”最终结束。如果究其原因,则是明朝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如半农半兵的恶军户卫所制度,严格的户籍制度和制度上的重农抑商,打击贸易。

但就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相比较,显然夺门之变对于明朝的影响要比土木堡之变更为深刻。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五十年积弊的最终结果,使得明朝损失了无数的良臣和军队。然而,仔细看会发现,土木堡之变中虽然朝廷骨干被诛杀殆尽,但这些人的年龄普遍偏大,即使在此战中侥幸存活,不久之后也会被以于谦为代表的中年一代所替换;而京城的防务,后续若能有稍微正常的皇帝,重整起来也不是很困难。因此,土木堡之变对明朝实际的影响并不如所表现出的那般大。反而,蒙古人抓去了废物皇帝朱祁镇,将明朝最大的毒瘤暂时移走,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朱祁镇的继任者朱祁钰,虽说不是什么千古一帝,绝世明君,但好歹是个能够收拾烂摊子的君主,定位为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并不为过。但朱祁钰在生病之时,却发生了夺门之变,被朱祁镇给复辟了。朱祁镇的复辟,让明朝彻底失去了喘息的机会,从此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在这个废物的带领下,忠良如于谦被处死,河套地区被蒙古不断蚕食,荆襄一带的流民问题产生并不断严重,而朱祁镇对这一切,毫无办法。

朱祁镇从他父亲手中接下的,是一个生产逐渐恢复的王朝,但他走后,给自己儿子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破烂王朝。可见,明朝第一位废物皇帝,朱祁镇当时无愧。


庭州行者


这个说法当然不正确!

因为,大明由盛转衰,显然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这个命题把转折点要么是土木堡之变要么是夺门之变,其实就犯了这个错误。

土木堡之变的意义在于明朝将一直受制于来自于北方的威胁,而夺门之变的影响在于宦官集团的崛起和官僚集团的分化与重组。这两者都是明朝由盛而衰的重要一面,也确实是影响到明朝灭亡的关键核心。所以抬一个批一个都不合适。

但是这两个事件都有明英宗参与,那么说他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大概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