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巴菲特勸告兒子:競爭是好事,但因別人的優秀喪失信心,那你敗了


巴菲特勸告兒子:競爭是好事,但因別人的優秀喪失信心,那你敗了

巴菲特小兒子彼得的音樂之路充滿了波折,就像彼得自己說的那樣:他總是開始學琴,然後又放棄,這樣折騰過4次!

原來,彼得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容不得自己在音樂方面技不如人,但事實上,多數人在多數事上都是馬馬虎虎而已,也就是“一般化水準”,作家蓋瑞森·凱勒也說過,你不可能使得城市裡的每個人都高於一般的水平,因為那些“一般”的人也不甘落後!

在彼得十幾歲的時候,他有個叫拉爾斯的朋友,這個男孩也一樣對鋼琴著迷,他們兩個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一起創作音樂。其實音樂很多時候說不上誰優誰劣,但是彼得還是忍不住和他比賽,並以他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音樂靈感和天賦,他總感覺自己技不如人,這讓彼得對音樂興趣大減。

巴菲特勸告兒子:競爭是好事,但因別人的優秀喪失信心,那你敗了

巴菲特雖然事業上極其忙碌,但是他還是花大量時間來和孩子相處,看到小兒子有時候悶悶不樂,於是他在一個午後和兒子聊了一次。少年彼得對自己崇敬的父親也不隱瞞,一股腦的把自己的苦惱告訴了巴菲特。

聽完兒子的訴說後,巴菲特給彼得講了一個故事:

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是一位傑出的美國總統,他曾經因為倡導國際聯盟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並且還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但是他的成長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

少年時期的威爾遜得了一種現在叫做“學習困難”的病,主要表現為誦讀能力欠缺。直到十二三歲,他還不能很好地領會文章的內容。對拉丁文和希臘文,他能倒背如流;但對於英語,他感到無能為力。老師也都認為威爾遜在英語方面可能的確是沒辦法突破了,他自己更加悲觀:難道是自己腦子有問題?但是威爾遜的父親不這麼認為。他不斷地告誡兒子說:“絕不要低估自己的潛力!”通過不斷地激勵,威爾遜的能力被調動起來。最終,威爾遜克服了學習上的困難,並由此也培養了與父親一樣的倔脾氣,越是面對困難,頭抬得越高。他始終堅信一點:絕不能低估自己的潛力!這個信念幫助威爾遜戰勝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在威爾遜從政以後,對於他取得的成績,父親會及時送來稱讚,不過他還會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以避免威爾遜產生驕傲情緒。

巴菲特勸告兒子:競爭是好事,但因別人的優秀喪失信心,那你敗了

1879年是威爾遜父親職業遭受挫折的一年,但也是威爾遜從政途中比較重要的一年。為了能夠讓威爾遜安心工作,父親把心中的不平更多地轉化成了給兒子施加的動力。他對威爾遜說:“我曾相信自己並無優勢,這一信念對我的人生影響極大,所以我急於讓你避免這一嚴重的錯誤——我寧可你對自己、對自己的智力估計過高而不是過低。”

父親把自己的挫折歸結為自信的不足,所以他一定要避免兒子也遭到同樣的命運,不失時機地給他打了預防針。威爾遜沒有讓他失望,他後來的確沒有因為失去信心而失敗過。父親的家訓,不但給他指出了人生的方向,也給了他制勝的法寶。越是到了人生的關鍵時期,他就越能感受到每一句話的分量。威爾遜沒有低估自己,因為無論在學術上還是政治上,他都做到了最好。

巴菲特勸告兒子:競爭是好事,但因別人的優秀喪失信心,那你敗了

講完這個故事以後,巴菲特笑著對彼得說,彼得,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成為威爾遜!

競爭是一個好事情,在競爭中我們可以不斷提高,你可以學習別人的優點,看到自己的弱點,查漏補缺,彌補自己的不足,但是如果因為對方太優秀而讓你自己喪失信心,這其實是你自己打敗了你自己,因為你在任何時候都要相信自己的潛力。

潛能其實是由人的心靈孕育的一個美麗的花蕾。用古羅馬時期哲學家奧里約的話說:“你的人生是由思想造成的。”也就是說,你的人生是思想的延續。只要你相信自己能有所發展,你就能做到自己的最好。人的心靈是豐富而奇妙的,蘊涵著無限的潛力。生活中我們應該排除不良心境,營造積極良好的心境,充分地調動和激發出我們心靈的潛力,就比如彼得,他不應該總看到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因為拉爾斯也不是所有方面都是頂呱呱的,彼得也有一些他不具有的優點,但是如果彼得始終認為自己做不到最好,自己是一個失敗者,那麼他永遠也無法有所成就。

巴菲特勸告兒子:競爭是好事,但因別人的優秀喪失信心,那你敗了

“我能行嗎?我覺得我可能會失敗,如果失敗了大家都會恥笑我。”

很多人總是以遲疑和畏懼的態度來對待生活當中出現的機遇,並不相信自己可以把握住這樣的機遇。通常來說,這樣的人在他的人生中是不可能有高於常人的成就的,因為他們在前進和突破面前畏首畏尾,總是止步不前,那麼他們也就只能停留在一個地方耗盡畢生,無所建樹。相反,成功的人總是對自己充滿自信的,並樂於不斷髮掘自己的潛能,他們在潛意識裡告訴自己是一個勝利者,因此,吸引力的法則就會充分接收這種頻率,帶領他們走向成功。

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巨人。成功者和庸碌者的區別就在於,成功者能夠及時挖掘儲存在自己身體中的能量並加以利用,而庸碌的人則從來意識不到自己心中的那個巨人。

巴菲特勸告兒子:競爭是好事,但因別人的優秀喪失信心,那你敗了

巴菲特向兒子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在每個人的潛意識深處,都有著無限的智慧和力量,它們無不在等待你去發現並開發。只要你願意開放你的心靈去接受,你潛意識中的無限智慧就會在任何時間、空間為你提供所需要的每一樣事物。

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也曾經指出:“實際上絕大多數人都有可能比現實中的自己更偉大些,只是缺乏一種不懈努力的自信。”

你的潛能到底有多大?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報道:一個母親看到自己孩子從3層樓上跌落,她立刻一個箭步飛一般的趕在小孩落地之前接住了自己的孩子,事後才發現,她從看到小孩落地的時刻所站的位置,其實與小孩的墜落點還有相當一段距離,她跑出來堪比專業運動員的速度。看到這裡你一定會思考,這種巨大的力量源自哪裡?是誰賦予了她如此強大的力量?事實上這位母親只是在目睹孩子落地的那一霎拉,把潛能從自己身體裡激發出來,這種力量不是突如其來的,更不是誰來賦予的,而正是來自於這位母親自身,這就是潛伏在他自己身體裡的巨大潛能。

巴菲特勸告兒子:競爭是好事,但因別人的優秀喪失信心,那你敗了

潛能就像是沉睡在身體中的寶藏,被外界的風塵深深掩埋。但有的時候,基於某種特殊的環境,它很有可能被某種刺激所激發,被某種力量所喚醒,剎那間綻放耀眼的光彩。有的時候,你能做到的,比你認為你能做到的要多得多。

不過巴菲特為了不讓彼得誤認為有潛力而不需要再勤學苦練,他又給彼得講了一個故事:

被世人稱為“奇蹟”的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成功不光是因為他具有極大的潛能,也還因為他的勤奮和好學。

莫扎特的父親叫列奧波里德·莫扎特,是宮廷樂師、作曲家。在莫扎特小的時候,父親就發現兒子具有一定的音樂天賦,於是他便十分注意培養兒子的音樂潛能。莫扎特到了3歲時就能用鋼琴彈出樂曲中的片斷,4歲時,父親就教他彈鋼琴,到了5歲時,他就開始學習譜曲。

有一天,父親為劇院院長的女兒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叫莫扎特送去。路上,一陣風吹跑了樂譜,莫扎特只好跑到小夥伴家,自己在紙上寫了一首曲子,送給了院長。第二天,院長帶著女兒登門拜謝,對莫扎特的父親說:“你的舞曲太妙了。”並讓女兒把舞曲彈了一遍。父親聽後很驚訝,說:“這不是我作的舞曲。”莫扎特只好把自己作曲的經過說了一遍,父親十分驚喜。

巴菲特勸告兒子:競爭是好事,但因別人的優秀喪失信心,那你敗了

莫扎特6歲時,父親帶他到維也納演出,小小年紀的莫扎特立即轟動了當時在歐洲佔有重要地位的維也納音樂界。演出的成功,使父親非常高興,他決定帶著莫扎特進行一次旅行演出,他們用兩年的時間,在德國、法國、英國、荷蘭和瑞士演出,這使莫扎特的音樂才能大有提高。

在旅行演出中,父親也看出了莫扎特身上的缺點:音樂才能出色,但由於沒有受過正規系統的教育,文化基礎差。父親認為這會影響他以後的發展,於是,父親對莫扎特進行系統的補課,教他學習拉丁文,學習音樂家必修的意大利文,還學習法文和英文。經過父親對他的嚴格訓練和自己的刻苦學習,莫扎特已經能巧妙熟練地演奏鋼琴、風琴、小提琴等各種樂器。他在父親的指導下作曲,創作了大量的器樂合奏曲。13歲的時候,他創作了第一部歌劇《賽普理濟》。26歲時,他的創作進入全盛時期,他創作了《費加羅的婚姻》、《唐璜》、《魔笛》等著名歌劇,被當時世界著名音樂家海頓譽為“世界第一作曲家”。

巴菲特勸告兒子:競爭是好事,但因別人的優秀喪失信心,那你敗了

沒有百分之百的天才,也沒有百分之百的蠢材,每一個人都是天才,都具有一定的天賦。如果在小的時候能夠被別人發現並培育,那麼這個人就會取得非凡的成績。若非如此,這個人就會默默無聞地度過一生,雖然他本身並不缺乏潛能。

巴菲特也正是看到了兒子在音樂上的潛力,於是鼓勵他不要為暫時的不如意而放棄——不要因為技不如人而否定自己,因為就算彼得在朋友圈子裡是最棒的,可誰又能知道未來他人生路上會出現多少勁敵?如果看到別人的出色自己就偃旗息鼓,那可以肯定地說,他將一事無成。

但是光有潛力也是不夠的,不練習,不繼續學習,你的潛力也無法徹底的表現出來,你的才華也只會爛在肚子裡而無人知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