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论衡》第二十二卷│纪妖篇第六十四(11)


《论衡》第二十二卷│纪妖篇第六十四(11)

【原文之十一】

秦始皇帝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星坠下,至地为石,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始皇闻之,令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家人诛之,因燔其石。妖,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野,或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我遗镐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之,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言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不过知一岁事。”乃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明三十七年,梦与海神战,如人状。

是何谓也?曰:皆始皇且死之妖也。始皇梦与海神战,恚怒入海,候神,射大鱼,自琅邪至劳、成山不见。至之罘山,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旁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到沙丘而崩。当星坠之时,荧惑为妖,故石旁家人刻书其石,若或为之,文曰“始皇死”,或教之也。犹世间童谣,非童所为,气异之也。凡妖之发,或象人为鬼,或为人象鬼而使,其实一也。

《论衡》第二十二卷│纪妖篇第六十四(11)


《论衡》第二十二卷│纪妖篇第六十四(11)

【字词】

1、镐池君:指水神

2、罘:(fú)之罘山,亦作“芝罘山”,山名,位于山东省

【拙解】

秦始皇帝三十六年,荧惑星侵入心宿,有星从天上坠下,落地而为殒石,有人在殒石上刻字:“始皇将死而国土分裂。”秦始皇听闻,命令御史仔细追查但没有人承认,便将殒石附近的人全部诛杀,并焚毁了那块殒石。秋天,秦始皇的使者夜间从关东路过华阴平野,有人手中持璧拦住使者,说:“为我将璧送给镐池君。”并言道:“明年祖龙会死。”使者欲问,那人忽然不见,留下那块璧离去。使者将璧献给秦始皇并详细告诉他事情的经过,秦始皇沉默良久,说:“山鬼不过只能知晓一年的事。”然后又说:“‘祖龙’是人的祖先。”让御府官前来观看此璧,原来是始皇帝二十八年出巡渡江时沉入江中的那块璧。第二年便是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梦见与海神交战,海神如同人的形状。

如何解释?我说:此皆秦始皇将要死去的妖象。秦始皇梦见与海神交战,愤怒而乘船入海,等候海神,欲射杀象征海神的大鱼,从琅邪山至劳山、成山一直没有见到大鱼。行至之罘山,返程时看见大鱼,秦始皇射杀了一条大鱼,而后沿海岸西行至平原津渡口时生病,到了沙丘就死了。当天上的星坠下时,荧惑现妖象,故而殒石附近有人在殒石上刻字,仿若被迫使在石上刻字,刻下的字是“始皇死”,亦像是被教而为。如同世间童谣,并非童子所编,而是阳气诱其所唱。凡是出现妖象,有的像人变的鬼,有的是人像鬼而为,其实都是一样的。

【小议】

何谓“妖象”?依王充的解释,“妖象”乃非物之“气”,也就是人类无法感知却又是真实存在的“阴阳”之气,这种气可以示人以征兆,预示国家或个人的吉凶。这倒也是一种很有趣的说法。鬼神论者认为人死后可变为鬼或成为神,鬼神能知人间事,鬼神能报应人间的福祸。若依鬼神论者所言,那么“鬼神”好像并非无所不能,因为即便有些事例被说成是“报应”,可是也只是很少的,而且常常是很滞后的。人们常用“上天”说事,可是天帝及天庭诸神似乎并不太在乎人间的善恶福祸,因为有太多的无妄之灾祸及世上的无辜之人,难道天降惩戒是随机的吗?世上有人良善虔诚却横遭祸殃,而有人德亏行劣却也能享福而无灾。天地之间是自然,妖象、鬼神只是人类大脑中的虚幻。谈妖象者信口而言,信鬼神者妄论无边。赢政虽然灭六国亡周而统一了天下,然而连年的征伐必然会导致原来的非秦之地的人们怨声载道,虽然有了形式上的统一,但秦始皇根本没能实现天下人心的归一。秦始皇堪称伟人,但也是肉体凡胎之人,守天下的艰难也会使他常有心悸。文中提到的秦始皇所遇到的那些玄奇之事,或许只是后世人们的杜撰,是为证明赢政无道、大秦帝国当灭而大汉王朝当兴的“天命”。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