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立春头一天是绝日子?

一个转身两世界1


关于绝日的说法,主要是针对农历的24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在这四个节气的前一天叫做绝日。

绝日代表了一年四季一个季节的结束。比如说今年2019年农历立春是在大年三十,所以农历2018年腊月二十九日就是绝日,表示2018年的冬天的结束。在传统的民俗活动中,绝日这一天不宜办喜事。因为绝这个字眼有点不好的含义,人们比较忌讳这样的日子,所以,在节日里一般不会从事比较喜庆的活动,比如说今年腊月二十九是绝日,那么一般不在腊月二十九贴春联。

所以不光立春的头一天是绝日,立夏的头一天,立秋的头一天,立冬的头一天都是绝日,一年有四个绝日,表示一个季节的结束,新的季节开始。

实际上从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绝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正常的日子,大家不需要过多的去关注。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谅解,如果您喜欢我答案的话,欢迎点赞关注,如果您有什么不同的建议和理解,欢迎在下面说说您的观点。


止茶


为什么立春头一天是绝日子?


我想题主问这个问题应该是最近听了很多关于二十九是绝日不能贴对联吧,有人说绝日不能贴春联,只能在年二十八那天贴,有人又说大年三十是立春也不可以贴春联,让我们完全都懵了,不知道听谁好。

今天是年二十八,我看邻居今天贴了春联,他也是听说别人年二十九是绝日,不能贴,所以只能今天贴好春联了。我见到也没多说什么,也管不了别人,自己爱怎么贴就怎么贴吧。


那么什么是绝日子呢?

绝日是一年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绝的意思是代表一个季节的结束,立春就是迎接新的季节到来,所以这四天叫四绝日,除了四绝日还有四离日,四离日是指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天。四离日代表是这个季节的开始,在古代,人们怕穷尽,把这四绝四离日总结为不吉利之日。所以在过去,人们结婚要挑日子时是不用绝日离日的。用这些日子来结婚,人们认为绝日的“绝”和离日“离”是不好兆头,比如“离”就联想到离婚,还没结婚就想到离婚了,所以都避免用这些日子了。其实这只是字面上的寓意,根本不符实际。信则有,无信则无,看个人怎么想吧。


然而从来也没有说四绝日不可以贴春联的说法,都是有些人硬要把贴春联这件事搬进来说而已,我们贴春联是为了过年,又不是为了立春。


三农天地


立春之前一天称之为绝日,这是自古皆有的说法。在《玉门经》中记载:“四绝者,四立前一辰也”。换句话说,绝日就是立春前的头一天。当然,一年有四个绝日,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与之相对应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前一天,称之为四离日。


这种说法,与阴阳五行相结合,立春后万物生长,生机勃发,此时木旺而水绝。绝日代表一个季节的结束,而另一个季节即将开始。通常在这一天,古人忌讳远行,更忌讳行军打仗。因为“绝”不是好兆头,有断绝、终止和结束的意思。


过去的文化传统中,对于这些非常相信,不会轻易去突破祖先订立的规矩和传承下来的道统,所以,在民间,绝日是非常不好的日子。今年立春是年三十,头一天二十九,连春联都不能贴。很多人家将春联提前到二十八。就是因为二十九是绝日。


当然,绝日的说法,在我们现代教育观念下来看,并没有特别之处,就是立春前的正常一天。因此,大家也不必过多关注。毕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认知观念也应该随之而改变。拒绝改变的人,是很难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立足的。大家说对不对?


我们要尊重传统,但别纠结,别妄想,日子该往前过,而不是向后退。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您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在下面留言评论,说一说您的观点。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喜欢我答案的话,欢迎点赞评论关注。


予言茶事


其实立春的头一天并不是绝日子,而是立春的前一天是绝日子!

在民间的说法,一年有四个绝日,叫四绝日,也叫四立日,即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每个节气的最后一天,在民间看日子一般避岂这四个日子,尤其是结婚日子,“四立”和“四离”是谐音认为不吉利,再说这四个日子表示每一个节气已经走到了尽头,看日子都是以新的开始为目的,“离和绝”自然是不可取的!



再深刻的来说,立春的前一天北方的水绝了,到第二天立春了东方的木开始生长;立夏的前一天东方的木绝了,到第二天立夏了南方的火开始生长;立秋的前一天南方的火绝了,到了第二天西方的金开始生长;立冬的前一天西方的金绝了,到了第二天立冬北方的水开始生长。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着。


在民间关于绝日子的说法就是这样的,其实这也仅仅是一种流传,一般最好不要轻信那么多,高科技的时代,还是有科学依据的东西最为真确,我说的对吗?欢迎关注点赞加留言,说出你最好的看法!


西北农村哥


为什么立春头一天是绝日子?

听到这种叫法,就有点让人害怕的感觉,在农村里以前有着“吃绝户”的说法,就是当家中的男主人去世了成为了寡妇以后,村里的人都会去欺负这家的寡妇,直到把她家彻底吃穷了为止,而不能吃、不能拿的东西就变卖成钱,再买一些东西来办酒席,总之是吃得一分不剩。那这个“绝日子”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日子“过绝”了呢?

其实,在民间的说法是一年中基本上有四天是绝日子的,有些年份是五个绝日子,有些年份是三个绝日子。而所谓的绝日子就是指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这“四立”节气前的一天。古人把这四立节气当做是一年四季的分界线。比如立春,其指的是在这一天开始春天就到了,而立春前一天就是冬天的最后一天,从这一天以后冬天就绝了。而之所以有的年份有5个绝日子,有的年份是3个绝日子,那是因为有的年份是双春年,有的年份是无春年。而2019年的立春是在农历2018年的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是绝日子,这一年也有5个绝日子。

那绝日子有哪些忌讳呢?在民间除了“四绝”这个说法以外,还有“离日子”,其指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天,称为“离日子”,而在一年中这八个日子都非吉日。如果家中要办喜事的话,都是要避开这八个日子的,这是民间在择日的时候都忌用的日子。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好多都是百无禁忌了,对这些也不太了解了。


农夫也疯狂


为什么立春头一天是绝日子?随着春节临近,人们都陆续回到家中了,村里现在也热闹非凡,整个村里都充满了节日气氛。今年确实比较巧,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就是今年大年三十的这一天。而立春头一天的时间里,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绝日。



所谓绝日就是我国“四立”节气中的头一天,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的头一天,由于这天也是上一个节气的最后一天,代表着上个节气的结束、消失之意。因此这一天就被成为“绝日”,就是结束的日子,这一天在我国以前农村人眼里属于不吉利之日。人们因此会刻意避开这天,以免来年行事不利,通过查阅发现今年的所谓“绝日”就是腊月二十九这一天。



在我国很多农村里,人们在“绝日”这一天是不会选择贴对联的,而是提前到腊月二十八这一天贴,或者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贴。贴对联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民俗,在春节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火红的对联,以此表达对节气的喜庆,和寄托了对来年美好愿望。在我们农村里面,大部分是大年三十早上6:00分准时贴对联,在这人们的观念里更加吉利。



关于“绝日”说法由来已久,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很多观念已经慢慢淡化,“绝日不贴春联”的习俗也被很多人取消。有时候我们不相信所谓的神灵,但是在这充满喜庆的日子里,人们更不愿意去触及所谓的不祥之日。

最后要说的是今年的立春和除夕同一天,也是非常难得的。如果立春和春节(初一)为同一天,那么更是百年难逢,老话常说“一年难逢两头春,百年难逢岁交年”,通过查阅日历发现,岁交年要到2038年才出现。


乡村波比


过去的人发明了二十四节气,其中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前一天称为绝日。明天立春,所以今天就是绝日。

昨天很多人都在讨论究竟是二十八贴春联好,还是三十贴春联好。却一直认为今天贴春联不好。老人们都说绝日诸事不宜,过去人们婚丧嫁娶都会避开绝日。

而这四个绝日里,立春之前的这个绝日是个“最大绝日”。

绝日中的“绝”代表结束的意思,立春代表春天开始了,它的前一天就代表冬天结束了。立夏、立秋、立冬也是跟立春的意义一样,前一天代表着上一个季节的结束。

古人很喜欢图吉利,“绝”这个字听起来就不吉利,所以认定这四个绝日不能举办大事。

打开就黄历,我们就能看到,绝日当天会注明:诸事不宜。

有书君原来打算二十九回家过年,婆婆听说了,立刻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今天回家。因为老人说绝日诸事不宜,包括“不宜出行”。如果出行的话,不会顺当。

而且今年网络上流传的“二十八”贴春联吉利,也是因为二十九是绝日,而三十立春的原因。立春又是节气,也不能贴春联,只能二十八贴春联。

有书君所在城市,人们这几天也都对“绝日”这个话题议论纷纷。听说今年只有二十八是个大吉大利的日子,最适合贴春联。很多人纷纷跑到早市去买春联,二十八这一天的春联卖得那叫一个红火。

但是有书君认为,春节跟立春是两个意义,不能混为一谈。

就算人们图吉利,讨采头,不在绝日做事情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贴春联这件事,绝对不要跟立春联系起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自古以来,民间就流行除夕贴春联。

除夕代表着除旧迎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除夕当天,不管是上午,还是下午,都可以贴春联。

有书君的家乡还讲究把旧春联揭下来,然后找个铁桶或者铁盆烧了,祝愿来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有书君婆婆今年88岁,她对传统文化特别了解。尤其她特别关注农村流行的民俗。她说自己活了近百年,从来都是除夕贴春联,这个事儿不会错。而绝日子最好不要做“大事儿”。






有书君于千原


问:为什么立春头一天是绝日子?

“立春的头一天是绝日子”这个说法我也是最近才听说的,其实不光立春的头一天是绝日子,立夏,立秋,立冬的头一天,都是绝日子,称为四绝。

这绝日子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农村的老人说在绝日子这天,最好不要贴春联儿,不宜嫁娶乔迁等等。其实觉日子之所以称绝,是因为立春的意思就是春天将要到来了,而它的前一天当然就是冬天的绝尽、结束。冬天过完了,春天要来了,所以称之为“绝”。其实它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只是农村很多老人忌讳这个字,觉得有断绝、绝情等等意思,邻居家的一个姐姐在月子中心坐月子,本来应该是今年腊月29这天回家,但是她的妈妈,就是因为,这一天是绝日子,所以坚决不让他29回家,让她提前一天就回家。



其实不光有四绝这四个日子,还有“四离”,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前一天。所以不光有绝日子,还有离日子。大概是因为这些词语都听起来,不太吉利,不如“合”“始”等等这些词听起来喜庆,一般人们总喜欢,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开端,但不喜欢旧事物的结束、穷尽,所以一般人,如果稍微忌讳一点的,就不会选择在这几个日子里,办一些重大的事情。


不过如果从另一方面来想的话,绝也有绝处逢生,绝无仅有的意思,听起来也没有什么不好。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怎么理解都可以,一种理解就是一种说法,其实这些东西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如果就是有所顾忌想要避开这几天,也未尝不可。当然了如果不介意的人,内心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人,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是好日子。


一品小十六


为什么立春头一天是绝日子?



最近关于绝日的问题,网上讨论的确实比较红火,其实要理解立春头一天为什么是绝日子的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绝日子?然后,再了解绝日子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第三,了解为什么叫绝日子?下面就对这一点知识,按照过去的老黄历的解释普及一下。

什么是绝日子?其实在我国流传已久的老黄历当中,有一种说法叫五行之说,也就是大千世界,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而且也是相依相扶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这就是相生相克之学说。

对于五行之说当中有这样的描述:对于季节,被定为金木水火土,进行来描述,显得非常的形象,也充分利用了万物相克相生的原理。春天称之为木,因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候;夏天称之为火,因为是太阳最毒辣的时候;秋天称之为金,因为是满地金灿灿的粮食丰收的时候;冬天称之为水,因为正是飞雪飘舞结冰的时候。



对于老黄历中规定一年有4个绝日子,那就是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的一天称之为绝日子。也就是说在立春前一天水绝而木旺,冬天结束了,万物复苏,春天到来了;立夏前一天木绝而火旺,春天结束了,太阳向北回归线移动,火辣辣的太阳代表着夏天来了;立秋前的前一天火绝而金旺,夏天结束了,天气变凉了,金灿灿的果实说明秋天;立冬的前一天金绝而水旺,秋天结束了,雪花飞舞,北风呼啸,水汽上升,冬天来了。

绝日子的含义其实很简单,因为“绝”的基本意义就是衰退,衰亡,诀别等意思,的确是一个衰落、衰败的日子。在农村无论做什么好事或者是喜事,都要选择一个良辰节日,只是为了图一个吉利而已。在人们婚嫁、开业庆典、搬家上梁东西喜事一般不喜欢在这一天。但是现在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时代正在向前发展,天天都有好事在发生,天天都有大事在发生,不存在什么绝日子之说了。



总之,通过以上解释,大家也基本明白了,为什么立春前的头一天是绝日子。主要是我国古代为了农历中时间有一种记号,所以给一些特殊的日子定了一个称谓而已,逐渐后来被演绎成为一些五行之说,甚至后来演绎成为迷信之说。其实这主要是根据地球的自转规律,然后季节的变换,说对一些时间点进行描述的称谓罢了。


宗元三农堂


传承民俗精华

民俗传承既有精华的,也有糟泊的。譬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一年二十四节气。是古老的华夏先民,在生产实践中,依据天气变化,自然现象,草木荣辱,季节变换而总结创立的历法计年形式。这是中华先民的智慧,民俗传承的魁宝,值得后人发扬广大。

至于立春的前一天,是什么所谓的“绝日”,诸事不易,忌讳很多,这些都是封建迷信的糟粕传说。是人们的意识形态,偏离了自然规律,曲解了古人的认知实践,必须予以摒弃。

举个简单的实例,过去我们学的是文言文,八股文,到了现代我们才逐步运用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至于古人所认知或标注的“绝日”,其本意并没有蕴含什么封建迷信的东西。而是现代某些歪门邪道的人,故意将其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来误导欺骗世人。

古人所认知的立春前的第一天是“绝日”,是根据自然现象,气候变化,生活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季节转化规律,是指寒冷的冬季就要离去,冰雪满天的日子己经结朿。根据字面意思而论,“绝”字即指去,离或结束的意思,每逢季节转换的前一天,都是绝日。一年有四个季节转换的日子,那么,也就有四个绝日的出现。冬天结束,春季到来,春天远去,夏季转换,酷热消退,秋风渐凉,雪花飞舞,寒气逼人,一年四季,循环住复,自古至今,从未改变。而今天,我们干嘛要画蛇添足,说什么不易婚嫁,不易粘贴对联?逆自然规律而行,你不觉得可笑?所以,这些封建迷信,害人害己的歪门邪说,必须从我们的意识形态里彻底除掉。这才无愧于中华民族,无愧于民俗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