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位复读生的"自白":后悔没有做好这5件事!值得大家借鉴

前几天接到一封私信,是一位叫"希希"的同学写的,他是一名高三复读生,通过几次的交流感慨颇多,今天和大家分享他的故事。

一位复读生的

希希同学在私信中提到,去年的高考成绩勉强过了400,离本科分数线还差很多,权衡之下选择了复读。经过半年多的刻苦学习,年前分数已经过二本线了(参照去年的分数),但是疫情来了,一切的学习计划和进度都有点打乱了,在家学习的效率也不高,很多学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的解决,现在心情很忐忑,担心不能充分的复习再次落榜,感觉自己的心态也有点问题,有点丧。

看完了希希的来信,我立刻和他取得了联系,告诉他,不要担心,多和老师沟通复习计划,根据老师的要求保质保量的去完成,作息尽可能按照在学校进行规律调整,不要受外界的影响,相信自己的成绩还会有所提升的,今年肯定会金榜题名的。

一位复读生的

经过几次的谈心,希希的心情没有那么的焦虑了,但还是没有完全的放松下来。在过程中,我一直有意的在"躲避"复读这个词,怕希希有心理负担,但看到希希因为复读而如此的"痛苦",想吸取希希"失利"的经验来提醒其他同学,和希希沟通后,他愿意把他去年高考失利的"坑"拿出来,让更多的同学和家长看到,避免他们入"坑",毕竟复读的感受不是特别的好。


下面根据希希同学的讲述,总结出来的几点需要重视或者规避的事项。

一位复读生的

1. 不要和家长闹情绪

初中、高中阶段正值同学们的青春期,本身就比较叛逆,再加上学习压力大,父母稍微的"唠叨"两句,都会成为亲子关系破裂的导火索。有的同学甚至因为和父母赌气,故意不学习、逃课、去网吧等,这些行为短时间内造成心情差、学习效率低下,长期以往则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希希有段时间经常和父母争吵,导致上课也总是想着吵架的事,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家庭和睦才会事事顺心,家长的出发点都是好的,请同学们也能换位思考,多理解父母的初心,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也请多和父母沟通交流,相信每位父母都是通情达理的。

一位复读生的

2. 不要讨厌任何老师

有的同学因为某一次老师的批评,或者老师喜欢布置很多作业,又或者是觉得老师教课的方式不好,从而就讨厌这位老师,进而不好好的去学这门功课了。其实这"坑害"的只有自己,老师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阅历都比自己要丰富的多,每位同学都可以从老师那里汲取知识。

希希同学曾经就觉得某一学科的老师讨厌自己,处处针对他。其实,与其讨厌老师,不如以好成绩"报复"老师,心里暗暗想,"不是不喜欢我吗?那我就考第一名给你看!"

3. 重视考后的试卷分析

每当考后拿到试卷后,希希总是匆匆的看一眼分数就塞进课桌或者书包里了,老师在讲解试卷时,希希也不会注意听讲,觉得考都考完了,知道分数就行了,还是想想回家怎么向爸妈解释吧!

其实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看分数和排名,更重要的是差缺补漏,通过测验的方式检验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未掌握。未掌握的知识要着重的记在笔记本上,再次的复习。而对于做错的题目,更需要摘录或者剪贴到错题本上,一定要可以独立的做对,知道错题的错因及解决方式,这样下次遇到这类题目时才能做对,才达到了考试的目的,才能逐渐的提高成绩。

一位复读生的

4. 电子产品要远离

很多家长为了方便和孩子们取得联系,或者是在孩子需要上网搜题备考的要求下,会给住校的学生买手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以通过手机和家长联系,又能随时的从网络上检索到一些好的题目和方法等。

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把手机带到学校去,无疑就是个不定时的炸弹,从没有手机,到用手机搜题,再到用手机打游戏,再到沉迷于手机,这个过程是迅速而且是无感知的。备考的时间是有限的,玩手机的时间久了,学习的时间就势必会减少,成绩必然会下降。

希希同学也经历过这样的"沉迷手机"的过程,最好的方式是和孩子沟通后,给孩子买个只能接打电话的老年手机,满足日常的沟通要求,至于利用网络学习,学习有机房,也可以满足这个要求。

一位复读生的

5. 最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目标

希希说,第一年高三的时候,他经常下了课或者周末就飞奔去球场打球,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按时完成,有时候还会为了拖延作业,故意的在外面玩晚回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高中生的身份,把正在备考这件事抛之脑后,更把高考的目标遗忘。

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和目标无关的事情一律不去做,朝着目标坚定的走下去,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同学们可以利用便利贴、语音、录制视频的方式,时刻的提醒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我要为了达到目标去怎么做!


一位复读生的

钱学森先生曾说,"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所以,同学们,不要害怕暂时的成绩不好或者考试失利,而是要和希希同学一样,从中吸取经验,让经验成为成长路上的奠基石,这样才会越走越强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