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围城》:都说要活出自我,可最终我们都活成了"方鸿渐"

《围城》:都说要活出自我,可最终我们都活成了

在《围城》的序言里,有这样的一段话:"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简单来说,这本书并没用宏大的题材来反映"围城"的特点,而是通过对普通生活中的平凡琐碎,表达了围困式的人生状态。

作为对钱钟书最了解的杨绛先生更是对《围城》的主题和方鸿渐的形象进行了最深层的剖析:"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也正是这"人生的愿望"才构成了我们的"围城之境"。

一、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围城》:都说要活出自我,可最终我们都活成了

故事发生在1937年,在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物。软弱、妥协、被动、随波逐流似乎从没有离开过他,他的一生都是在失败中度过的。爱情失败、婚姻失败、事业失败、家庭失败、人际关系失败,面对这些失败,方鸿渐慢慢产生了一种孤立无援的心理。他深陷围城之中,体味着作为一个现代人的悲哀。

作为一位留洋归来,却没有拿到学位的知识青年。同大多数"五四"以来的光来积极上进的留学青年不同,方鸿渐在乎的只是自己是否有自由松散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这样逃避现实、不愿意处理问题的态度,造就了方鸿渐这种循环的围困式人生。

英国有这样一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到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方鸿渐不是这个社会之中的唯一,而是大多数的人都是方鸿渐。面对被围困的人生,他在留学归来后来,逃避着苏小姐的爱意,爱着唐晓芙却不敢告白,终于开始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后,却遭到了唐晓芙的拒绝。方鸿渐索性落荒而逃,和赵辛楣去了三闾大学任教。

平城之行,并没有让方鸿渐逃脱命运的捉狭,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他又再一次被排挤出来。这一次,方鸿渐还是如同以往,选择了逃避。他逃入了与孙柔嘉的婚姻中,一位就此进入了一个可以逃避失败和压抑的宁静港湾,过上自由温馨的生活。

可这次,在这场婚姻里,方鸿渐又再次迷失了自己,大家庭与小家庭,亲情与爱情,都被撕去了温情的面纱,成为了人生的一种牵累。

解志熙说:"钱钟书想在《围城》中进一步把思想批判意象和审美观照方向指向整个人类存在——人类历史、人类文化以及人的基本根性等。"确实,《围城》中表现的悲剧意识,都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在现代人生活的状态和态度。

二、被陷入"围困"人生的本质

《围城》:都说要活出自我,可最终我们都活成了

萨特说:"人要想获取真正的自由,就必须严肃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并努力去砸碎这种精神的地狱。"换而言之,每一位身处"围城"的人若是想挣脱这样的困境,那么其自身就必须作出深刻的转变,即:彻底改变自己的存在方式,继而塑起自己作为人的本质。

如前所论,造成方鸿渐陷入这样恶性循环的主要因素便是其"不能对自己、对别人负责任的道德缺陷、人格缺陷。

从方鸿渐人生历险的体验可以看到,人生是一个封闭的圆圈,从生到死,人生被分为了四个部分的内容——爱情、婚姻、教育、事业。在这个圈中圈中,我们就在里面不断地奔跑、挣扎,却如何也逃脱不了这密密的束缚,不是被扼死就是被异化。

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上及知识界普遍流行着崇洋媚外的风气,现代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光极强地影响也这中国人社会各阶层。叔本华说:"世界的本质就是世界要维持其自身存在的不可阻挡的"意志"和"意愿"。"正因为如此,我们开始为了追求"欲望",而又陷入"欲望"不得的状态。从而导致,生命可以大部分时间都是痛苦的。人生变得像是一场永无尽头的、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追求。

无论是方鸿渐,亦或者其他人的人生,都在人生、欲望与痛苦中挣扎,快乐则变成了很短暂的插曲。

《围城》想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方鸿渐对所谓人生价值的追寻,还表现了他在寻求过程中的艰难曲折和失败。这一切都无时不刻告诉我们:我们不过是想成为看似羡慕的别人的人生,而别人却又想成为看似羡慕的我们的人生。冲出去、逃进来,不仅成为了方鸿渐这样普通的现代人的本体象征,也成为了整个人类的基本存在状况。

《围城》:都说要活出自我,可最终我们都活成了

三、如何从"围困"中逃脱

对于《围城》中所表达的对人生的绝望和人世对未来抱有殷切希望的想法,欧阳钦说:"钱钟书进一步强调了一种不畏终极的虚无与荒诞而进行自我肯定的存在勇气。而这与鲁迅所倡导的"铁屋中的呐喊""绝望中的希望"的人生态度是一样的,都蕴含着相通的存在哲学思辨。

①心怀希望

在方鸿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空前的孤独和无助。他在与孙柔嘉吵架之后,这种孤独更是渗透到了骨髓之中:

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像一个无凑畔的孤岛。

直到后来,方鸿渐真的堕落并选择自暴自弃了。他没有想象过自己的未来,他的一生就像那座老钟一样,摇摆不定。

因此,我们理应从自己近乎绝望的人生境遇中找寻目标,并永远地为自己的行为赋予责任感。只有以这样的态度,才能够确定一个较为现实的价值追求并摆脱虚无的状态。

《围城》:都说要活出自我,可最终我们都活成了

②建立正确的价值追求

人生的围城无处不在,因为万事终难如愿,越是得不到的越是在骚动。方鸿渐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养成了随性懒散的习惯,对生活从未有过清醒的追求。

他对这个世界始终变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姿态,并无时不刻不再追求自由。但他又是虚荣,并且还随波逐流的。安于现状是方鸿渐最大的缺点。所以,当三闾大学不再和他签下半年的合同时,方鸿渐并没有想到自己还有没有其他的技能可以养活自己,便逃了回去。

他从未认清过自己,就好像从未发现过适合自己的正确的人生道路。每一位想在人生中找到自我存在意义的人,我们都应该明白,空有自我希望,而没有基于正确的价值导向。实质上我们就只有基于浅表的思想层面,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③付诸有效的人生实践

虚伪懦弱、自作聪明、不学无术、不懂交际等常人身上普遍存在的缺点在方鸿渐身上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不是英雄,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他仅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甚至在我们的身上都能找到属于他的影子。

方鸿渐有没有理想?虽然在《围城》一书中没有明讲,但我想是有的。不然,他也不会明知孙柔嘉故意靠近,也默不作声地接受并心甘情愿与她结婚。方鸿渐想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在孙柔嘉的身上,并期盼着能够通过孙柔嘉去实现。

方鸿渐错了,任何一位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给他人去实现的人都错了。我们的人生只有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才有可能有机会、有希望攀上顶峰。

《围城》:都说要活出自我,可最终我们都活成了

萨特早就指出了"他人即是地狱"的结论,他说:"一切对我有价值的都对他人有价值。然而我努力把握从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反过来力图控制他们,而别人也同时力图控制我。"

所以,只有当我们学会了"独立担当",学会了"自我反抗",我们就不再需要因为他人的失败而感到失望,这个时候,自我才是真正的"独立"自我。

《围城》一书中所要表达的就如同它的书名一样,这个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是大大小小的"围城",人生也不过是进出"围城"之间的挣扎。但这样的"围城"却不是固定的,它都是我们自筑的。如何逃离围困的人生,说到底就是,如何才能承认,自我围筑的高墙其实是我们有必要、有责任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一切。只有以一种直观现实的勇气和永不动摇的信念,去努力行动。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需要从这座城市逃到另一座城市,即使深陷"围城",也会觉得快乐是永恒的主基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