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知州,知府,知县有什么区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红雨说历史


古代各朝的官制变化较大,这里就说说明清时期的知县、知州和知府。

明清时期的知府是从四品官员,低于四品的道台。道台俗称蓝顶子,是专门监察以下知府知州知县的官员,简单说,就是管官的官。

知府品级低于道台,如果和现在比拟的话,基本相当于一个地区的最高长官,如江西之上饶、山东之聊城等等。

当然,和现在的行政区划比,明清时期的知府管理范围要小得多,因为现在各省下的地区都比较大,往往一个地区专员要管理十几个县市。



而在明清时期,各省下设立的知府大约是目前地区的两到三倍,每个知府管理的州县多不过十,少的只有四五个县,管辖范围比现在的地区专员要小得多。

当然,从职责或者权力上来说,古代行政、司法、财政乃至军事等方面都是一体的,一个知府负责全区域的所有事务,这是目前地区专员所不能比的。

知府如此,知州、知县也是如此,都是统揽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大权,这是明清时期官员和目前体制的重大区别。

说完了知府,再说说明清事情的知州和知县。

在古代,州县官是十分重要的,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亲民官,到了知府以上,基本就不再和老百姓亲自打交道而都是公文治理模式了。



但知县和知州是不行的,每个州县衙门都有登闻鼓,只要老百姓击鼓鸣冤,州县官就必须升堂收下状子,必须亲自讯问案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皇权虽然不下县,但州县官却是整个中华帝国治理的根基所在。

据统计,在清朝时期,州县官有接近一千五百多位(明朝少于此数),这些基层官员的好坏,基本决定了整个帝国的治理生态。

那么,明清时期的知州和知县有什么区别呢?简单说,都是县级,但级别略有不同,即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而知县就是现在的普通县。

当然,在知州里面,也略有区别,有些州因为是省直隶州,所以级别又比一般的知州要高一些。



一般来说,明清时期的知县是正七品官员,而知州通常是正六品,比知县高一品,直隶州还要再高一级,也就是正五品。

知州和知县因为是亲民官,他们是整天都要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如收税、捉贼、审判等,事务相当繁忙。

至于知府,则要统揽所在区域的所有事务,但他们主要是盯着知县知州就行了,至于道台,则主要起监察作用,各自的分工是不同的。


坑爹史册


知府>知州>知县

知州主管地方军事,相当于现在的省属的军事机构长官,知府就是市长,知县相当于县委书记。


知府——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正厅)

知府又叫做太守,是某一个州郡的最高长官。知在古代作为管理的意思,府则是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唐朝时期,才设置了府伊。

到了宋朝时期,才有了知府的称号,主要管理一个州府的军政事务。元朝时期废掉府设置了路,到了明清时期又被改了回来,省县之间的行政单位成为府。

尤其是在明朝的时候,根据知府交纳税粮的多少,又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在京城的知府为正三品,以20万、10万税粮多少为界限,依次是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

明中期之后,虽然稍有调整,但是大体上还是差不多。古代的知府,就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长。


知州——市长(副厅)

宋太祖为了吸取五代时期群雄割据的局面出现,规定各个州的刺史只直接服从于朝廷,节度使不得插手相关事务。

再加上宋朝比较重文轻武,后来又派遣京城的文官代替刺史去管理各个州,比如说“权知××州州军事”。

这里面权就是“虚职”,或者说是挂职,相当于是代理行使权利。知在古代是管理的意思,军是古代的军事,州军的州是古代的民事,因为古代军政一体。简称就是“知州”。

元朝时期基本延续宋朝行政,但是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的达鲁花赤,地位要比知州高。

明清时期有所改进,分为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就是直属于省,下面可以管辖县。散州就是一般的市,但是不管县,属于上面的府或者道。


知县——县长兼县委书记(正处)

早在春秋时期就设立了知县一职,虽然叫法和现在可能不同。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他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单位,一直被延续了2000多年。

在唐代以前,基本上称作是县令。一直到了宋代之后,才有了知县的名字。古代基本上是行政军事一手抓,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七品芝麻官。虽然官小,但是管理的事情多。

相对于现在的职务来说,就是一个县的县长。


史之策


以清代为例。清代官制沿袭明朝,地方官制可分为省、道、府(州)、县(州)四级。 道台作为布政使、按察使的属官,下辖若干府,分为分巡道、分守道。管理辖区内财政、民政的,叫做分守道;管理辖区内刑名、诉讼的,叫分巡道。


  • 县的设置

清代设置州、县的标准为:

  1. 将事务较为简单的州改为县;
  2. 将事务较为繁琐的县升为州。

根据《乾隆通典》:全国设置1345个县。行政长官为知县,品级正七品(直辖的知县,品级为正六品)。相当于县委书记,掌管一县的诉讼、田赋、治安、教育等方面,可以说是离老百姓最近的“一线官员”。有副职官员县丞、主薄辅助政务,人数根据事务多寡而设,也有不设置县丞、主薄的县。

县丞品级为正八品,主薄品级为正九品。《光绪会典》记载:全国县丞345人,主薄55人。分掌粮饷、马匹、赋税、户籍、治安等政务。

  • 州的设置

根据《光绪会典》记载:全国设直隶州73个,属州145个。

1、直隶州:凡没有改府,下辖若干县的州,便是直隶州,行政级别等同于府。行政长官为直隶州知州,相当于县级市市委书记,品级为正五品。有副职官员州同、州判辅助政务,无定员。州同为从六品,州判为从七品。《光绪会典》记载:全国直隶州州同20人,直隶州州判35人。

2、属州:没有属县,隶属于府。行政长官为属州知州,品级为从五品。《光绪会典》记载:全国属州州同32人,属州州判35人。

州同、州判职责为分掌各州粮饷、马匹、水利、海防等政务。

  • 府的设置

根据《光绪会典》记载:全国设府185个。府分两种:

1、地方府:各省下辖若干府,行政长官为知府,相当于地级市市委书记,掌管一府的政令,品级为从四品(原为正四品,乾隆时期改成从四品)每三年对下属官员考核一次。有副职官员同知、通判辅助政务,无定员。同知为正五品,通判为正六品,分管粮饷、治安、海防、水利等政务。《光绪会典》记载:全国同知110人,通判88人。

2、直辖府:清朝将盛京(今沈阳)与京城周边,划为一个特殊的区域进行管理。因“直辖”的关系,行政级别与省同级,分别叫奉天府、顺天府。行政长官也不叫知府,分别为奉天府尹、顺天府尹,相当于直辖市市长,品级为正三品,一般由部院大臣兼任,可以直接上奏皇帝。岗位职责包括:监管属员、管理刑法、管理京城治安、管理祭祀、主持乡试等。


有正四品府丞、正五品治中、正六品通判各一人辅助政务。府丞兼学政衔,分掌教育、考试;治中分掌地方钱粮、户籍等;通判分掌诉讼、礼仪及大小杂务。


清康熙年间,授予时任都察院副都御史张吉午,顺天府尹。此外,一代才女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与康有为同为同榜进士,也曾担任过顺天府尹。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1、知州,即知州事;知府,即知府事;知县,即知县事。

其中“知”字,不要解释为知道,也不能解释为过问,确切的应该解释为“执掌”、“领导”,最后一个“事”字,则可以解释为“事务”,即:

知州,就是执掌一州之所有事务,知州是一个州的军政最高长官,包括军事、包括行政。

知府,就是执掌一府之所有事务,知府是一个府的军政最高长官,包括军事、包括行政。

知县,就是执掌一个县的所有事务,知县是一个县的军政最高长官,包括军事、包括行政。

以北宋为例,上述知州、知府、知县,一律有中央朝廷直接派遣任命,皇帝御准,所以名义上上述三个地方官一律有皇帝直接任命。

2、那么知州、知府、知县有什么区别?仍然以北宋为例。

北宋初期,即赵匡胤刚一统天下时,规定地方军政第一长官必须得有文官来做,其次地方设州与县两级行政区,即中央朝廷直辖全国的州,全国的县归各个州直辖。

北宋有很多制度继承了唐朝五代的,尤其地方制度,基本上就是沿袭唐五代旧制的。直到宋太宗(即宋太祖赵匡胤死后他弟弟接任的皇帝),才又在州之上设置了路——他将全国划分成了23路,到宋徽宗时,又增设京城附近为京畿路而成24路。不过无论是否设路一级,州和县的两级地方基本行政区划没有本质的改变,只是在有事上报朝廷时,多了一道间隔而已——

所以,县是最低一级行政区域,往上一级即州,开始州以上直达中央朝廷,后来州以上设了路。其中,州一级比较复杂,这一级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北宋时总共有四种,即最大的州设府(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曾经的军事重镇或者有重兵驻守的州设军,而有制盐、冶铁的州则设为监,其余的州即为州。

府比州要大一点,所以也有不少大一点的州升为府的。而且知府一般皇帝都任命中央高官担任,知府往往要比知州的地位高一点,虽然本质上他们是同级别的。

军很多原本只是一个大县,而监差不多就等于一个县,但是军和监,都直属中央朝廷,所以军和监,与州、府同列,其最高长官也就与知府和知州同级。但还是那句话,地位上,军和监的长官仍然要低于知州,更低于知府——有些大的州和府,皇帝甚至可能任命二品重臣兼任,比如东京开封府的知府。


3、在州、府、县衙门里,除了主要的行政长官是有品级的官外,还有大量的吏,在州一级衙门里,还有孔目官、勾押官、开拆官、押司官,粮料官等,在县一级衙门里,则有押司、录事、手分、贴司等。这些官都只是吏,即没有品级的地方官,不是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命,而由地方军政长官招募、录用或者提拔的,吏也可以世袭,老子死了儿子继承。吏的名目很多,可以说地方各级政府的主要管理人员,也是一种职业政客,他们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处理狱讼、处理各种文件、迎来接往,他们只对知县、知州或者知府负责、汇报,虽然暗地里羡慕中央朝廷大官,但往往连见一面朝廷大官的资格都没有。

在县以下,还有乡和里。乡和里可以说已经不属于中央朝廷管辖了,它们归地方政府管辖,即归各个县管辖。乡、里没有正式的政权机关,但还是有领导的,一般均由地主来担任,比如里正、户长、耆长,里正、户长负责“课督赋税”;耆长则专司“逐捕盗贼”。《水浒传》里的宋江,就曾经是一个县衙里的押司,“宋押司”的大名在江湖上可谓如雷震耳。

4、宋朝的地方官和前朝有区别的地方主要在于:

府、州设通判,通判虽然在知府、知州之下,归知府、知州领导,但通判有话可以直接通报中央朝廷,所以通判实质上是来监督知府和知州的。

地方官必须文人充任,即在宋朝时,知府、知州乃至知县,必须由文人担任。这是因为宋太祖规定的“文人知州事”。即使到了太宗初年,北宋与辽冲突很厉害,可即使西北边陲的官员,仍然由文人担任。宋朝中央政府确切的说,宋朝的皇家太怕武人专军事之权了,怕武官持兵自重、甚至独霸一方,最终反叛朝廷。

地方官任期三年。三年任满即走,即所谓“三年一易”。历史学家认为,宋朝实质上可以说没有地方官,宋朝的地方官实质上是一种临时差遣,即当了三年就得离开任地,又不准本地人在本地担任最高军政长官。所以没有一个官吏能够真正熟悉地方的情况。王安石就是从地方官知县、知州一路升迁进入中央朝廷的;而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则曾经一再被贬到地方任官,如杭州知州,最惨的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恢复县尉。知县下级武官,所以县尉是管军事的。五代时,各县军事由节度使派一个镇将专管,到了宋代改为县尉,当然其权力与五代的镇将差多了,县尉只管地方治安之类和诉讼等事。

5、县,古今都差不多,所以知县等于是县长和县委书记的职权的总和,而且在县一级,北宋中央朝廷基本上没有设置直接监督官。

县以上,北宋时从宋太宗开始设置路一级,全国划分为23或者24路,这路一级,有点接近今天的省一级,但是区别还是很大,今天中国的省一级是很清清楚楚的最高一级地方区域划分,有最高行政长官,即省长、省委书记。但是,北宋时的路一级共设置了四个官员分头管理,即所谓帅、漕、宪、仓,也即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司,四个职官都有中央朝廷即皇帝直接任命,其中安抚使专管军事武装,监管兵民;转运使专管粮草仓储与运输,后来权力扩大化,还监管其他三个官的监督;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顾名思意,即专管地方司法方面的,而提举常平司,专管赈荒救济事宜。地位上,安抚使最高,其他三位略次,但转运使有监督他们的责任,后来路一级就以转运使为主要行政长官,安抚使好像也不是所有路都有的,除非本路有出现战事,比如《水浒传》里梁山军被朝廷招安后,宋江就被任命为某某安抚使,带兵征剿方腊。所以从区划分来看,路相当于今天的省,但北宋的路一级四个官员,没有一个类似于今天的省一级最高长官。

那么知府、知州相当于今天的哪一级?我认为更接近于地区一级,但仔细搜索查阅后,又发现中国现在地区行政公署大多数已经撤了,好像说还剩下七个?那么知府、知州应该是相当于这个地区公署专员?或者说,相当于地级市的市长兼市委书记?

6、再次要说明的是,北宋时的知府、知州和知县,都是府、州或者县一级的军事和行政两方面的最高长官,虽然真正的战争来临时,中央朝廷直属的禁军为主力武装力量,但是地方军事力量强度不足、可是规模不小,即厢军。每一个府和每一个州,都有一定数量的厢军,《水浒传》里描写很清楚,梁山大军曾经攻打过不少府城或者州城,抵御梁山军攻打的当然都是厢军,《水浒传》里也没有描述的那些州府城池一打就溃败的,厢军战斗力当然远逊于禁军,但终究也是正规军事力量,而知府或者知州,是兼任地方这个军事武装最高司令。

好吧,如上。


天淞子


知州,知府,知县在宋朝、明朝、清朝等朝代都出现过。我们就以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为例。

知州:是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州一行政机构分为直隶州和散州两种。直隶州相当于府,散州相当于县。直隶州的知州相当于知府,而散州的知州则只相当于知县。清朝时期,全国直隶州有76个,而散州为48个。

知府:州府最高行政长官。知府地位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市长,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考核属吏,收征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知县:至于知县,就更好理解了,知县大概是普通人最为熟知的古代官员了,所谓七品芝麻官儿,指的就是知县。当然,虽然被调侃为七品芝麻官,但是,作为一县之长,知县的权利其实并不小。清朝的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县长、法院、公安等一系列职权集一身,权利不可谓不大。


雁城流浪僧


清承明制,少数民族建立之清王朝,几乎照搬了前明王朝的政治制度、刑律法规。从本质上将,清王朝乃系以满洲勋贵为主体,满汉官僚联合执政的政治形态;在将中央集权发展到鼎盛状态的同时,满洲勋贵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员体系,地方官员体系则和前明王朝几无区别。

地方行政级别设置中,明清两朝基本相同,均为省、府、县三级设置。但在府和县之间,还有着一个较为特殊的行政级别设定——州。作为封建统治阶层向基层社会延伸皇权的最有效媒介,府、州、县三级行政单位之行政长官知府、知州、知县在维护皇权、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知府、知州、知县到底有什么区别?分别相当于现今什么官职呢?我们来一一探究!

《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有载:

府知府一人。(初制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从四品。)

知府掌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三岁察属吏贤否,职事修废,刺举上达,地方要政白督、抚允乃行。

也就是说,知府乃系介于督抚和知县之间“上呈下达”的所在。品秩从四品,基本相当于现今的市委书记,厅级级正职干部。

当时,清朝时期的知府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地处京畿地区,首都北京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顺天府,其行政长官——顺天府尹,虽然也是知府一级,但品秩为正三品,且由尚书、侍郎级别大臣监管,基本相当于现今省部级副职。就当时的官员体系而言,也基本相当于封建大吏之总督、巡抚。

而对于知县,《清史稿》则如此明确:县知县一人(正七品)。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凡贡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综。也就是说,知县乃系最基层的行政长官,系皇权统治之根本所在,直接面对终端受统治之基层民众。知县,作为县级行政长官,较为容易理解,相当于现今的县委书记,县处级正职行政级别。

同样,在清朝时期,知县也并非都是正七品行政级别。顺天府所辖北京地区的大兴和宛平两县,因为地理位置特殊、职权范围特殊,而被称为“京县”,品秩为正六品。同时,作为清王朝的陪都,盛京所辖沈阳县,地位也较为特殊,知县同样为正六品品秩。除此之外,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县,因为社会地位较高,其知县也是正六品品秩。

知州,乃系源于宋代,为削弱节度使而临时设置的地方性主管,明清时期成为正式官职,乃系一州之最高行政长官。明清时期,因为县与县之间统辖范围、地方政务、所辖人口的不同,统治阶层必须予以不同行政级别、不同薪俸待遇才能有效实现统治目的。有鉴于此,在地方官员体系中,增设了州一级行政级别,并具体分为直隶州和属州两种。

直隶州,基本相当于现今的省辖市,行政级别相当于府,直隶州知州和知府等同。但这个“等同”只体现在薪俸上,直隶州知州的品秩较之知府低,为正五品,基本相当于现在省管县高配的县委书记。

而属州,基本相当于现今县级市,行政级别相当于知县,属州知州和知县等同。同样,这个“等同”也仅仅体现在薪俸上,属州知州的品秩较之知县高,为从五品,基本相当于现在县级市的市委书记。

参考文献:《清史稿·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正说清代十二朝


知府、知州、知县这三个官职是我国古代的地方上的行政长官。

府在古代是指省以下的单位,在州、县之上,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而知府为古代“府”一级行政单位的最高长官。

知府这一称谓在古代是经常变化的,在两汉时期称之为“太守”,那个时候的“知府”权力可老大了,地位也很高,是仅次于“三公”的封疆大吏。

而唐宋时期才称为“知府事”,这个级别和当时的州平级,元朝时期府一级最高长官称为“达鲁花赤”,仅仅在散府才设置“知府”,并且作为“达鲁花赤”的从属存在。

到了明清时期,“知府”这一官职才成为了定制,是省以下地方行政的最高长官。

知府的品级通常为“从四品”,不过也有例外,比如主管京城的“顺天府尹”就是正三品,其他知府的上级是封疆大吏,而“顺天府尹”的上级直接是皇帝,在清朝还有一个知府品级也很高,他是“奉天府尹”,众所周知,满清起源于东北,奉天(沈阳)是他们的“龙兴之地”,所以奉天的地位相当高,和“顺天府”一个待遇,但是“奉天府尹”的上级却不是皇帝,而是在盛京驻防八旗的主官盛京将军。

知府的衙门也很系统,在中央对国家进行执政职能的是“六部”,到了府一级,同样有“六部”的缩影,在知府衙门内分别设有兵房、吏房、户房、刑房、工房、礼房,以及“铺长房”(负责邮驿和接待)和“承发房”(负责公文往来等),这些房相当于浓缩了的“六部”,职能基本一样,负责这些“房”的管理称为“典吏”,没有固定品级,是知府的属员。

知府的副手称为“同知”,一个府下辖有州和县,州的长官称为“知州”,而县的长官就是“知县”。

当然也有例外,州分为两种,一种为“直隶州(也可以叫直隶厅)”,这种州不归知府管,它是直接隶属于布政司,相当于省属,俸禄级别跟知府一样,但是品级不同;而另一种州称为“散州”,这种州直接由府管辖,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吧,直隶州长官的品级为“正五品”,散州长官的品级要高于普通知县,基本上都是“从五品”。

州的面积、人口和行政级别要大于县,所以长官的配置也比县的长官“知县”高,知县一般为“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所以综上所述,这几个官职可以如下表述:

  • 一、知府>知州>知县

  • 二、顺天知府和奉天知府=封疆大吏

  • 三、直隶州知州=知府 散州知州=知县 (虽然品级不一样,但是行政职能是一样的)

古代的地方大员,往往掌握着当地的生杀大权,权力是极大的,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过问,而且有一票否决权,所以在古代做官是非常看重个人品质的,一个官员人品的好坏,可以左右整个地区的兴衰。



鸿涵先生


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我们都经常听到知州、知府、知县这三种官名,它们的名字很相似都有一个"知"字,他们各自代表什么官职?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吧!

首先来了解一下"知州"。

"知州"是"权知某军州事"的简称,负责暂时主管地方军民政的一个官职,"权"在古文中就是非正式职务的意思。"知州"这个官职在宋代被设立,是宋太祖为了削弱节度使权力而存在的官职。

宋太祖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唐末五代时期割据政权的局面,重文轻武,派遣朝廷的文官管理州务,就有了"知州"这个官职。

后来元朝沿用了宋朝的制度,"知州"仍以非正式职务的身份存在。一直到明朝、清朝,"知州"这个官职都存在,不过是以正式官职的身份存在。明清时期,"知州"又有了更明确的划分,有直隶州和散州两种不同的级别,前者比后者的待遇好,不过它们都官至五品。放在现在,"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其次来了解一下"知府"。

"知府"又有"太守"之称,是管理州郡行政方面的一个官职,主要负责通知国家发布的政令、征收赋税、管理解决案件。"知府"这个官职在魏晋时期就被设立了,相当于将军。到了唐朝,也有与"知府"相似的官职,那时是管理国都或者皇帝登基前管理的州的官职。后来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置地方政区:府、州、军、监。府的地方长官被叫做"知府",总领一个州的军事、政治事务。

再后来到了明清时期,"府"是一级行政单位,管理府的事务的人就是"知府"。放在现在"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兼市长。

最后来了解一下"知县"。

"知县"是"知县事"的简称。一说起"县",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郡县制,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实行了,后来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后,郡县制被推行到全国,此时管理县的长官还不叫"知县",而是"县令"。

唐朝时期,有的县没有长官,于是朝廷派遣其他官员兼任县令来管理全县的军事、政治事务,他们被叫做"知县",所以并不是正式的地方官员,而是代理县令。

后来宋朝、明朝、清朝都沿用了"知县"这个官职,明清时期,"知县"官至七品。放在现在"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

"知县"在历史中有很多有名的人物,其中在戏曲创作颇有地位、明朝著名的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就担任过"知县",他学富五车,12岁所写的文章就令人赞叹,21岁就中举,但是为人刚正不阿、关心民生、不愿与人结党营私,因写文章讽刺皇帝,一直被贬官,甚至最终被罢官,罢官后在家潜心创作,著有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有"中国莎士比亚"之称。

知府,知州,知县这三个官职的权力的大小依次减小,但他们相互之间的关联甚少,这三个官职被设立的时间,经历的历史变革,都大不相同。


历来现实


我是慕青,我来回答

在清代的电视剧中,人们经常会听到知府、知州、知县等职位,可是你熟悉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么,都是几品,能有多大权利?下面小编就来说一下这些官职的由来。

知府、知州等这个“知”是管理的意思,而府比州要大一些,州也要分大小州,在清代州分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下属照多一些,散州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

知府官级属于正四品或从四品,而天子脚下的顺天府属于正三品。知州一般为正五品,至于知县就是正七品了,也就是传说中的七品芝麻官。

当时设立知府、知州等职位最初起源于宋朝,宋太祖为了限制各节度使的权利,从中央下放官员到各府、州主管当地的事物,真正做当军政分离。这样就避免了过去五代十国时期各节度使的混乱局面。

到了清代,这种军政分开的管理制度更加鲜明。大清将地方分为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域,中央对地方的管制更加有权威了,也使中央集权更加充分了,施行政令更加畅通,虽然有不足的地方,但总体来说,清代已经将中央集权体制达到了巅峰

如果喜欢慕青的回答,请点赞关注,谢谢


搞笑国民女汉纸


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什么疑义,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小说亦或是现实,一个基本常识就是知府大于知州大于知县。


我们首先来看,“知府”类比现在,比如说济南府,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级市,既然应该相当于地级市,所以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一个地级市市长是个什么水平,大家都差不多有这么一个印象,那就是地市级干部应当对应的是正厅级干部,举个例子:泰州市市委书记,无锡市市长就是正厅级干部。而府的长官叫知府,一般品阶是正四品或从四品。

当然了,如果是皇城根儿下的应天府或者顺天府那就应该是三品了,关于知府权柄,那是相当大,比如在水浒传中下令杀害霹雳火秦明一家的就是青州知府,虽说是小说,但侧面也反映了知府的这个权柄非常大了。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知州,提到知州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曾写下醉翁亭记的六一居士欧阳修了,有一桩趣事,欧阳修曾经被贬到滁州当知县,但他在醉翁亭记中非要说自己是知州,而实际上这恰恰反应了宋朝的一个大的官制变化:宋特别喜欢用朝臣充任各州长官,不管是贬谪还是升迁,总会很正式的称"权知某州事",简称知州。

所谓知州,顾名思义,是为各州行政长官,如果是直隶州,那么该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若是散州,则该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直隶直隶,顾名思义,中央直接管辖控制的州,一般领一至两县,品阶比知府低半格至一格,一般是五品,但是若与当今社会对应则是直辖市,比如说是上海市、深圳市,这就不能比了,现代直辖市级别那是远远高于古代直隶州的;散州,下不领县,属府管理,一般设在比较重要的县,举个不恰当的比方可能就如同今天的某某民族自治区一样。

最后我们来看看知县,知县大家平时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频率那是相当之高啊,一般都是脑满肠肥、昏庸无能的负面形象。

但这其实很不准确,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属于皇权不下乡,所以古代知县的作用远远大于与它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当中的县长,古代知县官衔领正七品,而如果对应着现代县长,现代县长属于正处级干部,当然这也是"七品芝麻官"的由来,听上去看上去都是官微职小,但实际上像这种堂堂正七品朝廷命官门槛也是非常高的。

比如说明朝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21岁中举,轮到他做知县的时候他已经45岁了;清代学者、文学家李兆洛进士登第之后,被选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接着就任凤台知县。

像古代做知县的代表人物说实话是比较多的,有陶渊明、程凤金、狄仁杰、秦锡琈等一大批名臣,都是从这样的基层做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