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水浒传》中,宋朝的知县、知府、知州等官职分别对应现在的什么官职?对此你如何评价?

用户52531353562


宋朝的行政区划分大致为路,州,县,相当于现在的省,市,县。府州一级直属于朝廷。府的数量较少有南京的应天府,东京的开封府,西京的河南府,北京的大名府等。

以上几个府因为其政治地位特殊或因为其地理位置特别设府,其管理者称为知府,相对应今天的直辖市如北京,上海,重庆等,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以上职务。作为一府之长官行政级别与管辖区域都要高于知州的。这里需要说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明朝人,他把知府与知州混为一谈了。他所说知府概念是明清的府的称谓,书中说燕青去泰安州大擂,写到了一个无名无姓泰安州知州外,其余的都称为知府,太守。比方说书中写到的孟州太守,东平府太守青州太守等,这是不对的,宋朝没有太守这个官职。

书中提到了开封府尹,在北宋,开封府是首都所在,开封府尹是首都的行政长官,其行政职权比现在的北京市长要大得多。其权力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委书记,市长,法院院长,检察长的综合体,甚至更高。

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所提到的济州知府,华州太守,江州知府,孟州太守等,其实就是宋朝的知州。

宋朝,州的概念或者说管辖区域,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管辖范围。非要用官职对应的话,那就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兼市长。知县是在秦汉时就有了的官职,顾名思义就是一县之长,其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官职对应是不准确的,因为对于宋朝时期的官制,知府知州不是固定官职,简单的说是一种差遣,一二品可以任知府,四五品的人可任知州,七八品的只要有才能也可以任知州。宋朝时期的官制比较复杂混乱,但是他的灵活性很强,能上能下,对基层管理的官员起到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


高楼望月影音


中国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变化较大。宋朝而言,大致分为三层。一层为“道”或“路”,相当于今天的省(但比省小一点),全国约有20个左右的道(最初10多个,后来增加到20多个)。二层为“府”或“州”,相当于现在的地市,全国约有200-300个左右的州府级单位。三层为“县”,相当于现在的县,全国约有1000多个县。

一般而言,州的首长叫知州,府的首长叫知府,县的首长叫知县,意思是“知某州事”“知某县事”,就是管理某个地区事情的意思。所以,其级别大致是知府和知州相当于市委书记,知县相当于县委书记。

当然,封建时代地方官的权力是要比今天的干部大很多的。因为那时候公权力具有碾压性的强势,所谓“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对于老百姓具备绝对的权威。这一点,又和现在有不少差距了。


巴山夜雨涮锅


【宋朝四百军州咋回事,宋江相当于省军区司令,朱仝太平军节度使是军长吗?。】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北宋的地方治理结构:路、府;州、军;县。北宋初年的国土面积大约有400多万平方公里,1038年西夏独立出去大约1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路的地盘。


北宋的“路”相当于今天的省级单位,管辖地域要比今天的省小,一共24个路。北宋的府是州级单位,但是比州的级别略高,相当今天的计划单列市,属于副省级单位,有17个府。北宋的州那就是州了,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和地级州,大约有260个州。北宋还有一种军事化管理的地区,叫做“军”的州级军事单位,边境地区、养马的地方、少数民族地区,大约有46个军。北宋的县和今天的县基本上差不多,大约有900多个县。

北宋“路”的行政长官叫转运使,主要负责下属州县的财税收集转运调拨,相当于省级干部,但是比后来的巡抚、省长的权力要小,是正三品的官员。路的军事长官叫安抚使,相当于今天省军区司令,正省级或者正军级,起初不常设,后来变成常设长官,一般由文官担任,狄青之后专业军人也可以担任。但是边境地区的几个路的长官却是大军区(兵团级)级别的,称作经略安抚使。


安抚使和经略安抚使的区别,就以《水浒传》中的鲁智深说的老种经略相公既种谔和小种经略相公既种师道,都是路的军事长官,由于是边疆地区,却是大军区(兵团级)级别的,管辖兵马均在五万以上,正三品或者从二品,参照今天的军衔至少是中将。宋江诏安打方腊以后,被授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兵马都总管,楚州安抚使管辖淮南东路,虽然也是正三品,却是省军区司令级别,或者是副兵团级别,管辖万儿八千兵马,可以授予中将军衔,也可以授予少将军衔。

北宋的“府”管辖地域和州一个级别,是路(省)的首府既省城,相当于今天的计划单列市,是副省级的单位。府的长官称作知府或者府尹,是正四品。但是,东京汴梁开封府是直辖市,是正三品或从二品,开封府尹一般都是重要人物担任,比如包青天就担任过开封府尹。宋真宗赵元侃,在当寿王时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太宗赵光义询问寇准太子人选,寇准其实已经猜出太宗心中的人选,寇准回答到:“这个事不是我可以知道的。”不久,寿王赵元侃就被任命为太子。


《水浒传》里,大名府的知府是梁中书,是蔡太师蔡京的女婿;江州知府是蔡九,是蔡京的儿子。大名府知府和江州知府和开封府相比就差一个等级了。北宋“府”一级的军事长官叫做兵马总管或者都统制,是副军级或正军级的职务。大刀关胜原来是蒲东巡检,当时属于河东路(山西运城)地方军事副长官,临时出任指挥使领兵一万五千征讨梁山。梁山诏安征讨方腊后,关胜出任大名府的正兵马总管,都是正军级的,既没有升也没有降。

北宋的“州”,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和地级州,管辖几个县。还有几十个特殊行政单位,比如某地的“盐监”“铁监”“道台”,也和州是一个级别的。州的长官叫知州,副长官叫别驾,还有一个副长官叫通判。知州一般都是正五品,别驾是正六品,通判是从六品了。州的地方军事长官叫做团练使、兵马都监,是正师级和副师级的军官。苏轼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出任的就是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被贬海南岛时,出任的就是琼州别驾。《水浒传》中有一个叫王文斌的,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头衔是“郑州团练使”,相当于正师级的军分区司令。 你就可以理解,林冲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起码是副师级军职。



北宋还有一种相当于州一级的地方军事化建制“军”,比如“无为军”“太平军”。这一类的建制很奇特,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养马地区的军事化单位,“军”的长官叫做节度使。冷清敬请大家注意区别的是,北宋的节度使和盛唐的节度使,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盛唐的节度使是大军区司令,盛唐时期的60万唐军,分别归11个节度使管辖,盛唐的节度使相当于今天的大军区(战区)级别,如果授军衔的话,起码是上将。唐玄宗时期,授予安禄山三镇节度使,掌控20万军队,岂能不造反呢?因为安史之乱和以后出现的藩镇割据,节度使的级别被一再的降低,北宋的节度使和州官一个级别,按文职算就是正五品,按军职算和州的团练使一个级别,正师级的大校军衔。

《水浒传》第40回:“宋江智取无为军,张顺活捉黄文炳”,很多人都误以为“无为军”是一个军,几万人的军队竟然让宋江和梁山给灭掉了。其实无为军只是一个师级单位,也就是几千人的兵马,而且还驻扎在几个县里。朱仝打方腊以后,授予保定府都统制,后来官至节度使。施耐庵同志在写《水浒传》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误会,把宋朝的节度使理解成盛唐的节度使了,这就误导了广大的读者,很多人都以为朱仝这个“太平军节度使”是大军区司令,差不多和岳飞的副枢密使(副总参谋长)是一个级别了。南宋时期,把“军”提升成真正的军级单位,太平军节度使和保定府的都统制是一个级别,都是军长少将军衔。


北宋的县和今天县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北宋时期一个县的人口,从万把人到数十万人不等。北宋县级单位长官叫县令、知县,就是现在的县长;县的副职是县丞、主簿、县尉。北宋七千户以上的大县才设置才设置县丞,三千户以下的小县连主簿都不设。北宋时期,开封府下辖的两个十万人口以上的大县,县令的级别是正五品;七千户以上的大县的县令是正六品,不过这样的大县不超过100个;七千户以下的小县都是正七品。

县的地方军事长官是团练,管辖的主要是民兵,就是县团级。县尉主管政法治安工作,相当于县政法委书记,管辖的是县里的捕快,超级大县的捕快三五百人,大县的捕快一百多号人,小县的捕快也就三四十个。管辖捕快的叫做都头,有马兵步兵之分,都头是正科级的干部,相当于军队的正副营级。相对比较而言,团练级别比都头高,但是都头的实权比团练大。武松武都头血溅鸳鸯楼,就杀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


冷清先生


鸭司宋江相当于知县县长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负责县衙公文来往收发以及与知县上传下达的工作。晁盖是村长也是黑社会 抢了蔡太师的生辰冈价值15万贯,白胜分了三百多两白银都赌输了,事发被抓供出晁盖等七人。州府刑警队长何涛与宋江商议抓晁盖,而宋江飞马通风报信与晁盖,晁盖等人逃到水泊梁山与林冲合谋发动政变反客为主。毕竟王伦管吃管喝管住还给银子一大堆,杀之可议。林冲不去伺机寻杀高球老贼而杀了对自己有一定款待但不能满足全部要求的王伦也是属于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宋江与何涛到水泊梁山抓晁盖等人不成,何涛右耳朵被割掉了,哗哗流血到此时还未察觉识破宋江,真是胡编逗笑而已了。现在云南卫视每晚19:35始两集联播新水浒,挺好的。





喜果W1


在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经常出现知府、知州或者知县的官职名称,这些官职分别对应今天的什么职务呢?

宋代的官职非常复杂,与后世不太一样。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兵变上台当皇帝的,所以他对各地节度使之类的军事长官非常提防,后来他通过一系列措施解除了他们的兵权,让文官担任了各州府的长官。与后世不同,这些州府长官都是朝廷委派的中央官员,他们以中央官员的身份主管地方政务,名称是“知某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这里的“知”是管理的意思,“军”指的是驻守该地的厢军,代指军务;“州”则指该地政务。知府、知县与知州相同。

担任知府、知州和知县的官员都是中央官员,所以他们的品级也不一定,一个七八品的官员可以外放担任知州,一二品大员也可到地方担任此职,这种形式非常灵活,能上能下,也有可借鉴之处。

知府、知州和知县在宋代不是正式职务,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固定为地方官员名称,直至民国后废除。

总体说来,宋代的知府、知州与今天的地级市主要负责人差不多,知县则和县、县级市或者民族地区的旗负责人相仿。


民国年间那些事


  

  先上一张宋朝的官制图。我们可以看到,在朝廷(中央)层面上,依然继承的是秦朝以来的三权分立格局。

  代表丞相权力的政事堂被一分为三,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三省并立,尚书省下是六部,具体执行皇帝诏令。

  代表太尉权力的枢密院也被一分为三,殿前司掌管天下禁军,马军司、步军司分别为皇家侍卫马步军管理机构。

  代表监察的御史大夫被大大削弱,执掌天下财政的三司崛起。

  至于地方上,由秦朝定下的郡县制,进化为路——军州——县三级制度。

  因为时代的发展,地方事务日渐繁重,于是,宋朝建立之后将天下分为21路(约等于21个省),之后陆续有增有减。

  路的长官为转运使,不过,最初设立的路与后来的省还是有所不同。路的长官转运使只是负责督查一路财赋,到后来才奉命监察辖区内州县长官,但只有监察权,并不像后世的省长官完全凌驾于州县长官。

  军州相当于秦汉的郡,近现代的市,都说宋太祖一根杆棒打下四百座军州。州的长官称知州,与州同级别的军事要塞被称为军,长官为知军。

  在先秦时期,州,相当于省。天下被大禹封为九州,相当于九个大省。两汉时期陆陆续续增加了几个州,但级别依然相当于省。州的掌管为州牧,后来是刺史。

  唐朝,州已经跌落,与郡同级,长官为刺史。宋朝时期,郡被取消,州彻底取代了郡,长官为知州。

  在宋朝,也有府。明清时期州府并列,都是郡级,即市级机构。在宋朝不一样。

  宋朝的府相当于直辖州(市),天下有四京(府),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

  一般州的长官知州为五品官,府的掌管一般为三品官。像包拯,曾经担任权知开封府知府,即首都开封市代理市长,那是一个从三品的重要职衔。

  至于县,从秦汉一直到如今都算是最基层的机构,秦汉叫县令,宋朝叫知县。

《水浒传》中,高俅担任的殿帅府太尉,源自殿前司都指挥使,太尉在宋朝是武官的最高荣誉职衔,正一品。

蔡京被称为蔡太师,太师是文官最高荣誉职衔,正一品。宋代崇文抑武,故高俅位在蔡京之下。

蔡京的女婿梁中书,在中书省兼职,是北京大名府知府,正三品大员。

梁山中好汉大都是流民,少数在朝廷为官,也都是不入流的低阶官职。唯独秦明、呼延灼几人是州级官员,约等于市军分区司令。

花荣是副知寨,知寨是等同于县的军事机构,从七品或正八品职衔。


叶之秋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其实问得是宋代的“县、府、州”级别的政府机构对应于如今的什么级别。

首先很明确,从秦到清,中国古代的县,一直对应于现在的县,一直都是帝国最基础的行政机构(今天其实也是如此,只有县以上才设置四套班子常委机构)。因此,宋代的县和如今的县是一个概念。

而宋代尤其是北宋的府和州,就不一样了。宋代的中级行政区有四种——府、州、军、监。

一般来说,军事要塞设“军”级行政区,类似于如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师;经济重镇设监,类似于如今的经济特区;各方面都重要的设府,类似于如今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都不重要的就只设州,类似于今天的地级市了。

但是,“知县、知府、知州”,却又不等同于县长、府长和州长。因为在宋代,“知X”的全称是“知某某X事”(X就是县、府、州)。所谓知事,并不是一级主管,而是中央的特派员。在宋朝早期,哪怕是一个知县,都要由朝廷越过吏部特批才行。到了南宋,知县、知府、知州才变成官职的定称。

因此,知县,就相当于如今的县委书记;知府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委书记或省会城市市委书记;而知州,就相当于地级市委书记了。



青言论史


宋朝的官职非常混乱,一般人不花费时间很难理清。


宋朝行政区划为路、州、县三级,但是“路”仅仅一般不属于新政区划,仅仅作为经济区划,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华北大区”“东北大区”“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一样,并没有一个最高行政长官,只有一些经济领域的协调人,后期也逐渐有了行政负责人,但是权力没有那么大。


实际上的行政区划只有州和县两级,和“州”平级的还有“府”(直辖市,北宋有5个府,分别是东京开封府、洛阳府、长安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商丘府;南宋增加了杭州府、重庆府)、“军”(军事区)、“监”(国有矿区)。


所以宋朝的知县就是今天的县长、知州就是今天的省长或市长、知府则是直辖市市长。


当然,因为北宋官职比较乱,以上仅是简单说一下。


象眼观天下


有意思吗?你怎么不问皇帝对应的官职呢?你要回到宋朝吗?记得一本史书中说过,金人有兀术,我有岳家军,金人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你说的对应就是对比,一千年了,没劲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