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二战时候,我军手榴弹战绩如何?3000万枚,伤亡日军40万

中国抗日战场,是二战主战场之一,八年浴血奋战为反法西斯战争贡献极大。因为武器装备不如日军,整个战争进行的很艰苦。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手榴弹当年发挥的作用。

二战时候,我军手榴弹战绩如何?3000万枚,伤亡日军40万

在所有的抗战题材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手榴弹的身影。木质手柄,便于携带,经常让日军防不胜防。最典型的就要数《亮剑》里李云龙独立团歼灭山崎大队一战了。几千枚手榴弹呼啸而出,把嚣张的山崎大队炸得七荤八素。

就战果来看,无疑是很不错的,可是数量也放在那里,没记错的话,当时张大彪集中使用的手榴弹数量是三千枚。单个来说,我军手榴弹杀伤力如何能?

相比于我军当年使用的汉阳造,老套筒,手榴弹可以说得上为数不多的重武器之一。其设计原型来自于德国的M24式手榴弹,两者外形设计大同小异,可是块头差别很大。

历史上的德军M24手榴弹,长度达到35厘米,一斤多的重量。这块头无疑过分了点儿,以此为基础,中国军队设计了后来我们熟知的手榴弹,轻便很多便于携带。当然了,与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弹药量下降,杀伤力不足。

二战时候,我军手榴弹战绩如何?3000万枚,伤亡日军40万

来个伏击战,一个手榴弹扔到日军队伍里,杀伤半径只有五六米。因为是边区造,质量差轻人意,有时候还不能造成有效伤害。李云龙为此还吐槽,这些手榴弹不好使,一炸成两半时常发生。

其实,这事儿也怪不得兵工厂,因为杀伤力需要好炸药,当时八路军条件有限,使用的都是黑火药。即使后来找来一些专家,改进了火药质量,威力也比不过日军使用的黄色炸药。

而且炮弹和手榴弹的杀伤力,弹体影响很大。八路军手榴弹的弹体多数都是铸铁,材料来源都是各处找来的。有破铜烂铁,也有敌军弹壳。弹片不足,威力不够,扔出去炸不死人的情况家常便饭。反观日军,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日军当年常用的是九七式手榴弹,使用最多最广泛知名度最高,代表日本当时手榴弹的最高发展水平。听学名,很多人估计会感到陌生,借李云龙一句话,这种手榴弹俗称就是香瓜手雷。日制卵形,跟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香瓜很像,所以中国老百姓俗称为香瓜手雷。

二战时候,我军手榴弹战绩如何?3000万枚,伤亡日军40万

日军香瓜手雷1937年制式化,在侵华战场上大量使用,也是日军最普遍的步兵投掷武器。投出去,爆炸,然后发起冲锋,是日军当时常见的进攻方式。杀伤力如何呢?

其使用的是当时先进的黄色炸药,杀伤半径达到7至10米,包铁数量十五六块。体积小便于携带,一个日本步兵带上六个没问题。爆炸效果当时都要比我军使用的手榴弹好上不少。只是有个特点,扔出去之前要敲那么一下,这是为何呢?

香瓜手雷的引信由发火组件和延期药管两部分构成,引信的组成部件包括击针、保险销和火帽,延期信管是在铜管内装上延期火药做成,平时延期信管和击针由保险销隔离。使用的时候,拔除保险销,将弹体在硬物上用力撞击一下,使击针击发火帽点燃延期信管,然后投出去爆炸。

反映到影视剧中,就是日军士兵投掷之前,要在钢盔上敲一下,看起来很滑稽。而且安全性不高,容易出现早炸。

二战时候,我军手榴弹战绩如何?3000万枚,伤亡日军40万

就性能而言,我军的手榴弹不如香瓜手雷,可是二战期间仍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李云龙虽然看不上,照样为了两箱手榴弹磨叽半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军手榴弹使用量多达3000万枚,给日军带来了40万左右的伤亡。一击必杀的虽然不多,好歹造成了一些伤害,为战斗打响之后的冲锋陷阵开了个好头。就是依靠不如日军的装备,我军最终同心协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按李云龙的话说就是,明知咱武器不行,也要敢于亮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