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自成為何會兵敗?

玉林看點


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可謂是高開低走,僅僅是靠著初期幾位皇帝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就讓後來的十餘位皇帝能夠貪圖享樂,而不需要做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所以才讓後世評價大明朝盡出了些奇葩皇帝,但這樣的國家註定不會長久。明朝末年,天下大亂,民間爆發了農民起義,距離新的統一還有很長時間,在這期間,出現了一個新的政權,由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

當時明朝尚且存在,而關外的後金政權也對中原虎視眈眈,再加上大順政權,三家勢力獨大。有一段時間,李自成建立的政權一直處於鼎盛時期,隱隱壓過了其他兩方勢力。他的起義道路一直很平坦,軍隊曾經佔領了整個黃河流域,包括山海關,隨後他又帶著軍隊親自東征,一路打到北京,推翻了明朝統治,按照這樣的攻勢,形勢一片大好,一統中原也是很有可能的,但我們都知道最終的結局不是這樣的,他失敗了。

其實能夠成為帝王的人,必然是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策的,那麼他的失敗就是因為做出了幾個錯誤的決策,所以才兵敗。


興興叔叔6688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皇帝縊死,預示著明朝的覆亡。短短兩三個月,大順政權依靠兵威和民心,迅速接管了整個黃河流域和部分長江流域的部分疆土。山海關外的軍隊在遼東巡撫黎玉田,平西伯吳三桂的率領下,撤回關內,與山海關總兵高第一道投降了大順。清廷趁機派鄭親王濟爾哈朗等收取了遼東,與大順隔山海關對峙。

歷史本來給予李自成的大順統一全國的機會,但是李自成並沒有抓住。當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需要迫切解決兩個任務:1.他應當認識到新興的滿清政權是同大順政權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加強對遼東的防務是關係到大順存亡的關鍵;2,在大批漢族地主官僚倒向大順的時候,應該改變政策,由打擊地主官紳改為保護他們的利益,減少打擊面。

但是,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領導層缺乏遠見卓識。

1.對第一個問題的應對。

當時,李自成的部隊大部分集結在西北,湖北襄陽等四府,河南等地,佔領山東,山西以後,兵力進一步分散,北京附近只有大約十萬人左右。同時,李自成在大同,真定等地均委派嫡系大將鎮守,但在山海關僅派降將唐通帶領八千人鎮守。僅在數天之後,唐通便在復叛的吳三桂進攻下,丟掉了山海關。李自成從未與大清交過手,認為彼此並無仇怨,可以相安無事。因為有這種天真的認識,李自成不但沒有派嫡系大將鎮守山海關,還將最有戰鬥力的吳三桂所部調入關內。

2,對第二個問題的應對

李自成起兵過程中,對於官紳地主追贓助餉的政策,不但可以滿足軍需,而且可以收取民心。但是在即將取得勝利,建立全國政權時,應該迅速從破壞轉為建設,團結大多數。但直到四月初八,李自成才認識到這個政策造成的不利影響,實際上直到失敗,撤離北京時,才完全停止。但是這已經造成的巨大的錯誤,其中之一就是吳三桂的叛變。最初,吳三桂奉李自成召命南下,但在短短四天後,也就是三月二十六日,便突然叛變,北上擊敗唐通,攻佔了山海關。究其背叛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李自成追贓助餉政策的原因,謠傳吳三桂之父吳襄一家被查抄追贓。在這種背景下,即使是謠言也可以讓吳三桂信以為真。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攻佔山海關,然後帶兵平叛。兵力共約10萬人,吳三桂、高第的關、遼兵約有5萬,清兵約有7、8萬人。當時清兵還未趕到,李自成兵力強於吳三桂,但是途中受到吳三桂使者的詐降,放慢了行軍速度,從而給清軍趕到留夠了時間,在吳三桂與清軍的夾攻下,李自成慘敗。

李自成從佔領北京到失敗,不足一月。本來民心就沒有歸附,再加上政策失當,迅速失敗已經成為必然。


最後的守門人


關於李自成的失敗,歷來習慣歸咎於他推翻明朝後的驕傲,以及驕傲導致的軍隊迅速腐化。但實際上,在勝利面前通常容易驕傲,這是普遍現象,不是李自成獨有的問題。在我看來,李自成失敗的直接原因是軍事指揮失當,李自成失敗的深層原因是政治謀略失誤。

驕傲並非罪魁禍首

先說驕傲的事,李自成的隊伍進京後確有嚴重的驕傲。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說:“紛紛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為天下就已經太平了的一樣”,“龐大的人馬都在京城裡享樂”,“在過短的時期之內獲得了過大的成功,這卻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劉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淪進了過分的陶醉裡去了”。郭文中這些話寫得生動而深刻,大家沒有異議。那麼,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否就是驕傲?我認為不是。

如前所述,驕傲是勝利者的通病,會影響成敗。但為什麼很多歷史上的勝利者,雖或多或少有過驕傲,但最終還是克服了,勝利了;縱或失敗了,也不像李自成這樣敗得那麼快,那麼慘呢?李自成於崇楨十七年正月初一日在東征,二月初即率眾渡河西安建大順國,改元永昌,三月二十九日攻克北京,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其興也何勃?四月二十二日迎戰吳三桂,不日敗歸,四月二十八日在武英殿匆匆登基,次日晨曦就不得不逃出京城。從進京,入宮,兵敗,登基到西撤,潛遁總共只有4O天時間,其亡也何忽?這種迅速敗亡的局面,決不能簡單地用“驕傲”二字來解釋。何況各種史料都記載,李自成本人不好色,不飲酒,不貪財利,而且很樸素,“脫粟粗糲,與其上下共甘苦”,進京時“氈笠縹衣,乘烏駁馬”,即使在京殿上他也“戴尖頂白氈帽,藍布上馬衣”。要說驕傲,在眾多開國君主中李自成本人還是一個較少驕傲的人。

軍事指揮的失誤

在軍事指揮上,李自成從戰略到戰術都有失當之處。

在戰略上,首先從西安出兵攻打北京本身就犯了戰略判斷的錯誤。李自成在西安草創開國,立足未穩,東征時能動用的兵力總共才2O萬左右,千里懸軍,長途奔襲,大軍的給養補充等都有困難。明王朝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李自成要鞏固已佔領的縣城,不得不分兵把守,進軍的士兵隨著戰線的拉長而日漸減少,最後進京時大約只有8萬兵丁。雖然開始時起義軍士氣很高,一路勝利,但攻下北京後已是強弩之末,經不起各地敵軍的反撲了。更要命的是,對關外的大清一直沒有在戰略上予以正視,山海關僅僅派了幾千兵去鎮守,以至吳三桂引清兵人關時李自成只得“親自出徵,倉皇而去,倉皇而敗,倉皇而返”。

在戰術上,李自成的軍隊擅攻不擅守,擅於流動作戰,對領地逐漸擴大後如何攻守兼顧並不擅長,對如何鞏固根據地,營建新佔領區更缺乏章法,以至山海關一仗戰敗後,就進退失度,潰不成軍。

政治上的失誤

在政治謀略上,李自成對敵我雙方力量的判斷和應對措施都有失誤。

對敵方力量的估計錯誤已如上述,對敵方的鬥爭方式除一味死打硬拼外,也拿不出其他分化,瓦解等政治辦法。尤其是對明朝官員和士紳敲索追贓,“拷掠酷甚”,“殺人無虛日”,這就大大增加了敵方的反抗力量,打亂了己方的力量佈局。李自成進京前後沒有及時對自己的隊伍進行整頓,嚴飭軍紀。起義軍一進京城就忘乎所以,難以約束了。李自成動員農民起義的口號簡單地表述為“迎闖王,不納糧”。“不納糧”能起到早期動員的作用,但絕對起不到後期鞏固發展的作用。軍隊打仗,當然要糧。不僅要糧,還要布,財,物等一應軍需和日常生活必需品。農民不納糧了,這些物資就只好強取之於官員和士紳了,只好分掉社會上已有的浮財了。這種政策,自然是難以久計的。

李自成攻進北京,看似節節勝利,其實已經矛盾百出,捉襟見肘了。對於這一切,李自成都沒有預見到,更沒有相應的對策。作為一個文化不高,閱歷有限的年輕統帥,李自成顯然還沒有足夠成熟的政治智慧和謀略。王春瑜曾在《甲申三百六十年祭》中明確指出李自成是“不及格的政治家”,可謂一語中的。

李自成在用人方面也有嚴重的政治錯誤。在起義軍領導集團中,牛金星,劉宗敏等有嚴重錯誤的人始終身居高位,最後起義大業競就壞在了這般人手裡。歷史上成功的起義領導人身邊都有德才兼備的謀主,如劉邦的張良,朱元璋的劉伯溫,而李自成倚仗的竟是牛金星這樣一個缺德少才的小人,他的失敗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至於李自成的起義缺乏先進的理論指導,並不代表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方面的政治原因,那是屬於農民起義中帶有共性的問題,李自成自然也不例外,這就不在這裡討論了。

總之,不能簡單地把李自成的失敗看成是勝利進京後變得驕傲了,腐敗了,由此導致了失敗。正如王春瑜在上文中說:“虛構大順軍進京迅速腐化變質而導致失敗的神話,……是對歷史真相的掩蓋和歪曲。”李自成在軍事上政治上的種種失誤才是迅速敗亡的根本原因。

驕傲是影響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

那麼有人會說,是不是以上這些問題都是驕傲的結果?譬如說,由於驕傲,就錯誤判斷了敵我形勢;由於驕傲,就看不到自己存在的缺點;由於驕傲,就忽略了有些應該注意的問題;由於這一切導致了最後的失敗。這樣分析倒是很省事,因為一切失敗都可以歸結為主觀和客觀的脫節,這種脫節又往往表現為對主觀估計過高,對客觀估計不足。如果把對主觀估計過高都看成是驕傲的結果,那麼就可以把驕傲說成是一切失敗的原因了,那就抹殺了各種失敗的特定的本質差別,模糊了導致各種失敗的內在根源,對總結事件的經驗教訓是沒有好處的。

驕傲是一種心態,一種情緒傾向。它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態度,直至影響成敗,但它不會改變事物之間的固有關係,不會改變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是李自成驕傲了才政治上不成熟,而是李自成政治上不成熟才沒有及時警惕驕傲。可以說,驕傲會導致失敗;但不可以說,不驕傲就一定成功。驕傲是一個影響因素,不是決定因素。


大黃扯點歷史


李自成攻入北京後,軍紀相當的嚴明。大順軍在北京一共經歷了四十二天。大順政權當時佔領的範圍,包括了整個西北、華北、山東、河南兩省、湖北、江蘇的部分地區。大順政權的主要政策包括:

一、接管政權,穩定人心。二、向南方地區派兵佔據要地、委派地方官穩定地方。叄、調軍南下,準備南征南明朝廷。四、準備即位有關事宜。五、清點府庫,沒收皇宮、宗室、勳戚、太監的財產,打擊官僚。

就這些政策來看,李自成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也不存在急劇腐化,政策並沒有任何錯誤。經歷山海關兵敗後才出現軍紀問題,但總的來說,李自成的失敗並不是因為腐化問題。

一、人才的錄用。

李自成文官除牛金星、顧君恩外,其他多是明朝降官。

大順政權後期缺少的是瞭解情況、統籌全局、能夠制定戰略方針的人才。

投降大順政權的明朝官員中,並不缺少有才能的人,其中有的後來被清廷選拔為六部首腦甚至大學士。可是大順政權規定的是文官受武將節制制度,要求的是起義將領居於支配地位,對降官不能重用,這就是戰略上的最大錯誤。李自成過於迷信軍事上的勝利,在政治上沒有作為。這與他缺乏政治上的遠見和不能夠重視政治治理人才有關。他的軍餉主要來自追贓助餉,這樣能夠做到不擾民而補給充足,但是畢竟不是長遠之計,軍隊龐大需要大筆的開銷,樹敵多,沒有開展農業生產,缺乏合適的政策在佔領地上實行,沒有得到農民的支持,看上去佔領大片領土,其實並沒有良好的治理,而這些政治上的政策不是武將能夠了解的。一旦兵敗,馬上就不可收拾,號稱百萬大軍的大順軍之所以到後期毫無抵抗力,一敗塗地,也就是這個原因。滿清在入關以前就網羅了范文程、洪承疇等人,在決定戰略方針時能夠徵求他們的意見;入關以後,對明、順兩個政權的官員一概收攬,還多次命令已經投降的漢族官員推薦人才,動員他們寫信招降。對曾經對仗的敵人也以前所未有的器量容納。可見人才只有在能夠重用他們的君王手下才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二、追贓助餉。

大順政權堅持“叄年免徵”賦稅政策,通過沒收明內帑、宗室、勳戚、太監的家產和對明朝官員實行追贓助餉的辦法,來解決財政問題。攻克北京後,繳獲屬於皇帝的私財(即內帑),可信的說法大概是白銀叄千七百萬兩,黃金一百五十萬兩,數量相當龐大。就戰略而言,大順軍在進入北京以後,大規模地實行追贓助餉是不合時宜的。當時僅沒收的明廷內帑,就足夠大順政權兩年以上的全部支出,不存在財政上的緊迫性。並且,李自成沒有考慮到進入北京後客觀形勢的變化,政策上沒有作出相應調整。在大順政權統治地區地區內普遍地推行追贓助餉,使各地官紳人人自危,造成樹敵過多的局面。當然,其間最大的失誤就是造成了吳叄桂的倒戈。

之前李自成讓吳叄桂之父安撫吳叄桂,並且順利交接了山海關。但是在京城裡,沒收吳叄桂的大筆財產、將吳叄桂的家人下獄、甚至劉宗敏搶走吳叄桂的愛妾陳園園,使得本來對李自成不太信任的吳叄桂失去了對李自成的信心。直接導致了吳叄桂的奪回山海關、交好滿清,以國破家亡的哀兵抗擊大順軍。李自成進攻山海關失敗,在於低估了吳叄桂的實力和當前的形勢。吳叄桂的遼東兵力其時只有叄萬,卻是整個明軍中最精銳的部隊,與滿清的搏鬥中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而且據關而守,有火炮相助,再加上滿清上十萬鐵騎的出其不意。李自成的大順軍實力也是相當的強,並且有兵力上數倍於敵人的優勢,山海關險要,可畢竟此時此刻不比吳叄桂有整個大明作為後援的抗擊滿清,說吳叄桂是負隅頑抗也不為過。

李自成首先將山海關團團圍住,還意圖勸降。這樣延誤了戰機。攻擊山海關的時候,面對的是明軍中的最強軍力,抵抗之強是李自成沒有料想到的。即使是這樣,如果沒有清兵出現,山海關還是可以攻下來的。

可是多爾袞抓住了這稍縱即逝的戰機。在吳叄桂兵力接近崩潰的時候殺了出來。突然出現這個效果是吳叄桂和多爾袞刻意隱瞞造成。李自成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看到突然出現的龐大數目辮子軍,知道這一戰必敗無疑,所以選擇了主動離開戰場,不久殺害吳叄桂的全家,放棄北京城。

在軍事指揮上,李自成的能力極高,並不存在大的失誤。是政治上的失誤導致了李自成的失敗。之後李自成經不起屢戰屢敗的打擊,又漸漸剛愎自用,重用牛金星,殺害大將李巖,自潰長城。儘管手上有幾十萬的軍力,但是在天才將領吳叄桂及其遼東精兵、多爾袞的滿清鐵騎,還有南明的部隊合力攻擊下,迅速的兵敗了。


海洋說歷史


大家好,我是一名歷史領域創作者。我認為李自成之所以兵敗,在於他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農民,他既不懂軍事,也不懂政治,因此從他起兵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他的失敗。下面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1、李自成不識人、也不懂得用人

李自成大軍進入北京城軍紀敗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李自成大軍名為軍隊,實為強盜。

典型人物便是李自成的心腹愛將劉宗敏,他製作了5000具夾棍來幫助他燒殺搶掠,李自成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更可惡的是,這位打鐵出身的粗人,不僅大興酷刑,甚至還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納為己有。吳三桂原本已有降李自成之意,伯聽聞此消息,不由勃然大怒,於是改投清軍,以報奪妾之恨。

因此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城外的吳三桂也是李自成為仇敵,這都是他

不識人、也不懂得用人的結果。


2、李自成不懂軍事,難以對抗清軍

李自聽說吳三桂投降清軍後,變親自掛帥,率領10萬精兵進行討伐。軍事上的壓迫,逼的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大敗。

戰敗後的李自成急忙逃回京城,10萬精兵只剩3萬餘人,之後便逃出京城。

佔領北京的多爾袞,命吳三桂和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等部尾追,李自成軍隊人數遠遠超出清軍,但李自成一不整頓士氣,二不設置伏兵,只能任清軍宰割,又連續失敗了三次。

3、李自成不懂得政治,不會收攏人心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如果效仿漢高祖劉邦進入咸陽後和咸陽人民約法三章,那麼一定也會得到北京人民的支持,但是他沒有,反而選擇了最最錯誤的選項——燒殺搶掠,這說明他目光狹隘,從沒有想過自己要立足京城,他的行為方式還停留在他當農民時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時候,一點都不為將來著想。因此他失去了北京人民的支持,也失去的一個可靠的立足地。


當李自成進入北京時,吳三桂便有了投降李自成之意,但李自成不懂得拉攏吳三桂,反而縱容他的部將劉宗敏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納為己有,並且拷打吳三桂的父親,逼的吳三桂只能投降清軍,並且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

總的來說,李自成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農民,他既有中國農民典型的吃苦耐勞,有創造力等優點,也有農民意識,小富即安,目光短淺的缺點。


農民的有點讓他短暫成功,農民的缺點讓他迅速滅亡。


歷史那些事兒QAQ


李自成的兵敗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包括李自成主觀因素、明王朝客觀因素和歷史所賦予的時代特點等諸多因素影響。


一、農民起義的領導者

首先我們從歷史文獻記載中可以得知,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的領袖,自幼給地主家放羊,雖然驍勇善戰,但是在有限的記載中對其文化程度沒有描述。而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自成的重要謀士李巖所提出的“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也順應了當時朝代農民對土地分配的期望,所以對於一個農民起義軍的領導者來說,是深得民心的。但是起義軍領導者李自成的文化程度和剛愎自用的性格也由此對他的起義成敗形成了制約。


二、明王朝的遺老抵抗

雖然李自成能夠一舉攻破明朝帝都北京城,但是當時明朝遺老們勢力尚在,在明朝國土各地均對起義軍形成圍剿之時。雖然李自成在武力上佔據了明朝的中央皇權,但是卻在“均田免賦”外,再無其他策略,而以農民為主的土地政策中並沒有顧及掌握地方政權的貴族和地主階級,而有錢有勢的地主階級被剝奪土地之後,必然不甘心服從於李自成的統治。


三、吳三桂引清軍入關

以吳三桂為首的一些明朝舊部也趁機引清軍入關,對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形成了“內外夾擊”之勢。雖然李自成此時已經攻陷了明朝皇宮,但是常年勞戰使得軍士已經筋疲力盡,在還沒有得到足夠時間養兵蓄銳之際,清軍入關勢必會對李自成的起義軍帶來致命打擊。


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從中國曆朝歷代的農民起義軍可以見得,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是導致農民起義失敗的必然因素。之所以稱為必然,也跟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固化意識形態密不可分,農民在封建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決定了其對土地的依存,而在文化程度上,往往沒有宏遠的戰略,一般只能侷限於自給自足的眼前利益。所以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往往到了勝利的關頭,都會出現前功盡棄,起義軍內部分崩離析的局面。


所以綜上所述,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只是在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起到了關鍵作用,而李自成所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兵敗,也是時代賦予的必然結果。


草竹道人


李自成從貧賤的驛卒,一步步幹成皇帝,確實非凡,似乎可以跟劉邦,朱元璋相提並論,但為什麼他的帝業沒有鞏固住,而迅速失敗了呢?我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來分析。

沒有穩定可靠的根據地

李自成發端與山西,甘肅,卻不能夠建立穩定的政權,鞏固後方,及時有效的恢復生產,更不能夠快速的融合新攻取的地盤,守不住,多少有點流寇的感覺。

起義軍內部不團結,力量分散

李自成在滎陽大會後,攻打鳳陽,因為奪取樂器,而與張獻忠分道揚鑣。後來在襄陽稱新順王的時候,殺了與他合軍的起義領袖賀一龍和羅汝才。敗走西安又殺李巖。

不能夠團結吳三桂,沒有足夠重視大清國

李自成攻取北京後,沒能夠及時的與吳三桂取得聯繫,致使吳三桂轉而向清廷求援,在多爾袞幫助下,大軍齊出山海關,把李自成的絕對一擊而潰。

嚴肅治軍,寬厚待民,不搶不掠的政策沒有堅持住

李自成入北京後,變得驕傲自滿,放縱軍隊,大肆搜刮金銀,鬧得京師人心惶惶,據說因此得罪了吳三桂的父親。軍隊慵散,喪失戰鬥力。

沒有大才輔助,缺少確實可行的治國方針和政策

李自成靠一首童謠,獲取了百萬民心,吃他娘,呵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這種均田免賦的想法,充分體現了萬千窮苦農民的夢想,可這不切實際,不具有可執行性。統治基礎無法穩固的建立起來。

綜上是我認為的李自成之所以這麼快失敗的原因,希望跟您一起探討。


考古論今


李自成(公元1606一1645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曾擁兵百萬佔據當時中國黃河以北半闢江山,建國“順",年“永昌",並於1644年4月29日在北京紫禁城中武英殿稱帝,但第二天即撒退南下,一敗於保定再敗於太原三敗於潼關,於同年底退出西京(西安)沿商洛丹江一線出武關奔襄陽下漢口,竟於1645年4、5月間死於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鄉紳程九陌之手,短短几個月將勝利的果實付諸東流,1644年一個歷史的巨大拐點,明與南明在殘喘延續,李自成大順與張獻忠大西政權國內爭雄,關外滿清早已虎視眈眈!誰是勝者歷史已有答案,但李自成的大順,這座號稱最強的大船,為什麼突然沉沒,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勝利衝昏頭昏腦、驕傲自大、錯誤估計形勢。崇禎十六年冬(1643年)秋冬,李自成殲滅明軍主力後迅速佔領關中及中原,1644年正月,在西安建立政權,設六政府,又三個月後攻取北京,整個大順上下缺乏思想準備。驕傲自大,脫離群眾,且生活腐化。沒有團結好鎮守山海關的關寧鐵騎明總兵吳三桂,太麻痺和大意了。

第二,流冠主義思想嚴重,不重視根據地建設。十幾年的農民戰爭,沒有自己的根據地,更沒有基層政權,初期沒條件,但條件成熟了仍是走那打那。正因為缺乏一個鞏固的後方,在糧食供應和軍需補充上就不能得心應手,沒有基層政權,委派的官員猶如水上浮萍,難以維繫。從已發現的大順政權“工政府屯田清吏司契"銅印看,李自成是注意到土地和糧食問題的,這印是永昌元年四月鑄造的,即入京後,編號為“宇字二百二十五號"。可惜剛剛成立機構,李自成就撒離北京,實施都缺乏時間。

第三,政策失誤,軍紀鬆弛。進北京後,對明朝降官實行追贓政策,不分賢愚好壞,一律拷掠追贓,打擊面太大,降官降將連自己性命都不保,誰還樂意歸順?李自成一直重武輕文,他對爭取武將所做工作是有耐心的,比如對陳永福的寬大,對姜壤、唐通的優禮。但對文官士大夫則粗暴的多,並規定,文官要受武將節制。命令劉宗敏節制文武百官,嚴重阻礙了招降政策。劉宗敏拷掠吳襄,霸佔陳圓圓,是導致吳三桂降清入關的主要原因。大順軍本來軍紀嚴明,但入京後就軍紀敗壞,百姓失望。劉宗敏公開說,不怕民變,只怕兵變。但喪失民心,將使軍隊孤立,如魚離水。

第四,內部不團結。李自成起義軍初起時,各支隊伍為了共同對敵作戰,尚能互相支援、協同。可是各有壯大以後,就互相火併、拆臺。李自成殺羅汝才、賀一龍,有一些羅賀的人馬就投降了孫傳庭(明督師)。從北京撤退,正是需要團結的時候,反而聽言讒言殺了李巖,文武不和,人心渙散,就一敗再敗。

(圖為多爾袞像)

第五,對關外之清認識不足。因為皇太極早就作入主中原準備了。雖然1643年皇太極死,順治立。但攝政王多爾袞已存入主中原之心,范文程上書說,這是一統中原最好時機。明降臣洪承疇也說;“我兵之強,天下無敵,將帥同心,步伍整肅,流寇可一戰而除,宇內可一戰而定"。李自成對山海關之戰,並未估計清方力量,更不知清方兵力,疲憊飢餓之師冒然挑戰,終大敗而歸,這是對滿清缺乏瞭解的重大失誤。

第六,我認為經濟政策也很重要,由於起義軍奉行流寇主義,“吃他娘喝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到那都是“開倉放糧",搶掠一空,進了北京又大行“追髒助餉",短短七八天,競得銀五千多萬兩,大部分被義軍士兵哄搶,但仍有一半在撒退時被李自成組織的千峰駱駝隊馱著沿河北、山西線向陝西撤退,最終清兵追上一部分,一大部分跑不動了再丟棄山西民間(山西票號起源之一說),跑回陝西所剩無幾了。一百萬的軍隊生存靠什麼,對百姓不納糧與稅怎麼維繫?所以永昌元年正月建號”永昌"就鑄造了小平銅錢“永昌通寶",隨後,除西安外,洛陽、太原、北京、襄陽、漢陽都鑄造了用收邀的明皇宮王府銅器鑄造的錢幣以供軍需。而1644年七月,李自成退守陝西后更是鑄造了當五大錢,鑄大錢就是變相的通貨膨脹和蒐括民財,說明李自成的財政出了巨大問題。在離開北京後另一個舉措就是開始徵收賦稅。1644年七月,河南輝縣;"每地一畝派銀五分,追比急如星火。又按畝徵解闊布…"。陝西麟遊縣則;“踏勘荒熟",徵收稅糧。從開始的開倉放糧,三年不徵,到突然加大徵收,鑄造大額貨幣掠奪民財,李自成自已又走回老路,成了農民的對立面,加速了政權的失敗。

以上是我對李自成為什麼失敗的一些體會!


閒情小樣


李自成,明末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高光時刻,帶兵打進紫禁城,一度以為自己會是未來的天下之主。可惜只是痴人說夢。他失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傷害百姓。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李自成前期廣告打的好,說什麼闖王來了不納糧。可是一進入北京城起義軍就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李自成也默許這種行為,傷了百姓的心,比崇禎都不如。



第二:傷害官紳。封建社會,統治者永遠都是和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捆綁在一起的。可是李自成一到京城,就讓手下將領帶頭去勒索官僚地主錢財,不給的就嚴加拷打。引起上層階級的背離。


第三:也是最要命的,就是土匪思想。李自成即使進入北京城,還是沒有一統天下的思想,完全一副爆發戶形象。不穩定民心,也不嚴厲治軍。從上到下,起義軍迅速腐化墮落,面對滿清和吳三桂不堪一擊。

最後,李自成落得在九宮山,被一個地主武裝的農民手下一鋤頭打死。真的是咎由自取!!!


無敵紫荊


李自成兵敗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樓下很多回答都比較全面,這裡就不贅述了,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失敗和成功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所以說要分析一個人為什麼會失敗,可以先分析他為什麼會成功。


那麼李自成為什麼會成功呢?我覺得關鍵因素是他在起義過程中得到了廣大農民階級的擁護,而之所以他能得到農民的擁護,根本原因是其提出的經濟政策——均田免賦,把土地平均分給農民而且還不用交稅,這麼好的事情當然是廣受貧苦的農民階級歡迎的,所以李自成所到之處,就會提出這個口號:“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李自成的軍隊短期內不納糧當然是做得到的,因為一路征戰可以從明朝的敗軍中搜剿糧草及軍需物資,可是長期來看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一個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國家如果不剝削農民,那國家收入從何而來?國家機構及軍隊如何運轉?


再者說,你“均田免賦”了,誰的利益受到了損害,當然是原有的地主階級。可是地主階級裡不乏能人志士,比如明初的劉基,為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所以說你可以打倒一部分地主階級來團隊農民,但是一部分地主階級的精英該團結還是要團結的,光靠農民階級,不管眼界還是學識,都會比較侷限。


綜上所述,即便吳三桂沒有引清兵入關,李自成的短暫勝利也無法長久維持。



那麼有人可能會說,李自成先以“不納糧”來收買人心,後面國家政權穩定了再調整政策呢?理論上看似可行,但實際上是行不通的。因為當時的戰爭還遠遠沒有結束,南邊明朝遺軍還在抵抗,北邊吳三桂串通清軍蠢蠢欲動。李自成若臨時改口,顯然會被堅定支持自己的農民階級拋棄,只會死得更快。


所以“均田免賦”的經濟政策其實就是一把雙刃劍,前期確實讓李自成的起義迅速成勢,但越往後越拖後腿,關鍵是還不能輕易改變。


這一點李自成真的應該跟同樣當過和尚的朱元璋學習,在元末的農民起義中,面對元朝的統治,朱元璋提出了“以夏治夷,不能以夷治夏”,意思就是少數民族不能當中國的統治者,他要恢復漢族的統治。這麼一說,戰爭已然不是階級性質的,而是民族性質的,不但漢族的農民階級擁護他,連當時暫時站在元朝政府的部分漢族地主階級也擁護他。



所以說成為蕭何敗也蕭何,李自成從農民中來,深諳農民心理,提出“均田免賦”,帶領農民取得了短暫的勝利。但是又被此政策束縛,缺少經濟基礎,無法團結組織更多力量,漸漸走上末路。



視角不同,世界也就不同。更多精彩回答,關注“關燈找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