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这部“短经典”丛书,却汇聚了中国作家的顶级阵容

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自1981年设立迄今已近40年,获奖作家近50位。这些作家大多在文坛耕耘多年,除了长篇小说之外,在中短篇小说和散文等“短”体裁领域的创作,也是成绩斐然。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李洱说,他本人更喜欢阅读中短篇作品,“因为中短篇作品更容易暴露作家的性情,更纯粹,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一位作者。”

在2020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经典》成为重磅丛书之一。

这部“短经典”丛书,却汇聚了中国作家的顶级阵容

对作家而言,长篇小说的体量一方面考验作家的写作耐力,对结构布局、矛盾冲突和人物塑造的要求更全面,对认识生活的宽度和深度的综合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它巨大的包容度也给作家留下了辗转腾挪的空间,它甚至允许旁逸斜出,允许枝蔓横生。

短篇小说则不同,在有限的空间内,它需要灵光闪现,需要出奇制胜,需要一击即中。介于中间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独有的体裁,五到十三万字的特殊形制,让它更有包容度、更有吸引力。

而散文,作为中国文学中传统最为深厚的文体之一,一直吸引着当代作家的注意。

这部“短经典”丛书,却汇聚了中国作家的顶级阵容

据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介绍,从长篇小说到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从作品到人,呈现作家创作的综合实力,全面展现作家的创作实绩、艺术品位和思想内涵,是这套丛书的编辑思路。

而兼顾艺术的和文学史的标准,则是遴选“短经典”坚持的原则。每一本书,都以作家的一篇散文标题作为书名,同时,都收录了作家的获奖答谢词。

著名评论家贺绍俊直言“这套书相当于给茅盾文学奖颁发的质量鉴定书”。他认为,相对于长篇小说更追求故事性的特点,中短篇作品更能判断一个作家在文学艺术性上的成就。

“短篇小说讲一个片断、一种情绪、一种生活的局部的体验,要把它组织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文本去感染读者,这需要很深的艺术功力。”

入选作家李洱也说到,对于一个作家的创作而言,一定要经历从短篇到中篇再到长篇的过程,这是作家生活世界不断打开的过程,这之后才能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

附全套书书目:

1.《灵魂之舞》阿来

2.《我那风姿绰约的夜晚》张洁

3.《大树还小》刘醒龙

4.《寒夜生花》迟子建

5.《唐朝的天空》李国文

6.《品咂时光的声音》张炜

7.《释疑者》陈忠实

8.《向右看齐》徐贵祥

9.《麦田物语》王安忆

10.《地上有草》周大新

11.《醉里挑灯看剑》熊召政

12.《萤火》宗璞

13.《青春和病》毕飞宇

14.《红狐》贾平凹

15.《离我们很近》李佩甫

16.《忘却的魅力》王蒙

17.《苍老的爱情》苏童

18.《在西去的列车上》梁晓声

19.《你或许看到过日出》徐怀中

20.《在水陆之间,在现代边缘》徐则臣

21.《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李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