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當時的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方陣嗎?

餘八百


如果有這個可能性的話,咱們先看看亞歷山大從哪兒進中國,第一條路,翻喜馬拉雅山經青藏高原進川蜀。這個時期,川蜀已經成了秦國的後勤戰略基地,亞歷山大到這兒首先遭遇的就是大秦軍隊。要知道,這個時候,秦國已經經歷過了商鞅變法,軍事改革已基本完成。軍功爵制度、耕戰制度等等,後來縱橫天下的大秦戰隊在這時已經具備了雛形。馬其頓方陣是古代步兵戰陣的精華,它的威力在同時期,可以說傲世群雄。但是,亞歷山大總共可以調度的軍隊不超過十萬人,就算都能跨越千山萬水到達秦國,那迎接他們的是秦國的百萬大軍和無數強弓勁弩。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秦軍已經大規模配備了足以穿透重型鎧甲的弩箭。馬其頓方陣再強,畢竟也是步兵為主體、輕騎為輔。在客場作戰,想要憑藉一套陣法就贏下近十倍於自己的武裝力量,難度係數極高。殺敵一千還自損八百呢,亞歷山大遠道而來,經不起消耗。

第二條路,是走北面,從中亞。但是這個路徑更不合理。雖說這個時候匈奴等草原遊牧民族剛剛被秦軍挫敗。但是匈奴的戰鬥力大家也都清楚,基本上都是以騎兵為主。而匈奴騎兵戰鬥力當時可是無出其右的,以精銳騎兵破步騎兵,佔著優勢。而就算亞歷山大憑藉著陣法優勢打贏了匈奴,那也成了強弩之末,進了中國地界,遇到的還是秦國。

第三條路,就是打下印度東進,掃了東南亞之後,從雲黔地區進來,遇到的是楚國。雖說吳起變法失敗了,但軍事實力確實是來了一次迴光返照,公園前330年左右,楚國並沒有很弱。就算亞歷山大打下了楚國,下一步北上,遇到的就是有武卒精銳部隊的大魏和蒸蒸日上的大秦。一樣難逃失敗的命運。

陣法是戰場上很好的一種作戰手段,但它只適合小場面,並不適合幾十萬人以上的大規模兵團作戰。戚繼光是把小陣法發揮到極致的將軍,經常以零傷亡的戰績大破倭寇,但那些閨蜜太小,撐死了才上萬人而已。而戰國時期,動輒幾十萬人,甚至上百萬人的大戰場,陣法的優勢已經沒有那麼明顯了。

而且,戰國時期,七雄都在備戰練兵,連年征戰,戰士的素質絕對不是和平年代可比的。而亞歷山大遠道而來,疲弊之師,如何打贏以逸待勞的精銳之師。


玉樹臨風的九郎哥哥


我來回答!

我先說下亞歷山大時期對應的中國的當時是周朝的東周。

先來我們說說所謂的亞歷山大時期的馬其頓方陣,什麼是馬其頓方陣,就是基本隊形為手持6米長槍的16人縱隊、並有騎兵和排成鬆散隊形的輕步兵掩護配合。這在古代地中海區域是個創新的陣法,因為在這以前步兵打起仗來像一窩蜂似地雜亂無章,所以,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佔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所以比較出名。 然後我們在說說當時東周的軍事力量,人數我就不說,比較我們是守,他們是入侵,我們不欺負他,相同人數出戰,東周有個很出名的戰爭機器,就是戰車,所謂戰車就是三人並排站立在一輛車上,由馬拉動,中間一人駕車,邊上兩人手持長戈矛進攻,要速度有速度,要力量有力量。

對戰演法,其實很簡單,步兵對戰騎兵本來就是很少有勝率,何況是戰車,戰車在高速運動下,帶來的強大攻擊力不是人力的所能抗衡的,馬其頓方陣其實就是把兵力集中到一點,從而戰勝散漫的敵軍,但是面對有強大的衝擊力的騎兵戰車,其實這個馬其頓方陣並不出眾,它靠的是長槍讓敵軍無法靠近而戰勝敵軍,但是衝擊力和速度極強的戰車正好抵消了長槍的威力。可以想象馬其頓方陣在戰車的衝擊下就像豆腐一樣被切碎,成為散兵,那還不是滅亡的節奏!

說個題外話,後來戰車為什麼消失?其實原因很簡單,不是當時的戰爭需求,一是後來騎兵的大量出現,戰車跟騎兵比較後發現不管是機動性和衝擊力,都不如騎兵來的好,還有就是成本太高。


曾經站過崗的人


笑了,當年號稱五百萬軍隊的波斯帝國不也是被亞歷山大帝在高加米拉幹掉了?

另外五萬軍隊是是職業脫產軍隊,輔之以全世界除中國以外各地的數學家,地理學家,以現在看來起碼會手術的外科三流醫生,來自歐洲的良種馬,和波斯帝國幾百年的積蓄。

而秦軍呢? 一旦動員,直接老家被偷,亞歷山大帝在位時,中國還在商鞅變法,列國的軍隊大多為,軍事貴族在後面督戰,前面都是臨時動員的國人,打仗時在以許諾這些農民田地等。

如此不專業的軍隊,抗衡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後希臘列國培養的僱傭兵們? 笑了。

馬其頓方陣只是他一經典戰術,並不是說亞歷山大沒有騎兵,一個擁有印度波斯的君主,把大象都運來,豈不是都涼涼,正如蒙古帝國征服南宋,一個文明必然不是整個世界的對手,而在當時亞歷山大征服了已知除中國外的世界。



歷史戰鬥雞


首先,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不是走錯了路,而是選擇走了對的路。軍隊到達興都庫什山北麓後,必然沿著綠洲,沿著河流溯源而上,到達開伯爾山口,進入富饒的印度。之前的雅利安人等都是這麼走的,亞歷山大算是沿著前人的足跡。

其次,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即使往東,也要看他們能不能到達秦所在所在的渭河平原再說。從興都庫什山北麓到達秦國,與馬其頓到達興都庫什山差不多距離,好像三千公里左右,要越過蔥嶺(帕米爾山結),這個可不好翻越,補給就更難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候,大規模的軍隊也就在這兒玩玩,翻過這山也難以為繼。亞歷山大的軍隊翻過蔥嶺後,要征服沿途的西域各國,河西走廊的匈奴還有其它各族。然後到達黃河邊,大概率沿河往寧夏、內蒙方向去,遭遇北方遊牧民族。

最後,等他們到達秦國時,不知軍隊還有多少人,是不是都成大叔了?哈哈😄


O歸真O


亞歷山大當時來中國,可能會被打得滿地找牙,因為我們基建從古代就一直搞的好。歷史有時候特別有趣,每次西方興起一個軍事強權的時候,中國這片地方會同時有另外一個強權與之對應,然後保護我們不會斷掉文明傳承。

羅馬帝國興盛的時候,我們是偉大的漢帝國;阿拉伯帝國四處擴張的時候,我們的唐王朝也是強悍異常;後來俄羅斯到處兼併土地,努爾哈赤家的子孫和其他革命先烈們先後站出來保家衛國,這就是中國。


亞歷山大在西方是無敵的統帥代表,他當年要進軍來中國,第一個要面對的對手就是橫掃六國的虎狼之師秦國。


亞歷山大所處的時期,正是中國的戰國中期,當時戰國七雄沒有一個是省油燈,就馬其頓方陣那種死板的戰術,七雄中任何一個國家都能沒有壓力應對,更何況是七雄中軍力最強大的秦國。

亞歷山大要來中國,首先要選擇進軍路線,最方便的路線是從西北一路進軍,順著河西走廊進入關中平原然後出函谷關進入中原,一路上首先要打通蕭關和隴關。


面對這兩座雄關,馬其頓方陣還有什麼用處,長矛能把這兩大關卡戳垮嗎?秦軍都沒必要出戰,就在城牆上站在看那些外國人就好,等所謂的亞歷山大軍團後勤跟不上,出去再打落水狗好了。


中國人喜歡依地勢修城牆雄關,這個東西能長久保護自己;西方人沒這個習慣,所以他們的國家和文明沒法長久傳承。

在西方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馬其頓方陣,面對中國的城牆雄關,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因為他們根本不會想到這個世界上有這樣喜歡搞基建的民族,所以他們沒有對應的戰術來破解。


在平原上,馬其頓方陣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攻擊方式,但是戰爭不是流氓鬥毆,沒必要搞什麼對面單挑,方陣在平原攻擊厲害不意味著它能同時打破城牆。


所以歷史上,只有北方的遊牧民族可以南下中國,西方的敵人一直打不進來,就是因為我們從古代起,基建就搞的好。


西山講歷史


首先,亞歷山大也不過是到了印度,從印度至中國,看看那些陸路。你覺得亞里山大可以翻越那些高原嗎?

就算他們有神明相助,翻越了那些高原,會遇到什麼情形呢。

戰國七雄,都是經過數百年廝殺,優勝劣汰下來的,而秦國,又是其中的強中手,與東方六國大戰,又與北方的匈奴作戰。

可以從遊牧民族到中原的農耕民族,有什麼樣的戰術,是當時的秦國沒有體驗過的。

再說馬其頓方陣,他的的編制與現在的軍隊極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一個師(即初級方陣)。初級方陣跟現代的一個師相同,是自成體系的多兵種作戰部隊,它除了重步兵外,還包括(在滿編的情況下)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一個1024人的騎兵團,總計8192人。每個聯合方陣由四個初級方陣組成,相當於現代一個小型的軍或野戰軍,約32,000人。這就是亞歷山大典型的遠征部隊的編成情況。

但是呢,馬其頓方陣能夠打敗希臘各國,只不過是希臘各國的軍隊戰爭,之前並沒有這麼的講究陣型,憑藉的多是個人武勇而已。

所以馬其頓方陣所向無敵。

而在當時的中國,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知道陣列的重要性,並由此研發了許多的戰陣列,戰兵、步兵、弓弩等各兵種的列陣,在當時已經是習以為常。

而西安咸陽出土的兵馬俑,更是展示了陣法隊列在古代的運用。

除此之外,戰爭之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非是一兩個大殺器就可以決定戰爭的勝敗。而戰爭中,地型、士氣、後勤、瘟病,多種因素都可以影響戰爭的走向。

一個簡單的方陣,又能起多少作用呢?

而古代中國,對於兵法的研究,更是超出西方。

就春秋與戰國,更是出現了孫武、孫臏、吳起、白起,李牧等多個對兵法研究很深的大家。這豈是亞里山大一個毛頭小夥子能比?


木子君的小屋


我覺的亞歷山大東征,必敗無遺!所幸他沒有東征,一世英名得以保存。

為什麼這樣說?

亞歷山大雖然歷害,但是當時的秦國正處秦孝公時期,著名的“商秧變法”就發生在這個時期,強悍的秦國能以一已之力力抗六國,而六國顯然也不是吃素的,魏國有武卒,單兵作戰能力很強,齊國有技擊之士,趙國有強大的騎兵,最後都被秦國拿下。秦國自實行軍功制後,士兵個個都很嗜血,面對這樣的軍隊,亞歷山大恐怕很難取勝,就算勉強勝了也是慘勝,試問亞歷山大大帝怎麼還有餘力對付餘下的六個虎視耽耽的諸候國?

其二,亞歷山大的軍隊人數不過五萬,還不及少數民族匈奴,匈奴都能整個十萬軍隊出來。秦國打六國,幾十萬人的作戰也是經常玩,你這點人夠幹嘛的?

其三,勞師襲遠。亞歷山大從歐洲跑到亞洲這麼遠,據說當年打印度時士兵已經有怨言,表現出厭戰情緒,這點是很致命的。西楚霸王怎麼死的?四面楚歌使楚兵戀鄉無心戀戰,最終慘敗自刎於烏江之畔。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地方來到了中國,秦國要比印度難對付的多,結局為如何都可以想像?

其四,作戰特點。亞歷山大推崇方陣步步為營,比較剋制騎兵,但秦國並不是只有騎兵,他是騎兵,戰車衝擊,秦弩等多兵種配合的作戰方式,亞歷山大無往而不勝的方陣很可能在秦國手裡討不了什麼好。

也幸虧亞歷山大沒有東征,若亞歷山大東征,讓秦始皇知道還有一個肥沃的歐洲,今天的歐洲人很可能都講漢語了。

當然,這也只是戲言,本人一直堅定的認為,秦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沒有之一。


布聞天下


秦軍的由國家統一配備,國家設有專門保管兵器的倉庫,並實行嚴格的的保管制度。秦軍普遍使用的兵器是矛、戈、鉞、殳、鉤、劍、鏢、箭等。戰國時出現的先進武器弩機,此時更加完善,威力頗大,小弩射程為150 米,大弩射程竟達900米。秦時的矛長達6。3米,劍長超過90釐米。將士身著的甲衣由金屬扎葉製成,不同兵種著不同形式的甲衣,說明秦軍的組織和裝備業已相當完善


西子燕來


又是這種老問題,提問的人太無知了,何為戰爭?

對戰爭而言不是擁有某一項技能特長就能獲勝,類似這些西方軍隊進入中國會如何的問題我回答過無數次,還是不斷有腦殘者,看完西片覺得場面震撼就一定無敵天下…

評價戰爭獲勝的條件有很多,別說政體、人口、科技、農業、戰爭理論…這些是大的方面,就是一個地理、天氣這些就讓異族無法適應,某些人膜拜的方陣沒有合適的地形根本就沒法作戰,這裡請參考羅馬軍隊在條頓堡森林被日耳曼人胖揍的歷史。

簡單說,某方獲勝概率的標準要看戰爭資源冗餘和戰爭費效比,就是先看誰塊頭大,以人為基礎的拼殺超出對方n倍的戰爭是沒有懸念的,再看科技、謀略等加成下,誰能用最小代價獲取勝利。

有些明白人說,中國重裝戰車是破陣好手不假,古時候中國的戰車不是你們斯巴達克斯里面看到的小破車,那真是坦克般的存在,動不動就是四馬,而且馬具被甲,車上除弓盾以外,配的是戈或戟而非槍矛,十車並進前後繞推,你靜止的矛再長也白瞎。

但是換了懂兵之人根本不用這樣打。遠敵來襲,避之、疲之,高城以待,迫敵入絕境,後兵出必全功!(中西方城市規模和城防了解一下唄~)

你們真正要討論其實應該是,為什麼中國沒有發展西方這種兵陣。

沒有嗎?其實真有,不過在歷史上都不出彩而已。這是因為中國戰爭環境和特點決定了的,一方面中國早就統一,人多地廣,根本不是希臘城邦交戰的規模,所以中國古代戰爭必須考慮兵力規模,要都按西方方陣來搞秦始皇也得哭~

在此基礎上戰場的推進更多是考慮城池而非戰陣。那麼裝備及技戰術配套就必須以此進行。西方方陣複雜、遲鈍的特點根本不符合中國軍隊在城池間快速運動這種兵貴神速的戰爭理念。事實上,西方也有人反思,西方方陣的沒落恰恰就是被迷信和無限放大,比如長矛在歷史上越加越長,誰都不敢落人後,重甲越加越重,誰也不敢不加,結果就是失去機動性的方陣只能進入殺戮到底的結局。這種無奈的殺戮並不值得榮耀,只能說這種文明孵化下的戰爭太野蠻、太粗線條、太沒有彈性,結果就是太影響生產力。

討論西方方陣其實根本就只是個戰術質量的問題,不同的國情用不同的戰術,指揮者影響戰爭的就是戰略思想,這個不是誰都可以,必須得從足夠多的差異化案例或實踐裡面去提煉、總結、傳承。

比如卡萊戰役瞭解下,方迷們別哭,別說卡拉蘇,這事兒換誰來都沒有用,因為西方人的通病和你們一樣,就是迷信方陣。大家都是這麼想的,別說沒遇到過,想都沒有想到過。

所以,別說亞力山大來了,任誰來,都是一個結局:敗!事實上,面對後人的假設和慫恿,作為有智慧的軍事指揮者如亞力山大一定斷然拒絕,他是根本不會考慮進入中國的。


徐鐸峰


我是神奇的歷史直通車,很高興為大家解答!

亞歷山大是歷史上十分有名的一位君主,他年僅20歲就登基,軍事和政治才華十分橫溢,他擁有一個十分遠大的抱負——建立一個領土廣闊,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超級帝國,最終他也做到了,歷史的豐碑上刻下了他的名字。

第一 亞歷山大東征的基礎

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也是一位非常有才華和抱負的君主,但是他的父親死於一場政治刺殺當中,此時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就在軍隊的擁護之下成為了馬其頓帝國的新一位君主。這一位新的君主可不是一個可以任人拿捏的孩童,亞歷山大在16歲之時就已經跟隨自己的父親腓力二世南征北戰了,在18歲的時候已經有能力可以指揮一場戰役了。例如:在喀羅尼亞戰役中,他指揮右翼的馬其頓軍隊在這場戰役中發回來決定性的作用。

在他登基以後,他立馬削弱貴族的勢力,加強君主的權力;改革貨幣,鼓勵發展工商業;改革軍事制度,創立了步兵,騎兵和海軍在內的馬其頓常備軍,這一系列的改革讓他不僅擁有了一個經濟實力十分強大的帝國,還擁有了一個軍事實力十分強大的帝國,這就是他進行遠征的底氣,這麼一個強大的帝國足夠他進行消耗,足夠他完成他的遠大理想,並且他還有當時著名的所向披靡的馬其頓方陣,這在當時的作戰當中是猶如一個巨型的絞肉機。在公元前335年秋,亞歷山大以馬其頓軍為主體,僱傭兵和各邦盟軍為輔的遠征軍隊伍,開始了他的傳奇生涯。

第二 劍指波斯帝國

在亞歷山大東征的第一個目標並不是中國,而是當時腐朽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決定先征服波斯帝國,然後再政征服別的國家。在公元前331年,波斯帝國的大流士三世與亞歷山大進行了一場決戰,大流士三世集結了24個部族的百萬大軍【雖然號稱百萬大軍,但是實際情況卻不得而知,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之下,100萬的軍隊是不可能的】,刀輪戰車200輛和戰象15頭,大流士三世以為勝券在握,但是卻在戰略上出現了錯誤,導致亞歷山大有機可乘,百萬大軍瞬時間分崩離析,波斯帝國大潰敗,隨後不久就被滅國,併入馬其頓帝國的版圖。

第三 忽然撤兵

在公元前325年,亞歷山大帶領著這支遠征軍來到了印度,不久之後就佔領了整個印度河流域,但是,在同年的7月份,亞歷山大忽然決定撤兵,東征宣告結束。

史書上給我們解釋是:亞歷山大帶領著他的遠征軍們連續征戰10餘年,行程萬餘里,進行了上百次強渡江河和圍城攻堅以及山地,平原和沙漠作戰,最終,他的士兵們終於抗不住了,出現了厭戰情緒,並且身體與當地的水土不服,有瘧疾爆發,在這樣種種的情況之下,亞歷山大終於下定決定撤兵,這麼一場持續了10餘年的東征行動終於宣告了結束。

第四 永久的歷史遺憾

那麼,我們都知道,亞歷山大不僅是一名十分有政治才華的君主,而且他在排兵佈陣方面,運送給養方面也十分出色,再加上當時的步兵和騎兵所共同組成了馬其頓方陣,是十分厲害的,那麼他沒有率領他的軍隊來到中國,與中國當時正處於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相較量一下的遺憾也是讓人十分痛惜的,那麼如果我們假設,如果亞歷山大來到了中國,那麼又會是誰勝誰負呢?是否還像之前的許多帝國一樣遭受滅國呢?

第五 筆者觀點

筆者我認為:亞歷山大在中國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之上必然會遭受重大的失敗,他的輝煌一生將會留下無法抹去的印記,他也將不會背評為影響力最大的六大軍事統帥之一。

筆者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看法,只是基於一點,可能其他的筆者會在多個方面進行一個比較,例如在軍事武器裝備,軍事人員的戰鬥素養【包括魏國的魏武卒,趙國的胡服騎兵,齊國的技擊士】和人口等等方面,這一點便是——辯證的歷史的發展觀。

第六 辯證的歷史發展觀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是一個奴隸制的國家,奴隸制下一個社會形態是封建制,是生產更高一級的社會形態,亞歷山大的10餘年間都只是不斷地在征戰,他花過多少的時間好好治理過這麼龐大的一個帝國嗎?我們只是清楚地知道亞歷山大大帝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超級大帝國,威武也,雄壯也!

但是,這個帝國的存在是因為他才能聯繫在一起的,在他死去之後,這個帝國便不復存在了。這說明了一個問題: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內部是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隱患的。相反,我們再看一下我們戰國時期的六大諸侯王國們,他們不僅僅是在征戰沙場,而且還不斷地互相學習,改良自己的國家制度,雖然我們確認封建王朝的時間為秦朝建立之後,但是這時期的很多諸侯國已經出現了雛形了。

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哪一個國家憑藉著落後的社會形態可以打敗更高級一層的社會形態,生產力就是戰鬥力。一個奴隸制的國家能夠擁有多大的戰鬥力,亞歷山大10餘年間都在外攻城拔寨,國內什麼現狀,存在什麼問題他了解過沒有?

所以,單單在這一點上面,我已經可以確定了,亞歷山大大帝是不可能打敗秦國或者是其他諸侯國的。清朝是一個例子,封建制國家可以打敗資本主義國家嗎?不可以,可能很多人會反駁筆者我,用今天的美國和中國軍事實力的對比,但是,你要清楚,資本主義當今才發展多久?資本主義制度還能夠囊括更高的生產力,資本主義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完畢歷史的使命,而且,現在的資本主義制度是純粹的資本主義制度嗎?

好了,這就是筆者我的觀點,喜歡的朋友點個贊,有更多好意見的朋友可以提哦!

最後,你看得了多遠的過去,你也就可以看到多遠的未來,歷史雖然沒有一定的規律,但是有一定的蹤跡可究。

【作者:歷史直通車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