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大道至簡,納什帶領的太陽,才是真正的跑轟藝術

時間倒退十年,09-10賽季的太陽,綻放著最後的餘暉。

那一年,他們陣容雖然完備,主力納什卻已在巔峰末期,斯塔德邁爾狀態下滑,唯一的好消息是角色球員聚成一團火,關鍵時候也個個能抗。

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看來,他們都沒什麼衝擊總冠軍的機會。

但是如果大家都還記得,那一年他們4-0橫掃馬刺,西部決賽與當年不可一世的湖人大戰六場,最終2-4惜敗出局。

所有人都沒想到他們如此頑強,而頑強之中,經過對比賽的拆解,發現了太陽屢戰屢勝的小秘密----“錯位”進攻,尤其是在面對馬刺時,他們運用的十分得心應手,這也在一定程度幫他們緩解了進攻壓力。


大道至簡,納什帶領的太陽,才是真正的跑轟藝術

什麼是“錯位”進攻,他的進攻理念是什麼?

首先,要給“錯位”下定義的話,他一般指的是在進攻的移動或者掩護過程中,進攻方能夠迫使防守方出現“錯位”防守的情況。

看球的都知道,錯位一般出現兩種情況,“以大打小”或者“以小打大”。其中,小打大一般出現在外線,而以大打小出現在內線上。

“錯位”攻擊的基本理念認為,“錯位”防守後在內線形成大打小方式的更適合注重內線進攻的球隊,例如現在的雄鹿、76人等頂級內線球隊;而錯位防守後更多的在外線小打大的方式則適合“跑轟”球隊,比如我們今天要詳細拆解的“十年前的太陽”

在進入正式的三種進攻模式前,我們必須先了解“錯位”形成進攻模式的方式。

第一步,要先創造出“錯位”防守。進攻方利用自己擅長的擋拆或者掩護,被迫使防守方換人來進行對後衛的防守。如不採取防守,那麼後衛往往有精準的投籃,面前又無防守人,09-10賽季,

納什和理查德森分別有42.6%和39.3%的三分命中率,如不採取換人,直接三分進行打擊。因此防守方只能因為進攻方的擋拆而選擇換人,於是在外線就形成了以小打大的第一步“錯位”模式。

第二步,針對“錯位”進行有效攻擊。這裡仍然分兩種情況:1.小打大:進攻手在外線發動進攻,倚仗的是全面的技術和快速靈活的腳步,展現小個子的進攻優勢。2、大打小:主要發生在內線,利用的自然是身高體重優勢,講究的是一個“強吃內線”。現在既然是在“跑轟時期太陽”的背景下,自然重點講的是“以小打大”的錯位進攻。


大道至簡,納什帶領的太陽,才是真正的跑轟藝術

“錯位”攻擊三種進攻方式各有優劣

在理解了跑轟戰術的基本理念和形成方式後,它所演變的三種進攻方式也可通過圖解和實戰來具體分析,接下來對這三種進攻進行具體的戰術分析。

09-10賽季的太陽,我們採用的陣容以1號位納什、2號位理查德森、3號位希爾、4號位斯塔德邁爾和中鋒洛佩茲的陣容來進行理解。

1、形成“錯位”後的內線“大打小”:納什運球來到進攻半場,傳球給大前。此時希爾移動到內線,目的是和洛佩茲完成兩次掩護;納什傳球以後他需要內插,利用二次掩護移動到外線。由於斯塔德邁爾進攻能力太強,勢必遇到夾擊,他會傳給控衛的納什,但這仍不是最好的進攻時機,對方可以依靠換人對納什的投籃進行干擾,因此這樣的進攻並不有效。於是希爾掩護過後,他會立即到左側待命,目的是在右側讓納什小打大,內線大打小的局面,但是內線優勢更明顯,於是機會給到中鋒,讓他在內線完成大打小的強吃。具體進攻落位可見下圖。


大道至簡,納什帶領的太陽,才是真正的跑轟藝術


大道至簡,納什帶領的太陽,才是真正的跑轟藝術


2、形成 “錯位”後外線遠投:這次進攻借用了“擋拆”來產生“錯位”防守並針對性進行攻擊。當納什運球過前場時,大前鋒過來做一個高位的擋拆,而對方高大的防守人經過擋拆後勢必要換位對上納什,這就出現了之前提到的“外線小打大”的錯位進攻局面。而這時往往有兩種選擇,第一是快速突破,因為對方高大防守人的腳步必定跟不上,而考慮到內線會有人進行補防,於是就採用第二種,也就是快速突破後拉回,在甩開防守人後跳起進行投籃。也有點像庫裡面對很多球隊中鋒以及大前鋒時持球自己創造三分出手空間時採用的模式。

3、形成“錯位”後的外線突破:這就是第二種進攻方式中提到的外線快速突破進內線,前面創造“錯位”防守的情況都相同,那太陽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面對內線的補防。首先,如果補防不到位,那利用納什的進攻技巧和快速移動,完成一次上籃並不難;其次,加入碰到內線的補防,這時就要求提上擋拆的斯塔德邁爾及時往內線去,接納什的策應球大打小完成進攻,並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大道至簡,納什帶領的太陽,才是真正的跑轟藝術


這三種模式都不難理解,但也同樣有各自的戰術深度。在第一種戰術中,關鍵是在於控球后衛的“應變能力”,他沒有在出現第一次外線投籃機會時出手,而是等到了內線大打小的更好機會,是控衛“大局觀”的體現,同樣也是太陽時期跑轟的一次特殊變例,通過此,我們也能看到羅賓洛佩茲58.8%的

打成率和8.4的場均得分

而在第二種進攻中,是運用高位擋拆製造錯位機會,並藉助後衛的全面、精準性針對敵方大前或者中鋒遲鈍緩慢特性的一次進攻,體現在納什場均命中1.5個三分,到了季後賽,理查德森又能場均命中3.0個三分,三分命中率達到47.5%,讓防守方十分難堪

第三種進攻下,如果只單純進行突破,那並不能保證高成功率。但如果在第二種進攻有成功的情況下卻能有奇效,原因在於誘導防守方認為後衛會進行投籃,然後再進行“欺騙性”的突破上籃,更容易打成

結語:錯位進攻影響深遠,當今聯盟所用甚廣

這是一種簡潔清晰的進攻模式,相對三角進攻或者其他戰術的繁瑣,它一目瞭然並且容易打成。經過對三種進攻模式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來看:它包含著最基本的“以小克大”“以大克小”的道理,並且清晰的知道後衛在外線和中鋒大前鋒等在內線的巨大優勢,例如太陽對馬刺,總是將鄧肯帶離他最擅長的內線區域讓他無法發揮作用,而納什在外線的全面性完全剋制鄧肯的腳步遲緩和粗糙,這樣的以小打大屢試不爽;

同樣,在內線,斯塔德邁爾當時總能發揮他或是投籃或是內線攻擊的作用,以常規賽為例,他場均23.1分全隊最高,幾乎沒有三分出手,卻場均在三分線內出手15.3次並保持55.7%的投籃命中率


大道至簡,納什帶領的太陽,才是真正的跑轟藝術

而在當今NBA,尤其是幾年前的勇士、火箭,他們從這樣的錯位進攻中受益匪淺。勇士稍作改善,下快攻時往往打一個對方的措手不及,或者即便在陣地戰中,也總是通過擋拆給庫裡一個高大的中鋒,庫裡則藉助自己的靈活腳步和快速三分達成進攻。

不難看出,如此簡潔的錯位攻擊,學習到位後能有極大成效,也頗有些“大道至簡”的道理,或許更多籃球世界的奧義,也正存在於這些清晰簡潔的戰術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