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农村兴起“伪过年”风气,初三刚过,就纷纷“逃离”农村,为啥?

春节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尽管这些年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圣诞节”,“万圣节”等一些洋节日来到这里,但是却丝毫冲击不了人们对春节的热爱!因为春节代表着团聚,是无数外出漂泊游子的期盼,春节代表着幸福,能让人们能尽情的享受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春节也代表着热闹喜庆,辞旧迎新等等。

农村兴起“伪过年”风气,初三刚过,就纷纷“逃离”农村,为啥?

因此每到临近春节的日子里,在外务工的农民就会提前收拾,不管有钱没钱,不怕路途遥远,不怕路途劳累,总要想各种办法以各种方式回到农村老家过年。

可见“回家过年”简单的四个词,对于农民而言,已经不是一种习惯了,更是一年的期盼。然而这两年,许多回到老家过年的农民却常发出一些感慨“当下年味是越来越淡了,再也找不回之前的年味了,再也找不回之前在农村过年的感觉了”。有的农民更是感叹“这过年如过周末。

因此这两年在农村也兴起了“伪过年”风气,何为伪过年呢?按照之前的传统,一般过了正月十五闹过元宵以后才算真正的过完年,当然现在现在是工业社会,生活节奏快,差不多过完初五才觉得这个年过完,比如笔者当地的习俗说法,说是把五穷赶走,也就是说过完初五年就过完了,不管怎么说,在农民心中觉得,过完初五才算真正的过完了年。

农村兴起“伪过年”风气,初三刚过,就纷纷“逃离”农村,为啥?

而现在许多回到家的农村,初二,初三就提前把亲戚走完,有的甚至没走完亲戚,就纷纷的“逃离”农村,转移到外地打工去。这也让一些专家想不通,为啥不把初五过完就赶紧外出?农村出现“伪过年”怪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此有的老农给出了解释:

①,农村过年的一些习俗不在了,年味也随之变淡

对于回家过年的农民来说,农村过年的一些习俗至今难忘,比如说年三十这天,全家人基本上都要忙活着包饺子,滚汤圆等,到了初一,农村的街上就会有各种表演,比如说舞龙灯,扭秧歌,大头娃娃,初二又有踩高跷,摇旱船等节目表演,这些传统的闹春习俗其实融入了许多的文化特质,特别有内涵,不仅能让农村的年味浓厚了起来,更能给农民带来许多欢乐。

农村兴起“伪过年”风气,初三刚过,就纷纷“逃离”农村,为啥?

而现在这些闹春节目许多都消失了,许多农民回到家除了吃饭,只能呆在电视机面前打发时间,或者玩会手机,或者打会麻将,或者找人喝点酒,以此来打发过年的这段时间,因此许多农民觉得年味太淡,太无聊,不如提前回去工作。

②,相互之间总爱攀比

农村是个熟人社会,更是个人情社会,平常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聊天,串门,嘘寒问暖,相互关心。但是这几年大家在一起,总要攀比工资,工作等,特别是到了过年,更是攀比起谁家办的酒席好,办的多。这让有些人心里面不舒服。因此他们也觉得早点回去工作,眼不见心不烦。

③,工作上的原因

许多农民即使想呆在家里过年,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提前回去,比如医生和护士,为了我们的健康他们要值班,再比如为了保证我们出行的售票员、乘务人员等等,还有餐饮行业的等等太多了。当然还有一些为了能找个好工作就提前外出的农民兄弟。

农村兴起“伪过年”风气,初三刚过,就纷纷“逃离”农村,为啥?

正是由于以上3个原因,才让有些农民刚过完初三就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那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