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巾幗不讓鬚眉

畫說兵團 | 巾幗不讓鬚眉

巾幗不讓鬚眉

——兵團發展歷史連環畫之一四〇

画说兵团 | 巾帼不让须眉

1. 1948年8月,19歲的郝秀英瞞著父母走了大約10公里的山路,來到山東省惠民縣縣城,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惠民行署幹部科的一名通訊員。

画说兵团 | 巾帼不让须眉

2. 1952年4月,郝秀英得知新疆需要大批生產建設者的消息,她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加入到支援邊疆建設、屯墾戍邊的行列中,來到了六師十六團(現六師一〇三團)一連。

画说兵团 | 巾帼不让须眉

3. 郝秀英和戰士們修建引水渠,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她個頭小,身體弱,每天卻能挖土15立方米以上。戰友們看見她玩命苦幹,都勸她挺不住了就休息,可是她從不叫苦叫累。

画说兵团 | 巾帼不让须眉

4.當時,團場缺乏農業機械,開荒造田主要依靠人力。郝秀英積極要求承擔拉犁的工作,雙肩經常被磨得血肉模糊,但她從不吭一聲,堅持著把地犁完。同宿舍的戰友把這個情況告訴了連隊領導,領導號召全連戰士向郝秀英學習。

画说兵团 | 巾帼不让须眉

5. 十六團一連是新建連隊,職工住房緊缺,需要打土坯修建房屋。連隊規定每人每天打500塊土坯。郝秀英為了能按時完成任務,在別人休息時,加班加點幹。

画说兵团 | 巾帼不让须眉

6. 1953年入冬後,連隊開展積肥運肥會戰,每人拉一個爬犁去周邊牧民家的羊圈拉肥。為了節省時間,郝秀英餓了啃上一口冰冷的窩窩頭,渴了就吃一把雪。就這樣,她比其他戰士每天都能多拉一趟肥料。

画说兵团 | 巾帼不让须眉

7. 1959年10月,郝秀英跟隨丈夫到了農四師五〇團(現四師六十六團),參加開荒建設。1961年3月,她又被調往伊犁河南岸,參加引水工程建設。郝秀英在勞動中像男同志一樣,成了當時水利建設工地上有名的“鐵娘子”。

画说兵团 | 巾帼不让须眉

8. 1962年,郝秀英被調往北山坡放牧點工作。一次,郝秀英在從團部取藥返回的途中,從馬背跌落。馬拖著郝秀英一路狂奔,她強忍著劇痛把裝藥的挎包緊緊抱在懷裡。

画说兵团 | 巾帼不让须眉

9. 1964年寒冬,郝秀英所在的連隊冒著嚴寒加班加點修築伊犁河南岸大渠。郝秀英白天在工地勞動,夜晚到大渠上游的截水大壩值班,查看水情。一天夜裡,她發現土壩有裂縫,往下游滲水。關鍵時刻,她一邊讓同事回工地報告險情,一邊扛起沙石袋,跳進冰冷刺骨的水中。

画说兵团 | 巾帼不让须眉

10. 在30多年的工作中,郝秀英曾先後榮立三等功兩次,11次被評為“五好戰士”和“五好職工”。1980年,郝秀英在四師六十八團光榮離休,離休後的她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連續9年被六十八團評為“老有所為積極分子”。

画说兵团 | 巾帼不让须眉

一〇三團,隸屬六師,位於五家渠市北30千米處的蔡家湖,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是有名的“中國甜瓜之鄉”,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兵團六軍十七師五十一團。在解放戰爭中,五十一團參加大西北各主要戰役98次,進疆後五十一團又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邊生產邊剿匪,維護了社會穩定。1953年6月,部隊進駐蔡家湖開荒,創建軍墾農場。1969年改稱農六師(現六師)一〇三團。

四師六十六團,位於霍城縣東南部,團部駐地界樑子鎮,東距伊寧市25公里,西距清水河鎮42公里。前身為六軍十七師五〇團,1950年1月進駐惠遠城。1953年正式建場,稱五〇團農場。1956年歸屬農四師(現四師)建制。1969年改稱六十六團。團場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為四師水稻主產區。

——據兵團日報資料庫

画说兵团 | 巾帼不让须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