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老子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怎样理解?

55e4680


这个脱胎于道家的“三知三守”理论,《道德经》有云,“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荣而守其辱,知其白而受其黑”,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勇于担任帝王的“背锅侠”,讲究“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

什么样的人以“背锅”为喜事,以“背锅”为荣?

就是那些“得宠”的,身份卑微的“辱”人,只有这样的身份低贱的人突然让他得到宠信,可能够达到“宠辱若惊”的效果。

而对这些“辱”人进行“宠”的后果,是要让他们“惊”,从而为帝王“挡枪🔫”、“背锅”,解决帝王的“大患”,他们虽然被斩杀,但是帝王们内心是滴血的,外表却若无其事的斩杀。

帝王选拔“辱”人并进行“宠信”的目的,就是为了关键时刻,为帝王拔除“大患”,这就是“辱”人存在的目的。

以明王朝的魏忠贤为例,他是万历皇帝专门“宠辱”的对象,他本名李进忠,万历皇帝给他甚至达到专门改名“魏忠贤”的地步,所以他“受宠若惊”,一直对明王朝忠心耿耿,随时有牺牲自己免除“大患”的觉悟,所以后来崇祯皇帝上台后诛杀他,他也基本是毫无怨言的,因为他作为太监特务机构的负责人,与东林党人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所以“大患若身”,慷慨赴死,只不过他和崇祯皇帝考虑的消除“大患”的错误是方向性的,即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外忧”这个“大患”,而不是解决“内患”这个“小患”。

在亡国上吊自杀之前,崇祯皇帝重修魏忠贤陵墓,就是后悔自己将万历皇帝留给自己的“辱”人杀早了,而且连“辱”人专门选拔的维护明王朝江山的兵家代表袁崇焕也处以了凌迟,彻底放弃了原来的军事路线,在解决“大患”方面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再以汉武帝罢黜百家为例,实际上当时儒家是被打压到最低点,他们脱胎于蚩尤九黎部落被战败者及其后裔形成的“民”,周公时代将他们这些“民”系统的通过“德”(上古针对“民”这种奴隶的登山运动,达到一定高度的“民”就可以名列荣誉板上,免除被琢瞎一支眼的刑罚,成为新国人)的方式选拔成为新国人,属于儒教社会的“辱”人,“儒”的本来含义就是“根据需要而选拔产生的新国人”的意思,到秦始皇时期,进行了“焚书坑儒”,儒家地位由行政正道的“官”变为“以吏为师”的“吏”,政务型公务员变成事务型事业编制人员,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他们可以说就是当时的“辱”人,汉武帝为了让他们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对他们进行了强大力度的“宠信”,儒家的祖师爷孔子被追封为儒教教主,至圣先师,而且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基本治国理念,所以儒家对其感恩戴德,达到“受宠若惊”的地步,心甘情愿为其前赴后继进行“背锅”,消除君王的“大患”,如主父偃就情愿为汉武帝身死族灭。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商鞅变法,徙木立信。

一个都不能少。

这些,都是贯彻的道家“宠辱若惊”原则在相应领域进行实践的例子,这些思维的存在,有利于我们思考问题可以触类旁通,博采众长。


河东来


《老子》一书中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实则表明的是道家老子的一种“贵己”思想,而这种“贵己”与道家崇尚自由、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的结合起来,实则表明了老子对为上者的要求,即一个合格的为上者,在“贵己”的同时,会将天下万物当做自己的一份子,继而“贵”天下万物。

下面我们分别来理解一下“宠辱若惊”和“贵大患若身”,继而进一步体会老子“贵己”思想的深意。

1、为何要宠辱若惊?因为宠和辱表现的,是一种“卑下”状态

要想全面理解“宠辱若惊”,就要结合这句话的上下文。《老子》一书中记录: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老子这是在告诉我们,得宠和失宠在老子心里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得宠和失宠都指向一个事实,即自己面对自己邀宠的对象,自己是卑下的存在。毫无疑问,老子这是在影射古代社会的尊卑秩序,认为上下区分明显的尊卑秩序,会让一部分人居于卑下的地位,而这种卑下无疑是“不自然”的,是人私欲的结果。

所以,在老子心里,宠也好,辱也罢,都是一样的,都是让人惊恐的事情。因为宠和辱,都标志着人之卑下的地位,都反映着人类社会不自然之尊卑秩序。

2、为何要“贵大患若身”?因为人当“贵己”

深刻理解了“宠辱若惊”,我们不难看出,老子是在借着“宠辱若惊”批判世人皆赞的“宠辱不惊”背后之人甘于卑微的“病态”现象,而这种甘于卑微,无疑是一种不“贵己”的体现,也就是自己不爱护自己。所以,老子进一步提出了“贵大患若身”,并对“贵大患若身”进行了解释。

《老子》一书中记录到: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也就是说,老子告诉我们:为何要重视身体像重视巨大的祸患一样?因为一个人之所以会有大忧患,源于这个人拥有身体,如果没有身体,又何患之有?

基于此,再将“宠辱若惊”与“贵大患若身”联系起来,我们不难看出,老子这是在告诉我们,一个“看重自己身体”的人,一定是时刻“宠辱若惊”的,如果在“宠辱”面前表现得云淡风轻,则是甘于卑下的表现,属不爱自己的体现,也就是所谓不“贵己”的体现。

3、老子对领导者的要求:如贵己一般贵天下人

解释完了“宠辱若惊”和“贵大患若身”,老子又进一步阐明了他心中理想的领导者。在《老子》一书中,是这样记录的: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这是在说,如果一个人可以和重视自己一般来重视天下,那么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如果一个人和爱惜自己一般爱惜天下,可将天下寄托给他。

其实老子这里隐藏着一个潜台词,如何让一个人像爱惜和重视自己一样爱惜和重视天下?那便是要求这个人不分自己与天下,将天下看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因为“贵己”,这个“己”并不是单独的一个“个体”,而是“天下”。如果一个人的“己”是“天下”,那么便可安心拜托这个“贵己”的人去“治天下”了。

其实,这便是老子借着“宠辱若惊”和“贵大患若身”中体现的“贵己”来指明自己心中理想的领导者,也就是说,老子认为,理想的领导者应该犹如“贵己”一般“贵天下”。

4、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总结,老子提出的宠辱若惊,实则是在借着“宠”和“辱”突出的上下级关系,继而批判那“不贵己”的“宠辱不惊”,认为“宠辱不惊”是甘于卑下的表现。而老子提出“贵大患若身”,则是进一步强调老子的“贵己”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老子的“贵己”可并非自私之意,这里的“己”是没有排他性的,不是和天下人对立的“己”,相反,天下人都是“己”中的一个部分。所以,老子提出“宠辱若惊”和“贵大患若身”,最终是为了强调“贵己”思想,告诉我们,人不应该限制于尊卑对立,一个领导者应该将天下人看成组成“己”的一份子,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天下。


颜小二述哲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若想准确理解此句话的含义,我以为最好通读全文。

《道德经》第十三章全文为: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我在《时空之外·道法自然》中,作如下译解: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被宠者的地位相对低下,得到宠爱会很惊喜,失去宠爱会很惊恐,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我们之所以会患得患失,是因为我们拥有这个肉身,若我们的肉身不存在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

所以认为天下比自己的肉身还重要的人,才是可以寄放天下的人;认为天下比自己的肉身还可爱的人,才是可以托付天下的人。

本章老子先设问,后作答解,并由此得出"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重要论断。文辞通俗,比较直观,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供大家参考。


刘怯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如果全文引出,意思不难理解。

以对仗互文来解释吧:

宠辱若惊VS大患若身。

以身而言,宠辱皆小,所以身为大。

以患而言,宠辱皆下,所以身为贵。

再直白点:

命是自己的,只有一次;

宠辱是他人给的,予夺予取!

合而译之:

如果你对宠辱都那么在意,

为什么不把身家性命当成大患来重视呢?

是以: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商业模式师袁连法


此句是《道德经》13章的开头两句,全文如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一章,老子自问自答,既指出人们“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普遍现状,又分析了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前两句的大意是:

人们因得宠与受辱而感到紧张不安,是因为太把得失当回事了,看得就像自己的生命那样,倍加珍重。

老子解释了“宠辱若惊”的原因:为什么得宠和受辱,会感到紧张不安?是因为得宠者地位一定是低下的,因此得到宠爱以至于紧张,而受到屈辱以至于不安。这就叫做得到宠爱或受到屈辱,以至于感到紧张不安。

人又什么如此重视大患以至于如同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患得患失而心中只有自己。如果人能不患得患失而心中装着别人,那么还有什么忧患呢?

老子作为帝师,因此,他的全部哲学的立足点都在君主一方,主要是说给君主听的,所以,最后他说:以天下为贵,并把自身献给天下的人,天下才可以交给他;能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天下才可以托付给他。

理解老子,就要站在老子的角度

首先,老子的对话对象是君主,而非普通官员或者百姓。其次,老子的世界观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全部思想是建立在“有无相生”基础上的,即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前提的,有宠必有辱,有得必有失。

“宠辱若惊”产生的前提是“宠为下”,有下就有上,得宠者一定是地位卑下者,所以无论得宠还是失宠都“若惊”。人们之所以“贵大患若身”,是由于“有身”,有身对应无身,“有身”是心中没有别人,只有自身,即“小我”,事事处处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名誉;“无身“就是心中装着别人,装着民众,是“大我”,首先考虑的是大众利益。

老子批评名利之害,教人重道忘“身”,斤斤计较于自身名利的“有身”,到头来名利尽失;而“无身”的圣人则“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因为不自私,所以能成就自己。


问道黄老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怎么解释? 首先,在道德经产生的年代,是一字一意的,即字字都需要解释,有其含义,我们今天的习惯是把“宠辱”当成一个词,但是在两千五百年前和更久远的年代里,“宠”是“宠”,“辱”是“辱”,比如“宠你”,“宠”是动词,“你”是名词,宠的是你。 那么“宠辱”呢?“宠”是动词,“辱”是名词,“宠”的是“辱”或者“宠”是名词,“辱”是动词,即“宠被辱”这两种状态都是“自己对自己的”。 “宠为下”,“宠的是自己的下”。 “辱是下,但辱可为上,即辱为上,上是自己的大脑”,这一切都靠“惊”来验证,“惊”是自己身体上的“痉挛”,或者说“自己身体上穴位的跳动或者连续的跳动”。 离开了自己的身体去解释“宠辱若惊”也已经解释了两千多年了,就像“大智若愚”解释成“聪明的人看起来笨笨的”也已经解释了两千多年了,但是任何人都很难回答“这个聪明的、看起来笨笨的人是几岁开始聪明的、是几岁开始看起来笨笨的、是从一出生就开始吗?”

“贵大患若身”的解释也绝不是那样的

为什么不是那样的? “身”是谁的“身”。 我们今天都说“修身”,但“修身”这个词不是来源于“道德经”,有人把道德经中的“修之以身”变成了“修身”,“修身”前面有个主语,这个主语不可能是“你”是“他”,必须是“我自己”,所以“贵大患若身”的“身”是谁的“身”,是谁“修之以身”,只能是“我自己”,“修之以身”,“之“是什么,“之”是我们面颊上向上生长的毛,和“天之道”的“之”是相通的,舍“之”而谈“修身”,就只会修理别人的“身”,不会修理自己的“身”啦,包刮“孔子”


华民学读道德经


一、老子其人

历史记录上,关于老子最早的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史记》第六十三卷为“老子韩非列传”,其中关于老子的内容如下: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从史记当中,我们至少能够知道关于老子的两条信息。

1.老子是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一说字伯阳)。

2.老子的职业是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这是目前来说我们能够知道的,关于老子生平最详细的资料。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关注于老子呢?就在于他所留下的传世经典之作。《道德经》

二、关于道德经  

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被誉为中国的万经之首。鲁迅先生言中国人都要读一读,如果不读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三、道德经第13章 

  回到提问来看,我们先看下老子13章的全文,在解读题主的问题。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是内容,本章主要谈的是淡薄生命中所遭遇的宠和辱,达到宠辱不惊的地步,进一步就是要破除生贱不为外物所奴役,从而获得人的身心真正自由的理念。

  

四、老子的方圆智慧

 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宠辱若惊都是不容易所丢失的心理状态。宠来了大家心里就很高兴,宠走了大家就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感到如释重负,一颗心被外界的毁誉所左右,不得拥有片刻的内心安宁,喜怒无常。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很多我们以为应该非常在乎的东西:钱财、名誉、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实上,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有”这个层次上,因此都注定是无“常”的。

  老子五千言是方,大音希声,响彻千古,震慑人心,老子的五千言又是圆,做人,处事,养生,管理等等无所不包,以洞见本源的智慧受到世人的瞩目。

我是史上杂谈,一个历史爱好者,欢迎关注。


史上杂谈


你好笔者我是颠强时代很高兴能为你解答问题:

首先你所说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篇的语句它的大体意思得宠和受辱都会感到担惊受怕,把大患看的和自身的生命一样重要。

在他的这一章节中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宠辱若惊,一个是贵大患若身。都知道人是情感动物,并且这种情感的体验十分敏感,当我们受到宠爱时内心是喜悦的,但这种喜悦是短暂的,人有患得患失的弱点,得到的宠爱并不使长久快乐

与之相反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冷眼嘲笑讥讽时我们就会表现出惊恐、不安,人类自身的弱点决定了我们不论受到宠爱还是受到屈辱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所谓贵大患若身:贵就极为的荣耀大患就极为的忧虑,得宠就惊喜就喜悦,受辱就惊恐就恐惧所以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人世间的普遍常态
这只是个人的拙见笔者和读者有什么更好的理解意见。

颠强时代


这是《道德经》第十三章中的话,将它带入原章来分析。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④,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⑤;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⑥!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⑦;爱以身为天下⑧,若可托天下。

[通释] 受宠幸像得到惊喜,受羞辱像受到惊吓,把大的忧虑看得像身家性命一样重要。什么叫“宠辱若惊”?把受宠幸看作上等好事,把受羞辱看作下等坏事,得到宠幸就惊喜,失去宠幸就惊慌,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有大的担忧的原因是我有自身的利益要求,如果我没有自身利益要求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所以把自身交给天下的人值得倚重,这样才能天下托付给他;把自身交给天下的人值得爱戴,这样才能把天下交付给他。

[注释]

①宠辱若惊:受宠幸像得到惊喜,受羞辱像受到惊吓。宠辱,都用作动词,受宠幸,受羞辱。若,像,如。惊,用作动词,得到惊喜与受到惊吓。

②贵大患若身:把大的损失看得像要自身性命一样重要。贵,以……为贵,把……看得重要。大患,大的担忧,患,因怕失去权贵、财富等形成的担忧。身,自身,引申为身家性命。

③宠为上,辱为下:把受宠幸看成上等好事,把受羞辱看作下等坏事。宠”与“辱”前均省略了“以”。为,看作。上,上等,好。下,下等,坏。王弼本“宠为下”后漏“为上辱”三字,据唐景福碑补。

④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得到宠幸就惊喜,失去宠幸就惊慌;受到羞辱就惊恐,没了羞辱就惊喜。若,好像。之,代词,分别代指宠幸和羞辱。

⑤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我有大的担忧的原因是我有自身的利益要求。所以……者,……的原因。为,是。有身,有自身的利益要求。

⑥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我没有自身利益要求,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及,如果。

⑦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因此把自身交给天下的人值得倚重,这样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贵,以……为贵,值得倚重。以身为天下,把自身交给天下。“以身为天下”是“贵”的宾语。以,把。为,交给。若可,这样才能。若,乃,才。

⑧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把自身交给天下值得爱戴,这样才能把天下托交给他。爱,值得爱戴,乐。“以身为天下”是“爱”的宾语。

[意义归纳] 本章通过对“宠辱若惊”的描绘和对“贵大患若身”的剖析,提出“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的主张。全章分为三层。

第一层:“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提出问题。

第二层:分析问题。再分两小层:

(一)“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描绘和分析“宠辱若惊”的表现。

(二)“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分析“贵大患若身”产生的原因。 第三层: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提出“以身为天下” 的主张。

[考辨]

“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王弼本为“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漏“为上辱”三字。查帛书甲乙本,此处为“宠之为下(也)”;查郭店楚竹简,此处为“宠为下也”,都没有“辱”,可见王弼本此处缺失是有原因的。 单取“宠为下”,必然不能与“宠辱”搭配,又不符合世情之逻辑。“宠辱若惊”与“贵大患若身”皆老子否定之世情。“宠为上,辱为下”,才符合逻辑。“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道德经》列举的在宠辱面前患得患失之人的认识和表现,这些人的认识不是《道德经》的认识。如果这些人能达到“宠为下”这么高深的认识就不会有“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了,就不用“宠辱若惊”了。故据唐景福碑增补。

[解读与点评]

受宠幸就惊喜得了不得,受羞辱就惊吓得了不得,把这样的得失看得像身家性命一样重要。什么叫“宠辱若惊”?把受宠幸看作是大好事,把受羞辱看作是大坏事,得到宠幸就惊喜,失去宠幸就惊慌,这就叫“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只一句话,中间本无标点,展开解释时变成了两句话,中间加了标点;而且在“宠为上”“辱为下”的注释中,我又分别从两个角度解释,因为对“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要分别从两个角度去理解。

两个“得”,一个得宠,一个受辱;两个“失”,一个失宠,一个止辱;两个“惊”,一个惊喜,一个惊恐。“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如果单就“宠为上”而言,“得之”者,“得宠”也,乃“惊喜”之“惊”——可以弹冠相庆,得意忘形,因此最终带来“满招损”的结局;“失之”者,“失宠”也,乃“惊恐”之“惊”——会惊恐万状,忧心忡忡,甚至郁结成疾。

如果单就“辱为下”而言,“得之”者,“遭受羞辱”也,乃“惊恐”之“惊”——会闷闷不乐,愤愤不平,因此而伤心而致伤身;“失之”者,“羞辱止”也,乃“惊喜”之“惊”——止住了羞辱也可能惊喜得忘乎所以。

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有大的担忧的原因是我对获取有强烈的要求,如果我对获取没有强烈的要求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贵大患若身”,就是把大的担忧看得像自身性命一样重要。

为什么会“贵大患若身”呢?“为吾有身”,是我存在自身利益,自身有利益需求。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其实是社会人的一种常态,古往今来,争权夺利、争名夺利的现象一直没有停止,有太多的人对权力趋之若鹜,如蚁附膻,如蝇逐臭。老子生活的时代的人们是这样,如今之人依然故我,有几人能跳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怪圈呢?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也曾讨论名利财货与“身”的关系,提出三个疑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随后间接给出一个结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似乎是本章内容的一个补充。

所以把自身交给天下的人可贵,可以倚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把自身交给天下的人可爱,可以信赖,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 《道德经》推崇的是“无身”的境界。“以身为天下”,用今天的话讲是“把自身交给天下”。要注意“把自身交给天下”并不是“为天下献身”,而是“将自己融入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明确自己是天下的人;不是把天下当成自己的——达到这个无私忘我的境界,所以值得倚重,所以值得爱戴,所以“若可寄天下”“若可托天下”。

置身于争斗的漩涡之外,何等超脱!超然于物外,反而“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第七章)”。坊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不怕收入少,就怕死得早”,“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无欲则刚,无欲就会无忧,保持无忧的良好心态就会健康。跳出名利场,置身纷争外,自然是另一番境界。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愿以此联共勉。

本章有成语“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以身为天下”,“受宠若惊”衍生于本章。


陈广逵


宠:就是宠爱或偏爱溺爱。

辱:指屈辱,羞辱,耻辱,侮辱等。

宠辱若惊:是指受宠说明你卑下,得到它所

以才惊恐;而一旦失去它,便是侮辱,你也

如丧考妣,也会惊恐万状!

贵:就是很看重,看得很重。

大患:指自身,有自身就有得宠或失辱的

虚荣(自身就是个载体)。

贵大患若身:就是把大患看得比自身的生

命还重要!

我之所以有大患,就是因为我有这个自身,

换言之,这个身体就是个大患,是个累赘!

这与佛教导的一样一一我们不要执著这个

五蕴假合之身。观身不净,九孔常流,应

生厌离。舍弃小我,广利众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