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醫史人文」"大夫,救救我,我不想死……

「醫史人文」

一個60多歲的女患者,心力衰竭,尿毒症、糖尿病、高血壓,肺心病。既往多次住院,這次住院也已經快一個月了。我不想描述她的疾病有多重,只是多臟器衰竭讓她已經很長時間不能躺下了,不能睡一個安穩覺,全身水腫對藥物完全沒有反應,皮膚已經撐的彷彿會滲出水珠,按一下感覺也會有水流出來。眼睛看起來總是水汪汪的,那是球結膜也水腫了。

多次搶救後,終於到了彌留之刻。那一天,我值班。

其實這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我剛剛大學畢業。在我忙著給她上各種搶救措施的時候,她睜開腫得很難睜開的眼睛,輕輕的說:“大夫,救救我,我不想死”。我看到的,是眼睛裡的恐懼,更多的,是求生的期望。

「醫史人文」

她沒能熬過那個晚上……

實習的時候也多次經歷過病危的患者,也見到過病人彌留之際的痛苦和不捨,以及家屬的悲傷與哀嚎。也有人表達不想死,但很少有病人最後向醫生乞求“救救我,我不想死”。而這個病人,經歷了這麼多次痛苦和搶救,在別人看來,真是生不如死。早嚥下這口氣,或許會早一點解脫痛苦。

那個時候只是覺得病人可憐,只是覺得人都是怕死的。現在早已忘記了病人的模樣,卻永遠記住了那個眼神。也許她擔心她的孩子,擔心她的老伴,擔心她的房子,甚至她的存款,但我想更多的,是對死亡的恐懼。

「醫史人文」

經常說死亡是一種靈魂消逝、或是寄託,但它不能再獲重生,不除外有些人嚮往死亡,但更多人畏懼它。造成這種狀態,可能是由於我們對死亡的陌生。從小到大,死亡是我們忌諱的詞語,過年的時候要是不小心說了一句“死”,是會遭到長輩斥責的。不像宗教書裡面經常會談及死亡,談及來生,我們從沒有學習過什麼是死亡,對死亡是何等恐懼呢?特蕾莎修女患病離世之前,仍舊在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她不懼怕死亡,死亡之後,她反而離她服務於一生的耶穌更近了,在她看來那是件美好的事情。

「醫史人文」

出於對死亡的恐懼,我們認為生就是好的,像嘉靖皇帝那樣終生修道求永生的也大有人在。正是因為對死亡的無知和恐懼,也使得醫院裡遇到死人就成了不能接受的事情。死亡自古以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情。生死離別是最令人痛徹心扉的,眼睜睜看著親人、抑或是深愛的人,被死神帶走,茫茫然,不知飄渺何方?但這也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生命的最終歸宿永遠是死亡。不管你是誰,不管與你相遇的人又是誰,無論你們是用哪一種形式相聚的,也不管你們曾經有多麼的相愛、相親。或者,曾經你們是彼此的天敵,到最後終究無法逃離曲終人散,眾鳥歸林的結局。

有一句話說的好:人,從生下來到死去,這中間的過程就叫幸福。所以,生的時候,好好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