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疫情之下家庭負面情緒多,父母能做些什麼?給孩子培養3強大能力

特殊時期,很多負面情緒暴露出來:百無聊賴的各種花式宅家的方式、感嘆閒得都要長毛了、各種刷新聞防疫數據後的惶恐、糾結於疫情什麼時候結束、開學的時間一再延遲、看娃上直播課程的各種煩躁等等眾生像,讓負面的情緒不停的傳播,也許是另一種“病毒”吧。

父母剛開始長假宅家心生喜悅,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喜悅感變得越來越茫然,本來以為有了時間,現在卻不知道幹什麼,父母的這種一言一行所透露的負面情緒,對孩子心理影響很大

“爸,今天中午吃什麼啊”,宅在家二年級的小文詢問爸爸

“吃吃吃,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吃吃,作業做完了嗎?”小文爸爸窩著火,氣不打一處來。

“你衝孩子發什麼火?有本事你不吃,沒有‘狐朋狗友’打牌是不是不舒坦?”小文媽媽不甘示弱的大吼小文爸爸。

......

疫情之下家庭負面情緒多,父母能做些什麼?給孩子培養3強大能力

外界疫情縱然存在這種不可人為控制,但家庭生活卻是這段特殊時期的永恆主題。如果已經被疫情影響到了生活,作為合格的家長,請不要讓自己的行為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為什麼家庭出現負面情緒?

在1884年,威廉·傑姆斯將情緒定義為“由身體內部的明顯變化體現出來的精神狀態”。負面情緒是集合人的各種主觀感受與體驗的內在變化外在展示的消極狀態。家庭出現負面情緒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特殊時期影響

疫情形勢嚴峻,所有人都成為抗疫一員,每個人隨時隨地可以查看疫情發展情況,隨時瞭解各地變化,再加上各地相應出臺一些相關政策,這種態勢下帶來的緊張油然而生。

  • 家庭內在原因

家庭是什麼?家庭是由爸爸媽媽和孩子共同組成,它的本質是擁有著親密關係的一組人,在某一種特定的狀態下,通過血緣、情緒、感情等一系列因素,互相交叉、融合編織成的一張“關係網”。

家庭成員各個具有各自不同的習慣、特點以及各自的“與眾不同”。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彼此之間在磨合,在試探底限,在尋找互相的平衡點,成員互相之間的情緒也保持在健康狀態,這些使得整個家庭處於正常運轉狀態。

受外界疫情影響,家庭成員彼此接觸時間過長,每個人的關注點存在差異,再加上日常生活的瑣碎,情緒的不對稱,互相之間壓抑,一旦遇到突破口就會爆發出來,比如孩子惦記出門玩,爸爸為無收入犯愁等之類很正常的生活問題。

疫情之下家庭負面情緒多,父母能做些什麼?給孩子培養3強大能力

家庭負面情緒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1、教育效果“拖後腿”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父母作為家庭中的兩個主理人,本著“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理念,看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但同樣因為雙方教育意見的不和諧,導致家庭中出現負面情緒。特別是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雙方同時在家,對孩子進行混合“教育”,家庭成員之間就會很容易的出現因為一件小事引出很多問題。

打個比方,孩子拒絕做作業,家長生氣,如果孩子再進行反駁,家長就會忍不住暴力,如果家中再有寵溺現象,爸爸媽媽一方黑臉一方白臉,最後可能演變成為夫妻關係之間的對抗,可能會出現各種“翻舊賬”,各種很久很久以前的“老事情”抖摟出來。本來只是一個做作業的事情,最終因家中負面情緒的籠罩,整個家庭成員之間變得劍拔弩張,說句話很容易變成“踩地雷”。

家庭教育在很多情況下可以認定為是“愛的教育”,並且這場教育的背後隱藏了父母內心的期望願望,各種“我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鹽都多”,各種的“為你好”行為。據一些不完全統計,很多家長都將學習放在了道德的前面,所有的一切好像只需要學習好就一切都好。

《園丁與木匠》在《養育孩子的意義》一節中,有這樣一段“養育孩子是人類工程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寶貴的一部分。它不是做木匠活,誓要將孩子按照明確的模樣去雕琢。相反,為人父母就像在園子裡種花,旨在提供一個營養豐富、安全穩定的環境,讓各式各樣的鮮花茁壯成長;旨在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強大、多樣的生態系統,讓他們自己創造具有無限可能的未來。每一對父母和子女之間都會形成非常特別的愛,這是一種長期、奉獻的愛,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相對於“強大”的父母,孩子能做的只有被動接受,如果接受不了,那就只能努力接受,在這種負面效果的推動下,家庭教育真正的效果無法達到,教育效果的嚴重“拖後腿,孩子也無法真正的經過修煉實現“重生”。


疫情之下家庭負面情緒多,父母能做些什麼?給孩子培養3強大能力

2、親子關係緊張

學校延遲上學,很多學校採取停課不停學的線上教學模式,孩子如正常上學一樣,打卡上課做作業,按時完成每日學習任務。

爸爸媽媽在監督孩子學習過程中,突然發現孩子,比起正常上學,宅在家上課不僅紀律性差還存有大量不良學習習慣。

父母著急上火,一次兩次還可以耐心提醒、引導,但在多次與孩子的“苦口婆心”之後發現,一切毫無意義,父母情緒愈發難以控制,造成連鎖反應,孩子情緒也很糟糕。

孩子健康心理本是在家長的一言一行的影響下建立起來的,同樣,家長如果整天焦慮、整天吆五喝六,那麼就不難發現指責孩子行為的頹喪。

3、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負面情緒影響的不僅僅是人外在的表現,還有內在的身心健康。如果家庭成員長期處於這種負面的消極的情緒之下,他們會感覺到自己的“到處不對勁”,身體還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特別是對於精力旺盛的孩子。

孩子宅在家中,既想好好地玩耍,又受到家庭中負面情緒的籠罩,不敢完全的釋放出自己該有的天性,甚至還得時時關注家庭中關係的變化,避免“踩雷”。孩子整體處於一種小心謹慎的緊張狀態,嚴重影響孩子的正常身體發育和心理健康成長。

家庭關係惡化,帶來的不僅僅是家庭成員親密關係的下降,還會讓家庭中未成年的孩子感到毫無安全感,時間久了,還會造成孩子的叛逆、自卑、內向等極端性格。

疫情之下家庭負面情緒多,父母能做些什麼?給孩子培養3強大能力

爸爸媽媽可以做什麼?

特殊時期,爸爸媽媽與其浪費著大好的時光,整天怨天尤人,糾纏於家庭瑣碎事項,並對未來的不可確定的事情憂心忡忡,不如沉下心來,重視這個時段,培養孩子三個技能

第一、冷靜面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很多家庭面對突發事件後的選擇是不一樣的,有的家庭完全崩潰、完全不知所措、每天惶惶不安。其實大可不必如驚弓之鳥,相信國家、相信政府、相信科學、相信在採取了充分的措施的情況下,疾病是可控可預防的。

家長可以把這次特殊的疫情,作為一堂非常豐富的社會形態的對比課程,讓孩子透過不同制度國家的對比,看下中國的國情下,對百姓的救治態度,看下我國的應急速度、軍隊及各界對災區的積極援助,以及在這種關照之下,疫情的真正防控。

父母每天有意識的引導孩子關注一下疫情的變化,對孩子的教育也要透明

,不要讓孩子生活在無知的恐懼中,充分運用直觀的疫情播報,讓孩子瞭解現在在發生了什麼,關注一下有多少醫生護士放棄了自己的安危和對家庭的責任去救助素不相識的陌生人。

父母需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英雄,誰才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讓孩子知道,他每天所過的美好生活,是多少人默默無私的奉獻的結果。

孩子自己也要積極的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如何面對這種特殊時期,如何運用先進媒體為需要幫助的人做些什麼,哪怕是為網絡求助的人提供一些匹配的信息與資源,孩子會從中體會到他與這個世界是密不可分的。孩子對於他人的意義將引導他今後與這個世界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

突發事件發生本非所願,但只要人人心中存有必勝的信念,不管多大的困難多大的困境,都可以慢慢的克服,墨菲定律是越希望發生越容易發生,所以如果每個人都保持這種良好的心態,這種美好的願力也會朝著真正的美好方向發展父母從小就要堅定孩子的這種積極向上心態,擁有這種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疫情之下家庭負面情緒多,父母能做些什麼?給孩子培養3強大能力

第二、在紛繁瑣碎生活中的強大的自控能力

很多家長被迫跟孩子一起延長了假期,沒有了正常的需要上班的要求,從而忽視了規律生活,生活作息往往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孩子們也跟著變得生活沒有了規律,家長的不自控讓孩子也沒有了規矩。

很多人說,在家休息不就是怎麼舒服怎麼待著嗎?錯!任何人不要小看每天的早睡早起規律生活,如果一個家庭一直保留著這種規律,孩子自然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有節奏看書學習生活,而不是賴床不起、看動畫片沒有節制。

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保持正常的生活節奏,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和習慣。只有高度自律的人,才可能在非常嘈雜的環境裡,也能夠保持高度的專注力。

被網友稱之為“清流讀書哥”的武漢方艙醫院開放病區的一位患者,在別人情緒無法自控的情況下,都能夠沉下心來讀書,不為外界任何事情所影響,不能不讓人佩服。疫情當前,甚至事情發生在了自己身上都能夠鎮定自如,這表現的不僅僅是自信,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自控管理能力。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擁有這種強大的自控能力,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父母需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至少從每天按照自己的計劃執行開始,雖然這只是自我管理的一個基礎。如果孩子連這點都做不到,父母肯定是培養不出來“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培養孩子這方面能力的重點是讓孩子以興趣愛好為先導,不斷鍛鍊自己的專注力,在孩子初步確定人生目標後,圍繞目標堅定的走下去。家長能夠做的就是陪伴在孩子身邊,在他迷茫的時候幫助他找到方向、他氣餒的時候給他鼓勵、當他失敗的時候幫他總結。

疫情之下家庭負面情緒多,父母能做些什麼?給孩子培養3強大能力

第三、鎮定面對死亡的能力

孩子不懂得死亡,更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但面對當前的疫情,那一串紅色的數字,父母在孩子詢問的時候,選擇沉默還是轉移話題呢?

確實在如何面對感染這種可能、如何跟孩子解釋關於死亡這方面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很多父母想著,孩子還小,他們不應該接受這種沉重的話題,等到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了。

其實大可不必,死亡教育對孩子來說是必須進行的,不僅僅因為這場疫情,還因為孩子的正常成長,他們必然要接受這個很現實很正常的話題。生老病死是人一生必然經歷的常態,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了他們要接受這個常態,而這場疫情,只是將這個話題提前了一些。

面對疫情,如果發生意外,孩子被動接受是非常殘酷的一件事,所以家長要跟孩子討論這個話題,包括如果家人出現了發燒的情況該如何處理、全家隔離的情況下如何把生活繼續、如果出現親人去世要如何面對。

父母根據孩子的年齡層次,選擇適合的時機與他們進行一些適合他們的談話,死亡不是禁忌,反而是為了人們更好的活著。如果沒有死亡,不會顯出平淡生活的可貴。被迫在家放假的這段日子,對大人來說是個陪伴家庭的很好的機會,讓匆匆前進的腳步停下來,思索一下出發時的初心是什麼,如果是為了家人而奔波,那麼能夠陪伴家人也是一種幸福。

其實對孩子來說,你給他多少的物質並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他有這個能力,就不需要你的給予。如果他沒有掌控能力,你給他過多的金錢反而會害了他。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節點上,你的陪伴就是最好的禮物。

疫情之下家庭負面情緒多,父母能做些什麼?給孩子培養3強大能力

很多人的生活被這個突然爆發的疫情打亂了,但是從反面來想,這是在提醒人們:如果不知道明天與意外哪個先來,你將怎麼辦?

這個話題對於成人來說是不可避免的,除了增加對家庭安全的防範手段,比如預先籌劃好了買些保險外,對家庭的各種安排也要有統籌的規劃。這個話題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延伸思考,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自己的價值,思考面對未來自己該怎麼做。

疫情讓一直不停奔波於生活、無暇顧及深度的思考的人有了反思的機會。在家長反思的同時,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對意外及死亡有冷靜的思考能力,知道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的不可避免。你會發現,孩子的成長就在他學會面對這一切人世間的苦難之後。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