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鮮為人知!白居易是從南京溧水走出來的“詩王”

鮮為人知!白居易是從南京溧水走出來的“詩王”

慈恩塔(西安大雁塔)

唐貞元十六年(800年),全國僅錄取17名進士,這其中就有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多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目,白居易按耐不住喜悅的心情,在慈恩塔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的一生經歷曲折豐富,聲名赫奕,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記。但在他的履歷表上,無論如何不能漏掉溧水。白居易正是從溧水走向長安,一舉成名,從而譽滿天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他的祖先是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北)。唐代詩人。貞元進士拔萃,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初任翰林學士,遷左拾遺。因上表諫事,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後曾任杭州刺史,寶曆元年(825年)五月任蘇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離任。官至刑部尚書。


鮮為人知!白居易是從南京溧水走出來的“詩王”

溧水考生白居易

唐德宗貞元十年(794),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病死在襄陽襄州別駕任上,家庭突變使白居易陷入困境。白氏兄弟四人,僅有長兄白幼文在浮樑為吏,他與弟弟白行簡、白幼美守著母親在家,毫無營生。丁憂三年服除後,迫於生計,只好投奔其在溧水做縣令的叔父白季康。

“貞元十四年秋天,白居易為了生活,為了前程,不得不出遊了。首先他把母親送到了洛陽,住在族兄家裡,然後再下江南,他計劃先到溧水看望叔父白季康,後到浮樑探視長兄白幼文。”(王拾遺《白居易傳》)

貞元十四年(798),白季康讓白居易在溧水參加縣試。白居易聰明過人,還是嬰兒不會說話時,已經認識屏風上的“之”“無”二字。以後又刻苦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口舌成瘡,手肘成胝”(白居易《與元九書》)。聰慧又勤奮的白居易通過縣試自然是水到渠成的。


鮮為人知!白居易是從南京溧水走出來的“詩王”

貞元十五年(799)秋,白居易赴宣州參加州試。考試科目是一賦一詩,賦題為“射中正鵠賦”,詩題為“窗中列遠岫”。寫詩作賦原本就是白居易所擅長的,而他出眾的才華,也得到宣州刺史、宣歙觀察使崔衍的賞識,並推舉他參加下一年的禮部考試。

貞元十六年(800)正月,白居易以宣州鄉貢的身份進京城長安考試,考中第四名進士。是年,白居易二十九歲。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在唐一朝,進士是公認的難考。原因就在於,唐代的科舉是考試與推薦相結合,首先要參加縣試選拔,再參加州試,取得“鄉貢”資格,然後才能進京趕考。各州“鄉貢”是有名額限制的,而且人數少得可憐。

鮮為人知!白居易是從南京溧水走出來的“詩王”

《白居易傳》王拾遺 著

比如開元二十五年(737)朝廷規定:“諸州貢士,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必有才行,不限其數”(王定保《唐摭言》)。那麼宣州有限的幾個鄉貢名額,怎麼會讓外籍的白居易佔了一個呢?白居易再有才華,但畢竟不是宣州人。這其中一定有其叔父白季康的緣故,對此王拾遺先生也認為“他的叔叔白季康居官的溧水,屬宣州管轄,當時宣歙觀察使、宣州刺史崔衍與白季康是上下級,總算有些關係吧。”

至於白居易作為宣州“鄉貢”,有很多證明資料,他在《敘德書情四十韻上宣歙崔中丞》中也提到“身忝鄉人薦,名因國士推。提攜增善價,拂拭長妍姿。”近期也有人說白居易是中國最早的高考移民,但很少有人提及白居易在溧水參加縣試。只有王拾遺先生在1983年出版的《白居易傳》中說,“白居易大約到了溧水之後,就在那裡參加的鄉試”。而白居易的詩文集中沒有為這次溧水之行留下片言隻語的紀錄,這真叫人遺憾。不過,既然白居易作為宣州鄉貢是鐵定的事實,而要成為宣州鄉貢,白居易必須、而且只能在溧水參加縣裡舉行的選拔考試。所以,白居易作為溧水考生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鮮為人知!白居易是從南京溧水走出來的“詩王”

無想山國家森林公園

白居易應該兩次到過溧水,第一次當然是貞元十四年(798)的縣考,第二次應該是在貞元十六年(800)的考中進士以後。貞元十六年,白居易考中進士以後,先回洛陽省母報喜,然後趕到宣城,拜謝崔衍對自己的提攜,並在宣城小住。在這期間白居易還去了當塗,憑弔了採石磯邊的李白墓,留下了詩作。這一次宣城之行,白居易肯定也到了溧水,因為他內心最感謝的是他的叔叔白季康。既然到了宣城、當塗,焉能不來溧水看望叔叔,向叔叔報喜?否則,不合常理。我們可以設想,白居易第一次來溧水,踽踽獨行在溧水街頭,窮困落寞;第二次來溧水又是何等風光!此時的白居易,已是“一登龍門,身價百倍”了。


鮮為人知!白居易是從南京溧水走出來的“詩王”

東屏湖畔

撰寫《溧水府君墓誌銘》

即使白居易兩次來過溧水,也是行色匆匆,溧水不會給他留下什麼深刻印象;即使他龍騰於溧水,他感謝的也只是白季康與崔衍,不會叨唸溧水給了他發跡的機遇。隨著他的官越做越大,溧水的影子或許也在他心目中漸行漸遠。晚年白居易寫下了一組小令《憶江南》,也只是“江南憶,最憶是杭州”,溧水並不在他的回憶中。但我們還是要感謝白居易,他為他的叔父白季康撰寫了《溧水府君墓誌銘》,為後人研究溧水人文歷史留下了一份非常珍貴的資料。溧水縣誌記載的唐代縣令,僅有五個,傳略均語焉不詳,唯有白居易為白季康留下了這麼一份彌足珍貴的資料。


鮮為人知!白居易是從南京溧水走出來的“詩王”

《溧水府君墓誌銘》可以校正《舊唐書》中“(白敏中)父季康,溧陽令”的錯誤。銘文中有(白季康)“廉潔通濟,見知於郡守,流譽於群僚”。據此,我們可以知道白季康確實得到了上司宣州刺史崔衍的信任。銘文中特別提到白季康“友于兄弟,慈於子侄”,我們可以推測他與堂兄白季庚的感情,以及他對侄兒白居易的關照。銘文說:“公曆華州下邽尉、懷州河內丞、徐州彭城令、江州潯陽令、宿州虹縣令、宣州溧水令,歿於官舍。”我們可以知道,白季康是死於溧水任內,並死於官衙中。這樣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後任縣令把溧水縣衙改建成祭祀白季康的城隍廟(當然還有其他原因)。

通濟街是溧水縣城內最古老的一條街,這條街在唐代會昌四年(844)以前是縣衙門前的通道。後來縣衙變成城隍廟,這條通道便變成了商業街道。這條街當初叫什麼名字,已不得而知,但查閱溧水縣誌可以知道它在明萬曆年以前就叫通濟街了。當然,很有可能這條街的名字自唐代一直到今天就沒有變過。“通濟”一詞就是取自《溧水府君墓誌銘》,白居易稱頌白季康“廉潔通濟”。後人以“通濟”名街,旨在紀念白季康,懷念他關心民瘼的功德。

鮮為人知!白居易是從南京溧水走出來的“詩王”

古(溧水)城隍廟圖

“通濟”二字於白居易意義不凡。早年他與凝公大師交往,大師賜給他八個字,“居易常求心要於師,師賜我八言焉。曰觀、曰覺、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濟、曰舍,由是入於耳,貫於心,達於性”(白居易《八漸偈》,《白香山集》卷二十二),白居易終生不忘。這“通濟”二字乃白居易“入於耳,貫於心,達於性”的大師箴言。

通濟,又是儒家的入世、濟世的最高境界,白居易在給元稹的信中說,“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僕雖不肖,常師此語”(《與元九書》)。“通濟”就是“兼濟天下”,就是關心民生疾苦,救助天下蒼生。“通濟”既含內修,又含外施;既指個人道德修養,又指為社會、百姓做出的貢獻。因此,白居易用“通濟”評價白季康,是很高的褒揚。


鮮為人知!白居易是從南京溧水走出來的“詩王”

現溧水風光

白季康因為有善政,“邑人思而爼豆之”(《萬曆溧水縣誌》卷之二),溧水人建了城隍廟祭祀他。溧水人同樣懷念、敬重白居易這位從溧水走出去的偉大詩人,在城隍廟塑像紀念他。“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署縣事趙介如闢西廡立祠,祀神長子唐中書令敏中、神從子唐昭文侯居易,表曰‘有唐文獻之祠’”(《萬曆溧水縣誌》卷之二)。萬曆四十六年(1618)溧水人又在縣城建造了“懷白亭”,以寄託對白氏家族的懷念與追思。

長按下圖二維碼,閱讀最新“方誌江蘇”文章

鮮為人知!白居易是從南京溧水走出來的“詩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