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林语堂: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简单实在,非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读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很有意思。

这本书写于1934年,距离今天80多年,但是有很多对中国人的描述今天都还很贴切。

比如,关于中国人的人生理想。

林语堂: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简单实在,非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谈到理想,很多人会联想诗和远方,很抽象很高大上的东西。

其实,中国人的认知里,理想从来都是很实际、很生活的。

林先生说:

中国人明确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

......

中国人就是陶醉在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它既不暧昧,又不玄虚,而是十分实在。

我必须说,这是一种异常简单的理想,简单到非中国人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虽然这个表达有点自黑,但是也说出了我们对生活追求的本质。

林语堂: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简单实在,非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赚钱、养家、孩子健康成长、爸妈安享晚年,十几亿的中国人不都是为了这样的生活而奋斗吗?

这让我想到,一直是节目爆款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又准备开播了。

林语堂: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简单实在,非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各路粉丝期待的呼声依然很高,光是预告片就遭遇了弹幕刷屏。

林语堂: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简单实在,非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季的配音竟然是他。

林语堂: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简单实在,非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老狼,同桌的你,简直是诗和远方的代表人物。

将一位诗意的文青和吃喝拉撒放在一起,真的让人有些惊喜。

原来,老狼在生活中是一个居家料理男神,他接受采访时说, “喜欢厨房的人,都有温暖的灵魂。”

是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怎么不能和诗和远方在一起?吃饱了才有力气去远方啊。

林语堂: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简单实在,非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其实,物质生活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是由来已久的,尤其是“吃”。

比如我们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里面就有很多关于美食的描写。有人统计过,出现过的点心、饮品小食和主食类有三十六种,菜肴有五十八种,讲美食文化的部分占据了全书的三分之一。

林语堂: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简单实在,非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清代的文学家李渔写了一本《闲情偶寄》,其中有一部专门讲烹饪技艺;同样在清代,诗人袁枚的另一个身份是美食家,他写的《随园食单》是古代中国烹饪的名著。

林语堂: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简单实在,非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吃是一种基本生存,我们硬是把基本生存美化为人生的享受。

不只是吃喝,拉撒也很大方的融入文化中,而且毫无违和感。

比如,我们的武侠小说,浪漫风骨,但是这些桥段必定会有:

男主角陷入险境,想要逃脱的时候跟敌人说自己肚子疼,要上茅房。敌人松懈放他去,然后逃脱成功。

又比如,某人要略施计谋让一人陷入险境,就会在食物里放巴豆,吃了食物的人直奔茅房,拉到虚脱,计谋成功。

从食物开始,从茅房结束。很真实很实在。

林语堂: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简单实在,非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不得不承认,关注现实是中国人一种特殊的性格。林语堂先生说:

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很早就有人批判,中国人信仰的宗教是功利的宗教,不是真正的信仰。求神拜佛,求的是身体健康、事业有成、早生贵子、发财致富,这些愿望都是最实际最世俗的。

中国的神估计都很忙,人生的方方面面都要管,不像外国的,只管救赎心灵的就好。

林语堂: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简单实在,非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但是,这也是中国人生存技能,不为太虚无的东西花费精力,我只把今生过好,我只把当下过好,我只把眼前的生活过好,我只管好好吃喝拉撒。

就连我们最崇敬的精神导师孔子也说“未知生,焉知死?

“生”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我甚至认为,就是这种技能,让我们在历史的动荡中,克服了每个极其穷困艰苦的岁月,让我们民族至今仍然生生不息,在时代潮流中越来越强。

林语堂: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简单实在,非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一种对“生”的固执?

林语堂先生总结得特别好:

中国小说家们所乐而不疲的正是这些生活细节。它们是真实的,人所共有的,并且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人类直接受到这些细节影响。

......

毫无疑问,中国人热爱生活,热爱这个尘世,不情愿为一个天堂而抛弃它。

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这个痛苦然而却美丽的生活。

毕竟,如何过好我们这一生,才是生而为人的终极课题。

林语堂: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简单实在,非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参考书籍: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1934年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