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关于腾讯投资“洗稿”起家的差评,腾讯公关总监称洗稿在法理上行得通?你怎么看?

不喝皮酒会死星人


最近网上有句话挺火:一家靠复制起家的公司(腾讯)如今投了一家爱搬运文章的公众号(差评),真是志同道合!对于网友指出这个问题,腾讯公关总监张军表现出一副“我就是投了,你们能把我怎么样?”的态度,甚至连“洗稿在法理上行得通”的言论都出来了。突然觉得腾讯的公关团队也挺智障,坑的他们老总马化腾都得出来澄清,也算是厉害。





腾讯为何投资差评?

前些年随着微信的崛起,与之相随的微信公众号也随之发展迅猛。在如今信息爆炸,自媒体开始大行其道的时代。微信公众号是自媒体阵营中大势力之一,为腾讯带来无数流量。而随着头条号(头条),大鱼号(阿里),百家号(百度)等平台自媒体兴起,吸引了大量公众号的作者入驻。而腾讯自家的企鹅号却发展的不太理想,因而腾讯开始重视自家微信平台中的公众号。此次投资差评公众号,就是对这类流量大户公众号进行扶持,同时给其一个枷锁,防止其被挖走。


为何腾讯投资差评惹众怒?

前不久,一篇《腾讯没有梦想》引爆网络,开启了对腾讯是否只在投资而忘了创新。如今腾讯又因投资问题,再一次被大家关注。这些年腾讯投资很多项目,虽然也偶尔被人诟病,但影响不大。然而这才投资的差评,作为一家号称原创的自媒体平台,曾经却出现了多起洗稿事件,还被多次起诉。而洗稿这种抄袭搬运他人作品的行为,在自媒体界是最让人所不齿的,而差评却经常出现这种问题。网友指出差评作者们每日蹲点在知乎,微博,头条等自媒体平台,将最新最热的文章搬到自己平台,还打着原创的旗号。而腾讯对于这种平台给予投资,会打击很多积极创作者的热情,更变相估计了抄袭。虽然从腾讯投资角度看,差评所制造的巨大流量正是他们所需要的。然而在网友指出差评的问题后,公关出来辩解,甚至还说“洗稿法理上行得通”,就显得十分智障了。腾讯曾因复制其他软件而饱受诟病,通过微信的上的不断优化创新,才慢慢让人淡忘了过去的一些黑历史。而如今这样再次公然支持抄袭行为,自己被再一次打回原形。如今社会,不应该只注重金钱的获取,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还是存在的,正确的价值观就很重要。如此投资只会进一步毁了腾讯的形象,变相支持了抄袭。


事情最新进展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热议后,尤其是其公关团队智障般的发言结束后,引得创作者们的不满情绪更加浓郁。之后晚间,腾讯CEO马化腾就此事进行说明,指出将彻查此事。直到24号深夜,腾讯官方就此次投资进行了声明,会重新考核对于差评3000万投资事项,倘若不符合知识产权保护,会放弃投入。

腾讯能否悬崖勒马,降低这次事态的影响,后续的处理结果非常重要。如今看来,至少坚持原创的正确价值观还是成功占领了高地,但能否保住,就要等腾讯给出的最终结果了。


忆梦科技


很多人不明白“洗稿”是什么意思,"洗稿"就是对别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表面上像是原创,但最有价值的内容还是抄袭的。

再看看“差评”是什么,“差评”是一个2015年7月成立的微信公众号,内容主要是对电商和科技产品的众策,目前粉丝超过500万。但“差评”涉嫌多次洗稿,在传媒圈的评价不是很好,甚至有官司在身。

就是这么一家自媒体,最近却拿到了由腾讯TOPIC基金(腾讯兴趣内容基金)领投的3000万A轮投资,在业界兴起了一场舆论风波。

“原创不易”是自媒体人常说的一句话,而洗稿却很容易,不仅难度低,而且能较快获取流量,导致这一行为在自媒体这个行业越来越常见。腾讯公关总监所说的在法理上行得通,我的理解的是,洗稿与原创之间的界限难以界定,目前确实没有法律认定洗稿就是抄袭。

而资本是具有趋利性的,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只要不违法,有流量的自媒体获得投资实属正常,这次投资掀起舆论风暴只因为投资方是腾讯。

腾讯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同时也是微信公众号的平台提供商,在内容原创保护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一边喊着尊重原创和版权,一面却投资以洗稿起家的差评,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伤了广大内容原创者的心。

这件事发酵不到24小时,腾讯便发表声明称将重启尽职调查程序,如与腾讯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不符,腾讯将协商退股。

此外,网上也流出一张马化腾针对此事的朋友圈截图:前不知道这个case,原为效率而下放一些小额投资权给业务部门。目前看业务部门没有做好尽职调查,我们会负责任解决好。

法理与情理,利益与责任,从来都是存在矛盾的,相信腾讯能从长远出发,做出正确抉择。

创业投资家(ID:cytzjia)原创,欢迎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致富方法,阅读更多财经信息!


创业投资家


创业维艰,创业维艰。

刚刚确定了3000万美元的融资,而且是腾讯领投,在媒体上给大家讲了一个“内容+电商+社区”的故事,眼看要走上人生巅峰,Pony老师一句话,差评的这笔融资看上去还是要凉了。

从腾讯公关总监张军之前的回应来看,腾讯其实是清楚差评“洗稿”的,这是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就像知名自媒体人三表说的,很少的股份也代表了腾讯,甚至代表了腾讯对洗稿的赞成。

差评的数据应该是真的好看。他们公开称,“微信公众号已经拥有 600 多万订阅用户,众测参与人数全网第一,公众号内容全网阅读量超过5. 9 亿次;电商平台好评率达99.8%。”

600万订阅者,对科技媒体来说,是一个绝对的大号,很多非常知名的科技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订阅者不过百万。这应该也是差评获得投资的最关键因素。而且对腾讯来说,这些数据是直接可见的。之前拼多多创始人黄铮就说过,腾讯在很早的阶段就投资了拼多多,因为交易数据腾讯是直接掌握的,连尽调都不用做。

黄铮还说过腾讯的投资风格,“我并不认为腾讯是强竞争逻辑,腾讯更多是商人逻辑,竞争只是商业ROI计算的副产品。腾讯入股拼多多不是因为我们可以对抗阿里,而是我们的投资有回报。”

之前腾讯就自己说过,其所投资的公司的总价值,已经超过了腾讯的市值,“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腾讯确实做到了。而投资就是一个讲投资回报的事儿,对互联网来说,数据最重要。

但是,媒体毕竟是媒体,即使它的权威性、中立性早已在新媒体时代消失殆尽,但是,最起码的核心内容来自编辑、记者原创还是底线。差评洗稿被很多媒体曝过,而且洗稿手段很高明,看起来大家都是引用新闻源,陈述新闻事实,但差评恶劣的地方在于它“偷窃”其他媒体的作者们看问题的思路,描述事实时自己独特的闪光的角度,这是一个优秀媒体人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要付出最多的地方,差评的投机取巧是非常恶劣的行为。

因为媒体的公共性,引发众怒的差评还是引来了腾讯高层的关注,这件事儿的前后因果,也恰恰说明了媒体的价值。


蒋鸿昌


中规中矩的回答,不看原文都能猜得到实质内容。

其一,这是一个部门的行为,不是腾讯价值观表现。

人家是投资行为,是商业行为呀。凡是没违法的,就是合理的。

其二,这是灰色领域,没有绝对的是非。有人说洗稿,有人说不是。

但差评本身引发太多差评了,这应该要差评自己出来做回应,拿着腾讯打,能打出啥火花。

唯一确定的是,差评是自己躺地下,没法把它打倒吧。文字工作者本身组织性就差,又能奈何。这倒成了差评的营销事件,它变得更为人知,更有影响力了。

我在广州待的一段时间,是创大正决定是否投资它的时候,这次有腾讯的基金投它,从创业项目的成长性来说,还是值得点赞的。

其实比差评做得更龌蹉的事多呢,不过是它的敌人太多了,想黑它的人也不少。我的观点是,有差评比没有差评好,就像前几年,有方舟子比没有方舟子好。

让人紧张紧张,关注过来,多给些差评吧。


财经作家邱恒明


我们不知道法理在哪里,但公理是存在的,既然都违背公理,违背法理是迟早的事。法律是底线,但人要活着,如果只在底线之上,那岂不是要求太低了点?当然,能坚持法律底线,在腾讯看来已经是很高了吧。

投资部门的事情,难道就不是腾讯公司的事情?这个投资部门还是不是在腾讯公司里呢?对外投资,肯定是以腾讯的名义,即便是投资部门。

从拼多多到趣头条,这两年腾讯为了流量变现在投资的时候慌不择路,根本不考虑什么逼格,投资的对象是越来越LOW了。这样下去,真不知道下一步会投资谁?只要是有流量,只要是能赚钱,就是腾讯眼中的宝贝。

有人说,腾讯投资了差评,至少以后不会再写腾讯负面了,那么,拿了腾讯投资的差评会不会变成腾讯对手的专职差评师呢?我们不得不担心。既然腾讯投资的永辉、步步高、沃尔玛等等都可以直接向腾讯的对手开火,职业玩差评的差评成为腾讯手中的媒体工具,显然是有可能的。

差评格调不高,但用户不少,这就是微信公众号这些年的现实。站在腾讯的立场上看问题,这笔投资很划算,几千万这个数字,如果是像差评这样的自媒体团队拿一年两年的公关费,可能都值得给,何况还有股份呢?腾讯没有做赔本买卖。

如果我是腾讯,我也会投资差评,因为,作为巨头,自己做一些没有底线的事情是不可以的,很容易树大招风,但如果是自己投资的企业做些无逼格的事情,自己是可以旱涝保收高枕无忧的,也可规避很多麻烦。

法理,天理,在投资公司的眼中都是道理,人家自己都认为不违背法理,我们就更没有必要议论了。人以类聚,腾讯和差评本就是一家人,何必批评人家洗稿子,腾讯的业务不也一样是洗来的吗?只要体验好,只要用户喜欢,抄袭又何妨?


马继华


一石激起千层浪,腾讯投资“洗稿”公众号差评君的事在互联网行业炸开了花。

文字是自媒体传播的重要方式,但是这种传播方式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弱点:容易被抄袭。究竟谁抄谁,到底怎么算是抄袭,双方经常各执一词,搞得围观群众也是云里雾里。小说界有郭敬明、唐七,学术论文的抄袭更是层出不穷,现在又轮到互联网、自媒体了。

大家为什么对抄袭深恶痛绝呢?一方面法律很难界定抄袭,往往在道理上被认定是抄袭的一方很有可能逃脱应有的惩罚,另一方面抄袭的成本比较低,获利又快,这种急功近利又不付出努力的人无疑会遭到道德上的谴责。

而腾讯这次领投公众号差评君,一是发生在微信的土壤上,这是腾讯的地盘;二是腾讯以往在业界一直被吐槽是盗版王国,差评君的行事风格正中了这个下怀,所以毫无疑问的引发了媒体和舆论的众怒。

内容生产者费劲巴力的用一天甚至几天的时间生产一篇文章,到差评那里重新包装可能只需要几小时甚至一小时,就变成了流量爆款文,试问换做谁心里能平衡?

腾讯的公关总监一再强调这是“业务部门一个topic基金主导的”不能代表腾讯立场,但是公众看到的是“腾讯投资差评”,而不是“腾讯业务部门一个topic基金投资差评”呀。

这种摆明了支持“洗稿”的行为,最直接伤害的就是微信上的那些原创作者们,试问如果一个洗稿大号光明正大了获得了平台的支持,你还敢在平台上做原创吗?

所以小学僧觉得,腾讯此次投资差评君,是一个极不理智的行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微信公众号的死亡。

(我是一个关注互联网行业的小学生,喜欢我内容的小伙伴点点关注,谢谢)


互联网小学僧


怎么看?我看这群投资的人都是些蠢货,这个发朋友圈出来站台的公关总监也是一样蠢!


法理上行得通?你腾讯游戏为什么还要制裁那些洗了你家游戏主题创意的公司和团队??不是法理上行得通么?狗屁!


还支持原创?最打脸的就是这句话,你支持原创还投一个洗稿出来的大号?

你们正在想办法?在想怎么把这些洗稿的团队努力的打造成微创新团队?

别扯什么占大股小股,就跟你去了怡红院欢乐完回来跟别人说你只是去看看人体艺术一样!!

最后还来了个“没有任何特殊照顾”!?公关总监站出来解释一下拼多多有没有照顾?微视有没有照顾?欠照顾的还少啊?

公关总监干点儿那正派的、公平的、客观的公关活儿,你又不是华尔街律师,看到个案子就用一些模糊的判断不清的线索来糊弄在做的各位。


说明一点:我对差评下面打工的小编没有憎恶之心,但我对它的老板和那个一直藏在幕后连个头都不敢露的主编憎恶至极。

一个不学无术的东西,大学白念了,自己写不出好东西就特么学着洗别人的稿子。

别人一篇稿子从题材到搜索、整理、写作、排版要花费将近一天的时间,差评1个小时就给人家洗了个全身。洗全身的技术专业到可以媲美岛国爱情片里的女主角了!


最可恨的是,大多被抄袭的原创作者很少有会给自己的内容里植入“维权关键词”的习惯,这就让每一篇被洗过的文章根本没办法维权,然后差评的粉丝还看的津津有味,读者根本不知道他们看见的东西是二手货,差评还写的那么理所当然。


腾讯越来越瞎了!!!

这就是我的看法!!!!!


  • (点击关注可以查看更多我的问答动态,欢迎与我交流。图片来源:Google)
  • (本答案由猫哥@杨明慧原创于悟空问答,基于CC创作共用协议BY-SA发布)

猫眼智客-杨明慧


张军的说法没有错,“洗稿”确实在法理上不能被算作抄袭。但这并不代表腾讯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支持甚至纵容这种行为。如果谁不要脸谁就能获利,试问腾讯是在引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呢?原创不易,那是原创作者们用时间,知识,精力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如果这样的劳动价值都不能得到尊重,腾讯支持原创的精神又从何谈起?



我想说的是,至少作为一个企业行为,腾讯理因拿出更多的办法来支持原创,打击洗稿。可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是不仅投诉成功率为零,甚至洗稿者更理直气壮到蛮横的地步,因为有法理的支持,因为作者只是一个小小的单一的个人,拿他们丝毫没有办法。所以,他们可以更加为所欲为,以至可以得到腾讯的基金给予投资。

还是那句话,中国的自媒体没有找到替代品,或者说很多原创作者还要靠腾讯的产品挣钱,尽管挣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钱,但是没有办法,原创作者们也要靠着这些小钱来过活。这是中国的低稿费,高稿税制度带来的恶果,也是我们这些靠文字吃饭的人的悲哀。因为我们太穷了,穷到没钱买粉买阅读量,穷到组织不起一个维权的联盟去和腾讯、洗稿者抗衡。



所以,我从前年起停更了所有的公众号,既然我的公号不挣钱,那么我又何必去为他人做嫁衣裳呢?可是就算你不写公号就没有人来洗你的稿吗?那就太天真了,洗稿如今已经到了占领所有平台的地步了,甚至有大呼作者不够用的程度。有时,我自己的文章往平台上转发都发不上去,因为相似度太高,一看才发现,很多号甚至连图都原封不动给我抄去。

所以,这一次的事件无论腾讯如何解释,对于原创作者们,甚至想与洗稿者死磕到底的原创作者们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它造成的后果,无疑是会有更多的洗稿号,营销号以此为范例去获取更多的利益。腾讯不会取消公号服务,那么原创作者是否能有所行动去做一些抵制呢?


傅斯鸿


腾讯投资“洗稿”起家的差评,无疑是犯了众位原创作者的怒。虽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是“抄”也要“抄”得有水平,才能让人信服。

为什么“洗稿”这种行为如此让人不耻呢,主要原因在于“洗稿”的成本太低,技术太差,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是因为每个人看完哈姆雷特之后,在自己的脑中消化吸收这个故事,并且结合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就会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观点,哪怕有两个人的观点相似,也会因为他们不同的经验,而出现不同的表述,从而形成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

这种情况下的“相似”,大家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虽然核心观点相似,但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同的,是不同的两个人,花了同样的时间,经历了同样的吸收知识——内化知识——产生新的内容,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他们借鉴同一部作品《哈姆雷特》,而产生各自的智慧结晶。

这种“相似”,仍然是这两个人各自的“原创”,是他们自己的成果。

而洗稿是什么呢?洗稿连模仿可能都算不上,仅仅是比一字不差直接抄袭稍微高级那么一点点。洗稿更像是“转换同义词+东拼西凑”的一种过程。将别人的原创内容拷贝过来,然后改变一下字词顺序,将词语转换成同义词,甚至是将几个作者的内容移花接木,凑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洗稿省略了查找资料、分析数据、内化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成果,这个十分耗费时间、精力的过程,可以说是“拿来主义”,直接将他人好的内容,“做点小手术”,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加上营销,吸引大批量的粉丝,从而获取利益。

这种行为就像是偷了别人的自行车,自己改装了一下,然后卖了一个高价钱。那被偷的人,自然是深恶痛绝的。而群众当然也不希望鼓励偷车的行为,不然万一有一天自己被偷了就悲剧了。

而这个差评呢,就是圈内圈外公认的偷过车的,腾讯如此大张旗鼓地公开表示要投资一个偷过车的,无异于鼓励偷车的行为,这被大家认为是三观不正、没有梦想,也不算冤枉了。

当然,从投资部门的角度来说,他们并不会太过于在乎是不是洗稿起家,他们更注重的是盈利。洗稿团队之所以能够获得青睐,和他们的营销能力是分不开的。虽然他们创作内容方面可能出于成本的考虑,选择了洗稿,但是他们能够引起大众的注意,并且通过洗稿成功地营销自己,说明营销水平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内容的好坏毕竟还是不如营销水平高低来得重要,毕竟没了营销,再好的内容也很难被发现。许多原创作者,之所以发表的文章效果不如洗稿的,也是因为他们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找资料、酝酿文章上面,在营销自己、推广自己上面,就很欠缺。

人人都是自媒体的阶段中,内容并不缺,而能否出彩、走红,能否因此而获取利益,可以说与营销能力是分不开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就不难理解投资部的行为了。且不论究竟是腾讯投资还是其他什么讯投资,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必然是希望能够盈利的。选投资项目也会想选择能够在短期内就创造较大的利益的那一个。

对于差评来说,靠着爸爸的投资,有钱了完全可以养一批原创写手,洗白从良还是很容易的。

只不过,要投这样一个“有案底”、无视他人原创结晶的团队,还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总是不够公道。成为众矢之的,也是正常的。

反过来想想,这样引起公愤的行为,说不定也是一种营销宣传的手段呢?

用心看世界,走进身心灵。我是睿小宝,认可就点点关注吧~


睿小宝面相命理


把张军的话引全了:“洗稿确实是一个业界难题,法理上它完全行得通,但做原创的人都知道,它在道理上完全行不通。”这话没毛病,四平八稳。

抄袭有两种,一种是原封不动或只做稍许改动的裸抄,这一抓一个准,很容易就抓到实锤。还有一种就是洗稿,把文章的观点、素材、段落重新编排组织,或者把几篇文章的观点、素材、段落杂糅一块儿,这就不好界定,与合法借鉴边界模糊,很难抓到实锤。

法律讲究证据,裸抄很容易举证,因此法律上可以处置。但洗稿就很难举证,因为不能排除观点撞车或案例巧合,法律上不便处置。

问题是,法律不能处置难道就无法无天?其实真想解决也不难,像腾讯这样体量的公司,可以通过委员会审定的方式来鉴定。

通过原创审查委员会,邀请资深文字工作者,如毛利老师、贾嘉老师等,对拟投资自媒体进行原创审查,轻而易举就能避免投资趟雷。注意,这只不过是原创定性,并非定罪,与法律无涉,操作起来一点都不难。

问题出在哪?尽管只是投资部门的失误,当然也可以理解投资部门评定和关注的要点不包括原创与否,毕竟术业有专攻嘛,但是工作流程设计有没有包含创作道德审查反映的是整个腾讯企业的公司文化和价值观。公关总监试图推诿给专业部门,根本不成立。

如果以公共关系的专业角度来评价张军的说法,太业余!既然要在被公众质疑的危机公关中处置,那么上策是坦诚工作失误,承诺内部检讨和调查;中策是表达公司高度重视,承诺聘请第三方调查,并及时公告。危机公关的首要之义是灭火,而不能添柴。张军的一番言论试图做出辩解,把责任圈定在部门范围,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下策,因为任何被公众舆论质疑的事件,除非是是非分明简单清晰的事件,只要有可能引发争议或非议,都不啻是添柴而不是灭火。

不客气地说,公关总监并不胜任,缺乏专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