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假如齊國在長平之戰時,以收回三座被占城池為條件,向趙國提供一年的糧食援助,後續會如何發展?

巧鈴


趙國是向齊國借糧了的,但是趙國沒有答應,其實這個時候不止是齊國不幫趙國,任何國家也不會幫趙國,或者去幫秦國。



先看一下戰國後期的形式,秦趙兩國最為強大,楚國魏國被秦國打的不敢露頭。韓國呢,長平之戰本來就是因為韓國上黨引發的,縱觀整個戰國,韓國就是打醬油的。燕國別說幫趙國了,不去背後捅刀子就算趙國積了大德了,而且燕國就和韓國一樣,打醬油的。齊國呢,本來是大國強國,戰國中期的時候秦齊可是互相稱帝了的。但是在齊湣王手裡把齊國徹底敗完了,五國伐齊,齊國差點被滅了,最後勉強復國,但是實力已經是大不如前了,自保就不錯了。而這個時候,只有秦趙兩國可以相抗衡。

在這個時候這些國家誰會去插一腳呢。因為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管誰輸誰贏對他們來說肯定都是有利的,去幫了還要冒險,沒有好處。就重點說一下齊國。


其實當時來說要想齊國幫趙國幾乎是不可能的,圍魏救趙就是齊國幫趙國,可是後來五國伐齊燕趙就是主力軍,以德報怨,齊國怎麼也不會出手的。

況且這時候齊國真的是自身難保,齊國最後被滅,不是因為齊國強大,而是齊國離秦國太遠。五國伐齊之後,楚國趁火打劫,不盡收復了楚國原來的淮北之地,還佔領了齊國南部大片土地,燕趙這些國家就更不用說了。齊國哪裡還有能力去幫趙國。

而且齊秦相距太遠,秦國贏了,齊國可能沒有什麼危險,但是齊趙相鄰,一旦趙國贏了,那麼第一個被滅的可能就是齊國,這和引狼入室沒有什麼區別。


當然長平之戰這時候已經是秦趙兩國出動了全國兵力,舉國之力都想贏下這場戰爭。所以這時候其實不管是魏國還是楚國或是齊國如果能夠幫趙國一把,可能歷史就會改寫。那麼這時候要齊國出手必須就要讓齊國看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那麼要讓齊國看到利益那時候來說只有土地,春秋幾百年伐戰就是為了爭奪土地,有了土地國家才能強大。所以這時候趙國只有割地請求齊國救援。

但是戰爭沒有結束,誰也不會想到趙國會敗啊,趙國自己很沒有想到啊,所以長平對峙的時候,趙國也是打打和和的,一方面去其他國家求援,一方面又和秦國議和。其實趙國去秦國議和本來是悄悄去的,就是秦國放出來的消息趙國找自己來求和了,其他國家看到趙國自己都沒有想和秦國打了,那麼自己又何必去趟這趟渾水呢。


就如題主假設的如果齊國給趙國提供糧食了,那麼趙國想取勝基本上是沒有希望的,只能說有糧食了繼續讓廉頗堅守,就如廉頗一開始想的那樣秦國主動退兵。當時來說,想讓趙國取勝,魏楚必須出兵,楚國派一部分人和魏國軍隊聯合趙國一同對抗秦國,然後再派一部分人從武關出發,進攻秦國,讓秦王不得不撤出一部分人分守武關。武關當年是被楚國攻破過的,所以秦國一定會小心的。而且還需要需要很多條件的,比如趙王繼續相信廉頗。

但是歷史是沒有假設的,我們只能以後來者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中國歷史研究所


長平之戰作為秦趙兩國之間的一場大戰,秦國為了保證獲得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就有誘使齊國不支援趙國糧食。

長平之戰的緊張

長平之戰剛開始時秦趙兩國交鋒,廉頗接連吃了幾個敗仗,一個裨將還被秦國的偵察兵殺了。廉頗堅壁清野,固守長平,隨著時間的進行,長平之戰使得秦趙兩國都賭上了自己的國運。秦昭襄王在得知秦趙兩國相持於長平之戰後,來到河東郡,給當地十五歲以上的男性每人升爵一等,並全部徵發奔赴前線參戰,而趙國也派出了大部分力量,此時隨著時間的進行,戰爭關注點開始轉移到兩國在外交方面的勝負。

外交方面的勝負

秦國在長平相持後就針對趙國可能獲得燕、齊兩國支援一事做過打算,如果齊國、燕國支援趙國,秦軍立馬退兵,無需再和趙國對抗,如果齊、燕兩國不支援,那麼秦國就和趙國死磕,拼綜合國力。為了斷絕趙國在外交方面希望,秦國先是藉著趙孝成王派來媾和的使臣擺了趙國一道,大肆宣揚趙國來使,使得其他諸侯國以為趙國已經和秦國談和,支援趙國的動力也就沒那麼足了,再加上秦國散盡財寶在其他國家內部運作,使得齊國在趙國派人前來求糧時沒有答應,燕國也沒有做出實質的援助之舉。而南邊原本和趙國一體的韓國、魏國,也沒有支援,因為韓國攝於秦國淫威,不敢發兵,而秦國又以垣雍這個戰略關鍵點誘惑魏國,魏國也沒有發兵支援,就這樣,趙國的外援徹底斷絕。

秦國對於趙國外援的考量

如果齊國在趙國求糧時答應,秦國很有可能退兵。因為秦國知道,只要齊國幫了趙國一次,趙國就可以從齊國或者其他國家獲得第二次的糧食支援,甚至於其他支援。趙國有足夠的糧食,再加上廉頗的本事,秦國短時間內是不可能攻下長平繼而擊敗趙國的,反而秦國的國力會在和趙國曠日持久的對耗中消耗殆盡,一旦秦國國力衰弱的太多,就有可能會被其他國家看到機會,發起再一次的合縱伐秦,秦國就有可能會陷入滅國危機中,還不如暫且退兵,再尋機會打擊趙國力量。

也就是說如果齊國答應了給趙國糧食,秦國就會退兵,不會在長平和趙國對耗下去,因為秦國是想統一天下,不是想贏了趙國,所以秦國還是會和之前一樣的通過零敲碎打,一步步的削弱關東六國,最終實現秦國對山東六國的壓倒性優勢,從而一舉統一天下。

每天一篇故史,天天一段歷史,歡迎關注!


天天故史匯


首先奉上一張戰國地形圖,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齊國不會借糧,趙國要借糧也不會找齊國。

到了戰國中後期,秦國一家獨大成為不爭的事實,面對六國,秦國採取的是遠交近攻逐步蠶食的方略,對離它最遠沒有相鄰的齊國,他採取拉攏的手段,花言巧語哄著,說咱倆一個東帝一個西帝當戰國的兩個霸主,齊國呢,自從被燕國樂毅後面來了一悶棍差點亡國後,就一直不思進取,反正秦國攻五國是棍子打在別人屁股上,不痛。

整個戰國中後期,齊國的角色就是打醬油看熱鬧。

而真正願意幫助趙國的,其實還是韓魏楚三家,皆因這三家與趙國一樣,是秦國擴張主要的蠶食對象。

當時如果趙國的外交手段到位,這三家不要說是借糧,就是出兵相助也不是沒可能,長平之前長平之後,多國聯合擊敗秦國都有案例,這三家聯合抗秦的意願要比齊國強得太多。

長平之戰趙國君臣犯下最致命的錯誤就在於既已經決定接手長平這個燙手山芋,在長平形成與秦決戰的態式,卻又寄希望於與秦議和,而秦國呢?則假意與趙議和,卻一邊調集兵力,早就下了在長平將趙國主力殲滅的決心。

韓魏楚三家一看,你們兩家不是打不起來嘛,也沒向我們求援,那我們瞎操啥心。

於是便造成了長平之戰,趙國失去外援獨抗強秦,最終大敗,被坑卒四十萬的慘劇。六國也失去了對抗秦國最重要的軍事力量。

之後魏國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又率五國聯軍大敗秦國,但都已經無法換回大局。

所以後世評說趙國君臣利令智昏才有長平之敗,在夜狼君看來,趙國最大的昏招不是接收長平,甚至都不是臨陣換帥讓年輕的趙括來主持這種大規模戰役(蓋因以趙國的國力是經不起這樣大規模的消耗相峙戰的,必然要主動求戰),而是在戰和之間動搖,最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假如齊國在長平之戰時,以收回三座被占城池為條件,向趙國提供一年的糧食援助,後續會如何發展?

如果這樣,雖然趙國前線已經不缺少糧食,但趙國仍然難以避免被秦國擊敗。原因很簡單,秦國這次就是要給趙國一個沉重的教訓,捎帶手讓這個強大的對手一夜回到解放前,永遠失去和自己爭霸的實力。所以,假如齊國願意提供一年糧食,秦國不介意和趙國再多打一年!

這是一場綜合國力的比拼

長平之戰不是一次簡單的戰鬥,雙方出兵人數相加超過百萬,而趙國不過只有300萬人,秦國只有500萬人。上百萬軍隊已經超過了兩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再加上輜重部隊,可以說,幾乎將國內的青壯年都發動起來了。所以,這場大戰是兩國綜合國力的大比拼。

趙國有糧食支援也不是秦國對手

趙國與秦國相比不僅差在糧食方面,軍隊建設上更不如秦國,要不然廉頗在正面戰場上就不會每戰必敗了,甚至憑壘堅守也會被打敗。另外,看過《復活兵團》的人應該對秦軍的裝備記憶猶新。秦軍裝備完全是在標準化車間生產出來,不僅性能穩定,更重要的是生產效率高。所以,當戰爭持續下去,趙國缺少的就不僅是糧食而是大量的軍用器械。所以,最終趙國還是會被擊敗!

齊國支援完糧食後自己也會被拖垮

趙國在前線有40萬大軍,以每人每天口糧2斤來算,每天需要80萬斤,1年需要29200萬斤,再加上輜重部隊的消耗,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那就需要58400萬斤,以一畝地產100斤糧食算,相當於584萬畝地的產量。584萬畝土地相當於3893平方公里,約等於今天4個淄博市(齊國首都所在地)的耕地面積之和。所以,看似簡單的一次支援,對齊國來說可能會傾盡國力。等打完仗,不管誰贏,齊國國力反正會下降一大截!

所以,秦國並不懼怕齊國對趙國的支援,對待長平之戰秦國有十足的把握打勝。這就是商鞅變法之後給秦國帶來的底氣。而這種底氣在山東各國身上是看不到的,即便是經過胡服騎射的趙國也沒有。當然,最終齊國沒有支援趙國,而秦國也不願節外生枝,畢竟最快速消滅對手才會讓自己損失最小,獲利最大!


歷史風暴


題目有事後諸葛亮的嫌疑,按當時的態勢,齊國不該提供,也沒能力提供,這是趙國自己種下的孽。

齊國確實是貫穿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響噹噹的強國,在戰國中後期曾經比秦國更有統一七國的可能。北邊滅了燕國,南邊在重丘戰勝了楚國宰相唐眛,西邊又在觀津擊敗了魏國和趙國,隨即又聯合三晉攻打秦國,還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順道滅了宋國,擴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領土。他與秦昭王共同爭取尊為帝號,齊為東帝,秦為西帝,那時候各諸侯國還都打算背離秦國而歸服齊國,可見齊國的強大。

齊國的強大,讓大家都害怕,認為是一個比秦國還要大的禍害。燕昭王為了報齊滅國之仇,不失時機聯絡各國,並派樂毅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齊國固然強大,但沒有天險,敵方又是六國之眾,被打得差點滅國。好在最後時刻趙、楚、韓、魏4國怕燕國坐大而退兵,田單成功反擊進行復國,但是領土已丟失大片,人口已大量死亡,經濟發展已經被大肆破壞。

五國伐齊發生在公元前284年,離長平之戰開始的公元前262年僅有22年時間差。僅僅一代人時間,齊國的經濟和人口都沒有復甦,國力再也不是25年前那個強大的齊國,如何提供一年的糧食援助?

再者,五國討齊後,經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趙國已經頂替了齊國的位置,和秦國一樣都是有機會統一七國的強國。站在當時其他五國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看當時的中國,秦國雖然稍佔優,但秦趙實力只在伯仲之間,五國最好的策略是坐山觀兩虎鬥,讓兩強相殘。

另外,當時趙王一直派使者和秦國議和,秦國也一直營造和平假象讓六國麻痺,五國自然不會支援趙國。殊不知,秦王早已在暗中盡全國之力調兵遣將,最後還派出戰神白起布口袋陣坑殺40萬趙軍,讓趙國一下子傷到骨髓,平衡徹底被打破。由於秦國打了個時間差,事出突然,五國並無時間進行救援。等到最近的魏國知道消息,也已經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營救邯鄲的事兒了。


數說社會


長平戰前,秦趙相持多年,國內皆地荒缺糧。離間廉頗趙王也是秦國打破相持僵局之舉。有糧還是王道,但秦軍戰鬥力遠勝於趙軍。

情景一:掌握主動權的秦國立即退兵,據關守險,鞏固上黨,恢復耕戰。趙國隨後退兵,恢復生產。

情景二:秦國立即退兵,趙國廉頗跟進遊擊,持久消耗,秦國被迫吐出上黨,罷兵修和。

情景三:秦國立即退兵,趙國廉頗跟進遊擊,白起對戰廉頗,廉頗受挫退兵。

情景四:秦國佯裝退兵,趙國仍派廉頗堅守對峙,半年後秦軍糧盡撤軍,趙國收復故土,鞏固上黨,恢復生產。

情景五:秦國佯裝退兵,趙國改派趙括全力出擊,長平慘劇再現。

情景六:秦國撤兵一半,鞏固上黨,恢復耕戰。趙國撤兵一半,恢復生產。

情景七:秦軍全軍出擊,人海絞肉,血戰廉頗(上黨已拿下,如此戰鬥沒意義)。趙軍同仇敵愾,堅不可摧。


我是埃勒


事後諸葛看秦國戰勝之後逐漸滅掉六國,六國錯失最後的機會。但是當時長平之戰開始時,秦國並不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經過胡服騎射的趙國,實力亦是非常強大,齊國燕國就深受其害。如果長平之戰趙國戰勝,那接下來山東五國將面對的是趙國的鐵騎,滅亡的可能更早


哼哼6107833


大家都聽過鶴壩相爭的道理,大家都想著讓趙秦兩敗俱傷的結果。

何況之前齊國圍魏救趙,費糧費民,結果趙國加入五國伐齊,恩將仇報。不如借秦國的刀教訓趙國。如果再次救助趙國,給趙國喘息的機會,說不準還會對齊國有威脅。

在地圖上看,齊國戰後戰力減少,最大的威脅是趙魏,秦國的威脅遠,如果幫助趙國打贏這場戰鬥,趙國少了秦國的威脅,說不準就來攻打齊國。而齊國那時的境況就是:魏國被齊國打廢了沒有能力救齊,楚國遠水救不了近火,秦國剛剛得罪更不可能來幫助齊國。齊國必亡。

於情於理齊國都不應該也不會伸出援手救助趙國。


謝人海


齊國就算有糧食也不會借趙,齊國圍魏救趙,後面被趙等五國聯合攻打,幾乎滅亡,齊國再笨也不至於再去送人頭。真正可以依仗的只有韓魏楚,這幾國都被秦國邊打邊哄邊嚇,秦國作為戰爭發起國處境也很艱難,如果幾國聯合抗秦,局面翻轉也未可知。趙國的失敗不僅是軍事的失敗,也是外交的失敗。


Gxdrvfg


以齊國之前差點被打滅的國力,拿得出這麼多的糧草?假設有,齊國幹嘛不自己招兵買馬,在後面捅趙國一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