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假如齐国在长平之战时,以收回三座被占城池为条件,向赵国提供一年的粮食援助,后续会如何发展?

巧铃


赵国是向齐国借粮了的,但是赵国没有答应,其实这个时候不止是齐国不帮赵国,任何国家也不会帮赵国,或者去帮秦国。



先看一下战国后期的形式,秦赵两国最为强大,楚国魏国被秦国打的不敢露头。韩国呢,长平之战本来就是因为韩国上党引发的,纵观整个战国,韩国就是打酱油的。燕国别说帮赵国了,不去背后捅刀子就算赵国积了大德了,而且燕国就和韩国一样,打酱油的。齐国呢,本来是大国强国,战国中期的时候秦齐可是互相称帝了的。但是在齐湣王手里把齐国彻底败完了,五国伐齐,齐国差点被灭了,最后勉强复国,但是实力已经是大不如前了,自保就不错了。而这个时候,只有秦赵两国可以相抗衡。

在这个时候这些国家谁会去插一脚呢。因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管谁输谁赢对他们来说肯定都是有利的,去帮了还要冒险,没有好处。就重点说一下齐国。


其实当时来说要想齐国帮赵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围魏救赵就是齐国帮赵国,可是后来五国伐齐燕赵就是主力军,以德报怨,齐国怎么也不会出手的。

况且这时候齐国真的是自身难保,齐国最后被灭,不是因为齐国强大,而是齐国离秦国太远。五国伐齐之后,楚国趁火打劫,不尽收复了楚国原来的淮北之地,还占领了齐国南部大片土地,燕赵这些国家就更不用说了。齐国哪里还有能力去帮赵国。

而且齐秦相距太远,秦国赢了,齐国可能没有什么危险,但是齐赵相邻,一旦赵国赢了,那么第一个被灭的可能就是齐国,这和引狼入室没有什么区别。


当然长平之战这时候已经是秦赵两国出动了全国兵力,举国之力都想赢下这场战争。所以这时候其实不管是魏国还是楚国或是齐国如果能够帮赵国一把,可能历史就会改写。那么这时候要齐国出手必须就要让齐国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那么要让齐国看到利益那时候来说只有土地,春秋几百年伐战就是为了争夺土地,有了土地国家才能强大。所以这时候赵国只有割地请求齐国救援。

但是战争没有结束,谁也不会想到赵国会败啊,赵国自己很没有想到啊,所以长平对峙的时候,赵国也是打打和和的,一方面去其他国家求援,一方面又和秦国议和。其实赵国去秦国议和本来是悄悄去的,就是秦国放出来的消息赵国找自己来求和了,其他国家看到赵国自己都没有想和秦国打了,那么自己又何必去趟这趟浑水呢。


就如题主假设的如果齐国给赵国提供粮食了,那么赵国想取胜基本上是没有希望的,只能说有粮食了继续让廉颇坚守,就如廉颇一开始想的那样秦国主动退兵。当时来说,想让赵国取胜,魏楚必须出兵,楚国派一部分人和魏国军队联合赵国一同对抗秦国,然后再派一部分人从武关出发,进攻秦国,让秦王不得不撤出一部分人分守武关。武关当年是被楚国攻破过的,所以秦国一定会小心的。而且还需要需要很多条件的,比如赵王继续相信廉颇。

但是历史是没有假设的,我们只能以后来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中国历史研究所


长平之战作为秦赵两国之间的一场大战,秦国为了保证获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就有诱使齐国不支援赵国粮食。

长平之战的紧张

长平之战刚开始时秦赵两国交锋,廉颇接连吃了几个败仗,一个裨将还被秦国的侦察兵杀了。廉颇坚壁清野,固守长平,随着时间的进行,长平之战使得秦赵两国都赌上了自己的国运。秦昭襄王在得知秦赵两国相持于长平之战后,来到河东郡,给当地十五岁以上的男性每人升爵一等,并全部征发奔赴前线参战,而赵国也派出了大部分力量,此时随着时间的进行,战争关注点开始转移到两国在外交方面的胜负。

外交方面的胜负

秦国在长平相持后就针对赵国可能获得燕、齐两国支援一事做过打算,如果齐国、燕国支援赵国,秦军立马退兵,无需再和赵国对抗,如果齐、燕两国不支援,那么秦国就和赵国死磕,拼综合国力。为了断绝赵国在外交方面希望,秦国先是借着赵孝成王派来媾和的使臣摆了赵国一道,大肆宣扬赵国来使,使得其他诸侯国以为赵国已经和秦国谈和,支援赵国的动力也就没那么足了,再加上秦国散尽财宝在其他国家内部运作,使得齐国在赵国派人前来求粮时没有答应,燕国也没有做出实质的援助之举。而南边原本和赵国一体的韩国、魏国,也没有支援,因为韩国摄于秦国淫威,不敢发兵,而秦国又以垣雍这个战略关键点诱惑魏国,魏国也没有发兵支援,就这样,赵国的外援彻底断绝。

秦国对于赵国外援的考量

如果齐国在赵国求粮时答应,秦国很有可能退兵。因为秦国知道,只要齐国帮了赵国一次,赵国就可以从齐国或者其他国家获得第二次的粮食支援,甚至于其他支援。赵国有足够的粮食,再加上廉颇的本事,秦国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攻下长平继而击败赵国的,反而秦国的国力会在和赵国旷日持久的对耗中消耗殆尽,一旦秦国国力衰弱的太多,就有可能会被其他国家看到机会,发起再一次的合纵伐秦,秦国就有可能会陷入灭国危机中,还不如暂且退兵,再寻机会打击赵国力量。

也就是说如果齐国答应了给赵国粮食,秦国就会退兵,不会在长平和赵国对耗下去,因为秦国是想统一天下,不是想赢了赵国,所以秦国还是会和之前一样的通过零敲碎打,一步步的削弱关东六国,最终实现秦国对山东六国的压倒性优势,从而一举统一天下。

每天一篇故史,天天一段历史,欢迎关注!


天天故史汇


首先奉上一张战国地形图,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齐国不会借粮,赵国要借粮也不会找齐国。

到了战国中后期,秦国一家独大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六国,秦国采取的是远交近攻逐步蚕食的方略,对离它最远没有相邻的齐国,他采取拉拢的手段,花言巧语哄着,说咱俩一个东帝一个西帝当战国的两个霸主,齐国呢,自从被燕国乐毅后面来了一闷棍差点亡国后,就一直不思进取,反正秦国攻五国是棍子打在别人屁股上,不痛。

整个战国中后期,齐国的角色就是打酱油看热闹。

而真正愿意帮助赵国的,其实还是韩魏楚三家,皆因这三家与赵国一样,是秦国扩张主要的蚕食对象。

当时如果赵国的外交手段到位,这三家不要说是借粮,就是出兵相助也不是没可能,长平之前长平之后,多国联合击败秦国都有案例,这三家联合抗秦的意愿要比齐国强得太多。

长平之战赵国君臣犯下最致命的错误就在于既已经决定接手长平这个烫手山芋,在长平形成与秦决战的态式,却又寄希望于与秦议和,而秦国呢?则假意与赵议和,却一边调集兵力,早就下了在长平将赵国主力歼灭的决心。

韩魏楚三家一看,你们两家不是打不起来嘛,也没向我们求援,那我们瞎操啥心。

于是便造成了长平之战,赵国失去外援独抗强秦,最终大败,被坑卒四十万的惨剧。六国也失去了对抗秦国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之后魏国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又率五国联军大败秦国,但都已经无法换回大局。

所以后世评说赵国君臣利令智昏才有长平之败,在夜狼君看来,赵国最大的昏招不是接收长平,甚至都不是临阵换帅让年轻的赵括来主持这种大规模战役(盖因以赵国的国力是经不起这样大规模的消耗相峙战的,必然要主动求战),而是在战和之间动摇,最终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文史工作室


假如齐国在长平之战时,以收回三座被占城池为条件,向赵国提供一年的粮食援助,后续会如何发展?

如果这样,虽然赵国前线已经不缺少粮食,但赵国仍然难以避免被秦国击败。原因很简单,秦国这次就是要给赵国一个沉重的教训,捎带手让这个强大的对手一夜回到解放前,永远失去和自己争霸的实力。所以,假如齐国愿意提供一年粮食,秦国不介意和赵国再多打一年!

这是一场综合国力的比拼

长平之战不是一次简单的战斗,双方出兵人数相加超过百万,而赵国不过只有300万人,秦国只有500万人。上百万军队已经超过了两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再加上辎重部队,可以说,几乎将国内的青壮年都发动起来了。所以,这场大战是两国综合国力的大比拼。

赵国有粮食支援也不是秦国对手

赵国与秦国相比不仅差在粮食方面,军队建设上更不如秦国,要不然廉颇在正面战场上就不会每战必败了,甚至凭垒坚守也会被打败。另外,看过《复活兵团》的人应该对秦军的装备记忆犹新。秦军装备完全是在标准化车间生产出来,不仅性能稳定,更重要的是生产效率高。所以,当战争持续下去,赵国缺少的就不仅是粮食而是大量的军用器械。所以,最终赵国还是会被击败!

齐国支援完粮食后自己也会被拖垮

赵国在前线有40万大军,以每人每天口粮2斤来算,每天需要80万斤,1年需要29200万斤,再加上辎重部队的消耗,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那就需要58400万斤,以一亩地产100斤粮食算,相当于584万亩地的产量。584万亩土地相当于3893平方公里,约等于今天4个淄博市(齐国首都所在地)的耕地面积之和。所以,看似简单的一次支援,对齐国来说可能会倾尽国力。等打完仗,不管谁赢,齐国国力反正会下降一大截!

所以,秦国并不惧怕齐国对赵国的支援,对待长平之战秦国有十足的把握打胜。这就是商鞅变法之后给秦国带来的底气。而这种底气在山东各国身上是看不到的,即便是经过胡服骑射的赵国也没有。当然,最终齐国没有支援赵国,而秦国也不愿节外生枝,毕竟最快速消灭对手才会让自己损失最小,获利最大!


历史风暴


题目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按当时的态势,齐国不该提供,也没能力提供,这是赵国自己种下的孽。

齐国确实是贯穿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响当当的强国,在战国中后期曾经比秦国更有统一七国的可能。北边灭了燕国,南边在重丘战胜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又在观津击败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三晋攻打秦国,还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顺道灭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齐为东帝,秦为西帝,那时候各诸侯国还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见齐国的强大。

齐国的强大,让大家都害怕,认为是一个比秦国还要大的祸害。燕昭王为了报齐灭国之仇,不失时机联络各国,并派乐毅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齐国固然强大,但没有天险,敌方又是六国之众,被打得差点灭国。好在最后时刻赵、楚、韩、魏4国怕燕国坐大而退兵,田单成功反击进行复国,但是领土已丢失大片,人口已大量死亡,经济发展已经被大肆破坏。

五国伐齐发生在公元前284年,离长平之战开始的公元前262年仅有22年时间差。仅仅一代人时间,齐国的经济和人口都没有复苏,国力再也不是25年前那个强大的齐国,如何提供一年的粮食援助?

再者,五国讨齐后,经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赵国已经顶替了齐国的位置,和秦国一样都是有机会统一七国的强国。站在当时其他五国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当时的中国,秦国虽然稍占优,但秦赵实力只在伯仲之间,五国最好的策略是坐山观两虎斗,让两强相残。

另外,当时赵王一直派使者和秦国议和,秦国也一直营造和平假象让六国麻痹,五国自然不会支援赵国。殊不知,秦王早已在暗中尽全国之力调兵遣将,最后还派出战神白起布口袋阵坑杀40万赵军,让赵国一下子伤到骨髓,平衡彻底被打破。由于秦国打了个时间差,事出突然,五国并无时间进行救援。等到最近的魏国知道消息,也已经是信陵君窃符救赵,营救邯郸的事儿了。


数说社会


长平战前,秦赵相持多年,国内皆地荒缺粮。离间廉颇赵王也是秦国打破相持僵局之举。有粮还是王道,但秦军战斗力远胜于赵军。

情景一:掌握主动权的秦国立即退兵,据关守险,巩固上党,恢复耕战。赵国随后退兵,恢复生产。

情景二:秦国立即退兵,赵国廉颇跟进游击,持久消耗,秦国被迫吐出上党,罢兵修和。

情景三:秦国立即退兵,赵国廉颇跟进游击,白起对战廉颇,廉颇受挫退兵。

情景四:秦国佯装退兵,赵国仍派廉颇坚守对峙,半年后秦军粮尽撤军,赵国收复故土,巩固上党,恢复生产。

情景五:秦国佯装退兵,赵国改派赵括全力出击,长平惨剧再现。

情景六:秦国撤兵一半,巩固上党,恢复耕战。赵国撤兵一半,恢复生产。

情景七:秦军全军出击,人海绞肉,血战廉颇(上党已拿下,如此战斗没意义)。赵军同仇敌忾,坚不可摧。


我是埃勒


事后诸葛看秦国战胜之后逐渐灭掉六国,六国错失最后的机会。但是当时长平之战开始时,秦国并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经过胡服骑射的赵国,实力亦是非常强大,齐国燕国就深受其害。如果长平之战赵国战胜,那接下来山东五国将面对的是赵国的铁骑,灭亡的可能更早


哼哼6107833


大家都听过鹤坝相争的道理,大家都想着让赵秦两败俱伤的结果。

何况之前齐国围魏救赵,费粮费民,结果赵国加入五国伐齐,恩将仇报。不如借秦国的刀教训赵国。如果再次救助赵国,给赵国喘息的机会,说不准还会对齐国有威胁。

在地图上看,齐国战后战力减少,最大的威胁是赵魏,秦国的威胁远,如果帮助赵国打赢这场战斗,赵国少了秦国的威胁,说不准就来攻打齐国。而齐国那时的境况就是:魏国被齐国打废了没有能力救齐,楚国远水救不了近火,秦国刚刚得罪更不可能来帮助齐国。齐国必亡。

于情于理齐国都不应该也不会伸出援手救助赵国。


谢人海


齐国就算有粮食也不会借赵,齐国围魏救赵,后面被赵等五国联合攻打,几乎灭亡,齐国再笨也不至于再去送人头。真正可以依仗的只有韩魏楚,这几国都被秦国边打边哄边吓,秦国作为战争发起国处境也很艰难,如果几国联合抗秦,局面翻转也未可知。赵国的失败不仅是军事的失败,也是外交的失败。


Gxdrvfg


以齐国之前差点被打灭的国力,拿得出这么多的粮草?假设有,齐国干嘛不自己招兵买马,在后面捅赵国一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