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同样是限流,为什么微博被骂的狗血淋头,而微信可以全身而退呢?

1084976995


新闻传媒专业的小编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表面现象的背后是经济利益。

今天的大多数互联网自媒体平台,都属于web 2.0-3.0 的科技产品。

所谓1.0,就是编辑在互联网发布信息,用户只能被动看信息,比如说传统的门户网站,新闻网站。

所谓2.0,就是用户也可以编辑发布信息,协作产生内容,有了互动性。

而所谓3.0,就是服务器可以搜集用户信息,统计用户行为,从而分析和计算用户喜好,可以和用户互动。

从1.0平台,到3.0平台的进化中,或者说从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向新媒体(互联网)的发展演变中,信息交流结构从传统的金字塔型——

变成了去核心的网状——

举个例子,在过去,传统媒体的信息分布结构是这样的——

对于最重要的信息,新华社负责收集信息源,验证真实性,然后按照政策,契约分发给主要媒体。分别是指媒体报纸——人民日报,广播——国际广播台,人民广播电台,电视——中央电视台。然后各地方媒体再转发。这是一个上传下达的系统性结构。好处是,信息源经过了专业人士的处理,权威,正式,传播度广。坏处是,信息搜集,筛选,审查,发布需要一个过程。

而今天的互联网媒体的信息分布结构是,拆散中心,使之碎片化,将用户社区根据职业,偏好,关注内容分为若干个小群体。

这种划分会不断细化,最后将小群体和小群体之间的网状关系,完全变为个体个个体之间点对点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每一个个体,都将成为媒体,仿佛是一个神经元,而每一个神经元自主地为大脑收集信息,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超体。这样做的好处是,信息沟通效率极高,因为在人口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已经很难通过其有限的资源和团队去了解和感知我们这个社会每天发生的事了,每一个拥有网络客户端的个体都可以上传信息,还是看到和经历的及时上传到社交媒体,共同组成大媒体,云媒体。然而,这样做的坏处是,每一个神经元,其实都是非专业的,缺乏权威,缺乏验证,奶头乐,各种造谣无人负责,各种营销和软广四处扩散。

微博和微信,在信息扩散的程度划分上,是不一样的。

微博,虽然是新媒体,虽然也要像fb一样,致力于去掉一个权威中心,让用户自己去创作,形成小话题圈子,换一种说法,就是微博本身只是一个平台,不提供信息源,而是各种用户上去创作信息,但是,微博因为问世较早,理念上,还是有些偏重于传统媒体,因为它想要话语权重,想要权威性。如果说微博失去了权威性,那么明星大牛不进驻,广告也不进驻,那么平台就只有死亡。

所以微博的结构更像是多中心化,但是背后有策划和控制的大树,平台上有很多个分支,很多个热点,很多个大牛,吸引着一个一个的粉丝群体。

而微信全然不同,一开始就致力于建设一个隐秘的,个人的,点对点的,封闭的小圈子。微信的主要功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真实的交流,进儿才扩展到小的聊天群,公众号。

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只要平台不发钱,那么大多数大v都是要顾及经济利益自己想办法创收的。包括广告,软广,安利,推销等。那么,在微博这样一个依然没有全面实现点对点交流的平台上,用户创作如同撒网向大海,撒很大一张网,最后捞起来几个鱼虾,平台的流量扶持很重要,他扶持你多少,决定了你网有多大,撒网的精确度有多高,否则你的信息发出来,如同石沉大海。而在微信上,是钓鱼,养鱼,用户加的每一个粉丝,都来自于现实世界里的个人对微信群主的认证,无论是微信好友,还是朋友圈,还是公众号,你加起来的每一个粉丝,都是自己的粉丝,自己的粉丝完全取决于自己如何互动,经营,平台限流不限流不重要。

最后我们再联系到经济利益,就好解释了。

假如微博上有一个大v在卖奶粉,代言化妆品,一个广告或者软广本来就是投放至上千万,上亿的潜在用户,其中关注者有一个比例,那么投放基数越大,利益越大。如果平台限流,就是限制了用户的基数,当然要侵害用户利益。

而微信上,本来潜在顾客的量就是号主自己一点点一手操办的,遇到感兴趣的就多发展一个,遇到不感兴趣的或者说错话了就流失一个,不赖平台什么事。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真正牛的平台不是逼着创作者通过各种隐晦的,变相的方法去捞钱,而产出内容,只不过是为捞钱变现做铺垫。真正负责任的平台是能够把自己的广告营收拿出来鼓励和奖赏那些优秀内容的生产者。

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有人在这么做——

那么,就让我们——the big get bigger!


HannibalLecter


互联网产品,尤其是以内容为主的平台,像微信的朋友圈、知乎、微博、B站,都是限流的。防止几个内容刷屏朋友圈或者推荐给所有的非精准用户,造成资源浪费,损害用户体验。

其中的区别在于限流的手段是否能被用户发现,知乎和微博是泛关系的,用户认可大V关注他就好,内容推荐机制,按照关键词或者用户关注标签分发给用户,提高内容和用户匹配的精准程度。如果某些不好的内容,微博减少推荐,大V感受的差异不会特别明显。

但是微信不同了,不存在内容推荐的场景,它的朋友圈是熟人动态,我看你的动态,给你点赞,因为你是我的朋友。转发了自己的抖音视频,如果只能自己看的到,别人看不到,最明显的是“无人点赞”,找身边同事、朋友一看,就能发现微信是在限流,冒犯了用户想发什么的自由。

(下左图自己朋友圈页面第一条有视频,右图其他人点开没有)

微信真的有权决定用户分享什么吗?未必。在商业逻辑上,它是为用户免费提供了即时通讯服务,但也从用户身上获得利益。阻止用户分享链接,通过欺骗和隐瞒的方式去实现背后的商业目的,本身就违背了用户的自由。

微信能全身而退吗?我想可能会是这样,它毕竟只是影响到了一小部分抖音用户,但对于9亿微信用户来说,这根本掀不起大浪,制造不了争议,而抖音刚起步,还惹不起微信,只能克制的回应:对抖音的封杀,影响了用户的体验。我们欢迎市场竞争,也希望同行能以开放的心态,通过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来公平竞争。

但话说回来,互联网也过了那个野蛮生长,一抓一大把用户的时代。敬畏用户,服务好用户,是所有产品人都应该有的精神和态度。


张知悦


微博限流,被骂得狗血淋头是真,但微信限流能全身而退就不太客观了。

前天,有用户曝光自己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的抖音链接只有自己可见,短时间就引发了各界的讨论,争议的声音也有很多,大家都认为是抖音威胁到微信的社交内容地位,所以屏蔽了抖音,关于“微信是否有权力决定用户的分享”的讨论也是一波接一波。所以,限流这一触及到用户使用体验的行为,无论是谁,都会受到一定的非议,不可能全身而退,只是被骂得厉不厉害而已。

那为什么同样是限流,微博就被几乎一边倒的骂声淹没,而微信就相对好一些呢?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两个公司对限流的“原则性”和“公正性”的差别。

微信一直以来确实都有防诱导分享和防刷屏的机制,这是为了防止同样的内容太高频次地出现在用户的朋友圈,造成用户体验下降,所以一旦内容的流量达到一定阀值,就会自动限流,分享不出去。这套机制一开始是为微商开发的,微商一天刷几十条上百条商品广告让很多用户都有意见,所以微信针对微商这种频繁打广告的行为进行限制。

随着越来越多人发现微信这个巨大流量池的传播价值,很多商家和个人都会利用微信对自己的产品和营销事件进行病毒传播,为了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微信的防诱导分享和刷屏机制也越来越严格。

这种限制不仅针对竞争对手和其他第三方应用,就连微信公众号也不例外,前几天火爆朋友圈的视觉志公众号《朋友圈最真实的偷拍照:这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一文就遭到了微信的限流,有一些朋友就发现,他们在转发这篇文章的时候,只对自己可见,其他朋友并没有看到。文章的作者也表示,直到第二天中午左右,这篇文章的阅读量才又有了第二轮增长。

所以,微信在限流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原则性和公正性的,加上微信对一些影响用户体验的行为确实管得很严格,像定期查封不合规的营销号、对违规行为第一时间禁止,上周新世相的卖课传销行为在当天早上就被查封,保持了微信一直以来克制的风格,所以,用户心里普遍觉得微信做得还是公正的、有原则的。

而微博就不一样了,微博的限流是没有原则和底线的,如果说微信的限流主要是用来保证用户体验的,那微博的限流主要就是来打击竞争对手和给自己获利的。

我们说几点就好。

去年微博调整了新规则,提高了大V传播的门槛,规定只有经常给大V点赞、转发、评论的粉丝才能在首页更新到大V的每一条微博,美其名曰提高粉丝的使用体验,不让自己经常看到大V的营销推广信息。这等于截取了大V的流量,比如一个有三百万粉丝的大V,以前发一条微博,三百万粉丝都能看到,现在可能只有经常与大V互动的几十万粉丝能在首页更新到大V的每一条内容。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没办法,那就是“粉丝推广”服务,大V如果要想像以前一样让每一位粉丝在首页更新到自己的每一条微博,就得购买粉丝推广服务,一次的推广费用至少几千上万,很多大V都非常有意见,因为微博的用户和活跃度很大程度是大V自身的流量带来的,没有那些大V,也没有今天的微博,而现在微博为了牟利,竟然从大V身上下手,用限流来绑架他们,著名博主和菜头因此宣布自己退出微博。

这一边说为了不让粉丝看到的广告太多,让大V付费推广,另一边又开通了企业广告服务,只要给钱,就能买热搜、买广告位,让企业的广告充斥用户的首页,相对于以前的微博,现在我们在首页看到的广告信息真是越来越多,烦不胜烦,想看到的看不到,不想看的、不感兴趣的给我们推一大堆,这难道就是微博说的保证用户体验吗?

不仅如此,以前微博明令禁止的淘宝天猫链接也在阿里投资微博后取消禁令,现在淘宝和天猫的商品信息和链接已经毫无阻碍地在微博横行,微博已经成为淘宝信息集中站。

能不能有点原则?所谓的“保证用户体验”是不是只是钱没给够?

还有,微博现在已经屏蔽了抖音、美拍等短视频作品,理由是防止低俗的内容刷屏,而微博自己旗下的快拍短视频产生的大量低俗无聊的内容也没见微博去查封,往往还能得到很高的推荐量。

只打别人,不查自己?这不是恶意打击竞争对手是什么?

所以,同样是限流,你们知道为什么只有微博被骂得狗血淋头了吧?


顺便再说一下关于打击竞争对手而限流的事情,我不是说微信这次屏蔽抖音完全是出于用户体验的原因,事实上,我觉得微信也存在为了打击对手而把第三方屏蔽标准提高的行为,不仅是抖音,包括头条系的头条文章、微头条、悟空问答等,也被微信屏蔽过,但一般都有时间限制,像屏蔽抖音和微信公众号文章,都是第二天就恢复正常,没有完全封死。

而微博是彻底封死了抖音,任何与抖音相关的字眼都会受到严重的限流。我在微博上的单条微博阅读量一般稳定在几千,有一天我发了一条微博:“我迟早得被抖音里的评论笑死”,这条微博过了三天的阅读量只有区区个位数。包括冯提莫有一次在微博里提及抖音,怕被限流,也只能用“DY”代替。

抖音确实已经对微信和微博两大社交软件造成了威胁,而抖音背后的今日头条,在技术和资源储备方面也足够与微信微博一战,目前很多人都说腾讯和头条必有一战,这也很正常,头条拥有大量的流量,各互联网公司对流量的争夺总是十分激烈的,但还是希望这些公司在竞争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用户的感受,不要为了打压对手而给用户造成麻烦。


我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互联网问答专家,每天发表关于科技、互联网的深度观点,有兴趣的赶紧来互关一波~



科技扯谈官


全身而退?未必吧。


这一点要从两款产品的产品内核说起。微博,一开始就是一个“扩音器”,加入微博的用户多半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社交边界和影响力,他们渴望让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换言之,他们在微博发布内容的“动机”就是:被听见。这是一种“点对面”的场景。

相反,微信一开始就是一个“通讯录”,第一批使用微信的用户多半是冲着“用语音代替打电话”这个目的来的。他们的产品使用动机是“省钱和快速沟通”,这是一种“点对点”的场景。


当然,当两款产品不断迭代演进时这样的定位就有些局限了。微博呢,希望加大对“扩音器”的掌控力,一方面让整体内容更加可控另一方面让自己的商业化进程更加顺畅;微信呢,希望自己的生态更大程度的反哺育自家的产品,肥水不流外人田。

从出发点看,两个产品其实都差不多。但是微博的限流却是与最初的产品出发点相背离。以前鼓励分享,如今却因为商业目标限制分享,相信很多用户最反感的就在于此。而微信呢,从来就是一个封闭的生态,很多人就是不想在朋友圈看到乱七八糟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说,微信的限流能找到一个名义上的“合理性”。

但是话说回来,作为最大的两个国民级社交平台,他们的商业目标严重侵害了用户的便利性,所以说微信在舆论层面未必就能全身而退,只不过是时候未到罢了。我想接下来一段时间就会进入到舆论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博弈关节了,如果用户的声音足够大,平台也不敢继续妄为。

其实,之所以它们敢这样不拿用户体验当回事,说到底还是被惯出来的。站在这个层面看,还是希望所有领域都永远不要出现一家独大这种情况吧。


首席科技官


题主已经自己给出了一些解释,但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微博、微信两个产品的产品理念和执行标准有关。

之前我有说过,微信可能是国内平台开放性最好的产品。除了先以安全为由屏蔽微信的淘宝、天猫等阿里系产品外,微信基本上保持着对其他平台开放接纳的原则。其中包括与之有竞争关系的微博、网易云音乐等产品,都可以通过微信获得流量。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包容性,成就了微信成长为全民社交应用的超级APP地位。

保护用户体验方面,微信也一直保持着极为难得的克制。很多移动APP,在初期比较重视用户体验,但在后来的商业化过程却往往受利益影响而难以持续。而微信的每一步商业化都非常谨慎,没有因为商业化利益而忽视用户权益的保护。比如在打击恶意分享方面,微信也基本一视同仁,并没有有意地放纵腾讯系产品,执行标准统一,让人比较心服。

与微信一比,微博的产品理念和执行标准就显得差了很多。

按说,作为一个公共社交资讯平台,微博的平台开放性应该比作为熟人社交的微信更加开放。但事实上微博动辄封杀与自己有冲突的产品,表现出格局过小的局限性。比如企业微博甚至无法发布带有微信的相关微博和文章;以保户用户体验为由封杀抖音和美拍等。

而在用户体验方面,微博说一套做一套,为了商业化利益不惜牺牲用户权益。比如说以保护用户体验封杀抖音和美拍,但却任由自己投资的秒拍在微博上分享传播。在阿里入股之前曾经也以保护用户体验为屏蔽淘宝天猫链接,但入股后却直接开放,导致淘系广告一度攻陷了微博。越来越差的用户体验,让很多用户远离微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我这样的同感,自己和身边的朋友,玩微博的次数和时间都越来越少了。

总结下来,由于产品理念先进、执行标准统一,微信的品牌信任度远高于微博。再加上微信给出的解释非常具体得当,因此同样卷入限流风波,微博被用户严重质疑,而微信却能平息事态为外界所理解。


蚂蚁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