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易經》:太極不是前言,陰陽不是後記

凡論《易經》者,皆先畫太極,後道陰陽。殊不知,所謂的一先一後,其實根本不是《易經》的思想初衷,而是《易傳》的思維終點。

卦,是一個通假字——掛。掛是一個名詞,全稱叫做掛圖(即卦圖)。一說到卦圖,我們立馬就會想起一個名貫古今且大噪中外的華夏文明巨人——伏羲。伏羲與遠古時代,可謂是一對夢幻組合。如同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和一個優質的自媒體平臺之間的完美關係。

《易經》:太極不是前言,陰陽不是後記

(伏羲大帝)

我個人認為,我國真正的文字始祖非伏羲莫屬。

有些學者認為,伏羲的偉大正是在於他沒有造字。眾所周知,我國的每一個漢字,無論字體繁簡,無論詞性虛實,都有之所代表或者象徵的現實意義。可以斷言,伏羲的八卦其實是最早出現在中華文明中的八個象形文字。也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倉頡後來之所以能夠造出更多的漢字並最終形成一個近乎完美的中文體系,正是由於他真真切切地受到了伏羲的啟蒙和指導。

倘若伏羲僅僅只是一個以創造八張掛圖為卓越貢獻的歷史人物,那麼恐怕他就不僅僅是最早創辦氣象臺的臺長了,還應該是最早創辦連環畫的畫家了。因此,與其說伏羲的偉大在於他創造了八卦圖,不如說伏羲的偉大恰恰在於他既是漢字文化的奠基者,同時也是易家學派的引路人。

《易經》:太極不是前言,陰陽不是後記

既然八卦是最早的漢字,為何人們不稱之為八卦文,反而稱之為八卦圖呢?

伏羲所處的時代距離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的確太遙遠了,遙遠到我們只能憑藉豐富的想象力去勾勒曾經的社會文化和人們的生活狀態。對此,我堅決不做蕭規曹隨的事情。不是似乎缺乏想象力,而是必須負有責任感。如果非要讓我表明一個態度並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我也只能通過一個小小的例子來滿足公眾的要求了:在2006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中有一個由周錦堂等人聯合表演的名為《招聘》的小品,其中有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臺詞——只要是我不認識的字,都不是字。其實,這也正是人們至今仍然把八卦圖謂為無字天書的根本原因。

至此,卦的使用價值就已經非常明確了:一張卦圖,一番肺腑。若干個字、若干層意思,僅用一張圖即可進行高度概括並傳達給別人,何樂而不為呢?迴歸到現代生活中,我們在網上聊天時進行“刷圖”的習慣和目的幾乎和古時候的人們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見,伏羲時代雖然沒有文字潮流,但是卻有圖片時尚。

《易經》:太極不是前言,陰陽不是後記

正是因為伏羲的八卦都是由兩種符號合成的,正是因為姬昌的六十四卦也都是由兩種符號合成的,再加之長期受到《易傳》的思路的影響,學者們最終就紬繹出兩個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符號的漢字——陰、陽。從此以後,《易經》正式開始遺失它原有的味道。

在姬昌易學的理論體系之中,沒有任何一卦出現過陰、陽二字,也沒有任何一卦的核心思想是闡述陰陽原理的。簡而言之,該著並不是一本以推演和研究陰陽變化規律為根本任務的書。因為該著旨在通過具體的人生現象彰顯具體的生活哲理。

在《易經·中孚》中,雖然有‘鶴鳴在陰’一句,但是請大家注意:陰,其實也是一個通假字——蔭。至於陽字,則一次都沒有在本體內容中出現過。一本連本體內容都絲毫沒有記載和強調過陰陽的書籍,怎麼會是一個致力於推演和研究陰陽變化規律的載體呢?還是同一個答案:人們都把重點集中在了似是而非的“套”上,而不是一清二白的“解”上。我們之所以會在絲毫不瞭解姬昌易學的前提之下認定它是一本玄之又玄的古書,往往並不是因為它的文字有多麼古奧、它誕生的年代距離現在有多麼久遠,而恰恰是因為我們長期都在受陰陽思想的影響、始終擺脫不掉陰陽學說的束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罹盡千百年來的風霜雨雪之後,《易經》的原始面貌的確將要被破壞殆盡了。

《易經》:太極不是前言,陰陽不是後記

我並不反對將積極的陰陽思想灌輸在姬昌易學之中,但我更提倡學者們能夠站在一名文史老師的角度上為公眾“解經評傳”。讓公眾優先領略原汁原味的《易經》,然後再參考允文允武的《易傳》。否則,學習將成為空談,研究亦將成為妄作。然而直到現在為止,學者們都彷彿身在迷宮深處一樣,依然在不斷地向我們強調把陰陽思想代入到生命活動的方方面面當中,依然在陰陽理論中不知疲倦、不知停歇地兜圈子。其實,這也正是陰陽學派直到現在也沒能讓人們更加高速、更加高效、更加高雅地認識和掌握易理的真正原因。

同樣,太極八卦圖也是陰陽學派的獨家出品。不得不承認,該圖的確為我們學習和研究《易傳》思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說,曾有學者將易字拆分為兩半:一半是日、一半是月。他們說,一日一月之謂黑白、一黑一白之謂陰陽。同時,《易傳·繫辭》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於是,陰陽版易學正式問世,陰陽版道教正式誕生。遍觀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凡稱自己系研究《周易》的個人或機構,都會獨樹一幟地懸掛著一副黑白相間的太極八卦圖。

《易經》:太極不是前言,陰陽不是後記

對此,我必須要作出特別強調:一陰一陽雖謂道,但並不代表一陰一陽能謂易。

對於一名初學《易經》的學者來說,如果想要品嚐到真正的易理知識,首先就要暫時擺脫《易傳》的思維束縛。一個具有生活靈性的人,總會同時擁有個性化的思維和超脫性的思想。而一個善於思考的人,必然深知一條最基本的易理常識——靈活的個性化和獨立的超脫性,二者確係互為唇齒、缺一不可的。所以,保守地循規蹈矩不如靈活地求同存異。最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體系下,南轅北轍的尊奉群體時常會悄無聲息地氾濫成災,而東成西就的使命主義卻仍在一以貫之地擔當著亟待發掘的稀缺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