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農村,一年給父母多少養老錢比較合適?

快樂農人驛站


不同地方水準不一樣,不同家庭開支安排不一樣,不同子女對待老人盡觀念不一樣。

1.離婚後,我自己帶著孩子,節衣縮食也要隨時從城裡給父母買吃的穿的東西,送到鄉下。那時父母很有錢,我買與不買他們都不缺。


2.我父母的錢一直給兒子媳婦奢豪亂用,結果存款和養老金都被擠幹了。倍受父母在錢財上偏待的我,毫不推脫,主動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

我每個月只有4200元工資,我力所能及按照質量好的吃穿東西,給他們買買買,全部買成具體實物,千萬不能拿成現金。現金父母就不用,實物好歹還穿了吃了。

就2017年來說,平均每個月給父母用1200元,過年花費另外投入,全年至少不低於2萬元。

我把收入的幾乎一半拿給父母,其實父母節約下來的錢又給了弟弟。但是我不給他們買,他們會兩個月不買一次豬肉。我只有買雞肉豬肉裝滿冰箱,實在不吃就要壞掉,他們就只好做了吃。

我的行為不少網民認為是縱容了父母偏心對待自己,遭到批評。但是,自己的父母是自己的,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受著自己討來的苦,他們不管兒子,他們又會心痛,何苦讓他們難過呢?

吃虧是福,吃虧在自己父母手裡,無論如何都想得通,至少老人離開的時候,心裡沒有愧疚!


邊河靜靜流1


前幾天和老家的朋友聚會,他外出打工好幾年了,薪資大概在1萬左右。每個月給家裡匯不到2000塊錢,可能也是歲數小的原因吧,花銷比較大,再加上女朋友比較“大氣”,花錢如流水,也就剩不下什麼錢。

在聊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在外地打工的朋友們到底要不要給老家的父母匯款。那麼匯多少合適呢?這個問題還真不是我想出來的。就那我本身而言,我在外地打工那會兒,每個月給家裡匯的數目是我工資的75%,因為自己是個屌絲加單身,歲數也小沒什麼花錢的地方,所以每個月的零花錢都匯給了父母。

就我個人而言的話,給父母匯不匯錢無所謂,除非家庭條件不好,父母有病那又另當別論。出門在外幹啥都不容易,掙點錢都是為了以後回家發展。你給父母匯過去了也就當存銀行了,雖然沒有利息。但是你要放在自己兜裡,指不定哪天就花掉了。這個我深有體會,我是個自制力很差的人,花錢總是不注意,所以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那就是發工資之後先給父母匯過去,剩下的錢是自己的。不管是房租還是生活費都從剩下的錢裡面出。

而且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咱們養大,我覺的不給父母匯錢,不代表你不愛父母,。給父母匯錢也不一定就孝順。如果糾結給不給父母匯錢,會多少合適這個問題,那我就覺得你的人品有問題。匯多少都是心意,你匯一塊父母不嫌棄少,你匯10萬父母不嫌棄你多。從狹隘的角度考慮父母攢下的錢,最後的繼承者不還是你麼?但是很多人卻從來沒有在乎這個。給父母匯錢興許只是一個小的舉動,但是在父母眼裡那是你長大了的標誌,起碼對老人心理有個慰藉。父母在養育你的時候該不該付出呢?付出多少合適呢?想過沒有?


老王觀農村


其實樓主說的很對,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現在老齡化十分嚴重,我的爺爺奶奶輩都八十多了。那麼在農村給老人多少錢才叫合適呢。我就是農村的,我覺得我完全可以給大家詳細的列舉出明細。

一、基本生活

老人的基本生活其實不需要花很多的錢,這麼說吧,只要沒有額外的消費,老人一個月二百塊錢基本就夠了。這不是虛化的,是真的。我及得我奶奶以前一個月一百元錢都花不了,尤其是夏天和秋天。農村都有自己的院子,大部分老人都會種植蔬菜,可以說不用去買。要買的就是鹽、醬油、醋之類的生活品。

二、可以自給自足

在農村七十歲的老人都會種地,小麥、玉米等,尤其現在是機械化農業。在我們村裡一年下來,老人種地基本可以收入三千塊錢左右。

三、國家的補助

只要滿六十歲,村裡就會給你油、米、面等,而且還是給你每月補助。當然不同的地方補助也會不同,我們這裡大約一個月70元錢。年底還會給一部分,聽說現在漲了年底就會有1000元左右。而且隨著老人年齡的增長,補助相應也會增多。

四、兒女經常買東西看望老人

就像自己家的老人,一般不到一個月就會給老人買一些菜、水果、肉給老人送過去,跟老人一個村裡的,包餃子或者做什麼好吃的,都會給老人送過去。

但是這是限於老人的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如果老人需要住院、吃藥等,這就需要兒女們自己拿錢了。錢的多少就看老人的身體狀況了。

不過現在農村也可以入養老保險了,國家的許多政策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相信,老人的養老問題會很快解決的。


小吳說農村


這個問題確實很現實,現在很多農村人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很多農村人父子關係不好,基本上也都是因為贍養的問題。其實不管怎麼樣,作為子女的,父母給你生命就是最大的恩賜,所以不管父母對自己怎麼樣,百善孝為先,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美德。現在很多農村人就以自己過得都不好,還要自己的父母小時候對自己多麼的不好為由,不去贍養父母,其實這是再給自己找藉口。父母把你生出來,即使對你再不好,但是也把你養大了,難道不應該回報父母嗎?以前的農村生活條件是很不好,那時候賣孩子的也有,父母也為了這一大家可能對自己有所不好的地方,但是不管怎麼樣,作為子女贍養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

當然對於一年要給父母多少錢,這個其實就看自己的能力了,有能力的一年給幾萬幾十萬都可以,沒有能力的一年給幾百幾千也可以,在農村一對老人一年有幾千塊的生活費也完全夠了。

其實對於老人來說,很多在乎的不是自己的孩子給自己多少錢,而是子女能不能夠陪在自己身邊,對於年輕人來說,在外打拼,努力工作是最重要的,自己也從來沒有去想過自己的父母,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等到自己發現要孝順父母的時候,可能父母已經不在了。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拋物線,在你三十到四十的時候可能就是最高點,然後又開始走下坡,到了七八十歲其實和兩三歲的小孩子是沒有區別的,這個時候的老人不是要你一年給他多少錢,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陪在身邊,每天陪自己聊天說話。

對於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可能自己的父母只有四五十歲,大一點的五六十歲,在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如果你有條件的話,一年給幾千塊,加上農村的老人一般都是自己種菜養豬養雞的,所以也花不了多少錢,當然把父母接到自己身邊是最好的,如果沒有條件的,父母也不會怪你什麼,可能還在想辦法幫你。這個時候你需要做的就是有時間多回去看看。等到自己的父母年紀大一點了之後,希望每個為人子女的都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三農帝國


這確實是個很現實的問題,關鍵是如今有多少父母要兒女的錢的,有時候不倒貼就夠好的了。

先別急著罵,這就是現實,最起碼在我的身邊就是這樣。

如今五十多歲的父母,還正值能掙錢的歲數,在地裡做農活或者外出打工的很普遍。

他們手裡也不缺生活費,兒女給錢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說:”你們年輕人掙錢也不容易,爹孃不缺錢花,有錢先給孩子存著吧!“

滿滿的都是親情和溫暖。

六十歲以上的父母,也是不願意給孩子添麻煩的,我們村裡的王大爺,更是疼孩子到了極致。

他三個孩子,都在城裡上班,他高血壓病犯了,成了”吳老二“,在醫院裡住了半個多月,硬實沒讓老伴通知孩子。

他知道孩子們都忙,在城市裡活得也不容易,生怕因為自己而影響了他們的前途和錢途。

過節的時候,孩子們都回來了,看到父親這個樣子,都不禁失聲大哭。

說到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就接觸到了實質問題,這些老人基本都失去了掙錢的能力。

即使去幫鄰居拔拔草栽栽苗,一天掙個三十五十的,這樣的活也不是常有。

而且還得視身體情況而定,這個時候,孩子們給的生活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如果無病無災,不算人來禮往的雜事兒,單單就維持日常開支的話,一個月三百五百的也就夠了。

如果上了八十歲,一個月又該給多少呢?

還給啥呀,那麼大年齡的老人,你忍心讓他自己生活呀,還是接到身邊來吧。


佰秀農業


我一直有這樣一個觀點: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從黑髮少年到老態龍鍾,似乎皆為一瞬。人皆會老去,無論你是什麼人,所以,趁自己還年輕力壯,儘可能地給養育自己的年邁父母多一些關愛,父母年輕時經歷了太多的苦難與艱辛,度過了太多缺吃少穿的苦日子,趁他們還能吃,還能喝,身體健康狀況還好的時候,給他們多一些彌補。千萬別等他們病了,身體健康狀況差了,或有走不動了,或者牙掉了,吃不下東西時,才想到拿錢給他們治病,才想起給他們送吃的用的,或者想到帶他們出去走走看看。更不能做一個不孝子孫,父母健在時,不問不管,兄弟姐妹各懷心事,斤斤計較,誰也不願對父母多付出一點,而等父母死後,為了面子,舉行隆重的葬禮,這樣的子女是最令人不恥的,也是最讓人噁心的。

趁自己的父母還好,儘可能滿足他們物質與精神上的需求吧,陪伴,孝敬與關心是對父母最大的愛,錢多錢少無所謂,父母一定不會計較,只要夠用就是最好的付出。

願天下父母健康長壽。


彭斯斯


農村的老人沒有退休金,當幹不動活的時候就沒有了收入來源,那麼子女們應該給農村的父母多少養老金合適呢?我覺得給多少錢要分情況來說。

一是子女不但不給錢,父母還倒貼子女。這類家庭大部分都是比較富裕,父母手裡有存款,除了給自己養老之外還有富裕,他們也不要子女的養老錢,如果遇到子女經濟緊張時,他們就會毫不吝嗇的給予子女們經濟上的支持。

二是子女不給父母養老錢,父母也不補貼子女錢。現在年輕人在外面工作生活壓力也大,去掉房貸或房租、生活支出等基本沒有剩餘了。而父母只要能夠生活,一般不會跟子女開口要養老錢。還有就是有些子女不孝順,自己生活富裕也不給父母養老錢。

三是給農村父母養老錢。如果農村的父母沒有積蓄,那麼他們的養老只能靠子女。子女們無論生活困難與否都應該給父母養老錢。在農村生活花費少,有自己的房子住,糧食和蔬菜甚至是食用油,基本都可以自給自足,一年也花不了多少錢。在父母身體健康的條件下,每年只需要5000到10000元就可以了。如果父母身體不健康,需要經常吃藥的話,那就得根據實際花費來給父母養老錢了。


首都農業人


在農村,一年給父母多少養老錢合適?

不管有沒有錢,多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比什麼都重要,有些時候,他們可能缺的不是錢,而是愛和關懷。現代社會中,一兩年不回家的孩子大有人在,如果這樣的話,即使給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比起沒錢,更可怕的是人沒了,作為兒女來講,既要擔負起贍養父母的責任,又要讓他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幸福。結合自己當地的一些經濟情況,計算出來父母每月的花銷,再以多出應給金額50%的錢來給,這樣父母的生活就不止是溫飽了,而是生活的幸福。



在我的身邊就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家庭的兒女們都很孝順,每年都會給父母很多錢,生怕父母過不好,也會按時回來看望父母,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兒女們才知道,父母把這些錢都給他們存起來了。父母的愛大概就是這樣,生怕我們過的不好,生怕我們給他們錢,自己卻過著苦日子,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均是人間最真的情。還有很多的農村出來的孩子,在城裡安家以後,都會把父母接到城裡享福,父母都會百般推辭,其實他們只是怕給我們添麻煩而已。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父母就開始了付出,直到我們長大成人,他們白髮蒼蒼,依然在付出。實在是不知道用多少錢來衡量他們的價值,也沒辦法計算從年輕的自己開始掙錢算起,一個月給多少錢,才可以還完他們的恩情。我們一點點長大,父母一點點變老,這種週而復始的循環就是生命的神奇,多回去看看自己父母,多陪陪正在逐漸老去的父母,這應該才是他們最需要的東西。歡迎關注花開隴上,和有趣溫暖的人做朋友。


老農民說事


84年我父親去逝了,我媽是繼母,父親是我親舅舅,無嗣,三歲來舅舅家。父親去逝後我媽哭了認為我不會給她養老,我那時在工作,一個月工資不到四十元,我告訴我媽就是我沒飯吃但是你一定會有飯吃,我先付一百元給堂叔讓他一年賣500斤稻穀給她,那時稻穀100斤13.70元,餘下的錢幫忙挑點水順便照顧一下,另外每個月給20元,生日加20元,過年加40元,看病吃藥另付,這樣我的工資全部給她也不夠。無奈那時和外面有點關係,做點小買賣。直至90年我媽去世我沒有虧她,據說她還有存款,只是在大隊信用出納那,我沒問算了。現在我退休了我兒子每年也給我錢,一年一萬左右。這是兒子的孝心。如果在農村你父母年齡大了,一個孩子一年給幾千應該吧。


王老歪49681976


我也是農村的,我的爺爺與外婆很早就過世了。因此。我的父母只需要給我的奶奶和外公錢。

我奶奶有三個兒子,我父親是老二,平時都在外打工,只有清明節或者過年才回家。我大伯在鎮上買了房子,和我大媽(我大伯的老婆)的親戚住的很近,我三叔在另外一個鄉里買了房子,和我三媽(我三叔的老婆)的親戚住的很近。所以過年的時候奶奶就和我們家一起過年,三叔和大伯就初一回來拜年,然後看看奶奶。

我父親兄弟三個每年過年給奶奶5000元,清明節給200-300元。我奶奶以前就是那種典型的惡婆婆,所以一些親戚都不太喜歡她。所以導致,孫子輩的人只有我妹妹過年一直在給她錢(300),有一個堂哥有一年給過我奶奶500,後來被他媽說了一頓就一直沒有給了。我今年剛畢業,準備今年回家和妹妹都給奶奶500。過年的時候,我爸經常會找一些藉口給我奶奶錢,比如我家門口種了白菜,過年我們吃白菜,我爸就會給奶奶100-200元,說白菜是奶奶種的。

我奶奶在家只種一些吃的菜,其他的地給別人種,別人每年給點東西加上100元。我奶奶每個月有60元左右的養老補貼。總之,她每年的錢都足夠她生活。

我們家給奶奶多少錢,一般也會給同樣多的錢給外公。

我們農村大多數都是這樣的,可能很多城裡人覺得每年才給父母5000元太少。但這就是農村的現實情況,農村的人不管是在家種地的,還是在外打工的,他們的收入都比城裡人少。

我覺得給父母多少錢的問題沒有必要攀比,足夠父母生活即可,父母生病了要額外給錢治病。過年多陪陪父母,聊天,打牌,走親戚等各種活動多讓父母參與進來,人老了很容易感到孤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