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農村人也都不愛走親戚了,這是為什麼?

蹲在牆角買回憶


農村人現在也都不愛走親戚了,這是為什麼? 都說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現在的有錢人越來越多,但同樣的窮人也越來越多,這種情況下導致很多人都不愛走親戚了。而作為對親情最為看重的農村群體,如今對親情也是越來越淡,這是為什麼呢?



1.忙於賺錢

農村人基本上都在大城市打工賺錢,很少有留在農村的。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很多人一年到頭也不能來家幾次,就算是回到家中,一般過個三五天就會離開家鄉。這種倉促的回家模式只能讓親情有所擱淺,畢竟對大家來說賺錢才是最重要的。

2.親戚越走越親

都說親戚越走越親,但實際上現在的人都忙於工作和生活,根本抽不出時間走親戚,而時間長了親戚的關係就會淡了很多。而就算走親戚也都是去孃家,而一旦孩子長大了,孃家的父母去世,那就算是舅舅關係也都會變淡了,一般都會回丈母孃的家中。


3.虛榮心

現在的走親戚已經變味了,見面都是在哪裡工作,一年賺了多少錢。在哪裡買房買車,房子車子多少錢。總之見面三句話離不開錢,對於那些有錢人自然是十分享受,但那些窮親戚自然坐不住了,只能草草的離開,併發誓以後沒什麼大事絕對不會再去。

4.視頻聊天更方便快捷

現在的親戚基本上都會有一個微信群,裡面七大姑八大姨都會加進去。平時沒事的話也會經常聊聊天,而現在的視頻通話十分方便,很多人沒事就會找親戚視頻聊天。這樣的情況下自然就減少了走親戚的次數。 其實現在全國都面臨著這樣的困惑,那就是我們對親情越來越淡,對陌生人卻越來越熟悉。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這種現象呢?


惠農圈


在我小的時候,我是非常喜歡和父母一起走親戚的,尤其是我姨媽家,記得那時候我家生活條件不怎麼樣,基本上每個月只能吃上一次肉,還揹負著分家時候所欠的餘款,我姨媽家的生活條件非常好。有時候我熬了,媽媽總是會揹著我徒步到我姨媽家,媽媽累的時候我也會自己走,拉著媽媽得手,我們一起走,如果去姨媽家的時候,每天早晨七點多起床,吃完早飯,從家裡準備一些隨身需要的物品,比如說開水,走那麼遠的路,我們需要補充水。我們一般到我姨媽家需要從小路徒步四個小時,那時候我家還沒有手機,看的電視還是黑白電視機,所以有時候我們到我姨媽家裡的時候,他們都吃過午飯了,所以我和媽媽都是重新吃飯的。媽媽為了我,我小時候也比較喜歡吃肉,可能是家庭貧困引起來的吧,現在我不怎麼吃肉,經常吃素。我在姨媽家的時候一般住三四天回家。

農村人也都不愛走親戚了,這是為什麼?

異地工作與學習,不能隨時請假。

現在由於農資產品價格一直上升,生產成本不斷增加,糧食價格未見漲價趨勢,要麼穩定,要麼有時候還跌價,導致很多農村人離開了自己的土地,加入到了城市務工人群裡,我的爸爸媽媽就是眾多從農村進入城市工作的人,雖然說工資不高,但是每個月的基本工資在3000元,節假日每天補助50元生活費用,加班有加班費用,不過加班還是少數的,一天8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他們一般不會請假回來的,除非等到了過年放春節的時候,要麼家裡面有一些棘手的事情需要處理,他們才會從外地回來,其他時間他們都是找兼職賺取生活費用。我還在學校讀書,由於車費的原因,我也很少回家,遇到放假的時候,我會在當地尋找一些兼職賺取自己的生活費用,減少爸爸媽媽的負擔。自從知道玩自媒體也可以賺錢的時候,我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員,我只是利用零碎的時間寫寫問答與文章。所以說,我不會回去特意走親戚的。




農村瑣事眾多,各家各忙。

我是一名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雖然說現在的大學生很多,有這麼一句話“用掃把在大街上都能掃出來一堆”來形容大學生眾多,可是在我的家鄉,大學生還是少數的,對於農村生活我還知道的,記得我還在農村的時候,父母在家的時候,每天都要做家務,忙農事,閒的時候那些大人們偶爾打麻將,玩撲克牌娛樂娛樂。每天都在田地裡忙,一年四季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土地,只有等到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夠串親戚,談談心,其他的時間都是不來往的,每家都有自己的事需要處理。




有了丈母孃,就忘了表親。

有一句話說,“一表去千里”,在一些年輕人的眼裡,在沒有結婚的時候,如果舅舅或者姨媽這樣的直屬親戚還活著,還去走親戚,一般表親超過兩代就不來往了。等到結婚的時候,一般很少去舅舅家或者姨媽家,他們都回去自己的丈母孃家裡。有這麼一個案例,就是和我關一個太太,也就是說,她的爺爺和我的爺爺是親兄弟,她是我的堂姐,嫁給了我表舅家的兒子,如果他們沒有這段婚姻,也許我都不認識這個表舅。也就是說,我媽是他家兒子的姑姑,他家的兒子每次來堂姐家的時候,有時候不會來我家的,偶然有空的時候,比如說串串門,還是會來的。




親戚貧富差距過大。

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小原因,這個也是不可否認的,也會在某段時間出現的。如果自己家裡很窮的話,別說陌生人,就算自己家的親戚,也會看不起的,記得我家以前很窮的時候,向親戚借錢的時候,有幾個親戚都不願意幫助,那麼現在呢,這些親戚看見我家過的好生活,有時候給我爸打電話說要來我家吃飯,關心我家的生活條件。在農村有這麼一句話,“遠親不如近鄰”,不知道各位是否聽過,同時,現在走親戚也成為了炫富的體現了。



聊天軟件的出現。

現在很多的聊天軟件出來了,還可以進行視頻。比如說微信,QQ,我們所有的直屬親戚組建了微信群或者QQ群進行聊天。那麼造成了減少了走親戚的次數,感情越來越淡薄了,我們的感情停留在了手機上面。



隨著越來越大,越來越孤單,爸爸媽媽不在家,越來越不想走親戚了,也沒有了曾經的慾望。

請問各位閱讀者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呢?


感謝你的關注與閱讀,歡迎每一位粉絲關注我,我會珍惜每一位粉絲,我會努力回答最全面的知識,請問各位潛在的條友是否可以給我一個關注我的機會呢?謝謝啦!

R光阻我最愛的你


第一個原因是——沒空。

以前農村人都在家務農,正月是農閒時節,要等過了正月才有些農活可幹。正月閒著就走親戚唄!


記得小時候拜年,初二去外婆家,初三去舅舅家,初四去姑姑家,一天一家拜年,在各親戚家輪流玩了好幾天。而我姑姑家那幾個表姐妹,來我家拜年,更是每年都要賴著玩到開學才捨得回家。

而現在農村青壯年大多在外打工,大部分初六就要外出上班了,走親戚的時間只有初三、初四、初五三天。而在外的年輕人回家舉辦婚禮,也扎堆在初三至初六,有時大家酒宴排不過來,去走親戚會不時碰到長輩都沒空,要去參加喜宴沒在家的。

以前親戚們差不多生活在方圓十幾公里之內,交通主要靠腿,路上都是“走”親戚的。現在基本上是開個車一路拜年,一家坐幾分鐘,一兩天就走了個遍,其實這種形式主義的走親戚也沒什麼意義。

因為在外工作,現在小輩們的婚嫁,天南地北各地的都有。有的去遠方岳父岳母家拜年,為了減少來回奔波,直接就從那上班去了,其他親戚就沒空走了。也有長輩跟著去外地各個子女家居住,老家裡人去樓空,親戚也就沒有走了。

現在不僅孩子少,孩子們還愛宅家裡看動畫片,玩手機,也不愛去拜年。他們有的習慣了在家獨佔電視,去親戚家沒那麼自由,還有的怕去親戚家沒wifi,自己去了沒法玩遊戲。

我今年在鄉下婆婆家過年,也沒有去走親戚。長輩們平常週末我們會去走動,過年他們家家各種牛奶及營養品氾濫成災,我們就不去湊熱鬧了。初五我侄女結婚,初六回門,我們兄弟姐妹都聚在一起,也就不去走了。初六下午我回家,初七準備那些外甥侄兒們來拜年做飯給他們吃,結果全都上高鐵走了。

第二個原因是——怕催婚

未婚的90後去親戚家最怕會被問有沒有女朋友、什麼時候結婚。對他們來說,年齡大了找不到女朋友,心裡已經堵得慌了。剛回家幾天,估計天天面對父母的催問,現在又要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連環追問及其他諸多尷尬的場景。作為走親戚的90後主力軍,快要心理崩潰了,自然就不想去了。

第三個原因——沒錢沒面子


貧富懸殊拉大,已婚的也怕會遇到親戚問的尷尬問題:什麼時候買房啊?什麼時候買車啊?混好了還好點,混不好,自己沒面子,要是再碰上個別愛炫富的表親,baba說個不停,讓人厭煩,還得在心裡憋著,別提多鬱悶了。

第四個原因——沒有共同語言

社會進步了,農村人不像以前都是農民了,三百六十行,做什麼的都有。行業不同,做的工作不一樣,聊天話題不一樣,沒有共同語言和愛好,你叫一個賣肉的和在外做小生意的或者和一個工廠部門經理聊天,那就是“話不投機半句多”,走親戚都是湊在一起打打牌,感覺沒多大意義。

第五個原因——溝通方式,交際圈子變化

現在溝通方式變多了,親戚之間不一定非要等過年了才走動。關係好的,電話微信常在聯繫,關係一般的,平常有事,聯繫也有方便。也有的人交際圈子更大了,與親戚之間的交流少了,親戚之間的感情變淡了。

走親戚其實可以所有的親戚一起約好,就聚一次就行了。如果哪家有喜宴,就那天坐一起,大家吃吃喝喝笑笑,聊聊一年的發展變化,聊聊各家的家長裡短。如果沒有,就大家輪流請客,一年輪一家即可,沒有必要每年一家一家吃。


肖瀟傻灑2018


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孩子,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學在農村,一直到上大學才離開了家,之後工作、生活在了城市,成了個假城裡人。


我知道,我骨子還是個農村人,在城市待的越久越嚮往農村悠然自得的生活狀態。


種花、種草、種菜、種糧食。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但不得不說農村越來越機械化、城鎮化,導致我們小時候美好記憶,也只能成為記憶了。

有點跑題,回到主題,我想我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村人,關於“農村人為什麼越來越不愛走親戚了?”我有很多的話不吐不快。

1、沒有勞動互助為前提,大概走親戚也就失去了意義。


小時候父親在外地上班,回家相對少一些,那時候種地還全是靠人力,到了秋收的季節,父親也就能請三五天的假,大姨、大舅家都會先出人手來幫我家搶收,搶收——真的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為了勞力們能吃的好一點,還會專門留人在家做飯,當然做的飯也是要比平時好一些的,大鍋菜、麵條、炒菜總是能看到葷腥的。

那時候孩子們也會跟過來湊熱鬧,那種親情真的是無法比擬。

現在一切地裡的勞動都機械化了,澆地合上閘一個人就能辦了;收莊稼有了聯合收割機,一畝地幾百塊錢,什麼都不用你管直接入倉。


我想少了親戚間的勞動互助,大概走親戚也就沒了意義。

2、越來越多人出去打工,沒了走親戚的時間。


現在種地已經不是農村唯一的經濟來源,更多的農民們外出打工,村裡只剩下老人、孩子。

外出打工的人們,一年到頭能回家的時間也就剩下五一、十一和春節等國家的幾個法定,全部加起來也就二十來天。


這個假期要出去旅個遊、那個假期要安排個聚會,還有就是隻休息三天,我需要好好補補覺。

大概唯一回家的日子就剩春節了,春節七天的假,走親戚也就成了趕場。

這個親戚家待十分二十分鐘的,還要著急趕往下一家,這樣趕場的走動跟最初的走親戚拉家常已經相差甚遠了,親情也就越來越淡。

3、交通發達、通訊多樣化。


以前從這個村到哪個村,沒有便捷的交通工具。孃家是一個村的誰要去孃家都會說一身,需要捎信的、捎東西的,或者是約好一起去,省了人力物力。


我去的時候也會叫上你,你去的時候在叫上我。同村的感情好的跟親姐妹似的。一個三馬子拉上兩家子,一呆就是一天。那時候沒有手機,嘮家常都有說不完的話。


現在再也見不到幾家人一起走親戚的場景了,各去各的,就算走親戚大家碰到一起你也是聚在一起玩手機,一家人聚在一起還在群裡聊著天,這樣下去真的有點擔心我們的語言功能會不會退化,只剩下長長的手指頭了。


能聚在一起玩手機還屬於好的,甚至很多人直接電話拜年、溝通。朋友圈小視頻拜年,那天就在朋友圈路看到了一條。

內容是:“紅包自己領了吧,我就不一一給大家拜年了!”

你在跟誰拜年?你的拜年的對象是誰?

父母長輩能這樣拜嗎?不能!禮貌禮貌!你跟誰在說話?一副欠抽樣!


客戶能這樣拜嗎?不能!禮貌禮貌!我如果是你的客戶一定不會跟您合作的。

朋友們能這樣拜嗎?不能!禮貌禮貌!友情就這麼不值得你珍惜嗎?你是在施捨嗎?


那就是能是孩子們了。你有必要跟孩子們拜年嗎?

最後總結一下,共同越便捷相互之間的親情越淡漠。

最後倡導大家,放下手機,暫且不說親戚,先從父母開始,嘮家常、一起做一頓飯,增進一下感情吧!

如此發展下去,我們是該慶幸科技的發展,還是悲哀我們生在了這個高科技的時代呢?

我開始嚮往那種簡單的走親戚、嘮家常的生活了,你呢?

小時候走親戚的快樂時光:

1、為了姥姥包的餃子、熬得大鍋菜、做的燜子、丸子、小果等等,姥姥總是能變著花樣給我們做好吃的。


那時候交通不便利,每次去姥姥家都會有一堆好吃的等著,說是早晨打噴嚏了知道我這個小饞貓要過來了。


2、為了小姨、大姨帶過去的各種點心,糖果。


3、為了跟那個惦記好久的鄰家小夥伴玩耍。


4、為了在姥姥門口石墩上坐上一會,聽聽遠方的舅舅、舅媽們叫我白眼狼。


有書課堂


在親戚越走越親,現在在平時比較少到親戚家走動,走動的少,親情淡了,就更少走動了。記得小時候,放假後就跑到舅舅家玩,玩到過年前幾天才回家過年,過完年後去舅舅家拜年,一直住到開學前幾天才回家開學。到讀高中的時候就不喜歡去舅舅家常住了,也就正月走親戚的時候在舅舅家玩一兩天就回家了,在後來就直接去舅舅拜年後吃頓飯就回去了。現在自己也有小孩了,小孩也不太願意在外公外婆家常住,大人更很少住在親戚家了。

1、貧富差距大,親戚走動越來越少。

以前親戚經常走動主要是因為大家的經濟水平都差不多,大家互相幫襯,互相幫忙。現在富親戚建房時或者其他事情需要幫忙的時候,你去幫忙了。等你需要他幫忙的時候,他說沒空,正在忙。。。人都是互相的,你幫我我幫你。我幫你你卻不幫我,這親戚怎麼走下去。還有有些富親戚看不起窮親戚,富親戚他不願意走動,你幫了他,需要他幫助時找各種理由推脫。貧富差距大,圈子不一樣,不要硬融入。

2、假期少沒時間走親戚。現在很多農村年輕人在外打拼,過年的假期很少,很多人在正月初五初六就要出去上班了,走親戚像趕場子一樣,沒有多少時間溝通交流。

現在農村在外打工的很多,只有過年才回來,而且假期普遍比較少,一般都是十天左右還有請假幾天。農村的親戚很多,爺爺奶奶的孃家人,父母的孃家人,老婆的孃家人,都要去走親戚。有些假期少趕著回去上班,來不及走動的親戚就乾脆不去了,只走老婆的孃家人和父母的孃家人,其他親戚不去走動。我現在只走老婆的孃家人,父母的孃家人(舅舅,老表),其他親戚很少去走動,也沒這麼多時間去走親戚。

3、走親戚的觀念變了。以前都是需要去串門去走動,現在電話拜年,微信拜年等社交方式拜年,有些年輕人都不願意去串門拜年了。

很多因為在外地沒有回家過年,只能通過電話拜年,微信拜年等社交方式拜年,現在大家也慢慢接受了這種方式親情聯繫。現在有些90後,00後即使在家,寧願去和同事同學玩通宵,都不願意去走親戚。

4、在農村,過年去旅遊的人也多了,去走親戚吃閉門羹你還會去嗎?

現在城裡很多都是過年去國內外旅行過年,農村也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種方式過年。親戚不著家,還怎麼去走親戚呢?

【你現在還走親戚嗎?走哪些親戚?走親戚時有什麼不一樣的故事可以分享?】

昕瑞生態專注三農問答,更多精彩問答敬請關注昕瑞生態


昕瑞生態


記得小時候,家裡經常有好多親戚鄰居來串門,大家圍坐在一起,嗑瓜子,聊天,很是熱鬧,地裡不忙的時候,媽媽也會帶我到親戚家做客,那個時候她們會坐在一起,縫個鞋墊,打個小牌打發時間。



現在長大了,很明顯的感受就是親戚之間愛串門的變少了。我覺得有幾個原因:

第一,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越來越進步,農村人都有手機,好多農村家庭都安裝了無線網,人們聯繫更方便了,比如微信視頻,十幾年前,大概2003年的時候吧,我讀初中的時候,我們家連電話都還沒裝,更別說買手機了,現在有了手機,有了無線網,大家聯繫方便,娛樂也更方便了,想看什麼電視劇隨便網上搜,所以農村人也有了打發時間的娛樂工具,就變得不愛走親戚了。



第二,以前的孩子都長大了,也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比如,我弟弟結了婚,我媽媽也當了奶奶,親戚們都有了孫子一代的人,不像以前那麼親近了,越來越多的是圍著自己的大家庭轉,已經忙的不可開交,也就很少走親戚了。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

答題人:香草博士(北京交通大學)


探村博士聯盟


此事說來話長,農村人不愛走親訪友,是從十幾年前,就慢慢開始了,這些年來,似乎是越來越少了。

曾記得很多年前,一到春節後,正月初二開始,走親訪友的接連不斷,一直到過了正月十五,那時候,七大姑、八大姨,表叔表舅的都走動走動。雖然那時,家家都不富裕,可那其樂融融的親情讓人留戀。

看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都好了,出行也方便了,兜裡的票子也多了,反而,親戚來回走動的越來越少了,差錢嗎?不應該是錢的問題。太忙了?也不是,春節期間,農村是農閒季節。現在常來往的親戚,恐怕只剩下兒女親家這條主線了吧?那問題出在哪兒呢?

愚人琢磨了半天,也只有一種解釋,人心冷漠,親情淡薄。過去人們活在親情中,現在人們活在金錢中,或許是金錢、利益、沖淡了親情吧!


愚人多語


個人感覺題主說的有點以偏概全了,農村人在過年過節的時候,仍舊會經常積極地走親戚,而且還會被不少商家利用。

我是山東西南部的農村長大的,感覺農村這幾十年,什麼都在變,只有走親戚,年年都一個樣,沒有變。

過年時,是農村走親戚最頻繁的時候,從初二開始,甚至持續到正月十四,有的人還在拜年。尤其要伴隨著磕頭的舊習俗。在我們家,以前我爺爺奶奶還在世的時候,他們的那些老親戚,都是我爸替他們走,一家一家去拜年,有時候我爸能到正月十一十二還在到處去拜年。過年時,回孃家拜年,在我們那裡,是最隆重最重要的事情了,而一般每年大年初二,都是剛結婚的新人拜年走親戚最集中的一天。至少這些走親戚的習俗在我從小到大的記憶中從來沒變過。

除了過年這種特別大的節日,平時八月節和清明節,也是兩個走親戚的小高峰。清明節不用說了,就是回家祭祖上墳。回家祭祖這類事,無可厚非,人人都要記住自己的祖先,緬懷自己的先輩。而八月節走親戚在我們那裡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你拿的禮物多了少了,這一趟親戚,在八月十五之前是一定要走的,早一天晚一天都無所謂。

最可恨的還是一些奸商,利用有些農村人老迷信和好面子的心理,引誘他們走親戚,花錢買東西送東西,我就經歷過幾次。

一次是我的曾祖母,也就是我的老奶奶還在世的時候,那時我還在上小學,突然農村流傳開一個風潮,就是要給家裡的長輩,老年人送白糖人,能保佑老人平安長壽。所謂糖人就是用白糖做成的那種,然後每個村都有一兩個在村裡大街上做糖人的商人,手藝人,接著各家的女兒小媳婦們就開始行動了,有的在自己村裡買,有的回到孃家買,反正就是千方百計的把這種糖人送到長輩手裡,這種走親戚,就是本來沒必要,被商人給利用了。

還有一次,可能是被方便麵廠家宣傳的或者是被方便麵批發商宣傳的,突然在農村流行姑姑給侄子送方便麵,一時之間,農村裡的店鋪超市小賣部,大量進貨方便麵,結果每家都積攢了幾箱方便麵。說不定某箱方便麵都已經流轉了好幾家。送方便麵這個事,在我們那裡,前幾年還在流行,人們也懶省事了,不再買方便麵了,改成直接給錢了。

我記憶中還曾經流行過姑姑給侄子送十二生肖符和送牛奶送飲料。

這些不必要的走親戚,要麼給奸商以可乘之機,要麼本身就是奸商給煽動起來的。真的有點勞民傷財。

所以根據我的觀感,農村走親戚,從來沒變過,現在由於被商人利用,反而還越來越頻繁了。

像春節,中秋,清明這種,我想很多是願意走的,因為畢竟有感情在裡面。至於其他的一些,純粹就是迷信或者要面子,搞得勞民傷財,雖然不情願,但是還是硬著頭皮走。


西堤君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也是農村走出來的人,小時期最小喜歡走親戚, 小學至初中每年的寒暑假大都在外公、外婆和舅舅家度過的。現在很少回到農村,而且農村的親戚相互之間走動也少了。

過去物質匱乏,但農村親戚朋友走動頻繁,現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住都不用愁了,口袋裡的錢也多了,可為何走動卻越來越少了。在我看來,原因不外乎三方面:

一是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賺錢上去了,對親情培育得少了,也把相互走動和聯絡棄置一邊,不那麼看重了。也就是慢慢地金錢取代了親情和友情。

二是農村親戚之間由於每個家庭的原圖,經濟上可能有一定差距,窮親戚與富親戚就逐漸疏遠,聯繫也就越來越少了。所以“窮在路邊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了。

三是現在的時代變了,人的走親戚的觀念也變了,現在的90後、00後都生活在比較好的家門環境裡,對走親戚也失去了興趣了,還有大部分農村的年輕人都離開了農村到城裡謀生去了,對農村親戚的走動也就自然少了。


開偉觀察


農村人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了,但也越來越忙碌了,就連每年春節一年一次的走親戚也不願意去了,每一個走親戚的人變得都像是一種應付。

有兩個方面的因素造成這種原因,一是大家越來越忙碌了,特別在外打工或者做生意的人們。每年匆匆的回家,過完春節又匆匆的外出,根本沒有時間慢慢的走親戚,到了親戚家都是匆匆把禮物一放飯也不吃。就急忙趕往下一家了。

來自農村的小李說,沒辦法呀,我這年初六就要又踏上外出的旅程了,想在三四天之內就把親戚走完,也只有用這種辦法了,每天計劃走四到五家親戚,然後選擇一家關係比較近點的吃飯,其他親戚都是禮物一放寒暄幾句就走了,如今農村大多都是這樣,誰也不怪誰了,至於拉家常,嘿嘿,還真沒那個時間。

二是對親戚的依賴性越來越小了,以往農村人生活不富裕的時候,親戚間都會相互幫忙,一來二去,親戚們之間變得野都有比較深的感情,大家對春節走親戚也都比較重視。

大老遠趕到親戚家,除了噓寒問暖之外,進廚房做好吃的就成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再拿出好煙好酒,不喝個一醉方休,誓不罷休。

只有在親戚家帶上足夠多的時間,才能有更多的溝通,這樣才利於感情的交流,先在呢,比如我每年去大姨家,夠親的了吧,平時也由於各種原因見不了一次面,過春節去了,帶著孩子去了,大姨都認不出來了,時間久了,能有什麼感情呢?

走親戚,走親戚,親戚不走也就不親了。大家說有沒有道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