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农村人也都不爱走亲戚了,这是为什么?

蹲在墙角买回忆


农村人现在也都不爱走亲戚了,这是为什么? 都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现在的有钱人越来越多,但同样的穷人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导致很多人都不爱走亲戚了。而作为对亲情最为看重的农村群体,如今对亲情也是越来越淡,这是为什么呢?



1.忙于赚钱

农村人基本上都在大城市打工赚钱,很少有留在农村的。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很多人一年到头也不能来家几次,就算是回到家中,一般过个三五天就会离开家乡。这种仓促的回家模式只能让亲情有所搁浅,毕竟对大家来说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2.亲戚越走越亲

都说亲戚越走越亲,但实际上现在的人都忙于工作和生活,根本抽不出时间走亲戚,而时间长了亲戚的关系就会淡了很多。而就算走亲戚也都是去娘家,而一旦孩子长大了,娘家的父母去世,那就算是舅舅关系也都会变淡了,一般都会回丈母娘的家中。


3.虚荣心

现在的走亲戚已经变味了,见面都是在哪里工作,一年赚了多少钱。在哪里买房买车,房子车子多少钱。总之见面三句话离不开钱,对于那些有钱人自然是十分享受,但那些穷亲戚自然坐不住了,只能草草的离开,并发誓以后没什么大事绝对不会再去。

4.视频聊天更方便快捷

现在的亲戚基本上都会有一个微信群,里面七大姑八大姨都会加进去。平时没事的话也会经常聊聊天,而现在的视频通话十分方便,很多人没事就会找亲戚视频聊天。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就减少了走亲戚的次数。 其实现在全国都面临着这样的困惑,那就是我们对亲情越来越淡,对陌生人却越来越熟悉。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


惠农圈


在我小的时候,我是非常喜欢和父母一起走亲戚的,尤其是我姨妈家,记得那时候我家生活条件不怎么样,基本上每个月只能吃上一次肉,还背负着分家时候所欠的余款,我姨妈家的生活条件非常好。有时候我熬了,妈妈总是会背着我徒步到我姨妈家,妈妈累的时候我也会自己走,拉着妈妈得手,我们一起走,如果去姨妈家的时候,每天早晨七点多起床,吃完早饭,从家里准备一些随身需要的物品,比如说开水,走那么远的路,我们需要补充水。我们一般到我姨妈家需要从小路徒步四个小时,那时候我家还没有手机,看的电视还是黑白电视机,所以有时候我们到我姨妈家里的时候,他们都吃过午饭了,所以我和妈妈都是重新吃饭的。妈妈为了我,我小时候也比较喜欢吃肉,可能是家庭贫困引起来的吧,现在我不怎么吃肉,经常吃素。我在姨妈家的时候一般住三四天回家。

农村人也都不爱走亲戚了,这是为什么?

异地工作与学习,不能随时请假。

现在由于农资产品价格一直上升,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粮食价格未见涨价趋势,要么稳定,要么有时候还跌价,导致很多农村人离开了自己的土地,加入到了城市务工人群里,我的爸爸妈妈就是众多从农村进入城市工作的人,虽然说工资不高,但是每个月的基本工资在3000元,节假日每天补助50元生活费用,加班有加班费用,不过加班还是少数的,一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他们一般不会请假回来的,除非等到了过年放春节的时候,要么家里面有一些棘手的事情需要处理,他们才会从外地回来,其他时间他们都是找兼职赚取生活费用。我还在学校读书,由于车费的原因,我也很少回家,遇到放假的时候,我会在当地寻找一些兼职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减少爸爸妈妈的负担。自从知道玩自媒体也可以赚钱的时候,我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我只是利用零碎的时间写写问答与文章。所以说,我不会回去特意走亲戚的。




农村琐事众多,各家各忙。

我是一名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虽然说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有这么一句话“用扫把在大街上都能扫出来一堆”来形容大学生众多,可是在我的家乡,大学生还是少数的,对于农村生活我还知道的,记得我还在农村的时候,父母在家的时候,每天都要做家务,忙农事,闲的时候那些大人们偶尔打麻将,玩扑克牌娱乐娱乐。每天都在田地里忙,一年四季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土地,只有等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够串亲戚,谈谈心,其他的时间都是不来往的,每家都有自己的事需要处理。




有了丈母娘,就忘了表亲。

有一句话说,“一表去千里”,在一些年轻人的眼里,在没有结婚的时候,如果舅舅或者姨妈这样的直属亲戚还活着,还去走亲戚,一般表亲超过两代就不来往了。等到结婚的时候,一般很少去舅舅家或者姨妈家,他们都回去自己的丈母娘家里。有这么一个案例,就是和我关一个太太,也就是说,她的爷爷和我的爷爷是亲兄弟,她是我的堂姐,嫁给了我表舅家的儿子,如果他们没有这段婚姻,也许我都不认识这个表舅。也就是说,我妈是他家儿子的姑姑,他家的儿子每次来堂姐家的时候,有时候不会来我家的,偶然有空的时候,比如说串串门,还是会来的。




亲戚贫富差距过大。

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小原因,这个也是不可否认的,也会在某段时间出现的。如果自己家里很穷的话,别说陌生人,就算自己家的亲戚,也会看不起的,记得我家以前很穷的时候,向亲戚借钱的时候,有几个亲戚都不愿意帮助,那么现在呢,这些亲戚看见我家过的好生活,有时候给我爸打电话说要来我家吃饭,关心我家的生活条件。在农村有这么一句话,“远亲不如近邻”,不知道各位是否听过,同时,现在走亲戚也成为了炫富的体现了。



聊天软件的出现。

现在很多的聊天软件出来了,还可以进行视频。比如说微信,QQ,我们所有的直属亲戚组建了微信群或者QQ群进行聊天。那么造成了减少了走亲戚的次数,感情越来越淡薄了,我们的感情停留在了手机上面。



随着越来越大,越来越孤单,爸爸妈妈不在家,越来越不想走亲戚了,也没有了曾经的欲望。

请问各位阅读者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感谢你的关注与阅读,欢迎每一位粉丝关注我,我会珍惜每一位粉丝,我会努力回答最全面的知识,请问各位潜在的条友是否可以给我一个关注我的机会呢?谢谢啦!

R光阻我最爱的你


第一个原因是——没空。

以前农村人都在家务农,正月是农闲时节,要等过了正月才有些农活可干。正月闲着就走亲戚呗!


记得小时候拜年,初二去外婆家,初三去舅舅家,初四去姑姑家,一天一家拜年,在各亲戚家轮流玩了好几天。而我姑姑家那几个表姐妹,来我家拜年,更是每年都要赖着玩到开学才舍得回家。

而现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大部分初六就要外出上班了,走亲戚的时间只有初三、初四、初五三天。而在外的年轻人回家举办婚礼,也扎堆在初三至初六,有时大家酒宴排不过来,去走亲戚会不时碰到长辈都没空,要去参加喜宴没在家的。

以前亲戚们差不多生活在方圆十几公里之内,交通主要靠腿,路上都是“走”亲戚的。现在基本上是开个车一路拜年,一家坐几分钟,一两天就走了个遍,其实这种形式主义的走亲戚也没什么意义。

因为在外工作,现在小辈们的婚嫁,天南地北各地的都有。有的去远方岳父岳母家拜年,为了减少来回奔波,直接就从那上班去了,其他亲戚就没空走了。也有长辈跟着去外地各个子女家居住,老家里人去楼空,亲戚也就没有走了。

现在不仅孩子少,孩子们还爱宅家里看动画片,玩手机,也不爱去拜年。他们有的习惯了在家独占电视,去亲戚家没那么自由,还有的怕去亲戚家没wifi,自己去了没法玩游戏。

我今年在乡下婆婆家过年,也没有去走亲戚。长辈们平常周末我们会去走动,过年他们家家各种牛奶及营养品泛滥成灾,我们就不去凑热闹了。初五我侄女结婚,初六回门,我们兄弟姐妹都聚在一起,也就不去走了。初六下午我回家,初七准备那些外甥侄儿们来拜年做饭给他们吃,结果全都上高铁走了。

第二个原因是——怕催婚

未婚的90后去亲戚家最怕会被问有没有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对他们来说,年龄大了找不到女朋友,心里已经堵得慌了。刚回家几天,估计天天面对父母的催问,现在又要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连环追问及其他诸多尴尬的场景。作为走亲戚的90后主力军,快要心理崩溃了,自然就不想去了。

第三个原因——没钱没面子


贫富悬殊拉大,已婚的也怕会遇到亲戚问的尴尬问题:什么时候买房啊?什么时候买车啊?混好了还好点,混不好,自己没面子,要是再碰上个别爱炫富的表亲,baba说个不停,让人厌烦,还得在心里憋着,别提多郁闷了。

第四个原因——没有共同语言

社会进步了,农村人不像以前都是农民了,三百六十行,做什么的都有。行业不同,做的工作不一样,聊天话题不一样,没有共同语言和爱好,你叫一个卖肉的和在外做小生意的或者和一个工厂部门经理聊天,那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走亲戚都是凑在一起打打牌,感觉没多大意义。

第五个原因——沟通方式,交际圈子变化

现在沟通方式变多了,亲戚之间不一定非要等过年了才走动。关系好的,电话微信常在联系,关系一般的,平常有事,联系也有方便。也有的人交际圈子更大了,与亲戚之间的交流少了,亲戚之间的感情变淡了。

走亲戚其实可以所有的亲戚一起约好,就聚一次就行了。如果哪家有喜宴,就那天坐一起,大家吃吃喝喝笑笑,聊聊一年的发展变化,聊聊各家的家长里短。如果没有,就大家轮流请客,一年轮一家即可,没有必要每年一家一家吃。


肖潇傻洒2018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在农村,一直到上大学才离开了家,之后工作、生活在了城市,成了个假城里人。


我知道,我骨子还是个农村人,在城市待的越久越向往农村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种花、种草、种菜、种粮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但不得不说农村越来越机械化、城镇化,导致我们小时候美好记忆,也只能成为记忆了。

有点跑题,回到主题,我想我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村人,关于“农村人为什么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我有很多的话不吐不快。

1、没有劳动互助为前提,大概走亲戚也就失去了意义。


小时候父亲在外地上班,回家相对少一些,那时候种地还全是靠人力,到了秋收的季节,父亲也就能请三五天的假,大姨、大舅家都会先出人手来帮我家抢收,抢收——真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为了劳力们能吃的好一点,还会专门留人在家做饭,当然做的饭也是要比平时好一些的,大锅菜、面条、炒菜总是能看到荤腥的。

那时候孩子们也会跟过来凑热闹,那种亲情真的是无法比拟。

现在一切地里的劳动都机械化了,浇地合上闸一个人就能办了;收庄稼有了联合收割机,一亩地几百块钱,什么都不用你管直接入仓。


我想少了亲戚间的劳动互助,大概走亲戚也就没了意义。

2、越来越多人出去打工,没了走亲戚的时间。


现在种地已经不是农村唯一的经济来源,更多的农民们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

外出打工的人们,一年到头能回家的时间也就剩下五一、十一和春节等国家的几个法定,全部加起来也就二十来天。


这个假期要出去旅个游、那个假期要安排个聚会,还有就是只休息三天,我需要好好补补觉。

大概唯一回家的日子就剩春节了,春节七天的假,走亲戚也就成了赶场。

这个亲戚家待十分二十分钟的,还要着急赶往下一家,这样赶场的走动跟最初的走亲戚拉家常已经相差甚远了,亲情也就越来越淡。

3、交通发达、通讯多样化。


以前从这个村到哪个村,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娘家是一个村的谁要去娘家都会说一身,需要捎信的、捎东西的,或者是约好一起去,省了人力物力。


我去的时候也会叫上你,你去的时候在叫上我。同村的感情好的跟亲姐妹似的。一个三马子拉上两家子,一呆就是一天。那时候没有手机,唠家常都有说不完的话。


现在再也见不到几家人一起走亲戚的场景了,各去各的,就算走亲戚大家碰到一起你也是聚在一起玩手机,一家人聚在一起还在群里聊着天,这样下去真的有点担心我们的语言功能会不会退化,只剩下长长的手指头了。


能聚在一起玩手机还属于好的,甚至很多人直接电话拜年、沟通。朋友圈小视频拜年,那天就在朋友圈路看到了一条。

内容是:“红包自己领了吧,我就不一一给大家拜年了!”

你在跟谁拜年?你的拜年的对象是谁?

父母长辈能这样拜吗?不能!礼貌礼貌!你跟谁在说话?一副欠抽样!


客户能这样拜吗?不能!礼貌礼貌!我如果是你的客户一定不会跟您合作的。

朋友们能这样拜吗?不能!礼貌礼貌!友情就这么不值得你珍惜吗?你是在施舍吗?


那就是能是孩子们了。你有必要跟孩子们拜年吗?

最后总结一下,共同越便捷相互之间的亲情越淡漠。

最后倡导大家,放下手机,暂且不说亲戚,先从父母开始,唠家常、一起做一顿饭,增进一下感情吧!

如此发展下去,我们是该庆幸科技的发展,还是悲哀我们生在了这个高科技的时代呢?

我开始向往那种简单的走亲戚、唠家常的生活了,你呢?

小时候走亲戚的快乐时光:

1、为了姥姥包的饺子、熬得大锅菜、做的焖子、丸子、小果等等,姥姥总是能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


那时候交通不便利,每次去姥姥家都会有一堆好吃的等着,说是早晨打喷嚏了知道我这个小馋猫要过来了。


2、为了小姨、大姨带过去的各种点心,糖果。


3、为了跟那个惦记好久的邻家小伙伴玩耍。


4、为了在姥姥门口石墩上坐上一会,听听远方的舅舅、舅妈们叫我白眼狼。


有书课堂


在亲戚越走越亲,现在在平时比较少到亲戚家走动,走动的少,亲情淡了,就更少走动了。记得小时候,放假后就跑到舅舅家玩,玩到过年前几天才回家过年,过完年后去舅舅家拜年,一直住到开学前几天才回家开学。到读高中的时候就不喜欢去舅舅家常住了,也就正月走亲戚的时候在舅舅家玩一两天就回家了,在后来就直接去舅舅拜年后吃顿饭就回去了。现在自己也有小孩了,小孩也不太愿意在外公外婆家常住,大人更很少住在亲戚家了。

1、贫富差距大,亲戚走动越来越少。

以前亲戚经常走动主要是因为大家的经济水平都差不多,大家互相帮衬,互相帮忙。现在富亲戚建房时或者其他事情需要帮忙的时候,你去帮忙了。等你需要他帮忙的时候,他说没空,正在忙。。。人都是互相的,你帮我我帮你。我帮你你却不帮我,这亲戚怎么走下去。还有有些富亲戚看不起穷亲戚,富亲戚他不愿意走动,你帮了他,需要他帮助时找各种理由推脱。贫富差距大,圈子不一样,不要硬融入。

2、假期少没时间走亲戚。现在很多农村年轻人在外打拼,过年的假期很少,很多人在正月初五初六就要出去上班了,走亲戚像赶场子一样,没有多少时间沟通交流。

现在农村在外打工的很多,只有过年才回来,而且假期普遍比较少,一般都是十天左右还有请假几天。农村的亲戚很多,爷爷奶奶的娘家人,父母的娘家人,老婆的娘家人,都要去走亲戚。有些假期少赶着回去上班,来不及走动的亲戚就干脆不去了,只走老婆的娘家人和父母的娘家人,其他亲戚不去走动。我现在只走老婆的娘家人,父母的娘家人(舅舅,老表),其他亲戚很少去走动,也没这么多时间去走亲戚。

3、走亲戚的观念变了。以前都是需要去串门去走动,现在电话拜年,微信拜年等社交方式拜年,有些年轻人都不愿意去串门拜年了。

很多因为在外地没有回家过年,只能通过电话拜年,微信拜年等社交方式拜年,现在大家也慢慢接受了这种方式亲情联系。现在有些90后,00后即使在家,宁愿去和同事同学玩通宵,都不愿意去走亲戚。

4、在农村,过年去旅游的人也多了,去走亲戚吃闭门羹你还会去吗?

现在城里很多都是过年去国内外旅行过年,农村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方式过年。亲戚不着家,还怎么去走亲戚呢?

【你现在还走亲戚吗?走哪些亲戚?走亲戚时有什么不一样的故事可以分享?】

昕瑞生态专注三农问答,更多精彩问答敬请关注昕瑞生态


昕瑞生态


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有好多亲戚邻居来串门,大家围坐在一起,嗑瓜子,聊天,很是热闹,地里不忙的时候,妈妈也会带我到亲戚家做客,那个时候她们会坐在一起,缝个鞋垫,打个小牌打发时间。



现在长大了,很明显的感受就是亲戚之间爱串门的变少了。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第一,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越来越进步,农村人都有手机,好多农村家庭都安装了无线网,人们联系更方便了,比如微信视频,十几年前,大概2003年的时候吧,我读初中的时候,我们家连电话都还没装,更别说买手机了,现在有了手机,有了无线网,大家联系方便,娱乐也更方便了,想看什么电视剧随便网上搜,所以农村人也有了打发时间的娱乐工具,就变得不爱走亲戚了。



第二,以前的孩子都长大了,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比如,我弟弟结了婚,我妈妈也当了奶奶,亲戚们都有了孙子一代的人,不像以前那么亲近了,越来越多的是围着自己的大家庭转,已经忙的不可开交,也就很少走亲戚了。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

答题人:香草博士(北京交通大学)


探村博士联盟


此事说来话长,农村人不爱走亲访友,是从十几年前,就慢慢开始了,这些年来,似乎是越来越少了。

曾记得很多年前,一到春节后,正月初二开始,走亲访友的接连不断,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那时候,七大姑、八大姨,表叔表舅的都走动走动。虽然那时,家家都不富裕,可那其乐融融的亲情让人留恋。

看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出行也方便了,兜里的票子也多了,反而,亲戚来回走动的越来越少了,差钱吗?不应该是钱的问题。太忙了?也不是,春节期间,农村是农闲季节。现在常来往的亲戚,恐怕只剩下儿女亲家这条主线了吧?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愚人琢磨了半天,也只有一种解释,人心冷漠,亲情淡薄。过去人们活在亲情中,现在人们活在金钱中,或许是金钱、利益、冲淡了亲情吧!


愚人多语


个人感觉题主说的有点以偏概全了,农村人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仍旧会经常积极地走亲戚,而且还会被不少商家利用。

我是山东西南部的农村长大的,感觉农村这几十年,什么都在变,只有走亲戚,年年都一个样,没有变。

过年时,是农村走亲戚最频繁的时候,从初二开始,甚至持续到正月十四,有的人还在拜年。尤其要伴随着磕头的旧习俗。在我们家,以前我爷爷奶奶还在世的时候,他们的那些老亲戚,都是我爸替他们走,一家一家去拜年,有时候我爸能到正月十一十二还在到处去拜年。过年时,回娘家拜年,在我们那里,是最隆重最重要的事情了,而一般每年大年初二,都是刚结婚的新人拜年走亲戚最集中的一天。至少这些走亲戚的习俗在我从小到大的记忆中从来没变过。

除了过年这种特别大的节日,平时八月节和清明节,也是两个走亲戚的小高峰。清明节不用说了,就是回家祭祖上坟。回家祭祖这类事,无可厚非,人人都要记住自己的祖先,缅怀自己的先辈。而八月节走亲戚在我们那里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你拿的礼物多了少了,这一趟亲戚,在八月十五之前是一定要走的,早一天晚一天都无所谓。

最可恨的还是一些奸商,利用有些农村人老迷信和好面子的心理,引诱他们走亲戚,花钱买东西送东西,我就经历过几次。

一次是我的曾祖母,也就是我的老奶奶还在世的时候,那时我还在上小学,突然农村流传开一个风潮,就是要给家里的长辈,老年人送白糖人,能保佑老人平安长寿。所谓糖人就是用白糖做成的那种,然后每个村都有一两个在村里大街上做糖人的商人,手艺人,接着各家的女儿小媳妇们就开始行动了,有的在自己村里买,有的回到娘家买,反正就是千方百计的把这种糖人送到长辈手里,这种走亲戚,就是本来没必要,被商人给利用了。

还有一次,可能是被方便面厂家宣传的或者是被方便面批发商宣传的,突然在农村流行姑姑给侄子送方便面,一时之间,农村里的店铺超市小卖部,大量进货方便面,结果每家都积攒了几箱方便面。说不定某箱方便面都已经流转了好几家。送方便面这个事,在我们那里,前几年还在流行,人们也懒省事了,不再买方便面了,改成直接给钱了。

我记忆中还曾经流行过姑姑给侄子送十二生肖符和送牛奶送饮料。

这些不必要的走亲戚,要么给奸商以可乘之机,要么本身就是奸商给煽动起来的。真的有点劳民伤财。

所以根据我的观感,农村走亲戚,从来没变过,现在由于被商人利用,反而还越来越频繁了。

像春节,中秋,清明这种,我想很多是愿意走的,因为毕竟有感情在里面。至于其他的一些,纯粹就是迷信或者要面子,搞得劳民伤财,虽然不情愿,但是还是硬着头皮走。


西堤君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我也是农村走出来的人,小时期最小喜欢走亲戚, 小学至初中每年的寒暑假大都在外公、外婆和舅舅家度过的。现在很少回到农村,而且农村的亲戚相互之间走动也少了。

过去物质匮乏,但农村亲戚朋友走动频繁,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住都不用愁了,口袋里的钱也多了,可为何走动却越来越少了。在我看来,原因不外乎三方面:

一是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赚钱上去了,对亲情培育得少了,也把相互走动和联络弃置一边,不那么看重了。也就是慢慢地金钱取代了亲情和友情。

二是农村亲戚之间由于每个家庭的原图,经济上可能有一定差距,穷亲戚与富亲戚就逐渐疏远,联系也就越来越少了。所以“穷在路边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了。

三是现在的时代变了,人的走亲戚的观念也变了,现在的90后、00后都生活在比较好的家门环境里,对走亲戚也失去了兴趣了,还有大部分农村的年轻人都离开了农村到城里谋生去了,对农村亲戚的走动也就自然少了。


开伟观察


农村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但也越来越忙碌了,就连每年春节一年一次的走亲戚也不愿意去了,每一个走亲戚的人变得都像是一种应付。

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这种原因,一是大家越来越忙碌了,特别在外打工或者做生意的人们。每年匆匆的回家,过完春节又匆匆的外出,根本没有时间慢慢的走亲戚,到了亲戚家都是匆匆把礼物一放饭也不吃。就急忙赶往下一家了。

来自农村的小李说,没办法呀,我这年初六就要又踏上外出的旅程了,想在三四天之内就把亲戚走完,也只有用这种办法了,每天计划走四到五家亲戚,然后选择一家关系比较近点的吃饭,其他亲戚都是礼物一放寒暄几句就走了,如今农村大多都是这样,谁也不怪谁了,至于拉家常,嘿嘿,还真没那个时间。

二是对亲戚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了,以往农村人生活不富裕的时候,亲戚间都会相互帮忙,一来二去,亲戚们之间变得野都有比较深的感情,大家对春节走亲戚也都比较重视。

大老远赶到亲戚家,除了嘘寒问暖之外,进厨房做好吃的就成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再拿出好烟好酒,不喝个一醉方休,誓不罢休。

只有在亲戚家带上足够多的时间,才能有更多的沟通,这样才利于感情的交流,先在呢,比如我每年去大姨家,够亲的了吧,平时也由于各种原因见不了一次面,过春节去了,带着孩子去了,大姨都认不出来了,时间久了,能有什么感情呢?

走亲戚,走亲戚,亲戚不走也就不亲了。大家说有没有道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