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溼氣是以什麼方式排出體外的呢?

風水彭師傅


我在一個回答中答過,現在重新仔細說一下。

溼氣明顯症狀是大便粘稠,粘便,舌苔白厚膩,身體發沉,舌頭有齒痕,皮膚愛出油等症狀,如果這些症狀已經消退的話,說明溼氣就已經慢慢在排出體外了。


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溼氣

  1. 經常犯困,早上起床感覺渾身不清爽。
  2. 大便不成形,粘便,有沒拉完的感覺。
  3. 舌頭邊有齒痕,舌苔白且厚膩。
  4. 頭髮和臉愛出油。
  5. 莫名起溼疹。
  6. 食慾差,不過還沒吃就感覺胃有點脹氣。
  7. 眼瞼和四肢水腫。
  8. 體型偏胖,肚子尤其突出。

如果你有兩項都是符合的,說明體內有溼氣。

那這些溼氣是咋來的?

首先,溼氣有內溼和外溼兩種。

外溼,就是因為外部的環境潮溼導致的,還有下雨,比如南方經常下雨,比較潮溼,由外來的溼邪侵襲人體生成溼氣。

內溼,就是因為外溼導致的,外溼溼氣進入人體影響到脾的正常工作,也可以是飲食不當導致的,愛吃油膩的,咕咚咕咚喝涼飲的,都會傷了脾臟。脾主要工作是運化人體水液,脾臟受損,人體無法完成正常代謝,所以體內水液聚集形成痰溼。

大家不知道有沒有聽過:千寒易除,一溼難去,這句話。

溼氣跟寒結合會成為寒溼,跟熱結合會成為溼熱,跟風結合會成為風溼,其餘的大家自行想象。這些病得了,咱們先不說好治不好治,單單是那種痛苦你就受不住啊。另外很多慢性疾病甚至癌症,都和溼邪有關,因為長期無法去除,會形成一定因素引發癌症。




健脾,理氣,再加上溫性食材。

溼氣重,首先你要把溼氣排出去。

另外溼氣重的人普遍的脾臟功能是都不好,很多朋友嘗試的食療,比如紅豆薏米,偏於寒涼,會傷脾胃,反而溼氣會更嚴重,要知道脾是運化水溼的,所以呢,想要調理好痰溼,要健脾。只有脾臟好了,自身運化水溼的能力強了,溼氣就自然能依靠自身能力排出了。

所以我自己研究了一款食療,加入紅豆薏米的基礎上,加入溫性食材,更有利於揮發溼氣。

這個食療就是

食材:茯苓,黑豆,薏苡仁,紅豆,桂圓,綠豆,紅棗。一起煮成粥喝,其中桂圓和紅棗我用的是桂圓乾和紅棗片,因為沒買到桂圓和紅棗,所以用來代替。

推薦大家嘗試一下,我給身邊的朋友喝了都不錯。如果還有什麼疑問,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條,我會一一回復的。謝謝!


每日醫學科普


現代人的生活水平,在飲食上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隨意選擇三餐,肉類攝取量過多,食物中含有毒素,運動量少,肉類難以平衡身體陰盛陽虛,溼邪消沉。大便不形成,中國人以糧食為主,溼度大,肉類多,長期局部進食會傷脾胃,脾臟受損,溼氣不能排出,積聚在體內,所以大便不形成,證明體內有溼氣。

風溼病是人類三大頑症之一。風、寒、熱、溼、燥、火的“六邪”稱為溼熱、惡病質。

溼度是最容易滲透的,邪氣和溼度在一起,溼氣在冬天遇寒則成為寒溼,表現為冬天寒冷,一般人體感乾冷;但如果溼氣重的人就很難忍受,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難以忍受。溼風變成了風溼病,容易祛風,但是形成風溼就是慢性頑疾,溼氣在皮下,體型肥胖、人懶嗜睡。

大便判斷身體有溼氣。

1、大便不成形,稀軟、排不淨,體內必有溼氣

2、大便成形,但總會粘在馬桶上,不易衝淨,溼氣有黏膩的特點

3、如果以上情況均有,體內溼氣已經很重了,大便排不盡,被腸子吸收,糞毒入血,百病蜂起。

食療:紅豆加薏米煮粥常吃,切不可加大米。成分五苓散的組成是: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枝。茯苓祛溼,白朮補脾,桂枝溫陽化氣,豬苓和澤瀉。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點擊右上角“關注”後,可查看更多醫師解答或免費向醫師提問】


平安好醫生官方號


您好,一個熱愛中醫的姑娘不請自來咯,因為真的這個溼氣伴隨我成長啊!!為什麼現在這個溼氣這麼令人惆悵?!千寒易去,一溼難除。

為什麼中年人總是喜歡咯痰?痰是怎麼過來的?

痰就是體內溼氣化合而生的,那麼體內的溼氣怎麼形成的?就是體內多餘的水液沒法代謝掉。 水液的代謝靠小便和汗液,如果小便通暢,水液就不會瀦留,如果小便少,那麼汗液就能排出多餘的水。

可是現在夏天如此炎熱,出門必須有空調,然而空調的誕生使汗液再也沒有機會排出了。 空氣中有水分,隨著呼吸在肺和氣管中存留,飲食中有水分,在腸中存留。

我們只需要靠“晨起三部曲”就可以知道體內有木有溼氣。

起床時——看感覺

每天早晨起床覺得特別疲勞,頭暈,沒精神,或是像穿了一件溼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

如廁時——看大便

大便老是粘馬桶,不成形,手紙用好幾張才行

洗澡時——看舌苔

  1. 舌苔白厚,滑而溼潤,有寒在體內。
  2. 舌苔粗糙,很厚,發黃發膩,有溼熱。
  3. 舌質紅而無苔,說明熱盛傷陰了。

正常的水分是滋潤身體,那麼多餘的水分就是溼濁。 溼濁不能及時排出,就形成水腫,還有就是積液和痰溼。

所以溼氣主要是通過汗液和小便排出,脾胃喜燥惡溼,脾胃不好,無法運化水溼。所以想要祛溼,就得健脾胃。




我的主頁寫了好幾篇補脾胃的文章,感興趣的可以看看。喜歡中醫的歡迎關注我喲


獸醫新同學


體內溼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四肢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涼,皮膚起疹,臉上粘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此外 現代人少動,多吃,壓力大,也會造成胃腸功能減弱,水分代謝失調。正常的水分能滋潤身體,而多餘的水分就是溼氣,溼氣不能及時排出的話,就會形成水腫,還有就是積液和痰溼。那身體的溼氣怎麼排出,從哪裡排出呢?

中醫治療疾病有八法,就是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對付溼氣,一般常用的方法就是汗,出汗;下,利小便。與汗相關的臟腑就是肺,皮膚,所以溼氣重的人,多做一些有氧運動,比如跑步,跳繩,瑜伽,出一身汗就會發現身體輕盈了。說一個我自己的事,以前臉上總愛長痘痘,看了醫生說是溼熱體質,然後朋友建議我多做運動,我就堅持每天跳跳繩,出了一個星期的汗之後 發現皮膚果然好了很多,出汗可以幫助排出溼氣,熱毒。

再一個就是利小便,可以藉助一些藥食同源的食療,比如薏米,赤小豆,冬瓜,這些都有利尿的作用,可以讓身體的溼氣聚集成液體,隨小便排出體外。

溼氣的特性就是粘滯,重濁,所以溼氣一旦存在於身體裡,想要排出體外是件比較難的事情,不是三天兩天就可以達到效果的,往往需要很長的一個療程。而且環境中的陰冷潮溼,夏季的貪涼,空調房等都可以讓溼邪停滯體內。溼氣易沾染,不易祛除,注意飲食和生活的習慣也是很重要的。


藥事健康


排溼氣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9156001036686d6727a6\

曾經的火焰藍


溼邪古中醫講的其實就是痰飲,痰是有粘稠度的液體,飲呢就是稀薄的液體成為飲。中醫細分則為痰飲,懸飲,支飲,溢飲。痰飲呢經言,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肋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重,謂之溢飲。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中醫理論是將水溼歸為四種飲邪,那麼水停的具體位置其症狀又有不同,如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心,心下堅築,不欲飲。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又說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對於水飲的脈象而言,脈沉為陰,另外一個偏弦為飲,脈滑為痰,等等!具體呢可以根據臨床來診斷具體的病因。那麼舍相判斷呢,舌苔白厚膩,則中土寒溼,黃膩則為溼熱,舌體偏大有齒痕則為有溼氣。有溼氣必須具體臨床診斷具體病因,來用方子來對治。對於寒溼來說,必須溫陽散寒,利水化溼的思路來治療,溼熱則利水化溼,清除熱邪的思路來對治。那麼水為陰邪,歸根到底還需陽氣來化。一般腰以上的用汗法,以下的用利尿的方法來化解,但有些也非絕對就得按照這個法則。食物來說,薏仁,芡實,赤小豆等。可以作為參考!


風帆602


體內溼氣不除,百病纏身!溼氣是通過大便和小便排出,還有毛孔和穴位排出,所以平常生活飲食多注意。多做運動,現教大家做祛溼操練,第1,將右腳伸直,腳尖用力往上頂,左手儘量去摸右腳尖,右手打開往後抬高,第2,雙腿屈膝,雙手抱膝蓋,後背著地前後滾動,利用背部和地面的接觸,按摩背部的穴位,全方面刺激膀胱經,滾到背部微微發熱即可。通過手臂,腰部,腿部的伸來拉伸膀胱經,同時藉助地方刺激按摩膀胱經,達到進一步促進膀胱經排毒祛溼的目的,多做這兩個動作不僅可以排毒祛溼,還能強身健體哦!



中醫按摩朱師傅


胡說八道的問題太多了,先回復一下拔罐的問題,這是幾千年的騙局,謹防上當受騙!

拔罐是利用燃燒高溫使罐體內空氣膨脹,接觸身體組織後隔絕了大氣,罐體冷卻後,罐內的殘存空氣冷縮,形成負壓,使毛細血管破裂皮膚便出現紫色;組織細胞壁破裂,細胞液滲出就形成水珠。這就是拔罐造成的身體損害!並不是中醫所說的風溼寒邪!迷友包括中醫粉們別再上當了!


傳奇1750410


溼氣的產生大多為身體肥胖,痰溼過於亢盛。過量飲食生冷食物,過食肥膩甜甘,導致內臟運化功能失調無力推進津液運行,津液不足。這種人懶動、抑鬱,心煩氣躁。

排出溼氣有幾種辦法。1、喝紅豆薏米粥。每天早上喝半杯白開水後十多分鐘就開始喝紅豆薏米粥。堅持十天後就會祛除溼氣。(薏米要炒黃)。

2.按摩豐隆穴。豐隆穴的位置在外腳踝頂點與膝眼連接線的正中點的位置。

3.中藥排溼。


佑麟372


溼氣就是我們身體裡面的垃圾,要把這些垃圾清理掉的方式就是排,排洩出身體裡面的垃圾。溼氣排出體外通常是從大便、或小便,也可以從汗液,或者從呼吸道以痰的方式排出。


具體還是要身體的溼邪性質分析,取決於醫生選擇的醫療手段。

如果溼邪趨向於下部,不粘滯,具體就是大便稀,排出後,一身清爽,沒有腹痛等不適感覺,俗話說溼氣過重排稀人就會很舒服了,小便多有力,排出來也是一身清爽。

如果溼邪偏於中部脾胃,具體表現身倦乏力消除,胃口變好,人精神也會慢慢好起來

如果溼邪趨向於從痰裡,從汗裡出來,和感冒又有差別,這種咳嗽也不強烈,只是機體為了排出痰和汗,呼吸更加舒適,順暢。

一般就是通過自我調節,有些還需要藥力配合的。作為女性,溼氣過重造成水腫情況,可以多喝喝五穀雜糧,例如紅豆薏米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