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狄仁杰是怎样部署死后推翻武周大局的?

飞哥谈历史


狄仁杰唐朝前期人物(630年-700年),也称为狄怀英。并州人士,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的政治家。

他的出身是在太原狄氏,早年及第,并有出人的才华。在官场上恒通直达宰相首辅大臣。从他的履历来说,他做的官员都不小,如大理寺丞,侍御史之类的。

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方侍郎,同平章事。但是遭人嫉妒,被迫下狱,营州之乱时被启用,并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

他在位期间,武则天执政,对他还是很好的,很看中他。而他在这期间也时刻准备着恢复李唐神器。

首先,利用自己的能力,能谋善断的一些基本能力取得群臣及皇帝的信任。比如,他在唐高宗时期他就是一个敢于反对的人,成为硬派的反对者。他敢于反对一切看不顺眼的事,对抗一切他看不顺眼的人。

还有,当唐高宗去视察的时候,当地的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决定重新修一条道路,然而在狄仁杰的劝阻下,这条道路被迫中止修建。也许他的功绩还不止于此,因为他确实是李唐时期的一大能臣,这是不可否认的。

在朝廷中形成自己的势力,打击武家的亲信,为了李唐复辟扫清不必要的麻烦。

在武则天当政时期,狄仁杰由以前的刚正不阿,只见水面而变得心狠手辣了,最重要的是在对于处置武承嗣的事件上。事件是这样的,武承嗣指示酷吏来俊臣陷害狄仁杰谋反,这样就可以逮捕狄仁杰,让他下狱。在他下狱期间,酷吏来俊臣使用坑害的方式,使得狄仁杰承认谋反,这样就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可是狄仁杰要是有那么笨,他就不叫狄仁杰了,所以他趁来俊臣不注意的时候在他的棉衣中写下了整年事情的经过,要求交到武则天手中。通过狄仁杰的儿子把这个东西交到了武则天手中,果然武则天来亲自问狄仁杰,你为什么那会承认谋反,而我们的狄仁杰说,我要是不承认,我能活到现在么?早就死在了狱中。所以我只能先承认,不然我就活命不了了,就见不到陛下您了。在这个事件中,他已经完全明白了,原来这个死结跟武承嗣就已经结下了。



汉唐自媒体


我们现在对狄仁杰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影视作品,一句评价“我曹,这货好牛逼”或者“元芳,你怎么看。”而忽略真正历史上的任务形象。

首先我们说狄仁杰在生前并没有布置死后推翻武周朝的事情;

公元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一时间河北震动。武则天为了稳定局势,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不久,狄仁杰调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武则天还在紫袍上题写了十二个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久视元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当朝

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时,答应胡僧去参观埋葬佛舍利。狄仁杰跪在武则天马前,劝谏道:“佛是戎狄之神,不值得让皇帝屈尊驾临。胡僧诡计多端,是想借此迷惑百姓。况且,沿途山路艰险狭窄,容纳不下多少侍卫。皇帝乃是万乘之尊,不宜前往。”武则天便中途折回,道:“我是为了成全狄公的直臣之气。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到狄仁杰可谓是官海浮沉,人物也非常的正直,以民为本,以上为辅,帮助武则天开创武周时代。


酒骑风


现在大多数人对于狄仁杰的印象应该都是来自于电视剧、电影,觉得狄仁杰是一个断案如神的侦探,其实真实历史上的狄仁杰更多的是一个智谋深远的政治家,没有他的话可能李唐江山也就亡了。

狄仁杰,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以不畏权贵著称,是武则天处理朝政治理国家的主要助手,深受武则天信任尊敬。但狄仁杰更是李唐的绝对拥护者,虽然没有能够看到唐朝复辟,但是却准备好了最重要的东西。

1、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李显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儿子,但武则天最早是想立侄子武三思为太子,询问大臣意见的时候,只有身为宰相的狄仁杰犯言直谏坚持应该立李显为太子。之后狄仁杰更是多次劝谏,终于使得武则天改变主意将李显接回洛阳担任太子。

狄仁杰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愿意恢复李唐江山的人解决了大义问题,如果武三思成了太子,忠心于李唐的大臣必定会被清除出朝堂,再想复辟唐朝也就只能造反了,那对于天下的伤害就太大了。

2、给太子李显留下了一批忠心于李唐江山的大臣。李显这个人从历史记载来看相当的庸弱无能,即使有太子的名分,要是没有贤臣相助也斗不过武三思,他能当皇帝全靠臣子们发动的神龙政变逼迫年迈的武则天禅位。

而神龙政变的几大功臣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人几乎全都是狄仁杰举荐提拔的。


当狗容易做人难


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反革命组织蛇灵的六大高手之一“蝮蛇”曾对金木兰说过狄仁杰的可怕:“你不了解他,此人从来喜怒不形于色,当他表示出来的时候,那就说明,你的末日到了!”

金木兰颇不以为然,轻蔑地“哼”了一声:“我就不信他有你说的那么神!”

金木兰不相信,于是她和她背后的蛇灵组织最后灰飞烟灭。

狄仁杰的可怕岂止于此,他甚至能在生前部署下一个推翻武则天的大局,而武则天浑然不知。

武则天不但提拔狄仁杰为宰相,还尊称狄仁杰为“国老”,允许他不用行跪拜之礼,可谓是非常的器重。

狄仁杰也知知遇之恩,为武则天整理朝纲,治理天下,呕心沥血。他深知武则天是明君,自己一定要尽力辅佐她,这不但是为了武则天,也是为了天下苍生。

但是狄仁杰认可武则天,不代表认可武周,作为前唐旧臣,他致力于恢复李唐神器。于是,他在生前布下大局。

首先,力劝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为唐朝“把根留住”。

武则天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一直犹豫,到底是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呢,还是立自己的儿子李显呢?武承嗣姓武,但终究不是自己的儿子,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自己的血液。李显虽然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又毕竟是李唐的人。到底立谁,这让女皇非常的纠结。

狄仁杰肯定不会让武承嗣成为武则天的接班人,一来,武承嗣曾经陷害过狄仁杰,二者有不共戴天之仇,二来,一旦让心狠手辣的武承嗣上位,李姓必然会遭到血洗,李唐江山将断根。所以,狄仁杰对武则天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什么李显上位,作为亲生儿子,他会让您去世后配享太庙,如果武承嗣当皇帝,作为您的侄子,您指望他会给你这个姑母立庙?啧啧啧。武则天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立李显为太子,彻底断了武承嗣篡党夺权的念想。

其次,在人事布局上孤立武则天,为政变做好准备。

《旧唐书·狄仁杰传》记载:“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恒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数十人。”狄仁杰将忠于李唐的张柬之、恒彦范、敬晖、袁恕已、崔玄暐等人都推荐给武则天,让武则天委以重任。于是,朝堂之上,几乎没有几个人真正效忠于武则天。

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潸然泪下说:“朝堂空矣!”

她不知道,狄仁杰给她布下了一个大坑。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年迈的武则天病的起不了床,宰相张柬之乘此机会,立马联合本派势力,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下台,并传位给太子李显,视为唐中宗。至此,武周被推翻,李唐神器恢复,不知道武则天此时此刻,是否意识到了狄仁杰就是夺她江山的幕后主使?

可惜,一切都晚了。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历史研习社


狄仁杰并没有部署死后推翻武周的大局,严格来说,狄仁杰并不是一个意图制造翻天覆地的变局的奇谋之士,即使这个变局在政治上正确,而是一个踏实践履、维护秩序的行政干才。

狄仁杰在神功元年(697)再次拜相后,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并进拜纳言,他利用自己的这一位望身份和与武则天良好的关系,大胆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客观上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但是在狄仁杰的构想中,如果李显不复辟而只是作为武周的继承人当皇帝,也并没有多大问题。

《旧唐书·狄仁杰传》曾经这么记载:

(狄)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数十人。

后人多论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神龙政变的五个主要参与者中的人物是狄仁杰推荐,这当然完全是正确的,但我们也注意到窦怀贞、姚崇也在不同程度参与神龙政变,或者至少和中宗韦后有某种微妙的关联。

总体来说,狄仁杰心念唐室,致力于推荐对李唐念旧恩有感情的杰出人才,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宗复辟李唐复兴,但神龙政变有其一定的偶然性特殊性,如果要说他就是早早布局深远,死国老推翻生女皇,这未免过度解读也过于夸大了。


谈古论金


狄仁杰在性格上,是个凡事都不喜形于色之人,一但狄仁杰将想法表露出来,就说明已经是稳操胜券,这个时候再想去弥补已经无力回天。狄仁杰是前唐老臣,心心念念的都是光复前唐正统。生前曾经不露声色的埋下两步后手,待到武则天临老之时后手才突然发力。狄仁杰之老谋深算,武周政权都被搭了进去。


Δ狄仁杰

稳住根基

武则天登基后,身为前唐重臣狄仁杰,也受到了武则天的重视。将狄仁杰提拔为宰相,甚至是尊称一句“国老”,允许不用行跪拜大礼。狄仁杰也懂知遇之恩,对于武周政权可谓是呕心沥血。武则天是一位明君,所以狄仁杰可以尽心尽力,但是他为的不是武周,而是整个大唐的基业。

Δ武则天


对于确立皇子一事上,武则天一直是摇摆不定。究竟是立自己侄子武承嗣,还是自己亲儿子李显。倘若是自己的侄子,那么大唐真的是要改姓了。狄仁杰为了把唐朝的根留住,劝武则天道:“李显毕竟是你的亲生儿子,你死后李显会为你修建太庙,若是武承嗣一切都说不准了。”

一番权衡利弊以后,武则天最后选择李显继承皇位,也自此断了武承嗣的想法。武承嗣在朝堂上本来就极力的主张武则天血洗不支持登基之人,如此心狠手辣之人若是做了大唐皇帝,那真的没有大唐后人立足之地。

偷天换日

《旧唐书》记载: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恒彦范、敬晖、姚宗等,至公卿数十人。其实狄仁杰是在将忠于大唐的人,一点点输出给武则天。并且在武周担任重任,其实在武则天的朝堂中已经没有忠于武周之人。

Δ狄仁杰


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悲恸曰:“朝堂空矣”。一直到了神龙元年,武则天年迈病重,宰相张柬之突然发难,逼迫武则天退位,并且传位李显,自此李显登基,大唐重新姓李。武周被推翻以后,不知道躺在床上的武则天究竟是怎么回想狄仁杰的,恐怕也就只有武则天自己了解情况了。


史之策


说狄仁杰部署大局,在去世后推翻了武周政权,这完全是在给狄仁杰加戏。虽然狄仁杰确实是武周时期的一个奇迹,能得到武则天的信任和尊重。但狄仁杰也没有那样的本事能干预未来的事。当然,持这种观点的人无非是想说狄仁杰做了两件大事。而这两件大事在狄仁杰死后确实推动了武周政权的灭亡,而让李唐继续。

这第一件大事就是劝说武则天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也就是说将来还政于李唐王室。其实这件事在当时有很多人在做,当时的一大部分大臣都是李唐旧臣,他们忠于武则天,更忠于李家。也就是说在他们心中,武则天实际上是一个代家长的角色,替太宗和高宗守着这江山,然后传给她的儿子们。所以他们中很多人一直在做的就是让武则天立儿子为太子。

但是有时候一件事能做成必须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武则天登基之初是不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的,她建立的是武周政权,姓的是“武”,而她的儿子们是姓“李”。这是最令女皇帝头疼的地方。立或者不立似乎都是不完美的,而武家可不可以立呢?武家她有几个侄子比如武承嗣和武三思,都是太子的竞争人选,也在为成为太子而努力,但同样的,立不立侄子对于武则天来说也都不是完美的。

武则天在登基之初的几年内都在摇摆不定,而武周初期最坚定的拥李派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昭德,李昭德一手粉碎了武承嗣想成为太子的野心,并极力打击酷吏,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忠臣,他劝说武则天的话就是儿子比侄子要亲,没有侄子给姑姑祭祀的道理等等。武则天承认李昭德说的是事实,但当时并不甘心,所以还是左右摇摆,而李昭德本人因为独断专行,太过刚烈,所以不仅得罪了酷吏,也为朝臣所不喜,最终在697年被酷吏来俊臣害死。

而狄仁杰要温和的多,他同样是忠于李唐和武则天的,但他的手段显然要温和许多,也更能理解武则天,所以总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劝说武则天,而到了696年左右,实际上武则天自己也已经认识到了非立自己的儿子不可,又加上狄仁杰在一边劝说,终于武则天决定接回庐陵王李显,让他做了太子。

狄仁杰做的第二件事自然就是向武则天推荐了张柬之,我们都知道,705年的神龙政变正是张柬之主导的。张柬之是真正大器晚成之人,可以说是经过了磨难的,但是却是一位具有大才的人,可堪大用。狄仁杰两次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推荐的职位就是宰相,这对于当时张柬之的官职来说就是跃了好几级,当然,武则天并没有一下子就让张柬之做宰相,而是慢慢地提拔,后来姚崇又向武则天推荐了张柬之,武则天终于让张柬之做了宰相。张柬之做宰相的时候是704年,那一年他80岁,比武则天刚好小了一岁。

张柬之当宰相的时候正是多事之秋,武则天对朝政越来越懈怠,而且身体也越来越差,而武则天的男宠二张兄弟干涉朝政,大臣们越来越难见到武则天。一种恐惧笼罩着大臣们。大家都感到了来自于二张兄弟的威胁,而武则天又总会护着二张,无论二张做的多么过分,都不会被苛责。于是张柬之上位之后就开始联络大臣,决定武力除掉二张兄弟。后来发动神龙政变的五王中包括张柬之在内有三人是狄仁杰推荐的。

神龙政变的结果就是二张兄弟被杀,武则天被逼下台,李显继位,很快武周政权土崩瓦解。所以,狄仁杰确实为李唐王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并不能认为是狄仁杰部署灭掉武周政权。实际上,逼武则天下台只是神龙政变的副产物,如果武则天后期没有宠信二张兄弟,她是可以体面的死去,然后他的儿子继位,重新恢复李唐王室,并不必在生前眼睁睁看着武周政权轰然倒塌,而她自己也被软禁了起来。

狄仁杰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武则天好,为了将来的大唐好,并不存在什么推翻武周政权一说。


尚宫女史


说狄仁杰生前就在部署死后推翻武周的大局,肯定过于扯谈了。

不过发动神龙政变杀张易之张昌总兄弟的五位大臣,有三位是狄仁杰推荐提拔的,和狄仁杰关系密切。

(狄仁杰)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继位。

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这五位大臣政变后被封王,历史上称为五王。

五王中,有三位是被狄仁杰推荐提拔的,狄仁杰对其有知遇之恩,可以算狄仁杰的人。

张柬之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典型,虽然是进士出身,但一直到六十多岁还是个小官。永昌元年(689年),64岁的张柬之参加贤良科目召试,在诸人中排名第一,才出任监察御史。一直到年近八十时,武则天让狄仁杰推荐人才时,得到了狄仁杰的多次推荐,最终出任宰相。神龙政变时,张柬之是宰相之一。

崔玄暐也得到过狄仁杰的提拔,狄仁杰对其有知遇之恩。神龙政变时,崔玄暐也是宰相之一。

桓彦范也是一位得到过狄仁杰提拔的官员,得到狄仁杰提拔为监察御史是其仕途中的重要一步。

五人中有三人是狄仁杰推荐或提拔的,看起来像是狄仁杰在为推翻武周做准备。不过狄仁杰生前多半没想那么多,只是尽量推荐提拔了一些感情上忠诚于李唐的官员。

神龙政变的成功,也不止是五王的功劳。张家兄弟借武则天宠信扩张势力,已经威胁到武家人和太平公主等势力。神龙政变中,武家人太平公主相王李旦等势力均暗中支持政变,武则天众叛亲离。


仁勇校尉


狄仁杰是武则天最信任的大臣,但是武周政权却是在狄仁杰的巧妙部署下,被推翻,回归到李唐政权的。

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实有证据。

而且,狄仁杰这样的布局,聪明的武则天其实是心知肚明的,只不过她并不揭破而已。

(狄仁杰剧照)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狄仁杰让武则天复立李显为太子,就是隐含把武周政权还给李唐政权的意思。

武则天一直在立太子问题上反复不定,犹豫不决。她之所以犹豫不决,是因为她遭遇了悖论。如果立武姓侄儿为太子,武姓侄儿与自己的血缘关系很远;如果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儿子又不姓武,姓李。

大臣们知道武则天心里的纠结,但是,没有一个人敢给她提,让她立自己儿子。敢给她提的,都是拍她的马屁,让她立武姓侄儿。但是这些拍马屁的,根本没有解决武则天心中的纠结。所以武则天也不会听他们的。

唯有狄仁杰,敢于直截了当地给武则天提复立李显为太子的问题。武则天说他下双陆棋,总是输。狄仁杰提醒她:“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就是说你的棋子(指代儿子)都被吃光了,你咋赢得了?武则天梦见一只大鹦鹉双翅膀折断,狄仁杰又马上提醒:“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

(武则天剧照)

狄仁杰这样反复提醒武则天,武则天未必不清楚狄仁杰心里打的什么算盘,未必不清楚狄仁杰的目的是想把武周政权转移给李唐政权。但是她清楚,却并没惩罚狄仁杰,就是她也有意把武周政权还给李唐的想法。

而狄仁杰也是洞悉了她这一点,所以,反复不断地劝谏她,给她做好这个铺垫。

第二,狄仁杰推荐张柬之等大臣给武则天,就是为最后扶持李唐政权进行人事安排。

武则天让狄仁杰给她推荐宰相人选,狄仁杰给她推荐了张柬之。武则天当时只是小小地升了他一下官,并没有用。后来,武则天又让狄仁杰给他推荐宰相。狄仁杰说,我给你推荐的张柬之,你还没用呢。武则天说,我升他的官了呀。狄仁杰说,我是推荐他当宰相啊。

狄仁杰推荐张柬之当宰相,这是为李显恢复李唐政权铺路。这事武则天知道吗?肯定是心里明白的。为什么呢?

(张柬之剧照)

其一,张柬之平常的所作所为,都是极力在维护李唐,因此才不受武则天待见。

其二,狄仁杰推荐他当宰相,但是武则天并不用他,就是对他有防备。

其三,当“神龙政变”发生,大家杀了“二张”,跑到武则天面前的时候,武则天对其中一个参与神龙政变的大臣崔玄暐说:“他人皆因人以进,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就是说,其他人都是别人推荐进来的,只有你是我亲手提拔的,怎么你也参与进来了?从这句话我们已经非常清楚,武则天实在是明白,狄仁杰等人推荐张柬之,究竟有什么目的。

武则天既然知道,狄仁杰在为恢复李唐政权进行人事布局,她为什么不反对呢?很简单,就是她本人也是倾向于最终把政权还给李唐的。从她最后自己提出废除自己的帝号,恢复成皇后(太后)的身份,就可以看出,她是很平静地接受这一切的。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狄仁杰身居高位,是武则天亲自提拔上来的宰相。狄仁杰生前深受武则天的信任,不仅尊称他为国老而且免了他的跪拜之礼。狄仁杰本人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英雄人物,他在位期间帮助武则天治理天下,整治朝纲。为了大唐江山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尽可能去辅助这个有潜力成为明君的女子。这不仅仅是为了武则天着想,更是为了天下百姓着想。

但狄仁杰虽然认可武则天的能力,不代表他认可武则天的家族。狄仁杰作为唐朝的大臣,除了整顿国家之外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李唐王朝。太子一国储君,这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要想让江山重新回到李家人手中,在立太子方面力劝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这样无论武则天多么有能力,下一任的继承人依旧留着李家人的血,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可以为唐朝“把根留住”。

其实武则天在选择下一任接班人的时候也不无动摇,她一直徘徊在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侄子中间。自己的侄子姓武,虽然这样对整个家族有利,但自己的儿子姓李,身上流淌的是自己的血液。狄仁杰曾向武则天力荐李显为太子,第一条原因是武承嗣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而且曾经陷害过狄仁杰,于江山社稷于个人来讲,这都不是下一任继承人的最佳选择。二来武承嗣心狠手辣,一旦他荣登大统,李氏子孙怕是要被血洗,李唐江山将就此断绝。狄仁杰抓住了武则天心中顾虑的因素,劝说她,如果自己的侄子继位不仅对整个江山而且对武则天本人来讲,很有可能连太庙都进不了。如果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唐朝江山会更加繁荣昌盛,而且进一步巩固女皇自己的位置。

为了防止武则天变心,狄仁杰在朝廷的人事布局上也做足了准备。她时常举荐贤才,整个朝堂之上武则天的影响力慢慢被削弱,一旦出现什么变故,为政变做好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