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BBC跟拍49年揭露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触目惊心,此事你怎么看?

大风观澜


长达49年的跟拍的事实证明,至少在英国,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高阶层的孩子,如果不出意外,依然活跃在父辈的阶层里。而穷人的孩子,往往很难逃脱父辈的命运,依然生活在穷困和不安之中。

比如,家庭条件优渥的Andrew和John从小就阅读《金融时报》和《泰晤士报》,七岁就知道以后的路怎么走:读精英学校,找门当户对的另一半,从事法律工作。对于普通人来说,年仅七岁就规划好了自己的未来之路,简直逆天。我们多少人直到大学毕业,依然一脸懵逼,不知道该从事什么工作,而且跳槽之频繁就像换餐馆。

然而,身处底层的孩子们可就麻烦了,早婚、多子、失业、身材走样,这些命运圈套,似乎老早就在远处等待着他们,大多数人连同他们的子女,一样从事劳力或者服务性工作,艰难生存。比如Jakie,普通的打工者,结过两次婚,育有三子,前夫和婆婆罹患癌症,继母、姐夫、姐姐、前夫接连去世,仿佛霉运一直扼住她的脖子,让她无法喘息,这种人生,想要跳出原本的阶层,难于登天。

Lynn原本是这几个被跟拍的孩子当中最漂亮的一位,结婚后育有三女,然而,繁重的生活压力让她很快丧失了年轻貌美的风采,她在镜头前不停地抱怨,因为经费缩减部门被裁,她被无奈地裹挟进失业大军。快速衰老,身材走样,面容枯槁,精神颓废,如今的Lynn根本没有一点年轻时漂亮与活力的残影。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由于篇幅限制,我们不去一一分析。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家庭因素了,因为由于家庭的阶层不同,起点已是千差万别:有些人注定扛着整个家族的命运上路,举步维艰;有些人轻装上阵,还能不断地获得支持;有些人一出生就坐在豪车之内,风驰电掣。富裕的家庭,每一步都在往上攀爬,而穷人的孩子,拼尽全力也只是艰难前行。

毕竟,当阶层固化的时候,各种资源早已被瓜分殆尽,一无所有的穷人想要从中分一杯羹,需要冲破多少阻碍,没有超人的智慧、勇气和毅力,以及运气,几乎是不可能的。被BBC跟拍的14位孩子之中,出身底层的唯有Nick一人,通过非同一般的努力,考上了牛津大学,成为了科学家,成功摆脱了祖辈的命运。你是怎么看待这种事情的,不妨一起留言讨论吧。


大风观澜


相反,在原生家庭的影响方面,圈圈一直都持相反的观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是人,就有不完美,那家庭、父母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想任何一个父母都不能保证,给孩子创造一个没缺点的原生家庭吧?

但是,孩子从蹒跚学步到成人走向社会,真正和原生家庭父母相处的时间,并不会超过独立在外的时间,童年少年并不是人生的终点,原生家庭更不是枷锁!

每个人都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修正原生家庭的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自己。

如果一个成年人还要把自己不美满的家庭、不成功的事业、甚至是不满意的子女教育,归咎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从本质上来说这个人就是个懦夫!

甜甜圈的父母交流群里,有一个妈妈很活跃,几乎每天都在发消息,她经常抱怨说:“我老公经常嫌弃我脾气太暴躁了,一点小事就生气,怪我不够温柔”,接着说两件老公嫌弃她的事,别人问:“为什么你老是生气?”她回答“还不是我爸脾气太暴躁··巴拉巴拉”,一开始大家还能理解,但多说几次,每次问她原因,“还不是因为我爸···”“还不是因为我妈···”渐渐大家都不理她了。

像是给自己不美满的婚姻找到源头,“你看我父母就是这样的”,我们从原生家庭来,不否认多少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和影响,好的坏的,但这是为了让你看清原生家庭,修正自己,一味的批判和怨恨,根本毫无意义。

有些人一直活在对父母的怨恨中,拒绝改变和成长,而有些人奋力从沼泽中挣脱,活出了自己模样,你想当哪一种?


甜甜圈伐木累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优秀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一方面,家庭条件优越,就可以聘请更好的老师,让自己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参加更多优秀的校外课程,这就自然的会造成教育的起点不一致。

另外,父母优秀必然他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为积极,更为优秀,也更加重视。

所以无论从教育的投入,环境的影响来说,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都是相当巨大的,更具优势。

另外从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比例来看,寒门子弟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小。这是不是意味着寒门子弟就永无出头之日呢?

其实也不然,毕竟还是有少数寒门子弟进入了清华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我们只要把这些人群放大,自然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带来的巨大影响和不利因素。

首先,原生家庭要加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只要我们的家长愿意多学习多提升,在互联网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其实并不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培养好孩子的根基,那么就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激发孩子的学习内生动力。孩子有了学习的内生动力,就会自觉自发自愿的去学习,去成长,这是孩子成长的最大驱动力。想让孩子具有强大的学习内生动力,可以培养孩子的梦想和目标,当孩子有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他就能创造任何奇迹。有兴趣的家长也可以关注学习力教育中心的家庭教育顶层设计课程《梦想方程式》。


学习力教育视点观察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之大,不是言语能说透彻的!很多人都能深切的体会。


很早以前就看过这个拍摄的介绍,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之大越来越有深刻的感悟:

最近和一人聊天说起一个大学生,性格和善,和同学关系很好,平时和父母关系也还好,可就是有时感到非常个性。

有一次他和妈妈讨论人是不是平等,妈妈说人某方面来说是不平等的,可他非要说人就是平等的,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他不能容忍妈妈说的人不平等一说。

其父是一个单位的领导,为人谨慎小心,做事循规蹈矩,有一次和父亲闹意见,他对父亲说“你不要把你那领导的架子在家里摆!”而其母亲和亲戚并没有感觉到其父在家里摆单位领导的架子。还有一次父子两人在高速行车过程中言语不投机,他居然把父亲一个人放在了高速路上,自己开车走了,没办法,其父只有给其母亲打电话来接,这传位了笑谈。

我想这个孩子的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和其父母平时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有很大关系的。

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其父母在一起总是吵闹不休,甚至动手,有一次夫妻当着孩子的面动手,妈妈用刀子扎了孩子爸爸(据说是渣男一枚),很久以后,妈妈带一个好朋友回家,好朋友和孩子玩耍,不知怎么问起小男孩长大是否愿意和阿姨结婚,小男孩说不结,问他为什么?“结婚老打架。”孩子长大后会有一个怎么样的家庭呢?

在这里,我说的再多也没有片子展示给观众的更真切更具有说服力,做为家长,如果有时间就抽出点时间看看,思考一下自己该怎么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家庭教育!


快乐庭院


人们常不满美国社会的阶层固化,其实这是一个社会发展趋稳的必然结果。中国过去那种急剧致富,仅用一代人甚至几年时间,就从赤贫变为巨富的神话,现在已经变得不太可能了。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寒门出贵子的大门,也正在悄悄地关上。

低收入家庭缺乏足够的教育投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难以提供各种额外的支持,单亲家庭和父母学历低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完整的成长环境,长大后更缺少富裕家庭所具有的人际网。所有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妨碍了他们的向上阶层移动。

现代的高收入群体更倾向把钱花在教育、医疗、食品等方面。而正是这些方面使他们的后代,能够继续把持他们父辈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甚至向上移动。

我在美国多年从事筛选租客过程,相对而言租房客经济地位较差,我看到一个个租客家庭及其成员的生活轨迹,与这家庭的过去及他们父母辈有着显而易见的关联:一旦信用记录变差,也许就不得不终身花更多的钱租房而买不起房;如果父母过去赖过房租被逐出过,他们家庭就进不了相对较好的学区,他们的子女就难以获得更好的教育,父母如果长期为生活疲于奔命,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就会有限。

简而言之,细察这些在经济上不那么顺利家庭历年的痕迹,我们可以发现他们这些年来的每一个挫折,往往又都是家族之前的另一个挫败所造成的。而之前的那个错误,又是再之前的一个失误造成的。

从这些不幸的朋友身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些家庭一环扣一环的演变,其实早就埋有了伏笔。个人的努力也许还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但相比起其他人来,要难很多很多。

现实是,在一个政经稳定、成熟的社会中,阶层向上移动将是几代人持续努力的结果。


ningwang98


这部用49年时间拍摄的纪录片,其实说明了很多我们现在关注的问题,中国的父母花费金钱和精力给孩子补习,挤破头希望把孩子送进名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家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孩子的努力,改变孩子所在的层次。

他们对名校之所以趋之若鹜,是因为名校会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在家长们的心中,自己能力有限,原生家庭提供的东西有限,但是在他们的心中不缺乏向上的信息,他们希望寒门可以继续出贵人,希望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局面被打破,这种心理可怜可叹。


在一个人成年之后,在遇到种种问题之后,我们都会回过头来看原生家庭的问题,人就像一棵树,家庭是土壤和基础,长成什么木材,具有什么特性来源于家庭。曾经我们叹息这个社会已经夺取了寒苦之门孩子的很多机会,我们也感叹寒门再也无法出贵子,是因为在这个平台和机遇更加重要的时代,原生家庭可以提供的基础愈发显得重要,但是对于与原生家庭我们无法选择,只能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去改变,也许有的人根本就无力改变。


曾经有人做过一项调查,父母从事什么行业,孩子将来从事这个行业的几率很更大,因为父母在这个领域的资源和人脉更多一些,对于孩子的帮助会多一些,所以说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人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想起刚工作的时候的一件事情,家里老人生病,结果带到自己所在城市挂不上一位专家的号,一位大姐帮忙挂了号,还找了人照顾。后来去感谢这位大姐,大姐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这个城市我们家里好几代人生活工作,上一代人为我们留下了广博的关系网,我们要办一件事情还是有人可以找的,我能理解你们这些第一代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孩子,没有关系,没有人脉,遇到事情举步维艰。

她说她很理解,所以帮我。我很感激她,对于她的分析也很赞同。 其实每个国家的人都是这样的,所以理解那些奋进的心!也理解那些为了孩子的父母!


赵媛姐姐


BBC跟踪拍了49年,揭露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触目惊心,看了以后我觉得并不意外。

首先不同原生家庭对孩子教育观念是不一样的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对孩子今后的人生影响是非常大的,这跟有钱没钱没有关系,你看很多有钱的人,他也舍得在孩子教育上花很多,而有些没钱的人却愿意在孩子身上花很多成本,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父母有没有用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用心的父母会在很多方面给孩子帮助,他你也在不停的学习,而不用心的父母就顺其自然,原生家庭,造成了孩子影响非常大。



其次,不同的原生家庭有不同的圈子

孩子的成长受家庭影响很大,而不同家庭他有不同的生活圈子,这个圈子对孩子的见识以及整个人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果都是愿意在孩子教育方面多花心思,多花自己钱的人,那么他们在一起都讨论的话题是不一样的,都是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进步,而另外一些对教育不重视的家庭,那么他们跑的问题可能就是其他方面不如八卦呀啊,比如赚钱方面的东西,这个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再者,不同圈子长大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彼此能够经历也是不一样的。

综上所述,就是我对原生家庭对孩子教育产生影响的分析,希望跟更多人来一起来讨论。


小说故事林


祥哥首先钦佩于BBC的内容生产之道。就一个主题,能坚持半个世纪,很不容易。但能坚持下来,就是好内容。一个老太太,从年轻时就开始记账,坚持三十年,就是一份非常宝贵的经济学史料。一对情侣,天天坚持做一对对称的早餐,并将它拍照发到社交媒体上,成了超级网红。一个孩子坚持玩玩具,并将它直播出来,也可以很红。

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是,BBC的跟拍节目内容揭露出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有句古话则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这句话虽然绝对,但其实多少还是有点道理的。在社会学中,则用阶层固化来概括。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称为阶层固化。

对我国是否存在“阶层固化”存在很大争议。很多穷人通过努力实现财务自由,很多草根通过努力成为社会精英,大量农村娃通过读书实现命运的改变。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祥哥觉得,我们总体上还是可以实现良性流动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

高房价让不少人不堪。住房这一基本需求竟然需要靠花费两三代人一生储蓄的来解决。

高校扩招之后大量大学毕业生陆续进入社会,大学生也慢慢由“天之骄子”向有光明、没前途的“蚁族”转变。

社会底层出身的大学生们似乎难以像十多年前那样,靠自己的奋斗就可以取得成功,向上发展的通道看似加速收窄。

体面的工作机会有时候靠个人努力不一定能获得,升学、参军、就业、升迁等人生重要机遇背后经常可以看到权力和金钱的背影。

阶层固化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由于缺乏公平的竞争、选拔和退出机制,来自弱势群体的精英往往无法跻身社会的中高层,无法实现其心中的梦想;另一方面,大量把持这些优势社会地位的群体,他们可能会牺牲社会集体利益来维护既得利益,自然也就缺乏进取和创新精神。从而从整体上降低社会的竞争力。

声明:本文为浙江传媒学院教授、直播与网红研究中心主任、祥哥教研室头条号主李新祥博士创作并拥有全部版权,独家发表于今日头条-悟空问答,其他媒体如无本人授权擅自发布,均属抄袭。

祥哥教研室


总觉得这位名叫迈克尔.艾普特的英国导演做了件有意义的事情,借这篇问答来向他致敬!

我们国家有句俗话,叫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用这句话来形容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再恰当不过了。

如今的我们走过几十年风雨历程,身边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都各自演绎出半生命运,大都可以映射出这个真理。

家长的观念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我小时候长在农村,儿时的玩伴都是农村孩子。他们的父母亲也大都是农民,以前都以种田为生。后来农村城镇化,地没有了,一部分人就找一些小工来做。


我的小学同学,因为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大多数不爱学习,许多人读到初中就辍学了,其中一些人随着一阵出国打工潮去了韩国几年,赚一点钱回来,家里平改分了楼房,政府给一些补贴,自己就近打一份工,比如售货员、工厂工人等等,生活过得也算安逸。

我的父亲是那个时代村里少有的念过中学的人,后来参军5年,还入了党,退伍后一直为党工作,党让干啥就干啥,后来听从党的召唤,回到农村当了村干部。


我的母亲是村小学老师,是个布置作业都要重复好几遍的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我是儿时小伙伴里学习最好的一个,小升初考试全乡十三个村子的状元。

初中我转学了,中学同学和小学同学的最大的区别就是非农业户口的居多。很多同学都是职工子弟,或是部队家属。这些同学的家长大都是工人或者部队干部。相比小学同学,他们的父母更有文化,见多识广,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大不相同。


受家庭影响,这些同学学习上都不懈怠,后来分别考入中专、大专、大学,后来有的从事电力、有的从医、有的在金融领域、有的在企业当老总,有的出国留洋。

那个企业老总和我是同乡,确切地说也是我的小学同学,他的母亲虽然是村里的农民,但父亲是城市里工厂的业务员,是个非常精明的人。这位同学后来的成就与他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人是环境的产物。离我们最近的莫过于我们的父母、家庭。所以原生家庭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根深蒂固的。对我们个性形成、人格塑造、格局建设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甚至更为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当然,还有那些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孩子,他们的人生更为幸运,因为他们的父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奋打拼了事业,创造了财富,为他们搭建了更高的起点,更好的平台,他们的眼界、思想和行动力等方面也无疑会受到父辈的传承。与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他们的人生则更容易开挂。


命运不是放弃而是努力

命运不是运气,而是选择

命运不是等待,而是把握

命运不是名词,而是动词

事实上,有许多农村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进了城,有了体面地工作或事业,成了改写祖辈历史的一代人。而现在他们的孩子在父辈的基础上,显得更加优秀,他们从小自律,不甘平庸,努力考取重点校,决心出国深造,一心要改写命运,开创未来。

有些时候,我们会看到许多成功者的案例,带给我们无数惊喜和振奋。那些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努力冲破原生家庭的束缚,不再复制而是不断发现新的自我,并成功实现了自我塑造,开创更加崭新的历史。

我们的古代先人曾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而我更喜欢那句:有志者能使石头长出青草来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这个问题,确实对社会很有意义,bbc花费很多时间精力的研究确实能给我们一切启示。

阶层问题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存在的,我们中很多人都在努力跳脱阶层的束缚,毫无疑问,肯定是有人成功的,但是相反大部分人是没法跳出来的。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束缚了我们。高阶家庭,孩子从出生到长大,都是向着精英方面发展,比方说受父母影响他们会从小看《金融时报》这些,长大后呢,父母送他们到精英学校,而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也都是同个阶层的,他们会讨论各种富人圈的话题,从穿着到用的品牌,而彼时,穷人家的孩子眼界还没那么高,他们想的是要不要早点出来减轻家庭压力。当然了,以上的富人是指正真的精英富人家庭而不是那些暴发户,不会教育,只会给钱的那种。


说说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吧,沃伦巴菲特,他能成功必然有他的努力与天分,但是家庭给他的影响也是无比重要的。你们只知道他11岁就进入股市,但是却不知道他的有个议员父亲,所以从小他就是在证券交易所过的。而我们中这些人,可能活了这么久还没去接触过这些吧,这就是阶层的区别。从小看的眼眼界不同,也真的会,决定我们太多东西。还有一个问题便是资源的问题了,穷人家想要办个事也许要这里求个人,那边送个礼,花钱不说,也许还弄不好;但是高阶家庭就不一样了,孩子想做点啥,爸爸打个电话,什么都办好了。


当然,决不能否定努力能改变能改变。社会虽然阶层固话严重,但是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只是很多人可能要花上大半辈子才能赶上别人出生时就拥有的。即便真的是有钱了还可能被人当做暴发户,在有钱人的下层里。所以呢,也没必要去比,“人比人气死人”是真;“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也是真的。永远有人压着你,但是只要做好我们自己,能有自己的幸福就够了。

高阶家庭的孩子走向优秀和成果会更容易,但是也别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无所事事的富二代。真正的有钱人不仅仅是有钱还应该是有思想的,能富一代可能还有运气的成分,要是能世代这样下去菜才是真的本事。这个纪录片给我们展示的其实更多的是现代社会阶层的固化,而不是对自身命运的无力。这个要明白!


《人生七年》却在告诉我们,七岁无法看大,“不断犯错的我们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