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中國近代機制幣的開端:光緒元寶銀幣

在十九世紀末期,大清的國力越來越積弱,各個列強在入侵中國的同時,無一都在幹著搜刮中國經濟財富的勾當。當時的中國、尤其是通商口岸的沿海地區,民間已經開始流通近代的機制幣。

所謂機制幣,就是近代工業革命後,使得以前只能通過人工捶打製作的錢幣,可以通過機器大規模的製造,機器製造的錢幣就是機制幣,手工捶打的錢幣為打製幣。機制幣出現在中國後,被我們俗稱為銀元或大洋,只不過一開始的大洋都是外國列強輸入到中國的,這些外國銀元比較典型的有:墨西哥鷹洋、法國坐洋、英國站洋、日本龍洋等等。

中國近代機制幣的開端:光緒元寶銀幣

墨西哥鷹洋

現在我們都知道貨幣戰爭,能瞭解到強勢一方的貨幣是可以掠奪另外一方的經濟財富的。而在當時的大清,還真有人能認識到這點,他們隱約覺得外國的銀幣在中國流通對於本國來說肯定不是什麼好事,這就是當時的洋務派。

光緒十三年正月,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有見於此,於是上奏朝廷,提議在廣東率先設立錢局,引進外國的機械設備,用機器鑄造本國的銀幣,抵制外國銀幣壟斷我國內之流通。不過大清高層的運轉效率太慢了,兩年後也就是光緒十五年,清廷才批准,廣東錢局正式成立。

中國近代機制幣的開端:光緒元寶銀幣

廣東錢局

當時造幣所需的機器設備,全部需要從外國進口,模具也要外國雕刻師製作,好不容易等到進口的機械設備、模具都到位了,可以開鑄錢幣了,這時錢幣樣式的審批又出現了問題,倒騰了3版設計後,終於通過了老佛爺這邊的審批,開始鑄造“光緒元寶”,從此我國才正式進入機器鑄幣時代,不過這時候張之洞已經調任湖廣總督了。

其中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為主幣,即一圓,其成色為含銀96%~97%,剩餘輔幣成色遞減,最小到82%左右。

另外,“庫平”這個詞,是指清政府收徵租稅,出納銀兩所用衡量標準,訂立於康熙年間,庫平兩為37.301克,庫平七錢二分則理論為一兩的72%,也就是26.86克,在實際鑄造光緒元寶時,一般為26.7克或26.5克。

中國近代機制幣的開端:光緒元寶銀幣

1890年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反版銅樣幣

廣東省是最早開始鑄造光緒元寶銀幣的,前面也提到了,他們折騰了3版,所以廣東省造光緒元寶有:七三反版、七二反版、七二正版3個版別。反版/正版的區別就是銀幣上的英文是在龍面、還是在“光緒元寶”字面,在“光緒元寶”字面的為反版,當時這個版沒通過審批,就是老佛爺那邊覺得外國人的洋字碼包圍我大清朝光緒年號,甚為不吉利。當然還有一說是英文和“光緒元寶”的漢字在一面,在設計上十分混亂,建議漢字全放在一個面,英文和龍放在一個面,這樣一面只有漢字、一面只有英文,確實這樣看起來舒服不少。

中國近代機制幣的開端:光緒元寶銀幣

1889年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三分反版

而七三反版是最早設計的一版,其重量是庫平七錢三分,多了一分的重量,就多了一點點銀子,目的是為了和外國銀元競爭,抵制外國銀元。張之洞的想法是我鑄造的銀元銀子多一點,人們就會更加偏向於使用我的,可惜他錯了,劣幣驅逐良幣,人們會把銀子多的銀幣留起來不用,而把銀子少的銀幣給出去,所以反而七錢三分的光緒元寶投放出去後,就消失了,人們依然使用外國銀元交易,於是才有了後來的七錢二分版。

中國近代機制幣的開端:光緒元寶銀幣

1890年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三錢六分

廣東七二反版在三版中存世最少,最為珍貴,其次是七三反版,七二正版就是後來正式發行的版本,所以鑄造留存最多。三個版別都有完整成套的5種面值,其中正式發行的七二正版,根據模具又細分為喜敦版、普通版,喜敦版是以“英國伯明翰喜敦造幣廠”提供的制模鑄造的,其與普通版的區別主要有3點:庫平的“庫”字,左右兩邊的十字花星、龍面英文的連接符

中國近代機制幣的開端:光緒元寶銀幣

1890年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

上圖為普通版,特徵為“庫”字裡的“車”字出頭,喜敦版不出頭;龍面英文KWANG - TUNG中間的連接符號是短橫線“-”,而喜敦版為間隔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